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观资粮田
“资粮”,即福德、智慧二资粮。为什么叫“田”?农民春天播种,到了秋天就有收成。我们现在所观想的资粮田,是造集永久安乐和安乐因的田地,种下的是慈悲、智慧、德能的资粮种子,到收获时,得到的是佛陀果位。这个“田”完全不同于世间农田,而是一种比喻。
如果今生种好此田,那么从此以后永不会缺乏饮食资具,可以长久享受安乐。非但为自己带来安乐,而且给一切众生都带来永久的快乐和快乐因。这个田不仅在春天时可以播种,一年四季都能播种,非但四季可种,每日、每时都可以种。它不受季节的限制,还能种下许多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种子。我们不去播种,浪费了这样的资粮田,而心中却没有生起一点点的可惜之心,这是因为我们尚未明白真正的道理。所以,我们真的是太懈怠了!以上是宗喀巴大师所说。宗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言:“于最胜田,尚不见如庸俗之田,此是我等无贤善相,故一切时当勤精进供养三宝”。这句话非常重要!
资粮田和皈依境观想的方法,虽大同小异,作用却不太一样。前者是为皈依和发菩提心而迎请、观想的;后者是为消业障、积造福报而迎请的。前者称之为“境”,后者称之为“田”。
观资粮田分为两部分:首先要观想一切上师、本尊等三昧耶身。然后,迎请智慧身融入到三昧耶身当中。
先观想三昧耶身。
空乐无分, 广圆若虹, 普贤供云遍布中。
萃叶杂花, 众果妙严, 随欲如意树梢头。
首先,通过密宗的方式,令自心生起大乐,以大乐的心观察一切万法自性皆空,在空中入定。入定后,观想面前虚空为广大无比的大地,犹如琉璃清净无染,非常平整,无有裂痕,铺满天界和人间各种珍宝。大地中间有一大海,海中有一棵七宝所成的如意宝树。如意宝树的树根为纯金,有很多分根,扎在海水里。树干为白银。树干上有四个支分,东西南北各一枝,横向伸展,质地是琉璃宝。树枝为一种名为“布”的蓝绿色宝石,树叶为水晶;花由各种颜色的珍珠织成,以红色珍珠为主;果实是金刚钻石。树上以各种珍宝花鬘为饰。
无论谁目睹此树,或闻到此树散发的芬芳,均能远离贪嗔痴、生起慈悲与智慧。此如意宝树的花叶被风吹动时,自然发出各种美妙的显密法音,可令闻者消除内心的烦恼和忧愁。由于是如意宝树,因此只要心中想到什么,就能从树上得到什么,正如西方极乐世界的宝树一般。然后从树上放出无量光明,照明十方世界,并且光端有无数佛菩萨的化身。在这棵如意宝树的周围有牛奶所成的河,河周围有许多菩提宝树,树上有许多鸟,鸟发出的声音犹如天乐,非常美妙。
如意宝树上面有一串串各种珍宝所成的伞鬘垂下。树下,一些大成就者正在打坐修行,一些在学佛教哲学或因明学的圣者在进行辩论。这个如意宝树能够发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涅槃寂净”四法印之音。总之,你观想眼前的大地与西方极乐世界一模一样。
怒狮擎举, 广严宝座, 莲花日月圆满裀。
具足三恩, 根本上师, 一切诸佛之体性。
比丘形服, 清净端肃, 一面二手熙怡笑。
如意宝树的四枝中间有一朵广袤的莲花,莲花上有一个八大狮子所擎之广大无比的如意宝座。八大狮子于东南西北四面各有两个。如意宝座则必须观想得如海般宽广。座上有一广大千叶莲花,总共十一层,最下面贴着狮子宝座的花叶最大,然后,花叶向上越来越小,到了最上一层,只有四个花瓣,东南西北四方各有一个花瓣。顶端莲芯为平面,上有圆形日轮,平放如座垫;再上为月轮,亦圆形平放,亮如水晶。其中,日轮表智慧,也代表性空正见;月轮表方便,也代表菩提心。若在密乘,则日轮代表“性空”,月轮代表“大乐”,日轮之上月轮代表空乐无二。
月轮之上,为与自己根本上师无二无别之宗喀巴大师,比丘形像,一面双臂,身色洁白,略带红润,面露微笑,极为慈蔼。
右手*轮, 左手定印, 钵多罗器甘露盈。
具三法衣, 郁金华色, 金色僧冠顶端严。
宗喀巴大师右手胸前持说法印,左手于丹田持定印。手上托有充满甘露圣水的“钵多罗器”,钵多罗器就是佛用的钵,钵内装满甘露。两手拇指和食指持乌巴拉花茎,右手的花伸展到右耳旁边,花上托着智慧剑;左手的花伸展到左耳旁边,花上托着般若经。“金色僧冠”,头上戴着金色的僧冠;“具三法衣”,三法衣就是出家三衣,即五衣、七衣和祖衣。一说起三衣,大家可能想起汉地出家人穿的僧装,似乎有些人穿五衣,有些人穿七衣,有些人穿祖衣,是分开穿的。但按照印度佛教的规矩,一个比丘必须三衣皆穿。七衣与祖衣是上身穿的,五衣则是下裙。三衣的颜色是郁金花色。
心间遍主, 金刚持王, 一面二手蓝色身。
持铃杵拥, 界自在母, 空乐俱生作戏哂。
宗喀巴大师心中莲花月轮之上为释迦牟尼佛,身色金黄,一面双臂,右手按地,左手定印,定印之上为充满甘露圣水的钵,身披三衣,结金刚跏趺。在释迦牟尼佛的心中莲花日、月轮之上,为蓝色金刚持,一面二臂,左手持铃,右手持杵。金刚持心间日轮上有蓝色吽字。这里之“手印”并非手势的手印,而是业手印或智慧手印,指怀抱金刚意佛母,也是一面双臂,左手持嘎巴拉,右手钺刀。“空乐俱生作戏哂”,佛母代表空,金刚持代表乐,合起来表示金刚持佛具有圆满的空乐无二之智。因为金刚持是报身佛的显现,就像密集金刚一样。
重宝奇珍, 冠佩妙严, 天衣彩绣裙带齐。
金刚持佛头戴五佛冠,身着天衣,各种珍宝严饰。
相好庄严, 千光炽盛, 虹影五色严美聚。
“相”指的是佛所具有的三十二相,“好”是指佛的八十种随形好。宗喀巴大师、释迦牟尼佛、金刚持佛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身上发百千万种的光,如同安住于五色彩虹之中,因此叫“虹影五色严美聚”。
金刚不坏, 趺坐结跏,
无论是千叶莲花花芯之上的根本上师也好,还是他心间的能仁王金刚持也好,都是金刚跏趺而坐,就是左腿放里,右腿放外。这是根本上师的坐法。
你们不要以为曾经听我讲过菩提道次第,此处就不用再听了。其实菩提道次第的种类很多,而且每种修行的重点各不相同。西藏的高僧大德考完了格西学位之后,光菩提道次第就要听二十次、三十次、四十次。而且每听一次菩提道次第,都会有很大的收获。因为菩提道次第和其它理论不一样,听得越多,对治烦恼的能力就越大。心里的烦恼消除得越多,修善积德的善根就会加强。因为里面所讲的,处处都在针对内心的贪欲、嗔恨、愚昧、自私、傲慢、执着、狂热、疑心、顽固等问题。
体是五佛清净蕴。
蕴,即《心经》中所讲的色受想行识五蕴。色蕴是我们的肉体;受蕴是我们好的、不好的和无记的三种感受;想蕴是各种分别心、思维和观察等心理活动;行蕴是造作善业、恶业和无记之业等的一切行动;识蕴是我们的意识。
可以说,一个人无论身体抑或精神,均包括于五蕴当中。但五蕴是有漏的、不清净的,是能带来痛苦的。能将五蕴转化为五佛,则成为清净、无污染。因此,我们要不断修持现在这个有漏的色体,最终将其转变为毗卢遮那佛的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的金刚身,这是色蕴转变方法;受蕴的转变方法,则是将我们现在不清净的、有染污的好的、不好的和无记的各种感受,转变为清净的宝生如来;想蕴的转变方法,是把我们不清净的分别心变为清净的阿弥陀如来;行蕴的转变方法,是把我们不清净的善、恶、无记的一切业行,变为清净的不空成就如来;识蕴的转变方法,则是将不清净的意识,变为不动金刚如来。
人们常把阿弥陀如来、宝生如来、毗卢遮那如来、不动如来和不空成就如来当成不同的佛,其实不然,我们证得佛陀果位时,我们的五蕴将转变为五佛的本质。所以,我们可以变成为毗卢遮那如来、也可以变为宝生如来、阿弥陀如来,不空成就如来和不动如来。所以,这里的“体是诸佛清净蕴”,是把五蕴变成为诸佛清净的蕴。
现在观想我们的顶轮上有一月轮,月轮之上有白色毗卢遮那佛;我们喉轮的月轮之上有红色阿弥陀佛;心间的月轮之上有蓝色不动如来;丹田的月轮之上有黄色宝生如来;密处的月轮之上有绿色不空成就如来,这便是“体是五佛清净蕴”。我只能给大家解释到这个程度,因为大多数人没有受过无上瑜伽密法的灌顶,所以,再细就不能解释,否则我要犯戒了。密法当中的很多修法,对没有受过密法灌顶者是不允许讲的。
四界四母,
我们观上师体性为四佛母,其原因是我们的肉体是由四大组成,肉体中坚实的部分,属四大中的地大;身体内的血液等液体属水大;血脉的流动是风大;身体的热能是火大。我们要把四大变成四佛母。丹田是地大所变的佛眼佛母,心间是水大所变的摩摩枳佛母,喉轮是火大所变的白衣佛母,顶轮是风大所变的度母佛母,这叫四界佛母。
生处诸筋, 脉节菩萨真实体。
什么是生处?眼、耳、鼻、舌、身、意分别是色、声、香、味、触、法的生处。观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处和筋脉、关节为八大菩萨。双眼为地藏王菩萨,双耳为金刚手菩萨,两鼻孔为虚空藏菩萨,舌心为观世音菩萨,密处为除盖藏菩萨,意为文殊菩萨,筋脉体性为弥勒菩萨,置于顶轮。普贤菩萨置于双肩、双腕、双髋、双踝八大关节处。这里有一个没明说的问题,我们的眼、耳、鼻、舌 、身这五根的作用是什么?观察色、声、香、味、触。所以,双眼是色佛母,双耳是声佛母,鼻孔是香佛母,舌心是味佛母,密处是触佛母。这样,色、声、香、味、触五佛母就成了。
这里有一个修行者直接会碰到的问题:在心脏的部位有许多佛重叠,那怎么办?你就观想如同大碟子里装着小碟子般,一层层装下来。从丹田到喉轮为止,观想一个比较大的不动如来…
《《成就盛宴》导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