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世來的所有業障消除。他們一刹那間也變成上師能仁,證得上師能仁的佛果位。此種修法名“以果爲道菩提心修法”。
永增益西堅贊大師的《上師供養觀想法》導論裏也特意闡述了這個思想,並非常強烈地推薦以果爲道的菩提心修法。這個教授是宗喀巴大師代代法脈相傳的,是溫薩巴大師極其殊勝的教授,具備了顯密一切修法精要。如若這樣如實修學,可以爲修菩提心及證得無上正等覺種下非常殊勝圓滿的善緣習氣,故此很重要。過去格魯巴的許多大德,始終將此法視爲其它任何宗派中未曾傳授的文殊修心心要和宗喀巴大師極其殊勝的法門,名爲“清淨六道法”或“斷除輪回法”。
座上修菩提心的方法是非常殊勝的。因爲它將顯宗和密宗的修行精華全部集中于修菩提心上,極爲罕見。平時,這樣的修法大家也是很難聽到的。
1-2-5-10 發四無量心
《華嚴經》當中說:
欲令解脫教發心, 彼功德行應聽受,
施戒忍進禅智慧, 方便慈悲喜舍等,
百千萬劫常修行, 彼人功德仁應聽。
應當了知,六道輪回任何處所皆爲苦海,任何所行皆是苦因,任何友伴皆爲苦友,一切富貴榮華等人間福樂實爲牢獄、實爲火坑,猶如極其肮髒的泥沼,毫無安樂可言,從而極其強烈地希望脫離輪回苦,到達永久安樂。特別是生起了願將一切有情父母衆生從輪回苦海中解脫出來,而尋求無上正等正覺佛陀果位的人應該發菩提心、行菩薩廣大行,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與智慧六波羅蜜,尤令相續中生起大慈大悲的根源——慈悲喜舍四無量。非唯此時修,更應于百千萬劫中恒常修行。
現在講四無量的修法。這不僅僅是佛教的道理,亦是觀想法。未來你們按我所說的去念、去想,效果會大增。
平時,我們先念的是“慈”,然後是“悲”、“喜”、“舍”;而這裏先念“舍”,然後才是“慈”、“悲”、“喜”。這是溫薩瓦大師的竅訣。溫薩瓦大師即第叁世班禅,與米拉日巴一樣,是一位即生證得佛陀果位者。
這裏有一個溫薩巴大師的公案。
宗喀巴大師的弟子中,有一位巴索瓦確吉堅贊,是宗喀巴大師的大弟子克珠傑的弟弟,也是宗喀巴大師弟子當中最年輕的。後來,宗喀巴大師把法座傳給了巴索瓦確吉堅贊。巴索瓦確吉堅贊弟子衆多,其中一位名確吉多傑,意爲法金剛,自幼便跟隨學習。到一定年齡,巴索瓦確吉堅贊便安排其去珠穆朗瑪一處無人之地修持,要他即身證得佛陀果位,並將《噶丹幻化書》也傳予了他。
很久以後,確吉多傑覺得自己快離開人世了。爲了將《甘丹幻化書》傳給下一代,便四處尋找有緣弟子,最後到溫薩瓦所在的寺院。當時溫薩瓦大師還很年輕,正在出天花,剛稍微好了一些。一天,他聽見門口有人高聲朗誦宗喀巴大師的《緣起贊》,立即身毛倒豎、內心激動,思維道,“誦這一偈誦之人定是位有成就的大德”。出去一看,是一位身穿破爛袈裟、頭發雪白的老僧。當他得知確吉多傑是弘持宗喀巴耳傳教授有成就的大德時,內心生起了無比的信心,立即磕頭說:“請您攝持我吧!我終身跟著您,做您的弟子”。這位大成就者便說:“我正是爲此而來的。我等了很長時間,如今緣分已到。不過你不可隨我一起走,我將在某時、某地等你,屆時你便前來”。隨後,確吉多傑便走了。
後來,溫薩瓦按時到了約定地點,法金剛便爲其傳授了道次第等格魯巴非常殊勝的耳傳口授和密集、勝樂、大威德金剛等無上瑜伽灌頂。繼後,師徒二人足迹踏遍西藏各地,度化了衆多有情。最後又回到珠穆朗瑪修行。在將所有的殊勝教授全部傳給溫薩瓦之後,某一天,法金剛說道:“我的任務已經完成了”。他將法鼓就地一放,就在那一刹那,他的衣服輪廓還如人在時般好端端擱著,可這位老人已不見了。因爲法金剛得到了不死的長壽成就,至今,在珠穆朗瑪他修行的地方,有緣者還會見到這位大成就者。
而他的高徒溫薩瓦洛桑頓珠經過多年的修行,達到了能在石頭或山裏穿行、踏行空中,來去自如。最後,達到了無上瑜伽密法的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的修行成就。他並未學過梵文,卻能用梵文講出摩诃般若和二萬四千般若。學過二十年梵文者,水平都不及其叁分之一。
現在,許多甘丹耳傳教授都是來自于即身證得永不死長壽成就的法金剛大成就者,和即身證得佛陀果位的溫薩瓦大師。兩位大師認爲,將平等舍放在前面,對修行者有極大的幫助。所以說是非常殊勝的。
在《掌中解脫》當中說,首先反思:“我這樣將一切有情置于佛地,充其量不過是一種想象而已,實際上自己並無這樣的能力。那麼,怎樣才能具有這樣的能力呢?必須要證得佛陀果位”。爲了解救一切有情父母衆生,要修四無量心。
根據帕邦喀大師所說,四無量心中每一無量均可再分爲四個無量,共十六個無量。以“舍無量”爲例,“一切有情遠離親疏貪嗔,安住于舍,豈不善哉”。是欲(希求)無量;“願其安住”,是願無量;“我令安住”,是增上意樂無量;“惟願上師本尊加持于我能如是行”,是祈禱加持無量。余者以此類推。這就是四無量的四個支分。
在《華嚴經》、《寶積經》等很多經裏四無量的順序都是慈、悲、喜、舍,舍放在最後。那爲什麼绛貝倫珠大師、第五世班禅,還有帕邦喀大師的《掌中解脫》都把“舍無量”放在前面?因爲符合修菩提心的次第。
《速道》中言,以七支因果的菩提心修法,首先應將一切衆生安住在平等舍之中,然後再修從知母直到菩提心。爲什麼要先修平等舍,再修菩提心?如果我們在修菩提心之前,未曾將自己對至親的貪欲和對怨敵的嗔恨消除,還未達到像愛己雙目一般,愛一切衆生的平等心態,那麼,在念“願一切衆生具得安樂及安樂因”的時候,只會願自己喜歡的衆生具得安樂及安樂因,而不會願自己恨的衆生具得安樂及安樂因。因爲,你還沒知道所恨的衆生不該恨。在你咬牙切齒,恨不得殺之而後快時,你能生起願衆生遠離一切痛苦、包括自己罵他的痛苦麼?這是做不到的。所以,一定要先將這個愛與恨,也就是貪和嗔消除,然後再觀一切衆生是我母,念母恩等。那樣,才能使我們的所緣是一切父母衆生。否則所緣不會那麼廣泛。
不僅七支因果菩提心修法如此,自他相換菩提心的修法也必須先有平等舍——自他平等。如此看來,應將“舍”放在前面。
那麼,《寶積經》和《華嚴經》中以“慈悲喜舍”爲順序,難道釋迦牟尼佛錯了麼?這是角度的不同:對自己和對他人的區別。
對自己而言,先修遠離親疏貪嗔之心,住平等舍,再修大慈心、大悲心、大喜心。若願他人能生起四無量心時,就不一樣了。“願諸衆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願諸衆生永離衆苦及衆苦因,願諸衆生永具無苦之樂,我心怡悅;”而且,能夠得到無上正等正覺佛陀果位。那麼,得到果位的最大障礙是什麼?就是貪嗔之心。因此,最後一句爲“願諸衆生遠離貪嗔之心,住平等舍”。
叁界——欲界、色界和無色界的衆生到底有多少?無法衡量。因此,我們發慈悲喜舍心的對象,不僅是親友、敵人、陌生人,也不僅僅是這個地球上的六十多億人口,也不僅僅是地球上的六道衆生,甚至也不僅僅是這個世界、整個中千世界、乃至叁千大千世界中的衆生……而是以叁千大千世界的娑婆世界爲核心的,十方世界中不可稱量的一切父母衆生,他們均是我們發起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對象。
之所以稱“無量”,是因爲:
第一,發願的對境,衆生無量。
第二,所積的資糧無量。對一切衆生生起大慈、大悲、大喜和大舍這四無量心,其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是無量無邊、無有窮盡的。因爲慈悲喜舍乃是福德資糧的最根本的因!釋迦牟尼佛于佛經中說:善男子,修行者安坐于座墊上時,若有人對其進行供養,則能獲無量無邊福德。僅是供養修四無量者,便能獲如是功德,何況自修?因此,修四無量能造集無量無邊的福德資糧。倘若修好慈悲喜舍,接下來的法亦能變得威力無窮,所獲福德智慧資糧無量無邊。
第叁,正法無量。我們通過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舍無量的修行,之後便能完成菩薩的一切廣大行,生起菩薩的一切功德、一切勢力、一切無畏。特別是叁十七菩提分法: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和八正道。以及佛陀的十八不共法、十力等。菩薩的五道十地皆是以四無量爲因,以四無量作爲敦促。若對一切衆生沒有大慈心、大悲心、大喜心、大平等舍心,焉能證得菩薩的五道十地及其無上正等正覺佛陀果位?
第四,智慧無量。慈悲喜舍四無量的修行,是獲得如來一切種妙智的因。因此爲了獲得如來的無量智慧,要修慈悲喜舍。只有擁有了如來的無量智慧,方能度化一切有情父母衆生。這個智能本身就在慈悲喜舍四無量的本性之中,因爲通過四無量的修行,所修的對象、修者自己、修的行爲叁輪體空,如夢如幻,因而也達到智慧無量。
這就是“四無量”的四個原因。
另外,《寶積經》裏專門有一個“四無量品”,結合此內容重點講一下其中的“平等舍”內容。
“童子當知。菩薩摩诃薩爲衆生故。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已。當行大舍。當知是舍有于叁種。何等爲叁。謂舍煩惱舍。護自他舍。時非時舍”。
第一個“舍煩惱舍”。
“何等名爲舍煩惱舍。童子當知。菩薩摩诃薩。于敬事所其心不高。于不敬事心無卑下。若受利養心不驕高。不得利養心無纡欝。于彼持戒及犯戒所起平等覺。得勝名譽心不希樂。被諸毀謗情無憂戚。若致譏诃志無貶退。于稱贊所善住法性。于諸苦事有擇慧力。于諸樂事有無常苦觀解之力。棄舍愛欲斷諸嗔恚。于怨親所其心平等。于善作惡作其心無二。于有愛不愛情無所觀。于善聞惡聞不生執著。于善說惡說心無愛恚。于諸欲味及過患所平等稱量。于我自身及他衆生。起于平等信欲之意。于身命所情無顧戀。于下中上諸衆生所起…
《《成就盛宴》導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