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就盛宴》导论▪P13

  ..续本文上一页必先证得佛陀果位。非但要证得,还要“速速”证得。

  “速速”与《上师供》中的“速疾速疾”是一回事,在藏文版《六加行》和《上师供》中毫无差别,都叫“宁瓦宁瓦”。只是翻译时,仁钦曲扎译师和能海上师翻译得不同。我估计能海上师是想让汉文和藏文的字数一样,才用了“速疾速疾”。但不管怎样,“速速”和“速疾速疾”都是很快很快的意思。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个“速”和第二个“速”意义不同。第一个“速”,是指在显宗和密宗的教法当中,密法乃是证得佛陀果位最快速的方法;第二个“速”则是指在密宗的事部、行部、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当中,无上瑜伽部乃是证得佛陀果位最快速的方法。

  为什么说显宗和密宗当中,密宗成佛快;密宗当中,无上瑜伽密法成佛快?在显宗的许多经典中,都再三提到,要证得佛陀果位,必须经三个无量劫消业障、造福报。这三大阿僧祗劫是什么概念?几乎没办法数。我还不知道怎样用汉语来形容,我的汉语程度只数到万亿。就一个阿僧祇劫而言,“万亿”简直是太小太小的一个数目了。那么,密宗成佛需要多长时间?只要不犯戒,最长十六世就会成佛。这和三大无量劫简直是没办法比的,极其之短!而通过无上瑜伽密法,别说十六世,就是从今日开始修持,十二年到十六年内,你就有可能成佛了。甚至非常有缘者,三年就能成佛——当然,这需要根基极好才行。但在历代祖师之中,三年、七年、十二年、十六年成佛的多得是。倘若如祖师般精勤去修,估计三十年内成佛毫无问题。所以,在三大阿僧祗劫中需要修的法,三十年内便能修完,那简直是无法再快了。这便是“速速”二字的含义。

  殊胜发心与前面的发心有何不同?前面的发心,乃是大乘之共同发心,无论显密均会有。而这个“为利一切父母有情故,我应尽力速速证得大宝正等觉位”,就未必是每个大乘佛子都要发的,而是修无上瑜伽密法、以最快的速度证得佛陀果位者才会发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从今日起开始直到成佛,以“上师瑜伽”的修行作为命根,“当由甚深道上师本尊瑜伽之门,趣入修行菩提道次第引导”。

  我简单地说一下“菩提道次第引导”,这是一个从亲近善知识到双运为止的引导——首先,必修亲近善知识之心,然后暇满人身难得、生命无常、三恶道之苦、三皈依、善恶因果业报、六道轮回中的三苦六苦和八苦、十二因缘、出离心、七支因果菩提心和自他相换菩提心,然后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六波罗蜜,布施、爱语、同事和共行四摄,再进入密法,受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灌顶及四部金刚戒,然后修事部、行部、瑜伽部的有形次第或无形次第,接着修无上瑜伽部的生起次第之死有法身、中有报身和生有化身的法、报、化三身,然后修无上瑜伽部的圆满次第之语远离、心远离、幻身光明和双运,最后达到了金刚双运的无上正等正觉佛陀果位时,便成佛了。这便是“菩提道次第引导”。

  我说得非常简略,但必须是要一层一层地修上去,才会成佛。这是以最快速度达到菩提果位的必经之道,也是唯一的通道。

  何谓“菩提”?“菩提”是梵文的音译,意为“通达”,即通达万事万物的本来面貌,具有最圆满的智慧、慈悲、德能和身口意的一切功德。这也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

  “道”,指到达菩提果位的必经之道。这唯一的通道就是修持佛法。

  “次第”是指过程。修持佛法,首先决不能没有“次第”。没有“次第”,你就没有切入点。第二,绝不可混乱“次第”。否则正如世俗中先读大学,后读幼儿园,再读初中、研究生一般成了笑话。第三,不能缺少“次第”中任何一个环节。正如你按次序读完小学中学,但未经大学就想直修研究生,是绝无可能的。不要说落下这么重要的环节,哪怕只是落下一节课,一旦遇到与该课程对应的问题,就无所适从了。第四,不可以擅自增加环节。人生本来很短暂,根本就没有多余的时间。我们每一小时,每一分钟,都朝着死亡的方向接近,哪有闲工夫去修别的东西?

  “引导”指修持菩提道次第的引导。若无这样的次第引导,你就不知道从何入手。许多人读过不少佛经,佛理也了解了不少,却未必知道如何去修。问个简单的问题,大家都读过《般若心经》和《金刚经》,也知道要断除六道轮回的苦根,非依此般若经典不可,因为要破我执和法执。但从哪里修、怎样修?估计也只会念念而已。所以,修《般若心经》需要引导,修《金刚经》、《阿弥陀经》也需要引导。无论修何法,均不能缺少引导。这就好比有一艘轮船,这艘船再高级,没有船长指挥,又怎能到达目的地。所以,一定要有上师的引导,否则是绝不会修成的。念“为利一切父母有情故”这句话时,心里一定要想着这些内容,然后去念。

  1-2-5-12 收皈依境

  我讲《速道》加行导论时,讲过收皈依境的方法,有三种。

  第一种:眼前观想的八大狮子所擎的宝座上面,与根本上师二无分别的佛祖释迦牟尼以及弥勒、文殊和自己的根本上师,以及一切诸上师、本尊、佛陀、菩萨、声闻、缘觉、明王、明妃等一切三宝,一刹那间自性皆空,没有了。

  第二种:把皈依境直接往上提,提到很高的位置。等到观想资粮田的时候,把这个皈依境融入到资粮田当中, ,二无分别。

  第三种:把资粮田周围的一切佛菩萨、声闻、缘觉、明王、明妃、护法,融入到中间的释迦牟尼佛;旁边的弥勒、文殊及根本上师也融入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变为黄色的光芒,通过印堂,融入到自己的体内。

  在《上师供》导论里,我讲过《上师供》收皈依境的方法,但和这个还不太一样。今天所讲的是《速道》加行仪轨,三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方便,就选哪个。一旦选定了,就最好一直沿用。否则换来换去,定力修行会受一定的影响。

  观想资粮田之前,一定要加持自己所在之处,然后加持供品。

  1-2-5-13 加持地基

  一切地基愿清净, 瓦砾等等悉皆无,

  平整柔软如掌心, 成吠琉璃之自性。

  这就是加持地基。此时观想自己所在之处已非我们凡夫所居之地,而是非常清净,无裂痕、无尘土,四处是绿茵芳草。整个大地平整如手掌,犹如绿色或蓝绿色琉璃,异常美丽。此时,应在内心中去除凡夫的庸常显执,而将大地观想为如西方极乐世界一样完美的净土。

  1-2-5-14加持供物

  天人微妙供养物, 实设以及意变化。

  普贤无上供养云, 愿悉周遍虚空界。

  其次,将一切实物供养和意化供养化为无数,进行加持。观想在琉璃宝一般广大无边的平地之上及虚空中,摆满天界一切珍稀和人间的金银珠宝、吉祥八宝等一切宝物。这些供养也不一定非为自己所拥有——有主物与无主物,均可摄为供养。如看到漂亮的鲜花时,心想将这些鲜花供养给一切佛菩萨,恳请诸佛菩萨以大悲心来纳受。看到其余诸物时,同样可以这样供养。

  “实设”,是指在佛堂中具体陈设的八供、鲜花等;“意变化”指观想出的供养。我们的“实设”有限,但“意变化”却可以无边无际。因此,你不要想:就那么一点点的朵玛供奉给佛,佛陀会不会吃饱?我的供品是不是太少了?须知,我们供奉的乃是自己的心,而物质的多少并不是关键。心到了,供养就广大了;心不到,供养再多也未必广大。

  我的家乡理塘冈波山里曾有位大成就者,名“噶玛拔希”,是噶举巴的得道高人。有一天,他给自己的护法吉祥天母供朵玛,吉祥天母说:“你快一点吧!那边还有个大修行者等着我去受供!” 噶玛拔希十分纳闷,自己已做了这样丰盛的朵玛供,吉祥天母还要急着去哪里应供呢?哪里能有什么样的供养比自己的还好?于是用神通一看,原来是一个牛蹄壳子里装了一点点劣质的东西。于是问吉祥天母道:“我已经供了如此的妙供,您为何还要去享用那牛蹄中的一点点劣物?”天母回答:“你的实设物虽好,但意变化却不如他的。你不要只看到那位修行者所供的牛蹄壳中一点点劣物,他供养给我的,乃是真正的甘露妙食,其乐无穷”。此时噶玛拔希方知,实设物丰盛与否不是关键,而意变物才是关键。倘若心修得不够好,实设物再丰盛,也未必“好”。因为毕竟是人间的东西,朵玛做得再好,天天吃也腻了,但是,如果把它变成为甘露的话,那就不一样了。甘露妙食乃是天界才能享用的东西。

  “普贤无上供养云,愿悉周遍虚空界”。这个供养不应看作一般的供养,而应与普贤王的供养相提并论。普贤王的供养是无边无际的,自己的供养虽小,但融入普贤供云后,就如一滴水融入大海般,大海一日不穷尽,此水一日不竭。而我们的供养也会如普贤供云一样,永远无穷无尽、遍满整个虚空界。

  然后,念三遍加持咒,观想由于此咒的力量,把这一切供养加持为无漏的甘露妙供。

  嗡 那摩薄嘎瓦帝 巴吉尔萨日阿 巴尔麻达耐 达塔嘎达雅 阿尔哈帝 桑木雅桑布达雅 达雅塔 嗡 巴吉尔巴吉尔 麻哈巴吉尔 麻哈丁佳巴吉尔 麻哈比雅巴吉尔 麻哈菩提吉达巴吉尔 麻哈菩提曼卓巴桑嘎尔麻那巴吉尔 萨尔瓦嘎尔麻 阿瓦日阿那 比肖达那巴吉尔 娑哈

  愿以三宝谛力,诸佛菩萨加持力,二资粮圆满大威力以及法界清净不可思议力,化为真如!

  由于三宝不虚的力量,加上诸佛菩萨加持之力,以及福德和智慧二资粮圆满的大威力,再加上法界本性清净和万法不可思议的自性皆空之力,把我所供的实设供和意变供全部化为真如。

  “真如”,即性空妙有——自性性空、现象妙有。“真”指万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如”则是真正、如实的德相。一切供养都要观想为无边无际,但所供之物、供养对象和供养者自身都是性空妙有。这就是三轮体空:对境空,供者空,所供物空。

  1-2-6 第四加行法

  第四加行法为观资粮田。

  1-2-6-1…

《《成就盛宴》导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