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就盛宴》導論▪P26

  ..續本文上一頁請佛住世

  第六:請佛住世支。

  此是祈請佛陀爲利益衆生,永遠住世而不涅槃。

  觀自己化爲佛刹微塵數身,在十方世界所有欲涅槃的諸佛世尊前,祈請爲了利益一切有情,曆劫乃至永遠長住世間,勿般涅槃。

  平時我們常常作《上師供》,實際上也是爲祈請上師長久住世,是行持第六支。

  諸佛若欲示涅槃, 我悉至誠而勸請,

  唯願久住刹塵劫, 利樂一切諸衆生。

  念這四句話時,觀想自己心中化出一個八大獅子所擎舉的金剛寶座,來到眼前虛空中。當然,由于資糧田諸尊有很多,也可觀想許多獅子寶座從心中出來,到眼前虛空中,令每一尊佛菩薩都安坐在一個八大獅子所擎的金剛寶座上。然後,請求准備涅槃的諸佛不要涅槃,爲了衆生而長久安住在這個金剛座之上。然後,觀想自己從此以後,生生世世都成爲上師善慧能仁金剛持的最主要弟子了。

  如果觀想能力夠強,可以觀想化出無數的自己,來到十方一切佛的刹土,每一個刹土的自己,心間化出無數八大獅子所擎的金剛寶, 座,每一寶座上安住一尊佛。在向一切衆生提示生命無常而要准備涅槃的一切諸佛面前,請求他們永住世間,永不涅槃。

  佛陀已經得到了至高無上的智慧、慈悲和德能的無漏果位,並不存在生與死的問題。但是,爲了表明世間一切無常,任何生命隨時都可能死,死後唯有佛法才能幫助自己,也就是說,爲勸諸衆生勤修佛法的緣故,佛陀示現涅槃。有些弟子爲消除謗法這種極大的業障,便觀想自己跪于每一尊要圓寂的佛面前,雙手合十,說:一切諸佛,你們具有一切種妙智,也有廣大無邊的大慈大悲之心,也有無所不知和不可思議的功德。我等一切衆生缺乏現前的快樂,以及徹底了脫生死的永久快樂。我們充滿了苦苦、壞苦、行苦等一切痛苦,即將永遠遭受無法忍受的諸多痛苦,是因爲已經造下了許許多多的惡業,並且這些惡業定將引生惡果!因此,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一切衆生是極爲可憐的!大慈大悲的佛陀,請您不要扔下我們,因爲您才是唯一能解救我們的。誠如您從前證得佛陀果位之前,爲積集福報所發的“我要度脫一切衆生出六道輪回的苦海”這個大願一樣,今天請您實現這個大願,不要涅槃,永住在這個世間,作爲此世間一切衆生的怙主吧!您從前所發最大願的核心是證得佛陀果位之後,爲利益一切有情而時時刻刻常轉*輪,永不涅槃。請您不要涅槃,安住于這個世間。

  請求永住世間的功德是什麼?將來可以得到永不死的長壽成就。請求一切諸佛菩薩,尤其是自己的根本上師永住世間,對自己而言是最好的消災延壽修法。我等一切衆生過去所得的善根從何而來?是因上師講經說法,自己明白道理後修持所得。因此,愛護上師所說的法,哪怕上師的只言片語都不要忘掉,盡一切努力去學,去實現,這是得到上師歡喜的最佳方法。因爲上師住世,唯爲利一切有情衆生,若能夠度化衆生,能夠滿他們的願,則上師最願意住這個世間。如若未能將上師講的法,當成珍貴、稀有的來愛護珍惜,只作一些什麼百供、千供來請求上師永住世間,是很難見效的。上師住世的原因,豈是爲了得到百供、千供的供養?唯爲度化衆生!能按照上師所講之法去修持,方是對上師最大和最好的供養。

  此外,祈請上師住世的祈禱,可消除自己過去曾經違背上師旨意,令上師失望,或對上師生起不信仰之心或誹謗之心等大罪。八萬四千法門的唯一來源便是上師,若無上師,僅自己看書是甚難獲益的。因此,祈請上師永住世間,是令自己無論今生、來世或是生生世世,得到永久圓滿快樂的唯一方法。

  1-2-7-7 回向

  第七:回向支。

  思維前六支中一切善根,願與一切有情共有,以猛力意樂回向圓滿菩提。此時作念:前面我所做的頂禮、供養、忏悔、隨喜功德、請轉*輪及請佛住世六支的一切善根,作爲我等一切衆生共有的財産、共有的功德,猛力回向于爲解救一切有情衆生,而證得無上圓滿菩提果位的涅槃。

  所有禮贊供養福, 請佛住世轉*輪,

  隨喜忏悔諸善根, 回向衆生及佛道。

  此處之“回向衆生及佛道”與藏文原文有些出入。此處將衆生與佛分開了,藏文中言“爲利有情證佛道”,是回向爲利衆生而成佛的意思,內容就大不相同了。

  這個是七支供的總和,也是回向。首先第一支是禮贊,即頂禮;第二,供養;第叁、四,依藏文原文,最好是“忏悔隨喜諸善根”,是忏悔在前,隨喜功德在後,按順序也應是如此;第五,請佛常轉*輪;第六,請佛住世;最後,回向。《普賢行願品》的順序便是如此,藏文中這四句總綱的順序與之一致,在漢文中可能考慮到文字本身的整理,而未考慮到順序問題。總之,我們以七支供所造的一切功德,都回向給爲利有情而成佛。

  自己過去、現在、未來叁世所造一切善根集中起來,回向給一切有情衆生,願一切有情脫離叁惡道的痛苦以及輪回之苦,得到安樂及安樂因。因此,要念及一切有情在叁惡道和輪回當中所受苦難的狀況,把令這一切衆生脫離一切痛苦的任務,當作自己的職責。怎樣才能令衆生脫離這樣的痛苦?只有自己成佛之後,才有能力去度化一切父母有情。因此,爲達到這個目的,我應速疾速疾證得佛陀果位。因此,我要將前面所造的六支供,回向爲利有情我應速疾證得佛陀果位的資糧當中。

  無論是善業還是惡業,都有一個力量削弱的問題。我們雖然造了很多善業,但一起嗔心,僅一刹那間便將無量劫中的一切善根摧毀——嗔心的力量就如此之大!回向的目的,正是爲了令這個善根不被慢慢削弱或慢慢耗盡。若將功德回向于證得佛陀果位,則貪嗔癡等不能動搖,這是《入行論》中所講。因此,我們每次講經完後都要回向。否則大家回去後,若因世俗瑣事一起嗔恨心,本就沒多少善根,連這一點點聞法的功德亦給銷毀了,實在劃不來。

  總之,回向爲利有情而證得佛陀果位的這個功德,如果不被貪嗔癡等所毀滅的話,直到成佛爲止,這個功德都是享用不盡的。證得佛陀果位之後,那善根更不可能享用得盡了,因爲你已經變成佛了,你還能享盡福報嗎?不可能的!如果爲了來世的快樂,得到一次人身而作回向,再來世的時候就沒有這個功德了。如果是爲了更多一些,生生世世的話,你不管回向多長時間,這個時間內享盡了就沒有了。但是,爲利衆生而證得佛陀果位的這個功德,它永遠享受不盡。所以,要把一切功德回向到爲利衆生而證得佛陀果位的資糧當中,一定要好好地記住。

  回向必須要具備六個內容:

  (一)回向的對象:爲利衆生而證得佛陀果位,這是最殊勝的回向對象。此外,還有非常殊勝的回向對象。

  1. 爲如來正法弘揚廣大而回向。

  2. 爲得到具有德相的善知識攝受,引領自己至無上正等正覺佛陀果位而回向。

  3. 爲自己的根本上師永住世間,常轉*輪而回向。

  4. 回向一切衆生,願他們脫離一切苦,得到永久的快樂。

  5. 我能持如來顯密一切教法。

  大家亦可以拿一些比較簡單的誦文回向,比如《普賢行願品》中的回向: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意思就是文殊、普賢菩薩怎麼回向,我也怎麼回向,因爲沒有比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的回向更爲殊勝的。

  過去西藏大昭寺有一個老太太在釋迦牟尼佛面前回向,回向得非常好。有一個從阿布河牧場來的人,他沒有受過好的教育,所以不知道跟釋迦牟尼佛說些什麼好。但是,他聽到了那位老太太的殊勝回向,于是祈禱說:“剛才老太太說了什麼,我就如同她所說的那樣”。當然,這樣未免勉強了一些,至少要懂得一點內容,心裏有所想。否則說得跟別人一樣,可心裏卻並不知這些回向的內容和意義,也會美中不足。

  (二)爲何回向:是爲了讓一切有情遠離痛苦,得到永久的快樂。《入菩薩行論》當中說,要把爲了一切衆生的利益而做的一切善根,回向早日證得菩提果位的資糧當中。

  (叁)回向的作用:可令自己的善根綿延不盡。

  (四)如何回向:以智慧和方便雙運來回向。什麼叫智慧方便雙運?回向者我、回向的對象(衆生)和回向的善根,叁者名爲叁輪。了知此叁輪的現象是緣起因果所成,但自性皆空,這是智慧。將把一切衆生從苦海當中解救出來,引導到不顛倒的、圓滿的、永久安樂的菩提果位當中的這種大悲心,是方便。具有以上二者的回向,便是以智慧方便雙運之回向。

  (五)以什麼回向:善根。例如我現在正在講經說法,你們在聽法,當前我們正在修的善是聽法和講法的功德。那麼,以當前正在做的善根爲主,將過去做的一切善根、現在做的和將來要做的善根全部回向,此即回向之物。

  (六)回向的本質:是令一切善根不被消除的這樣一種欲望,以及將這一切善根變爲速疾證得佛陀果位之因的這樣一種心。

  概括地說,回向就是爲了自己所造的一切善根,不被消除、削弱,享用不盡,而以方便和智慧雙運的方式,回向到爲利一切有情而速疾證得佛陀果位當中。

  他人的功德也可以回向。宗喀巴大師在《般若金鬘論》當中說:別人所修的一切善根,自己不生嫉妒心,而是生起隨喜功德之心。將此隨喜別人的功德所得的一切善根,也回向于自身證得菩提果位的資糧當中。但回向他人功德前提,是要生起隨喜功德之心,否則一邊嫉妒他人修善積德,一邊又要將他人的功德劫奪來願自己早日證得佛陀果位,則是肯定不成的。隨喜所得的一切功德,回向爲利有情而證得佛陀果位,此于《大方廣佛經》第十六卷中也講述得非常清楚。

  發願與回向有什麼區別?相同點都是爲利衆生願成佛的這樣一種心。不同的是,回向有回向之物,即善根。發願則無可依物,只是爲利衆生願成佛的一種願望。回向是發願,但發願並不一定是回向。

  回向所起的作用,如經中比喻,一滴水融入無邊無際的大海…

《《成就盛宴》導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