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必先證得佛陀果位。非但要證得,還要“速速”證得。
“速速”與《上師供》中的“速疾速疾”是一回事,在藏文版《六加行》和《上師供》中毫無差別,都叫“甯瓦甯瓦”。只是翻譯時,仁欽曲紮譯師和能海上師翻譯得不同。我估計能海上師是想讓漢文和藏文的字數一樣,才用了“速疾速疾”。但不管怎樣,“速速”和“速疾速疾”都是很快很快的意思。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個“速”和第二個“速”意義不同。第一個“速”,是指在顯宗和密宗的教法當中,密法乃是證得佛陀果位最快速的方法;第二個“速”則是指在密宗的事部、行部、瑜伽部和無上瑜伽部當中,無上瑜伽部乃是證得佛陀果位最快速的方法。
爲什麼說顯宗和密宗當中,密宗成佛快;密宗當中,無上瑜伽密法成佛快?在顯宗的許多經典中,都再叁提到,要證得佛陀果位,必須經叁個無量劫消業障、造福報。這叁大阿僧祗劫是什麼概念?幾乎沒辦法數。我還不知道怎樣用漢語來形容,我的漢語程度只數到萬億。就一個阿僧祇劫而言,“萬億”簡直是太小太小的一個數目了。那麼,密宗成佛需要多長時間?只要不犯戒,最長十六世就會成佛。這和叁大無量劫簡直是沒辦法比的,極其之短!而通過無上瑜伽密法,別說十六世,就是從今日開始修持,十二年到十六年內,你就有可能成佛了。甚至非常有緣者,叁年就能成佛——當然,這需要根基極好才行。但在曆代祖師之中,叁年、七年、十二年、十六年成佛的多得是。倘若如祖師般精勤去修,估計叁十年內成佛毫無問題。所以,在叁大阿僧祗劫中需要修的法,叁十年內便能修完,那簡直是無法再快了。這便是“速速”二字的含義。
殊勝發心與前面的發心有何不同?前面的發心,乃是大乘之共同發心,無論顯密均會有。而這個“爲利一切父母有情故,我應盡力速速證得大寶正等覺位”,就未必是每個大乘佛子都要發的,而是修無上瑜伽密法、以最快的速度證得佛陀果位者才會發的。爲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從今日起開始直到成佛,以“上師瑜伽”的修行作爲命根,“當由甚深道上師本尊瑜伽之門,趣入修行菩提道次第引導”。
我簡單地說一下“菩提道次第引導”,這是一個從親近善知識到雙運爲止的引導——首先,必修親近善知識之心,然後暇滿人身難得、生命無常、叁惡道之苦、叁皈依、善惡因果業報、六道輪回中的叁苦六苦和八苦、十二因緣、出離心、七支因果菩提心和自他相換菩提心,然後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和智慧六波羅蜜,布施、愛語、同事和共行四攝,再進入密法,受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灌頂及四部金剛戒,然後修事部、行部、瑜伽部的有形次第或無形次第,接著修無上瑜伽部的生起次第之死有法身、中有報身和生有化身的法、報、化叁身,然後修無上瑜伽部的圓滿次第之語遠離、心遠離、幻身光明和雙運,最後達到了金剛雙運的無上正等正覺佛陀果位時,便成佛了。這便是“菩提道次第引導”。
我說得非常簡略,但必須是要一層一層地修上去,才會成佛。這是以最快速度達到菩提果位的必經之道,也是唯一的通道。
何謂“菩提”?“菩提”是梵文的音譯,意爲“通達”,即通達萬事萬物的本來面貌,具有最圓滿的智慧、慈悲、德能和身口意的一切功德。這也是我們要達到的目的。
“道”,指到達菩提果位的必經之道。這唯一的通道就是修持佛法。
“次第”是指過程。修持佛法,首先決不能沒有“次第”。沒有“次第”,你就沒有切入點。第二,絕不可混亂“次第”。否則正如世俗中先讀大學,後讀幼兒園,再讀初中、研究生一般成了笑話。第叁,不能缺少“次第”中任何一個環節。正如你按次序讀完小學中學,但未經大學就想直修研究生,是絕無可能的。不要說落下這麼重要的環節,哪怕只是落下一節課,一旦遇到與該課程對應的問題,就無所適從了。第四,不可以擅自增加環節。人生本來很短暫,根本就沒有多余的時間。我們每一小時,每一分鍾,都朝著死亡的方向接近,哪有閑工夫去修別的東西?
“引導”指修持菩提道次第的引導。若無這樣的次第引導,你就不知道從何入手。許多人讀過不少佛經,佛理也了解了不少,卻未必知道如何去修。問個簡單的問題,大家都讀過《般若心經》和《金剛經》,也知道要斷除六道輪回的苦根,非依此般若經典不可,因爲要破我執和法執。但從哪裏修、怎樣修?估計也只會念念而已。所以,修《般若心經》需要引導,修《金剛經》、《阿彌陀經》也需要引導。無論修何法,均不能缺少引導。這就好比有一艘輪船,這艘船再高級,沒有船長指揮,又怎能到達目的地。所以,一定要有上師的引導,否則是絕不會修成的。念“爲利一切父母有情故”這句話時,心裏一定要想著這些內容,然後去念。
1-2-5-12 收皈依境
我講《速道》加行導論時,講過收皈依境的方法,有叁種。
第一種:眼前觀想的八大獅子所擎的寶座上面,與根本上師二無分別的佛祖釋迦牟尼以及彌勒、文殊和自己的根本上師,以及一切諸上師、本尊、佛陀、菩薩、聲聞、緣覺、明王、明妃等一切叁寶,一刹那間自性皆空,沒有了。
第二種:把皈依境直接往上提,提到很高的位置。等到觀想資糧田的時候,把這個皈依境融入到資糧田當中, ,二無分別。
第叁種:把資糧田周圍的一切佛菩薩、聲聞、緣覺、明王、明妃、護法,融入到中間的釋迦牟尼佛;旁邊的彌勒、文殊及根本上師也融入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變爲黃色的光芒,通過印堂,融入到自己的體內。
在《上師供》導論裏,我講過《上師供》收皈依境的方法,但和這個還不太一樣。今天所講的是《速道》加行儀軌,叁種方法你覺得哪一種方便,就選哪個。一旦選定了,就最好一直沿用。否則換來換去,定力修行會受一定的影響。
觀想資糧田之前,一定要加持自己所在之處,然後加持供品。
1-2-5-13 加持地基
一切地基願清淨, 瓦礫等等悉皆無,
平整柔軟如掌心, 成吠琉璃之自性。
這就是加持地基。此時觀想自己所在之處已非我們凡夫所居之地,而是非常清淨,無裂痕、無塵土,四處是綠茵芳草。整個大地平整如手掌,猶如綠色或藍綠色琉璃,異常美麗。此時,應在內心中去除凡夫的庸常顯執,而將大地觀想爲如西方極樂世界一樣完美的淨土。
1-2-5-14加持供物
天人微妙供養物, 實設以及意變化。
普賢無上供養雲, 願悉周遍虛空界。
其次,將一切實物供養和意化供養化爲無數,進行加持。觀想在琉璃寶一般廣大無邊的平地之上及虛空中,擺滿天界一切珍稀和人間的金銀珠寶、吉祥八寶等一切寶物。這些供養也不一定非爲自己所擁有——有主物與無主物,均可攝爲供養。如看到漂亮的鮮花時,心想將這些鮮花供養給一切佛菩薩,懇請諸佛菩薩以大悲心來納受。看到其余諸物時,同樣可以這樣供養。
“實設”,是指在佛堂中具體陳設的八供、鮮花等;“意變化”指觀想出的供養。我們的“實設”有限,但“意變化”卻可以無邊無際。因此,你不要想:就那麼一點點的朵瑪供奉給佛,佛陀會不會吃飽?我的供品是不是太少了?須知,我們供奉的乃是自己的心,而物質的多少並不是關鍵。心到了,供養就廣大了;心不到,供養再多也未必廣大。
我的家鄉理塘岡波山裏曾有位大成就者,名“噶瑪拔希”,是噶舉巴的得道高人。有一天,他給自己的護法吉祥天母供朵瑪,吉祥天母說:“你快一點吧!那邊還有個大修行者等著我去受供!” 噶瑪拔希十分納悶,自己已做了這樣豐盛的朵瑪供,吉祥天母還要急著去哪裏應供呢?哪裏能有什麼樣的供養比自己的還好?于是用神通一看,原來是一個牛蹄殼子裏裝了一點點劣質的東西。于是問吉祥天母道:“我已經供了如此的妙供,您爲何還要去享用那牛蹄中的一點點劣物?”天母回答:“你的實設物雖好,但意變化卻不如他的。你不要只看到那位修行者所供的牛蹄殼中一點點劣物,他供養給我的,乃是真正的甘露妙食,其樂無窮”。此時噶瑪拔希方知,實設物豐盛與否不是關鍵,而意變物才是關鍵。倘若心修得不夠好,實設物再豐盛,也未必“好”。因爲畢竟是人間的東西,朵瑪做得再好,天天吃也膩了,但是,如果把它變成爲甘露的話,那就不一樣了。甘露妙食乃是天界才能享用的東西。
“普賢無上供養雲,願悉周遍虛空界”。這個供養不應看作一般的供養,而應與普賢王的供養相提並論。普賢王的供養是無邊無際的,自己的供養雖小,但融入普賢供雲後,就如一滴水融入大海般,大海一日不窮盡,此水一日不竭。而我們的供養也會如普賢供雲一樣,永遠無窮無盡、遍滿整個虛空界。
然後,念叁遍加持咒,觀想由于此咒的力量,把這一切供養加持爲無漏的甘露妙供。
嗡 那摩薄嘎瓦帝 巴吉爾薩日阿 巴爾麻達耐 達塔嘎達雅 阿爾哈帝 桑木雅桑布達雅 達雅塔 嗡 巴吉爾巴吉爾 麻哈巴吉爾 麻哈丁佳巴吉爾 麻哈比雅巴吉爾 麻哈菩提吉達巴吉爾 麻哈菩提曼卓巴桑嘎爾麻那巴吉爾 薩爾瓦嘎爾麻 阿瓦日阿那 比肖達那巴吉爾 娑哈
願以叁寶谛力,諸佛菩薩加持力,二資糧圓滿大威力以及法界清淨不可思議力,化爲真如!
由于叁寶不虛的力量,加上諸佛菩薩加持之力,以及福德和智慧二資糧圓滿的大威力,再加上法界本性清淨和萬法不可思議的自性皆空之力,把我所供的實設供和意變供全部化爲真如。
“真如”,即性空妙有——自性性空、現象妙有。“真”指萬物的真相或本來面目;“如”則是真正、如實的德相。一切供養都要觀想爲無邊無際,但所供之物、供養對象和供養者自身都是性空妙有。這就是叁輪體空:對境空,供者空,所供物空。
1-2-6 第四加行法
第四加行法爲觀資糧田。
1-2-6-1…
《《成就盛宴》導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