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世来的所有业障消除。他们一刹那间也变成上师能仁,证得上师能仁的佛果位。此种修法名“以果为道菩提心修法”。
永增益西坚赞大师的《上师供养观想法》导论里也特意阐述了这个思想,并非常强烈地推荐以果为道的菩提心修法。这个教授是宗喀巴大师代代法脉相传的,是温萨巴大师极其殊胜的教授,具备了显密一切修法精要。如若这样如实修学,可以为修菩提心及证得无上正等觉种下非常殊胜圆满的善缘习气,故此很重要。过去格鲁巴的许多大德,始终将此法视为其它任何宗派中未曾传授的文殊修心心要和宗喀巴大师极其殊胜的法门,名为“清净六道法”或“断除轮回法”。
座上修菩提心的方法是非常殊胜的。因为它将显宗和密宗的修行精华全部集中于修菩提心上,极为罕见。平时,这样的修法大家也是很难听到的。
1-2-5-10 发四无量心
《华严经》当中说:
欲令解脱教发心, 彼功德行应听受,
施戒忍进禅智慧, 方便慈悲喜舍等,
百千万劫常修行, 彼人功德仁应听。
应当了知,六道轮回任何处所皆为苦海,任何所行皆是苦因,任何友伴皆为苦友,一切富贵荣华等人间福乐实为牢狱、实为火坑,犹如极其肮脏的泥沼,毫无安乐可言,从而极其强烈地希望脱离轮回苦,到达永久安乐。特别是生起了愿将一切有情父母众生从轮回苦海中解脱出来,而寻求无上正等正觉佛陀果位的人应该发菩提心、行菩萨广大行,如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智慧六波罗蜜,尤令相续中生起大慈大悲的根源——慈悲喜舍四无量。非唯此时修,更应于百千万劫中恒常修行。
现在讲四无量的修法。这不仅仅是佛教的道理,亦是观想法。未来你们按我所说的去念、去想,效果会大增。
平时,我们先念的是“慈”,然后是“悲”、“喜”、“舍”;而这里先念“舍”,然后才是“慈”、“悲”、“喜”。这是温萨瓦大师的窍诀。温萨瓦大师即第三世班禅,与米拉日巴一样,是一位即生证得佛陀果位者。
这里有一个温萨巴大师的公案。
宗喀巴大师的弟子中,有一位巴索瓦确吉坚赞,是宗喀巴大师的大弟子克珠杰的弟弟,也是宗喀巴大师弟子当中最年轻的。后来,宗喀巴大师把法座传给了巴索瓦确吉坚赞。巴索瓦确吉坚赞弟子众多,其中一位名确吉多杰,意为法金刚,自幼便跟随学习。到一定年龄,巴索瓦确吉坚赞便安排其去珠穆朗玛一处无人之地修持,要他即身证得佛陀果位,并将《噶丹幻化书》也传予了他。
很久以后,确吉多杰觉得自己快离开人世了。为了将《甘丹幻化书》传给下一代,便四处寻找有缘弟子,最后到温萨瓦所在的寺院。当时温萨瓦大师还很年轻,正在出天花,刚稍微好了一些。一天,他听见门口有人高声朗诵宗喀巴大师的《缘起赞》,立即身毛倒竖、内心激动,思维道,“诵这一偈诵之人定是位有成就的大德”。出去一看,是一位身穿破烂袈裟、头发雪白的老僧。当他得知确吉多杰是弘持宗喀巴耳传教授有成就的大德时,内心生起了无比的信心,立即磕头说:“请您摄持我吧!我终身跟着您,做您的弟子”。这位大成就者便说:“我正是为此而来的。我等了很长时间,如今缘分已到。不过你不可随我一起走,我将在某时、某地等你,届时你便前来”。随后,确吉多杰便走了。
后来,温萨瓦按时到了约定地点,法金刚便为其传授了道次第等格鲁巴非常殊胜的耳传口授和密集、胜乐、大威德金刚等无上瑜伽灌顶。继后,师徒二人足迹踏遍西藏各地,度化了众多有情。最后又回到珠穆朗玛修行。在将所有的殊胜教授全部传给温萨瓦之后,某一天,法金刚说道:“我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他将法鼓就地一放,就在那一刹那,他的衣服轮廓还如人在时般好端端搁着,可这位老人已不见了。因为法金刚得到了不死的长寿成就,至今,在珠穆朗玛他修行的地方,有缘者还会见到这位大成就者。
而他的高徒温萨瓦洛桑顿珠经过多年的修行,达到了能在石头或山里穿行、踏行空中,来去自如。最后,达到了无上瑜伽密法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修行成就。他并未学过梵文,却能用梵文讲出摩诃般若和二万四千般若。学过二十年梵文者,水平都不及其三分之一。
现在,许多甘丹耳传教授都是来自于即身证得永不死长寿成就的法金刚大成就者,和即身证得佛陀果位的温萨瓦大师。两位大师认为,将平等舍放在前面,对修行者有极大的帮助。所以说是非常殊胜的。
在《掌中解脱》当中说,首先反思:“我这样将一切有情置于佛地,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想象而已,实际上自己并无这样的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具有这样的能力呢?必须要证得佛陀果位”。为了解救一切有情父母众生,要修四无量心。
根据帕邦喀大师所说,四无量心中每一无量均可再分为四个无量,共十六个无量。以“舍无量”为例,“一切有情远离亲疏贪嗔,安住于舍,岂不善哉”。是欲(希求)无量;“愿其安住”,是愿无量;“我令安住”,是增上意乐无量;“惟愿上师本尊加持于我能如是行”,是祈祷加持无量。余者以此类推。这就是四无量的四个支分。
在《华严经》、《宝积经》等很多经里四无量的顺序都是慈、悲、喜、舍,舍放在最后。那为什么绛贝伦珠大师、第五世班禅,还有帕邦喀大师的《掌中解脱》都把“舍无量”放在前面?因为符合修菩提心的次第。
《速道》中言,以七支因果的菩提心修法,首先应将一切众生安住在平等舍之中,然后再修从知母直到菩提心。为什么要先修平等舍,再修菩提心?如果我们在修菩提心之前,未曾将自己对至亲的贪欲和对怨敌的嗔恨消除,还未达到像爱己双目一般,爱一切众生的平等心态,那么,在念“愿一切众生具得安乐及安乐因”的时候,只会愿自己喜欢的众生具得安乐及安乐因,而不会愿自己恨的众生具得安乐及安乐因。因为,你还没知道所恨的众生不该恨。在你咬牙切齿,恨不得杀之而后快时,你能生起愿众生远离一切痛苦、包括自己骂他的痛苦么?这是做不到的。所以,一定要先将这个爱与恨,也就是贪和嗔消除,然后再观一切众生是我母,念母恩等。那样,才能使我们的所缘是一切父母众生。否则所缘不会那么广泛。
不仅七支因果菩提心修法如此,自他相换菩提心的修法也必须先有平等舍——自他平等。如此看来,应将“舍”放在前面。
那么,《宝积经》和《华严经》中以“慈悲喜舍”为顺序,难道释迦牟尼佛错了么?这是角度的不同: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区别。
对自己而言,先修远离亲疏贪嗔之心,住平等舍,再修大慈心、大悲心、大喜心。若愿他人能生起四无量心时,就不一样了。“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而且,能够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佛陀果位。那么,得到果位的最大障碍是什么?就是贪嗔之心。因此,最后一句为“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的众生到底有多少?无法衡量。因此,我们发慈悲喜舍心的对象,不仅是亲友、敌人、陌生人,也不仅仅是这个地球上的六十多亿人口,也不仅仅是地球上的六道众生,甚至也不仅仅是这个世界、整个中千世界、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众生……而是以三千大千世界的娑婆世界为核心的,十方世界中不可称量的一切父母众生,他们均是我们发起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对象。
之所以称“无量”,是因为:
第一,发愿的对境,众生无量。
第二,所积的资粮无量。对一切众生生起大慈、大悲、大喜和大舍这四无量心,其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是无量无边、无有穷尽的。因为慈悲喜舍乃是福德资粮的最根本的因!释迦牟尼佛于佛经中说:善男子,修行者安坐于座垫上时,若有人对其进行供养,则能获无量无边福德。仅是供养修四无量者,便能获如是功德,何况自修?因此,修四无量能造集无量无边的福德资粮。倘若修好慈悲喜舍,接下来的法亦能变得威力无穷,所获福德智慧资粮无量无边。
第三,正法无量。我们通过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的修行,之后便能完成菩萨的一切广大行,生起菩萨的一切功德、一切势力、一切无畏。特别是三十七菩提分法: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和八正道。以及佛陀的十八不共法、十力等。菩萨的五道十地皆是以四无量为因,以四无量作为敦促。若对一切众生没有大慈心、大悲心、大喜心、大平等舍心,焉能证得菩萨的五道十地及其无上正等正觉佛陀果位?
第四,智慧无量。慈悲喜舍四无量的修行,是获得如来一切种妙智的因。因此为了获得如来的无量智慧,要修慈悲喜舍。只有拥有了如来的无量智慧,方能度化一切有情父母众生。这个智能本身就在慈悲喜舍四无量的本性之中,因为通过四无量的修行,所修的对象、修者自己、修的行为三轮体空,如梦如幻,因而也达到智慧无量。
这就是“四无量”的四个原因。
另外,《宝积经》里专门有一个“四无量品”,结合此内容重点讲一下其中的“平等舍”内容。
“童子当知。菩萨摩诃萨为众生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当行大舍。当知是舍有于三种。何等为三。谓舍烦恼舍。护自他舍。时非时舍”。
第一个“舍烦恼舍”。
“何等名为舍烦恼舍。童子当知。菩萨摩诃萨。于敬事所其心不高。于不敬事心无卑下。若受利养心不骄高。不得利养心无纡欝。于彼持戒及犯戒所起平等觉。得胜名誉心不希乐。被诸毁谤情无忧戚。若致讥诃志无贬退。于称赞所善住法性。于诸苦事有择慧力。于诸乐事有无常苦观解之力。弃舍爱欲断诸嗔恚。于怨亲所其心平等。于善作恶作其心无二。于有爱不爱情无所观。于善闻恶闻不生执着。于善说恶说心无爱恚。于诸欲味及过患所平等称量。于我自身及他众生。起于平等信欲之意。于身命所情无顾恋。于下中上诸众生所起…
《《成就盛宴》导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