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觀資糧田
“資糧”,即福德、智慧二資糧。爲什麼叫“田”?農民春天播種,到了秋天就有收成。我們現在所觀想的資糧田,是造集永久安樂和安樂因的田地,種下的是慈悲、智慧、德能的資糧種子,到收獲時,得到的是佛陀果位。這個“田”完全不同于世間農田,而是一種比喻。
如果今生種好此田,那麼從此以後永不會缺乏飲食資具,可以長久享受安樂。非但爲自己帶來安樂,而且給一切衆生都帶來永久的快樂和快樂因。這個田不僅在春天時可以播種,一年四季都能播種,非但四季可種,每日、每時都可以種。它不受季節的限製,還能種下許多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的種子。我們不去播種,浪費了這樣的資糧田,而心中卻沒有生起一點點的可惜之心,這是因爲我們尚未明白真正的道理。所以,我們真的是太懈怠了!以上是宗喀巴大師所說。宗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言:“于最勝田,尚不見如庸俗之田,此是我等無賢善相,故一切時當勤精進供養叁寶”。這句話非常重要!
資糧田和皈依境觀想的方法,雖大同小異,作用卻不太一樣。前者是爲皈依和發菩提心而迎請、觀想的;後者是爲消業障、積造福報而迎請的。前者稱之爲“境”,後者稱之爲“田”。
觀資糧田分爲兩部分:首先要觀想一切上師、本尊等叁昧耶身。然後,迎請智慧身融入到叁昧耶身當中。
先觀想叁昧耶身。
空樂無分, 廣圓若虹, 普賢供雲遍布中。
萃葉雜花, 衆果妙嚴, 隨欲如意樹梢頭。
首先,通過密宗的方式,令自心生起大樂,以大樂的心觀察一切萬法自性皆空,在空中入定。入定後,觀想面前虛空爲廣大無比的大地,猶如琉璃清淨無染,非常平整,無有裂痕,鋪滿天界和人間各種珍寶。大地中間有一大海,海中有一棵七寶所成的如意寶樹。如意寶樹的樹根爲純金,有很多分根,紮在海水裏。樹幹爲白銀。樹幹上有四個支分,東西南北各一枝,橫向伸展,質地是琉璃寶。樹枝爲一種名爲“布”的藍綠色寶石,樹葉爲水晶;花由各種顔色的珍珠織成,以紅色珍珠爲主;果實是金剛鑽石。樹上以各種珍寶花鬘爲飾。
無論誰目睹此樹,或聞到此樹散發的芬芳,均能遠離貪嗔癡、生起慈悲與智慧。此如意寶樹的花葉被風吹動時,自然發出各種美妙的顯密法音,可令聞者消除內心的煩惱和憂愁。由于是如意寶樹,因此只要心中想到什麼,就能從樹上得到什麼,正如西方極樂世界的寶樹一般。然後從樹上放出無量光明,照明十方世界,並且光端有無數佛菩薩的化身。在這棵如意寶樹的周圍有牛奶所成的河,河周圍有許多菩提寶樹,樹上有許多鳥,鳥發出的聲音猶如天樂,非常美妙。
如意寶樹上面有一串串各種珍寶所成的傘鬘垂下。樹下,一些大成就者正在打坐修行,一些在學佛教哲學或因明學的聖者在進行辯論。這個如意寶樹能夠發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有漏皆苦,涅槃寂淨”四法印之音。總之,你觀想眼前的大地與西方極樂世界一模一樣。
怒獅擎舉, 廣嚴寶座, 蓮花日月圓滿裀。
具足叁恩, 根本上師, 一切諸佛之體性。
比丘形服, 清淨端肅, 一面二手熙怡笑。
如意寶樹的四枝中間有一朵廣袤的蓮花,蓮花上有一個八大獅子所擎之廣大無比的如意寶座。八大獅子于東南西北四面各有兩個。如意寶座則必須觀想得如海般寬廣。座上有一廣大千葉蓮花,總共十一層,最下面貼著獅子寶座的花葉最大,然後,花葉向上越來越小,到了最上一層,只有四個花瓣,東南西北四方各有一個花瓣。頂端蓮芯爲平面,上有圓形日輪,平放如座墊;再上爲月輪,亦圓形平放,亮如水晶。其中,日輪表智慧,也代表性空正見;月輪表方便,也代表菩提心。若在密乘,則日輪代表“性空”,月輪代表“大樂”,日輪之上月輪代表空樂無二。
月輪之上,爲與自己根本上師無二無別之宗喀巴大師,比丘形像,一面雙臂,身色潔白,略帶紅潤,面露微笑,極爲慈藹。
右手*輪, 左手定印, 缽多羅器甘露盈。
具叁法衣, 郁金華色, 金色僧冠頂端嚴。
宗喀巴大師右手胸前持說法印,左手于丹田持定印。手上托有充滿甘露聖水的“缽多羅器”,缽多羅器就是佛用的缽,缽內裝滿甘露。兩手拇指和食指持烏巴拉花莖,右手的花伸展到右耳旁邊,花上托著智慧劍;左手的花伸展到左耳旁邊,花上托著般若經。“金色僧冠”,頭上戴著金色的僧冠;“具叁法衣”,叁法衣就是出家叁衣,即五衣、七衣和祖衣。一說起叁衣,大家可能想起漢地出家人穿的僧裝,似乎有些人穿五衣,有些人穿七衣,有些人穿祖衣,是分開穿的。但按照印度佛教的規矩,一個比丘必須叁衣皆穿。七衣與祖衣是上身穿的,五衣則是下裙。叁衣的顔色是郁金花色。
心間遍主, 金剛持王, 一面二手藍色身。
持鈴杵擁, 界自在母, 空樂俱生作戲哂。
宗喀巴大師心中蓮花月輪之上爲釋迦牟尼佛,身色金黃,一面雙臂,右手按地,左手定印,定印之上爲充滿甘露聖水的缽,身披叁衣,結金剛跏趺。在釋迦牟尼佛的心中蓮花日、月輪之上,爲藍色金剛持,一面二臂,左手持鈴,右手持杵。金剛持心間日輪上有藍色吽字。這裏之“手印”並非手勢的手印,而是業手印或智慧手印,指懷抱金剛意佛母,也是一面雙臂,左手持嘎巴拉,右手钺刀。“空樂俱生作戲哂”,佛母代表空,金剛持代表樂,合起來表示金剛持佛具有圓滿的空樂無二之智。因爲金剛持是報身佛的顯現,就像密集金剛一樣。
重寶奇珍, 冠佩妙嚴, 天衣彩繡裙帶齊。
金剛持佛頭戴五佛冠,身著天衣,各種珍寶嚴飾。
相好莊嚴, 千光熾盛, 虹影五色嚴美聚。
“相”指的是佛所具有的叁十二相,“好”是指佛的八十種隨形好。宗喀巴大師、釋迦牟尼佛、金剛持佛具有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身上發百千萬種的光,如同安住于五色彩虹之中,因此叫“虹影五色嚴美聚”。
金剛不壞, 趺坐結跏,
無論是千葉蓮花花芯之上的根本上師也好,還是他心間的能仁王金剛持也好,都是金剛跏趺而坐,就是左腿放裏,右腿放外。這是根本上師的坐法。
你們不要以爲曾經聽我講過菩提道次第,此處就不用再聽了。其實菩提道次第的種類很多,而且每種修行的重點各不相同。西藏的高僧大德考完了格西學位之後,光菩提道次第就要聽二十次、叁十次、四十次。而且每聽一次菩提道次第,都會有很大的收獲。因爲菩提道次第和其它理論不一樣,聽得越多,對治煩惱的能力就越大。心裏的煩惱消除得越多,修善積德的善根就會加強。因爲裏面所講的,處處都在針對內心的貪欲、嗔恨、愚昧、自私、傲慢、執著、狂熱、疑心、頑固等問題。
體是五佛清淨蘊。
蘊,即《心經》中所講的色受想行識五蘊。色蘊是我們的肉體;受蘊是我們好的、不好的和無記的叁種感受;想蘊是各種分別心、思維和觀察等心理活動;行蘊是造作善業、惡業和無記之業等的一切行動;識蘊是我們的意識。
可以說,一個人無論身體抑或精神,均包括于五蘊當中。但五蘊是有漏的、不清淨的,是能帶來痛苦的。能將五蘊轉化爲五佛,則成爲清淨、無汙染。因此,我們要不斷修持現在這個有漏的色體,最終將其轉變爲毗盧遮那佛的叁十二相和八十種好的金剛身,這是色蘊轉變方法;受蘊的轉變方法,則是將我們現在不清淨的、有染汙的好的、不好的和無記的各種感受,轉變爲清淨的寶生如來;想蘊的轉變方法,是把我們不清淨的分別心變爲清淨的阿彌陀如來;行蘊的轉變方法,是把我們不清淨的善、惡、無記的一切業行,變爲清淨的不空成就如來;識蘊的轉變方法,則是將不清淨的意識,變爲不動金剛如來。
人們常把阿彌陀如來、寶生如來、毗盧遮那如來、不動如來和不空成就如來當成不同的佛,其實不然,我們證得佛陀果位時,我們的五蘊將轉變爲五佛的本質。所以,我們可以變成爲毗盧遮那如來、也可以變爲寶生如來、阿彌陀如來,不空成就如來和不動如來。所以,這裏的“體是諸佛清淨蘊”,是把五蘊變成爲諸佛清淨的蘊。
現在觀想我們的頂輪上有一月輪,月輪之上有白色毗盧遮那佛;我們喉輪的月輪之上有紅色阿彌陀佛;心間的月輪之上有藍色不動如來;丹田的月輪之上有黃色寶生如來;密處的月輪之上有綠色不空成就如來,這便是“體是五佛清淨蘊”。我只能給大家解釋到這個程度,因爲大多數人沒有受過無上瑜伽密法的灌頂,所以,再細就不能解釋,否則我要犯戒了。密法當中的很多修法,對沒有受過密法灌頂者是不允許講的。
四界四母,
我們觀上師體性爲四佛母,其原因是我們的肉體是由四大組成,肉體中堅實的部分,屬四大中的地大;身體內的血液等液體屬水大;血脈的流動是風大;身體的熱能是火大。我們要把四大變成四佛母。丹田是地大所變的佛眼佛母,心間是水大所變的摩摩枳佛母,喉輪是火大所變的白衣佛母,頂輪是風大所變的度母佛母,這叫四界佛母。
生處諸筋, 脈節菩薩真實體。
什麼是生處?眼、耳、鼻、舌、身、意分別是色、聲、香、味、觸、法的生處。觀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處和筋脈、關節爲八大菩薩。雙眼爲地藏王菩薩,雙耳爲金剛手菩薩,兩鼻孔爲虛空藏菩薩,舌心爲觀世音菩薩,密處爲除蓋藏菩薩,意爲文殊菩薩,筋脈體性爲彌勒菩薩,置于頂輪。普賢菩薩置于雙肩、雙腕、雙髋、雙踝八大關節處。這裏有一個沒明說的問題,我們的眼、耳、鼻、舌 、身這五根的作用是什麼?觀察色、聲、香、味、觸。所以,雙眼是色佛母,雙耳是聲佛母,鼻孔是香佛母,舌心是味佛母,密處是觸佛母。這樣,色、聲、香、味、觸五佛母就成了。
這裏有一個修行者直接會碰到的問題:在心髒的部位有許多佛重疊,那怎麼辦?你就觀想如同大碟子裏裝著小碟子般,一層層裝下來。從丹田到喉輪爲止,觀想一個比較大的不動如來…
《《成就盛宴》導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