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弥陀佛破瓦法导论▪P2

  ..续本文上一页

  “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即对一切利养恭敬均无贪心,内心远离一切贪欲的清净之心。

  “六者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此为菩提心。将利益一切有情视为最终目的;以及为此而寻求无上菩提。对此时时刻刻永不忘失。

  “七者与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即对一切众生起大慈大悲,以及尊重恭敬之心。

  “八者不著世论于菩萨分生决定心”。对一切世间的荣华富贵不产生任何执著。以决定心希求菩萨三十七分法之心。

  “九者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所修善根均无杂染。即无执著的杂染,也无贪嗔痴的杂染。

  “十者于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对一切如来不起诸相,不起诸相中生随念之心。

  以上所述,简而言之,就是出离心、菩提心和清净见的内容。围绕此三个内容,可概括为两方面:一是发菩提心,二是行菩萨广大行。

  

  2.颇瓦法与诵佛名号之差别

  在传授颇瓦法之前,我先讲授一下,念诵佛号与修颇瓦法之间的区别所在。这是非常重要的,所有念诵佛号的功德,以及所作的一切善行、所集的一切福德、智慧资粮,最后都归摄在前面所引经文的最后一句“是人终时,心不颠倒”上,这样的理解会不会有所偏颇?不,完全不会。因为来世去往何处,全看我们临终时的心态。善的心态转生善道,恶的心态堕入恶趣,这是因果缘起规律所决定的,要想往生西方净土,则必须如《阿弥陀经》中所说:是人终时,心不颠倒。而在临终时是否能够生起善念或心不颠倒,关键在于平时的修持,若在临终时,能够生起无颠倒之心,并能够念诵佛号,才得其功用。阿弥陀佛、八大菩萨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固然毋庸置疑,但临终之时,如若不能生起无颠倒的信心,阿弥陀佛、八大菩萨再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也无可奈何。所以,认识这一点极为重要。

  而颇瓦法这一净土法门,却有所不同,它是一种比较主动的方法。与持佛号祈请阿弥陀佛临终时现身接引有所不同,颇瓦法是通过迎请阿弥陀佛和八大菩萨,将自己的神识直接送往西方极乐佛国的一种修法,其殊胜之处就在于迁识往生。然而此法也有一个缺陷,就是在意外横死或暴病而死的情况下是不适用的。如遇车祸而死这种方法是用不上的,因为连去思维都来不及;暴病而死时,由于巨大的痛苦恐怕也很难生起观想,也不适用。

  因此,我们必须要做好两手准备:既要修“颇瓦法”,又要勤修菩萨广大行,修出离心、菩提心和清净见。两者均不可偏废。将颇瓦法与菩萨广大行有机地结合,方可有更大的把握。

  

  3.闻思修结合之修持

  修颇瓦法,如果能在修大乘菩提心的基础之上修持便是非常之殊胜。同时对经论的闻思也不能偏费,有许多信众,持有一些无论对佛法抑或对自身修行都不利的种种想法。比如有人大肆宣扬,学习大量经论毫无用处,一心念佛或念咒即可;又有人认为,闻思仅是浪费时间,不如一心称念“阿弥陀佛”;还有人虽不认为闻思无用,却认为自己年事已高、无力闻思,不如趁早多念咒、念阿弥陀佛、多修法——此是将修法与闻思拆分开,是不对的。

  其实,在阅读每一本如法的书时,实际便是在修法。而且,此种修法比念咒、念佛号、念六字真言,更加有用。因为你的内心在看书的过程中,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而你念咒之时,一边念咒、一边在想:某人对我有偏见,某人对我如何态度恶劣,某人我该以何种手段去报复等等,本来念咒的加持力极强,可如此一来,念咒、念佛的加持力便消失殆尽。念咒也好、念佛号也罢,其中有一个至关重要并且绝不能忽视的问题,即《阿弥陀经》中所说的“一心不乱”。倘若你的心早就乱了,念佛念咒还能有效果吗?不能。而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一心不乱?当你得到了九住心后即一禅以上禅定之际,才可以真正地避免一切掉举、沉没之心,达到一心不乱。在此之前,真正要做到一心不乱,是非常困难的。另外,经中所说:“一心不乱”。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集中注意力,不胡思乱想之意,“一心”是禅定之意,即禅定中的不动摇之心;“不乱”,是不起任何掉举、沉没之心。

  人心经常起伏不定。起信心的时候,泪流满面,激动和感激之情简直难以言表。但烦恼一起,他人怎样劝说都是枉然。有时执迷不悟,难以自拔,过一段时间,又会恢复正常。总是好好坏坏,坏坏好好——这是自然规则。另外,千万不要让自己对任何一件事,产生执著而无力自拔。一定不要!在自己的一生中,要努力守护自己的身、守护自己的口、守护自己的意,不令其趣入恶行,尽可能引向善行,这不仅是一天或者两天,而是需要漫长的岁月。所以,我们一定要恒时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守护自己的身——不杀生、偷盗、邪淫,守护自己的口——不妄语、恶口、绮语、两舌,守护自己的意——不生贪心、嗔心、邪见。这是极其重要的。

  下面正式讲《阿弥陀佛颇瓦法修法仪轨》。

  二、颇瓦法前行

  1.皈依发心及四无量心

  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

  (念三遍)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念三遍)

  这样的皈依、发菩提心以及四无量心,已具足《宝积经》里所说的十心——“于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心”,即愿一切众生具足安乐及安乐因的大慈心;“于诸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即愿一切众生远离一切痛苦及痛苦因的大悲心;“于诸正法不惜生命守护心”,即为弘扬正法,而舍命守护正法,此在皈依学处里已具足。“于一切法生无执著心”,在菩萨的“施等诸资粮”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中已经具足。“不贪利养恭敬,尊重清净意乐”,在菩萨广大行中的“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已具足了这个内容;如是等等在皈依发心中也都已包涵了。

  因此,倘若你认真地、专心地修持皈依、发心及四无量心,则是十分殊胜的。当然,此处强调一下,皈依、发心和四无量心,如果你认为念三遍还不够的话,可以念二十一遍或者更多……直到你内心感动或激动地全身毫毛直立、泪流满面为止。

  2.祈请

  殊胜事业赐众无尽福,偶一念即远离死主怖,

  恒以慈悲护众亲如子,敬礼人天导师无量寿。

  意为:具有最殊胜事业、恩赐予众生无穷无尽福报之人天导师阿弥陀佛,恒常以大慈大悲来救护一切众生,视众生如唯一爱子,即使心中偶起一念,也能令我等众生远离死亡的怖畏。所以我恭敬顶礼。

  如同修上师供资粮田一样,但先要把资粮田中间的上师能仁金刚持,改为阿弥陀佛的形象。然后,将环绕周围的广大行派、甚深见派、加持派的所有上师以及下方的本尊、诸佛直接融入到阿弥陀佛当中。而周围之声闻、缘觉、护法等则融入八大菩萨中。莲花狮子宝座刹那间变成广大的琉璃地面,现前的资粮田一刹那间转化为西方极乐佛国,如唐卡里所显现的一般。

  或者,观想面前之虚空中,资粮田刹那间转化为由阿弥陀佛为核心的八大菩萨、声闻、缘觉诸位圣者等所围绕之会众。此时,广大行派、甚深见派、加持派,融入阿弥陀佛中。如是观想。这时当作意:这一切都是真实的阿弥陀佛及八大菩萨,就像在《上师供》中,前面迎请了一切诸如来,上师即是一切诸如来之智慧、慈悲、德能之集中体现,于阿弥陀佛亦然。然后双手合掌祈祷:

  能仁之王数数以善说,赞叹佛刹土中最殊胜,

  今此少分往生极乐愿,悲悯心故尽力而宣说。

  在佛经中,能仁之王释迦牟尼佛一次又一次地赞叹无量寿佛的刹土最为殊胜。此处,阿弥陀佛也就是无量寿佛。“阿弥陀”是梵文“阿弥达巴”之音译,其意译为无量寿或者无量光——因为“阿弥达”是甘露之意。甘露有三种殊胜功德:第一,享受无尽;第二,能除一切疾病;第三、远离死亡,长寿不老。即有长寿又有光明之意。所以梵文“阿弥达”翻译为甘露光、无量光或者无量寿,没有什么区别。在这里,为悲悯众生故,而尽力宣说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佛国殊胜之一二,这是宗喀巴大师所说的。我们在念诵时应思维:诸佛菩萨慈悲而宣说的一切法,即是劝说我等众生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佛国,所以,我要如是发愿。如此作意方为如法。

  取舍处为无明厚障覆,嗔恚兵械夺取善趣命,

  贪爱绳索系缚轮回狱,业河所漂流入三有海。

  (1)我对应取什么、应舍什么,均一无所知。因为深厚的无明业障,障覆了我的眼睛,所以看不到真正的取舍之利,以及修学佛法之利。

  (2)“嗔恚”比喻为兵械,意为:嗔恚的兵械夺取了我的一切善根。“善趣命”即是善根,它如何被夺走了?《入菩萨行论》有云:“百千劫中所积集,布施妙供供如来,所有一切诸善行,一念嗔心能摧毁。”——我们百千劫当中,所积累一切布施以及妙供供如来等所有的一切功德,即是趋入善趣之命,可是却早已被嗔恚之心的兵械夺走了。

  (3)贪爱就像一根绳索一般把我紧紧地系缚在轮回的监狱中,令我无法脱离。以上这三种悲惨的处境,第一个是痴,第二个是嗔,第三个是贪。

  (4)贪嗔痴烦恼所致的、成为漂入轮回之因的业力河流,把我推入到生死轮回的三有海之中。三有海中,即是轮回之意。

  众多老病苦痛浪涛涌,卷入凶猛死主鲸鳄口,

  不欲痛苦重担压迫中,无有依怙我发大哀号。

  (5)我们堕入到生死轮回大海中,生、老、病、死等人的苦;相互残杀的阿修罗之苦;堕落等天界苦;饥饿等饿鬼苦;相互残杀等畜生苦;冷热等地狱的苦等等一切苦痛的浪涛,一个接一个,汹涌扑来。

  (6)并且因此,把我卷到凶猛死主的鲸鳄口中,这何其可怖!

  (7)这无数自己所不愿承受的爱离别、怨憎会、求而…

《阿弥陀佛破瓦法导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