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弥陀佛破瓦法导论

  阿弥陀佛破瓦法导论

  一、破瓦法修法概要

  1.往生之理

  在第四世班禅洛桑却吉坚赞所著的《甚深道上师供养仪轨》中有这样四句偈颂:

  假使临命终时未入道,强令正觉上师迁识法,

  清净五力合和之教授,往生清净刹土求加持。

  是说假使我等凡夫,于临终前,未能生起菩提心进入资粮道,未能通过道次第的修持进入永断恶趣之门的大乘加行道忍位,祈请诸佛菩萨加持于我,令我等生起正觉,集中于上师迁识法(颇瓦法),以清静五力和合之教授的修持,强行将神识迁入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从而往生西方佛国。

  我今天要传授的颇瓦法,正是令未入道者临终时往生西方极乐净土最殊胜、最适用的方便法门,欲修颇瓦法者,首先要对此法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其一,确信修持颇瓦法能够在临终时将神识迁往西方极乐世界。

  其二,决不因修此法放弃修学其他大乘佛法,放弃发菩提心、修无上道以及积累福德智慧资粮。

  我之所以如此强调,是因为目前在我们学佛人之中存在两种非常突出的问题:

  一、是坚定不移地念“阿弥陀佛”洪名,诵《无量寿经》,及修颇瓦法等,但除此之外不去积累广大的福德智慧资粮,更不去发无上菩提的大愿、修菩萨的广大行。因为他们认为,只须念佛修颇瓦法等便能往生西方极乐佛国,不须再修学其他法门,这种错误见解导致其唯念佛或修颇瓦法,而不去修持出离心、菩提心和清净见,行持菩萨广大行等。且强调说自己无法即身成佛,有的说年事已高,无暇修其他的法,还是以念佛或修颇瓦法为要。

  二、对念诵阿弥陀佛名号、诵《无量寿经》及修颇瓦法等净土法门没有信心,只是一心修菩提心,行广大菩萨行。此等人认为既然仅靠念佛号、修颇瓦法不能保证临终必定往生西方极乐净土,所以还不如稳稳当当地修习菩提心,行广大菩萨行。然而欲真实生起菩提心进入菩萨道,需勤修广大菩萨行以积攒福德智慧资粮,但要做如此广大的事业,又担心时间不充足。须知一生修习菩提心,未必能入菩萨之数,即使进入资粮道,亦不能永断恶趣,唯有进入大乘五道之加行道忍位后,才能永闭三恶趣之门,如此一来,临终时便不能保证自己有足够的能力不堕三恶道。

  上述两种想法都不圆满。我们应精进地修菩提心、行菩萨广大行,力争此生能进入见道位或至少进入加行道忍位,这样永不堕三恶趣的坚固之道。同时亦不应舍弃念诵佛号、修持颇瓦法等净土方便法门,以便在今生因种种业力所阻,未能得入坚固道的情况下,于临终时以迁识法往生西方极乐佛国。

  “假使临命终时未入道”中之“假使”是指我等活着的时候便从依止善知识起精进修学,然而终究未能臻至止观双运之意。进一步诠释,便是我们必须以毕生之精力,依道次第努力修学:从依止善知识,到修暇满人身大义难得,至共下士道所修之死无常、三恶趣苦,皈依三宝、思维业果,继入共中士道思维六道轮回过患及解脱功德,再修上士道之知母至增上意乐,最终生起菩提心,乃至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波罗蜜多等菩萨广大行。然而,于此行道中,我们无法保证今生就能趣入坚固道,因此,同时要修颇瓦法以防止来世堕入恶趣。

  为证得佛陀之无上菩提果位,我等须精进积集广大的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但若仅以颇瓦法往生西方极乐佛国,是否也需要积集福德、智慧二资粮呢?对此,便需先从佛法之基础——因果业报之理谈起。因果业报之理含摄四种法则:一、业果决定;二、业果增长;三、未作业不受报;四、已作业不失坏。业果决定——“造作何等业,即生何等果”,这条法则决定了恶因唯得苦报,不可能招感丝毫的乐果;唯有善因方能招感乐果,绝不会感得苦报。无因,则不可能感果。因缘一旦具足,亦绝不会没有果报产生。因此,我们必须承认,往生西方极乐佛国必须具足殊胜的善因缘,因缘不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无有可能。如果我们连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最基本的因果道理都不认同,又何谈什么佛法或自诩为佛教徒呢?

  依佛经中所说,往生西方极乐佛国要具备三方面因缘:一、往生极乐净土的意愿;二、往生极乐净土的资格;三、往生极乐净土的能力。

  一、要有往生西方极乐佛国的意愿。发起这个意愿的前提和基础是出离心,《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所言:“修已于轮回盛事,不生刹那之希望”。于六道轮回中的一切苦、乐,已不产生丝毫贪欲和执著,而愿悉皆舍弃,一心只欲出离世间,此心便是出离心。出离心的因是什么?了知死无常、三恶道苦,了知六道轮回的三苦、六苦和八苦……最终,了知六道轮回苦的体性,由此对六道轮回产生厌离之心,继而生起一心希求往生西方极乐佛国的出离心,此乃绝对不可或缺的,所以,我们必须具备出离心。单纯欲到达西方极乐佛国的心,未必是真正的出离六道轮回之心,可以说是相似的出离心。因为一旦到达西方极乐佛国之后,此身定会脱离轮回证得无上正等觉佛陀果位。这种在出离心基础上欲往生西方极乐佛国之心,便是前去极乐净土之意愿。

  二、具备往生西方极乐佛国的资格。到达西方极乐佛国者,未必均为大乘佛子——声闻、缘觉阿罗汉亦有很多。但在《观无量寿经》与《无量寿经》中,对往生彼国的殊胜弟子都有个共同的要求,即一定要发菩提心。《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与《观无量寿经》是大乘法门。修大乘法者,必须是大乘人。小乘人不可能修大乘法,因为一旦修大乘法门,便不再是小乘人。作为大乘人的首要前提,就是发菩提心。何时生起了真实无伪的菩提心,何时便成为大乘人,因此,能得以到达西方极乐佛国者,一定是发起菩提心之人。另一个方面:小乘的声闻、缘觉中得果位者,往生西方极乐佛国也是可以的。但普通凡夫去往西方极乐佛国,则必须发起菩提心。这是极其重要的。

  三、有去往西方极乐佛国的能力。

  即使有了往生彼国的资格,但若没有广大的福德智慧资粮,是不可能到达西方极乐佛国的。比如,你虽已获得去往美国之签证,具备去彼国的资格,但因无力购买机票,仍无法成行。也许有人说:没有关系!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只要我们一心祈求阿弥陀佛加持,由其深广的愿力、加持力一定能令我们带业往生西方极乐佛国。带业往生是可以的,但我们还必须知道,没有广大的福德、智慧资粮是不行的,特别是若期望恶业产生善果更是绝对不可能的。此处,应对“带业”善加理解。带业,即业障未消尽之意,一切业障消尽就成佛了,如果你已经成佛,还有前去西方极乐佛国的必要吗?自然没必要,既然未成佛,就还是业障尚未消尽的凡夫或圣者。往生西方极乐佛国者,一定是带业往生,区别只不过是业力多一些还是少一些罢了。因此,绝不可以将“带业往生西方极乐佛国”作为不积极行持菩萨广大行、积聚福德智慧资粮的理由,相反,更应该积聚福德、智慧资粮、修菩萨广大行才是。

  《阿弥陀经》中说:“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此经明确指出缺少善根、福德、因缘不得往生西方极乐佛国。然而,很多修学净土的人并不重视这句话,而是更喜好下面这句经文:“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对此句人们异常熟悉。可对于“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却视而不见。既然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西方极乐世界佛国,那么就必须积累广大的善根、福德、因缘,方能往生西方极乐佛国。这是毋庸置疑的。

  如何积累广大的善根福德?唯有修菩提心,通过修持菩萨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波罗蜜等,方可聚集广大的福德、智慧善根因缘。因此,我们必须修持菩萨六波罗蜜多及其他的广大行,若在此基础上执持名号,修持迁识法,则定能往生西方极乐佛国。另外,为了抵达西方极乐佛国,我们还应修三福,在《观无量寿经》中说:“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 一者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另外,《无量寿经》中说:“佛语阿难。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此中“十念”指十种心,在《宝积经》里有关于十种心的解释。其中,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如是十心。非诸凡愚不善丈夫具烦恼者之所能发。何等为十。一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二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三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四者于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着心。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六者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七者于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论于菩提分生决定心。九者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十者于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弥勒。是名菩萨发十种心”。

  “一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即大慈心。爱一切众生如爱一子,愿一切众生悉得安乐。

  “二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即大悲心,愿一切众生远离损恼的大悲心。

  “三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即正法久住心,为利有情愿正法久住,并且不惜付出生命而守护的心。

  “四者于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著心”。即于一切法能够远离一切执著的圣人心…

《阿弥陀佛破瓦法导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