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广大的福德资粮,而且供养曼荼罗亦是修净土的最好方法。因为我们未来成佛时,必然拥有自己的净土,而通过修曼荼罗,将来成佛时,就可获得拥有净土的福报。此处所说之净土,与净土法门的净土不同,后者指往生至阿弥陀佛的净土中去修持,而此处所说乃是指修持未来成佛时自己的净土。因此,便要从这里种下善因。昔日,宗喀巴大师极为重视此法门,曾于窝嘎穹隆地方的一块四方大石上供养曼荼罗350万遍。由于极为精勤,手肘都磨破见骨,后来结出很硬的茧子。连身为“第二佛陀”的宗大师都为造集福报如此努力,我等焉能不努力供养曼荼罗?
接下来再说一说供养如何具有六波罗蜜。因为供养三宝本身就是布施之一,所以,本身就是布施波罗蜜。在供养的过程当中,供物来源清净无染,供养的方式完全如法,这便是持戒波罗蜜。为了这些有上和无上的一切供养,不惜勤劳,忍辱苦行,就是忍辱波罗蜜。将供养一切诸佛菩萨当作极喜悦事,就是精进波罗蜜。供养时,把所有的分别心全部断除,所有的心力集中到供养一切三宝当中来,那就是禅定波罗蜜。于供养及供养的功德明确,尤其了知供养者自身、所供的对象、供养物本身,都是自性皆空,则是智慧波罗蜜。所以,供养便具足了六波罗蜜了。
1-2-7-3 忏悔
第三:忏悔支。
倘若我们相续中应有的功德不能生起,已有的功德渐渐退失,原因归咎于我们的罪障没有消除。不仅如此,我们现世和后世当中所遇到的一切灾难、痛苦和不快乐的事情,都是罪业所致。要想摆脱这些障碍,我们必须要做忏悔。
1-2-7-3-1忏悔总说
1-2-7-3-1-1 什么是忏悔
什么是忏悔?通俗地说,便是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然后进行检讨、修改、补充、升华。若一个人不懂得忏悔,可以肯定,无论是能力、智慧还是做事的技巧,均不会有任何进步。唯有通过忏悔,才能得到进步。
一般而言,由于人的性格、意识和对世界看法的差异,进步的进程也有所不同:有些人不断飞跃,有些人十年、二十年几乎还是老样子,还有人一年不如一年。前一类人之所以飞速发展和进步,乃是因为不断观察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修改、完善。改的错误越多,优点就越多。优点越多,做起事来也就比从前强过十倍、百倍。
另一类人之所以停滞不前,没有进步,是因为很顽固,自以为是、固步自封。在他看来,无论做任何事,成功了是因为自己,失败了全赖他人。其实,导致失败的原因很复杂。一般而言,一半是对方或外在环境所致;另一半则是自己的错误想法和理解所致。哪怕纯属他人的诬蔑和冤枉,但之所以针对自己而非他人,也绝非偶然,一定是自己在某些方面存在缺陷,才给予人家可乘之机。然而,这种人从不会在工作、事业及生活中汲取经验教训,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从不向他人学习长处。他始终认为自己最好,失败时便将责任统统推卸在他人身上。因此,这种人又焉能进步?
还有一类人是一年不如一年,不断堕落。因为其起心动念当中,恶的势力和颠倒的习气极为严重。本来,通过某种方式的锻炼,可以日趋好转。然而他所做的一切,都不能坚持原则认认真真地做下去,愈懈怠,愈堕落。
佛教中的忏悔,与其它宗教中的赎罪,是不一样的。一些宗教认为,人生下来就是有罪的,唯有向主不断悔罪,灵魂才能得到拯救,死后升入天堂,免受堕入地狱之苦。因为罪恶是与生俱来的,绝无不需要救赎的那一天。然而佛教的忏悔则是为了修正错误,一旦改正完成,从此不再犯、彻底地根除以后,便不用再为此忏悔。我们总有一天用不着再忏悔,那就是证得了圆满的佛陀果位之后。
1-2-7-3-1-2忏悔的性相
在佛教中,忏悔的性相是什么?忏者,乃是对自己过去所造的损害自他现前与究竟利益的一切恶业罪障产生极强烈的悔恨自责之心;悔者,则是决定以后绝不再做的这种心念。但汉语字典对忏悔二字的解释中,并没有上面所说的两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忏悔这一名词源自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意为产生非常强烈的悔恨之心,继而发露认罪,立誓以后绝不再造类似的恶业。这便是忏悔的含义。
1-2-7-3-1-3为什么要忏悔
我为什么抽出一下午独独解释忏悔?因为,我们修行佛法之目的,难道不是为了完善自我的内心,完善自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完善自我的一切言谈举止和起心动念吗?既然如此,便必须通过忏悔,自我检讨、自我悔过、自我完善,而不是依靠其它什么力量。
今生遭遇种种不顺、灾难、魔障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我们事先考虑不足,所以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阻挡进一步往前走。那来世遭受种种磨难和障碍的原因是什么?今生未行忏悔,令自大的心性不断膨胀增长。因此,来世从出生起,便听不进他人善言,不该起的贪欲、嗔恨、愚昧、自私、我慢、执着、狂热、顽固、嫉妒、疑心等一一具足,该有的慈悲、智慧、德能、宽容、喜悦、乐观、积极等无一不缺,亦无自我改善之心念。今生,我们同样没有慈悲、智慧、德能,也是因前世未能修这种心念所致。以现代的话说,便是“没这个细胞,没这个天赋”。因此,这一世我们必须要学会忏悔。忏悔是改正错行、长养功德的最为殊胜的方便。
凡夫一旦遇到什么障碍,绝难自省,唯责他人。这样,遇到的难题便成了解不开的死结。世人往往没有能力,也没有权利去改造他人。可要是反过来想,“是不是自己错了?我哪里不足?”从自己的身上挑毛病,事情就能解决了——因为自己是可以改变自己的。譬如与他人发生矛盾、摩擦时,如果诚挚地向对方认错,一说一笑间芥蒂便化为无形。
若向内求,忏悔会是强有力的进步。若向外求,总是幻想着佛陀为己洗罪,继而赐予功德成就,则忏悔作用很小,以后也不会有什么进步。
1-2-7-3-1-4忏悔能否忏净?
佛经当中说,通过忏悔,五无间罪或定受罪业亦能净除。杀父、杀母、于僧团中行挑拨离间、出佛身血、杀阿罗汉,即为世界上最大的罪过,名无间罪。但若有悔改之心,发自内心地忏悔,连这样的罪业也可消除。一粒种子,遇到适宜的土壤、温度、阳光、水份、肥料等环境,一定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但这个种子若被火烧焦了,便永远也不会发芽和长出新的果实了。龙树菩萨于《亲友书》中言:
先时离放逸, 后若改勤修,
犹如云翳除, 良宵睹明月。
意为,即便从前远离善法,身心放逸,做过诸多错事,造下诸多自害害他的恶业,只要改邪归正、勤修善法,便如天上的云翳散开,良宵圆月显现一般,终有一日,你会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佛陀果位。
所谓罪业,就是我们内心的缺点、漏洞和贪嗔痴等。只有将一切缺点都改为优点,才能高枕无忧。否则,就算眼前的麻烦过去,下一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境时,也仍然无法摆脱。我们不想忏罪,对罪业生不起恐惧心,是因为从未想过它们带来的后果,对因果业报并没有信心!倘若对这些缺点、漏洞导致的后果有着极强烈的恐惧心,对因果业报有强有力的信心,则哪怕是非常细小的罪业也不会继续再犯,而且会尽可能地防护,不令它发生。
昔日,阿底峡尊者从印度来藏,随身携有一木制佛塔,内藏有佛舍利。尊者终生携带此塔,每天晚上必在塔前顶礼三拜,忏悔从晨起至此刻,身体做错了什么,口中说错了什么,心里又想错了什么。继而观察前天,上前天,十天以内,一个月内,逐渐推演至十年内,从出生至今……将罪业一一发陈,思维其后果,生起非常强烈的后悔之心。再将佛塔视为佛,阿底峡尊者在其前忏悔说:“从此以后,纵遇命难,亦绝不再做损害自他之身业、语业和意业”。
细心一点的人或许留意到,凡是阿底峡尊者的像,都是一边有个佛塔,另一边有个桶,桶内装有佛经,此佛塔便是用于忏悔。为什么尊者独有这个?尊者又严格到了何种程度?据说从印度来西藏的路上,一次尊者突然下马,将佛塔置于上面,对其顶礼。旁人惊骇,问其有何事故,尊者说方才起了错误心念,所以马上下来忏悔。阿底峡尊者于西藏恩德甚大,一生中专讲业果、皈依,故有“业果上师”、“皈依上师”之称。彼时,西藏佛教思想非常混乱,类似于现在汉地的一些地方,装神弄鬼的多,盲目信仰的多,真正知道佛法真理的则极少,佛教内部各派别之间犹互相排斥。自从阿底峡尊者来到藏地,区分显密,非常完整地讲述了由显入密,至佛陀果位的整体实修法,整个西藏便如沸水中注入凉水一般,纷争骤然平息,也明白了佛法究竟是怎么回事。因此,尊者对藏传佛教的规范化做出了极其广大的贡献。我们应效仿阿底峡尊者那般,即便造了非常细小的罪业,也要立即忏悔。这是十分重要的。
1-2-7-3-1-5我们是如何犯错的
那么,我们究竟会犯什么错误呢?
其实,无论罪业也好、功德也好,只有三样东西在造:身体、语言、意识。除此三门之外,更无他门。
那么,身体有可能犯什么错误?第一,杀生。伤害生命,尤其是杀人及堕胎;第二,偷盗。以卑鄙手段获取自己不应该得到的东西;第三,邪淫。有家庭之后,背叛自己的家庭。或自己单身,破坏他人的家庭,令他人遭受身心上的侵害,由此遭受苦恼。身体所犯的错误很多,但基本上都可以归类到这三个范围内。
口有可能犯什么错误呢?一妄言,说假话骗人,尤其是假装有神通,装神弄鬼;二恶口,说刺耳的,令他人自尊心遭受伤害,令人难受的话;三两舌,挑拨离间、搬弄是非。无论情况是否属实,只要是破坏他人的和合,都算是两舌;四绮语,即令人生起贪嗔痴的话。语言所犯的错误基本上都归类于这四种。
意又可能犯什么错误呢?一贪,此处之“贪”与烦恼中的“贪”有所不同。烦恼之贪,是极强烈的想拥有之念,或是因爱和取导致的…
《《成就盛宴》导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