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破瓦法導論
一、破瓦法修法概要
1.往生之理
在第四世班禅洛桑卻吉堅贊所著的《甚深道上師供養儀軌》中有這樣四句偈頌:
假使臨命終時未入道,強令正覺上師遷識法,
清淨五力合和之教授,往生清淨刹土求加持。
是說假使我等凡夫,于臨終前,未能生起菩提心進入資糧道,未能通過道次第的修持進入永斷惡趣之門的大乘加行道忍位,祈請諸佛菩薩加持于我,令我等生起正覺,集中于上師遷識法(頗瓦法),以清靜五力和合之教授的修持,強行將神識遷入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從而往生西方佛國。
我今天要傳授的頗瓦法,正是令未入道者臨終時往生西方極樂淨土最殊勝、最適用的方便法門,欲修頗瓦法者,首先要對此法門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其一,確信修持頗瓦法能夠在臨終時將神識遷往西方極樂世界。
其二,決不因修此法放棄修學其他大乘佛法,放棄發菩提心、修無上道以及積累福德智慧資糧。
我之所以如此強調,是因爲目前在我們學佛人之中存在兩種非常突出的問題:
一、是堅定不移地念“阿彌陀佛”洪名,誦《無量壽經》,及修頗瓦法等,但除此之外不去積累廣大的福德智慧資糧,更不去發無上菩提的大願、修菩薩的廣大行。因爲他們認爲,只須念佛修頗瓦法等便能往生西方極樂佛國,不須再修學其他法門,這種錯誤見解導致其唯念佛或修頗瓦法,而不去修持出離心、菩提心和清淨見,行持菩薩廣大行等。且強調說自己無法即身成佛,有的說年事已高,無暇修其他的法,還是以念佛或修頗瓦法爲要。
二、對念誦阿彌陀佛名號、誦《無量壽經》及修頗瓦法等淨土法門沒有信心,只是一心修菩提心,行廣大菩薩行。此等人認爲既然僅靠念佛號、修頗瓦法不能保證臨終必定往生西方極樂淨土,所以還不如穩穩當當地修習菩提心,行廣大菩薩行。然而欲真實生起菩提心進入菩薩道,需勤修廣大菩薩行以積攢福德智慧資糧,但要做如此廣大的事業,又擔心時間不充足。須知一生修習菩提心,未必能入菩薩之數,即使進入資糧道,亦不能永斷惡趣,唯有進入大乘五道之加行道忍位後,才能永閉叁惡趣之門,如此一來,臨終時便不能保證自己有足夠的能力不墮叁惡道。
上述兩種想法都不圓滿。我們應精進地修菩提心、行菩薩廣大行,力爭此生能進入見道位或至少進入加行道忍位,這樣永不墮叁惡趣的堅固之道。同時亦不應舍棄念誦佛號、修持頗瓦法等淨土方便法門,以便在今生因種種業力所阻,未能得入堅固道的情況下,于臨終時以遷識法往生西方極樂佛國。
“假使臨命終時未入道”中之“假使”是指我等活著的時候便從依止善知識起精進修學,然而終究未能臻至止觀雙運之意。進一步诠釋,便是我們必須以畢生之精力,依道次第努力修學:從依止善知識,到修暇滿人身大義難得,至共下士道所修之死無常、叁惡趣苦,皈依叁寶、思維業果,繼入共中士道思維六道輪回過患及解脫功德,再修上士道之知母至增上意樂,最終生起菩提心,乃至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波羅蜜多等菩薩廣大行。然而,于此行道中,我們無法保證今生就能趣入堅固道,因此,同時要修頗瓦法以防止來世墮入惡趣。
爲證得佛陀之無上菩提果位,我等須精進積集廣大的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但若僅以頗瓦法往生西方極樂佛國,是否也需要積集福德、智慧二資糧呢?對此,便需先從佛法之基礎——因果業報之理談起。因果業報之理含攝四種法則:一、業果決定;二、業果增長;叁、未作業不受報;四、已作業不失壞。業果決定——“造作何等業,即生何等果”,這條法則決定了惡因唯得苦報,不可能招感絲毫的樂果;唯有善因方能招感樂果,絕不會感得苦報。無因,則不可能感果。因緣一旦具足,亦絕不會沒有果報産生。因此,我們必須承認,往生西方極樂佛國必須具足殊勝的善因緣,因緣不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無有可能。如果我們連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最基本的因果道理都不認同,又何談什麼佛法或自诩爲佛教徒呢?
依佛經中所說,往生西方極樂佛國要具備叁方面因緣:一、往生極樂淨土的意願;二、往生極樂淨土的資格;叁、往生極樂淨土的能力。
一、要有往生西方極樂佛國的意願。發起這個意願的前提和基礎是出離心,《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所言:“修已于輪回盛事,不生刹那之希望”。于六道輪回中的一切苦、樂,已不産生絲毫貪欲和執著,而願悉皆舍棄,一心只欲出離世間,此心便是出離心。出離心的因是什麼?了知死無常、叁惡道苦,了知六道輪回的叁苦、六苦和八苦……最終,了知六道輪回苦的體性,由此對六道輪回産生厭離之心,繼而生起一心希求往生西方極樂佛國的出離心,此乃絕對不可或缺的,所以,我們必須具備出離心。單純欲到達西方極樂佛國的心,未必是真正的出離六道輪回之心,可以說是相似的出離心。因爲一旦到達西方極樂佛國之後,此身定會脫離輪回證得無上正等覺佛陀果位。這種在出離心基礎上欲往生西方極樂佛國之心,便是前去極樂淨土之意願。
二、具備往生西方極樂佛國的資格。到達西方極樂佛國者,未必均爲大乘佛子——聲聞、緣覺阿羅漢亦有很多。但在《觀無量壽經》與《無量壽經》中,對往生彼國的殊勝弟子都有個共同的要求,即一定要發菩提心。《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與《觀無量壽經》是大乘法門。修大乘法者,必須是大乘人。小乘人不可能修大乘法,因爲一旦修大乘法門,便不再是小乘人。作爲大乘人的首要前提,就是發菩提心。何時生起了真實無僞的菩提心,何時便成爲大乘人,因此,能得以到達西方極樂佛國者,一定是發起菩提心之人。另一個方面:小乘的聲聞、緣覺中得果位者,往生西方極樂佛國也是可以的。但普通凡夫去往西方極樂佛國,則必須發起菩提心。這是極其重要的。
叁、有去往西方極樂佛國的能力。
即使有了往生彼國的資格,但若沒有廣大的福德智慧資糧,是不可能到達西方極樂佛國的。比如,你雖已獲得去往美國之簽證,具備去彼國的資格,但因無力購買機票,仍無法成行。也許有人說:沒有關系!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只要我們一心祈求阿彌陀佛加持,由其深廣的願力、加持力一定能令我們帶業往生西方極樂佛國。帶業往生是可以的,但我們還必須知道,沒有廣大的福德、智慧資糧是不行的,特別是若期望惡業産生善果更是絕對不可能的。此處,應對“帶業”善加理解。帶業,即業障未消盡之意,一切業障消盡就成佛了,如果你已經成佛,還有前去西方極樂佛國的必要嗎?自然沒必要,既然未成佛,就還是業障尚未消盡的凡夫或聖者。往生西方極樂佛國者,一定是帶業往生,區別只不過是業力多一些還是少一些罷了。因此,絕不可以將“帶業往生西方極樂佛國”作爲不積極行持菩薩廣大行、積聚福德智慧資糧的理由,相反,更應該積聚福德、智慧資糧、修菩薩廣大行才是。
《阿彌陀經》中說:“舍利弗!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此經明確指出缺少善根、福德、因緣不得往生西方極樂佛國。然而,很多修學淨土的人並不重視這句話,而是更喜好下面這句經文:“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對此句人們異常熟悉。可對于“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卻視而不見。既然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西方極樂世界佛國,那麼就必須積累廣大的善根、福德、因緣,方能往生西方極樂佛國。這是毋庸置疑的。
如何積累廣大的善根福德?唯有修菩提心,通過修持菩薩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波羅蜜等,方可聚集廣大的福德、智慧善根因緣。因此,我們必須修持菩薩六波羅蜜多及其他的廣大行,若在此基礎上執持名號,修持遷識法,則定能往生西方極樂佛國。另外,爲了抵達西方極樂佛國,我們還應修叁福,在《觀無量壽經》中說:“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欲生彼國者,當修叁福: 一者孝養父母,奉侍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叁事名爲淨業。”
另外,《無量壽經》中說:“佛語阿難。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此中“十念”指十種心,在《寶積經》裏有關于十種心的解釋。其中,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如是十心。非諸凡愚不善丈夫具煩惱者之所能發。何等爲十。一者于諸衆生起于大慈無損害心。二者于諸衆生起于大悲無逼惱心。叁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四者于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五者不貪利養恭敬尊重淨意樂心。六者求佛種智于一切時無忘失心。七者于諸衆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論于菩提分生決定心。九者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淨之心。十者于諸如來舍離諸相起隨念心。彌勒。是名菩薩發十種心”。
“一者于諸衆生起于大慈無損害心”。即大慈心。愛一切衆生如愛一子,願一切衆生悉得安樂。
“二者于諸衆生起于大悲無逼惱心”。即大悲心,願一切衆生遠離損惱的大悲心。
“叁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即正法久住心,爲利有情願正法久住,並且不惜付出生命而守護的心。
“四者于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即于一切法能夠遠離一切執著的聖人心…
《阿彌陀佛破瓦法導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