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廣大的福德資糧,而且供養曼荼羅亦是修淨土的最好方法。因爲我們未來成佛時,必然擁有自己的淨土,而通過修曼荼羅,將來成佛時,就可獲得擁有淨土的福報。此處所說之淨土,與淨土法門的淨土不同,後者指往生至阿彌陀佛的淨土中去修持,而此處所說乃是指修持未來成佛時自己的淨土。因此,便要從這裏種下善因。昔日,宗喀巴大師極爲重視此法門,曾于窩嘎穹隆地方的一塊四方大石上供養曼荼羅350萬遍。由于極爲精勤,手肘都磨破見骨,後來結出很硬的繭子。連身爲“第二佛陀”的宗大師都爲造集福報如此努力,我等焉能不努力供養曼荼羅?
接下來再說一說供養如何具有六波羅蜜。因爲供養叁寶本身就是布施之一,所以,本身就是布施波羅蜜。在供養的過程當中,供物來源清淨無染,供養的方式完全如法,這便是持戒波羅蜜。爲了這些有上和無上的一切供養,不惜勤勞,忍辱苦行,就是忍辱波羅蜜。將供養一切諸佛菩薩當作極喜悅事,就是精進波羅蜜。供養時,把所有的分別心全部斷除,所有的心力集中到供養一切叁寶當中來,那就是禅定波羅蜜。于供養及供養的功德明確,尤其了知供養者自身、所供的對象、供養物本身,都是自性皆空,則是智慧波羅蜜。所以,供養便具足了六波羅蜜了。
1-2-7-3 忏悔
第叁:忏悔支。
倘若我們相續中應有的功德不能生起,已有的功德漸漸退失,原因歸咎于我們的罪障沒有消除。不僅如此,我們現世和後世當中所遇到的一切災難、痛苦和不快樂的事情,都是罪業所致。要想擺脫這些障礙,我們必須要做忏悔。
1-2-7-3-1忏悔總說
1-2-7-3-1-1 什麼是忏悔
什麼是忏悔?通俗地說,便是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和不足,然後進行檢討、修改、補充、升華。若一個人不懂得忏悔,可以肯定,無論是能力、智慧還是做事的技巧,均不會有任何進步。唯有通過忏悔,才能得到進步。
一般而言,由于人的性格、意識和對世界看法的差異,進步的進程也有所不同:有些人不斷飛躍,有些人十年、二十年幾乎還是老樣子,還有人一年不如一年。前一類人之所以飛速發展和進步,乃是因爲不斷觀察自己的不足之處,然後修改、完善。改的錯誤越多,優點就越多。優點越多,做起事來也就比從前強過十倍、百倍。
另一類人之所以停滯不前,沒有進步,是因爲很頑固,自以爲是、固步自封。在他看來,無論做任何事,成功了是因爲自己,失敗了全賴他人。其實,導致失敗的原因很複雜。一般而言,一半是對方或外在環境所致;另一半則是自己的錯誤想法和理解所致。哪怕純屬他人的誣蔑和冤枉,但之所以針對自己而非他人,也絕非偶然,一定是自己在某些方面存在缺陷,才給予人家可乘之機。然而,這種人從不會在工作、事業及生活中汲取經驗教訓,來彌補自己的不足,從不向他人學習長處。他始終認爲自己最好,失敗時便將責任統統推卸在他人身上。因此,這種人又焉能進步?
還有一類人是一年不如一年,不斷墮落。因爲其起心動念當中,惡的勢力和顛倒的習氣極爲嚴重。本來,通過某種方式的鍛煉,可以日趨好轉。然而他所做的一切,都不能堅持原則認認真真地做下去,愈懈怠,愈墮落。
佛教中的忏悔,與其它宗教中的贖罪,是不一樣的。一些宗教認爲,人生下來就是有罪的,唯有向主不斷悔罪,靈魂才能得到拯救,死後升入天堂,免受墮入地獄之苦。因爲罪惡是與生俱來的,絕無不需要救贖的那一天。然而佛教的忏悔則是爲了修正錯誤,一旦改正完成,從此不再犯、徹底地根除以後,便不用再爲此忏悔。我們總有一天用不著再忏悔,那就是證得了圓滿的佛陀果位之後。
1-2-7-3-1-2忏悔的性相
在佛教中,忏悔的性相是什麼?忏者,乃是對自己過去所造的損害自他現前與究竟利益的一切惡業罪障産生極強烈的悔恨自責之心;悔者,則是決定以後絕不再做的這種心念。但漢語字典對忏悔二字的解釋中,並沒有上面所說的兩個方面的具體內容。忏悔這一名詞源自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意爲産生非常強烈的悔恨之心,繼而發露認罪,立誓以後絕不再造類似的惡業。這便是忏悔的含義。
1-2-7-3-1-3爲什麼要忏悔
我爲什麼抽出一下午獨獨解釋忏悔?因爲,我們修行佛法之目的,難道不是爲了完善自我的內心,完善自我的人生觀、價值觀、倫理觀,完善自我的一切言談舉止和起心動念嗎?既然如此,便必須通過忏悔,自我檢討、自我悔過、自我完善,而不是依靠其它什麼力量。
今生遭遇種種不順、災難、魔障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我們事先考慮不足,所以會出現許多意想不到的事情,阻擋進一步往前走。那來世遭受種種磨難和障礙的原因是什麼?今生未行忏悔,令自大的心性不斷膨脹增長。因此,來世從出生起,便聽不進他人善言,不該起的貪欲、嗔恨、愚昧、自私、我慢、執著、狂熱、頑固、嫉妒、疑心等一一具足,該有的慈悲、智慧、德能、寬容、喜悅、樂觀、積極等無一不缺,亦無自我改善之心念。今生,我們同樣沒有慈悲、智慧、德能,也是因前世未能修這種心念所致。以現代的話說,便是“沒這個細胞,沒這個天賦”。因此,這一世我們必須要學會忏悔。忏悔是改正錯行、長養功德的最爲殊勝的方便。
凡夫一旦遇到什麼障礙,絕難自省,唯責他人。這樣,遇到的難題便成了解不開的死結。世人往往沒有能力,也沒有權利去改造他人。可要是反過來想,“是不是自己錯了?我哪裏不足?”從自己的身上挑毛病,事情就能解決了——因爲自己是可以改變自己的。譬如與他人發生矛盾、摩擦時,如果誠摯地向對方認錯,一說一笑間芥蒂便化爲無形。
若向內求,忏悔會是強有力的進步。若向外求,總是幻想著佛陀爲己洗罪,繼而賜予功德成就,則忏悔作用很小,以後也不會有什麼進步。
1-2-7-3-1-4忏悔能否忏淨?
佛經當中說,通過忏悔,五無間罪或定受罪業亦能淨除。殺父、殺母、于僧團中行挑撥離間、出佛身血、殺阿羅漢,即爲世界上最大的罪過,名無間罪。但若有悔改之心,發自內心地忏悔,連這樣的罪業也可消除。一粒種子,遇到適宜的土壤、溫度、陽光、水份、肥料等環境,一定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但這個種子若被火燒焦了,便永遠也不會發芽和長出新的果實了。龍樹菩薩于《親友書》中言:
先時離放逸, 後若改勤修,
猶如雲翳除, 良宵睹明月。
意爲,即便從前遠離善法,身心放逸,做過諸多錯事,造下諸多自害害他的惡業,只要改邪歸正、勤修善法,便如天上的雲翳散開,良宵圓月顯現一般,終有一日,你會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佛陀果位。
所謂罪業,就是我們內心的缺點、漏洞和貪嗔癡等。只有將一切缺點都改爲優點,才能高枕無憂。否則,就算眼前的麻煩過去,下一次再遇到類似的情境時,也仍然無法擺脫。我們不想忏罪,對罪業生不起恐懼心,是因爲從未想過它們帶來的後果,對因果業報並沒有信心!倘若對這些缺點、漏洞導致的後果有著極強烈的恐懼心,對因果業報有強有力的信心,則哪怕是非常細小的罪業也不會繼續再犯,而且會盡可能地防護,不令它發生。
昔日,阿底峽尊者從印度來藏,隨身攜有一木製佛塔,內藏有佛舍利。尊者終生攜帶此塔,每天晚上必在塔前頂禮叁拜,忏悔從晨起至此刻,身體做錯了什麼,口中說錯了什麼,心裏又想錯了什麼。繼而觀察前天,上前天,十天以內,一個月內,逐漸推演至十年內,從出生至今……將罪業一一發陳,思維其後果,生起非常強烈的後悔之心。再將佛塔視爲佛,阿底峽尊者在其前忏悔說:“從此以後,縱遇命難,亦絕不再做損害自他之身業、語業和意業”。
細心一點的人或許留意到,凡是阿底峽尊者的像,都是一邊有個佛塔,另一邊有個桶,桶內裝有佛經,此佛塔便是用于忏悔。爲什麼尊者獨有這個?尊者又嚴格到了何種程度?據說從印度來西藏的路上,一次尊者突然下馬,將佛塔置于上面,對其頂禮。旁人驚駭,問其有何事故,尊者說方才起了錯誤心念,所以馬上下來忏悔。阿底峽尊者于西藏恩德甚大,一生中專講業果、皈依,故有“業果上師”、“皈依上師”之稱。彼時,西藏佛教思想非常混亂,類似于現在漢地的一些地方,裝神弄鬼的多,盲目信仰的多,真正知道佛法真理的則極少,佛教內部各派別之間猶互相排斥。自從阿底峽尊者來到藏地,區分顯密,非常完整地講述了由顯入密,至佛陀果位的整體實修法,整個西藏便如沸水中注入涼水一般,紛爭驟然平息,也明白了佛法究竟是怎麼回事。因此,尊者對藏傳佛教的規範化做出了極其廣大的貢獻。我們應效仿阿底峽尊者那般,即便造了非常細小的罪業,也要立即忏悔。這是十分重要的。
1-2-7-3-1-5我們是如何犯錯的
那麼,我們究竟會犯什麼錯誤呢?
其實,無論罪業也好、功德也好,只有叁樣東西在造:身體、語言、意識。除此叁門之外,更無他門。
那麼,身體有可能犯什麼錯誤?第一,殺生。傷害生命,尤其是殺人及墮胎;第二,偷盜。以卑鄙手段獲取自己不應該得到的東西;第叁,邪淫。有家庭之後,背叛自己的家庭。或自己單身,破壞他人的家庭,令他人遭受身心上的侵害,由此遭受苦惱。身體所犯的錯誤很多,但基本上都可以歸類到這叁個範圍內。
口有可能犯什麼錯誤呢?一妄言,說假話騙人,尤其是假裝有神通,裝神弄鬼;二惡口,說刺耳的,令他人自尊心遭受傷害,令人難受的話;叁兩舌,挑撥離間、搬弄是非。無論情況是否屬實,只要是破壞他人的和合,都算是兩舌;四绮語,即令人生起貪嗔癡的話。語言所犯的錯誤基本上都歸類于這四種。
意又可能犯什麼錯誤呢?一貪,此處之“貪”與煩惱中的“貪”有所不同。煩惱之貪,是極強烈的想擁有之念,或是因愛和取導致的…
《《成就盛宴》導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