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请佛住世
第六:请佛住世支。
此是祈请佛陀为利益众生,永远住世而不涅槃。
观自己化为佛刹微尘数身,在十方世界所有欲涅槃的诸佛世尊前,祈请为了利益一切有情,历劫乃至永远长住世间,勿般涅槃。
平时我们常常作《上师供》,实际上也是为祈请上师长久住世,是行持第六支。
诸佛若欲示涅槃, 我悉至诚而劝请,
唯愿久住刹尘劫, 利乐一切诸众生。
念这四句话时,观想自己心中化出一个八大狮子所擎举的金刚宝座,来到眼前虚空中。当然,由于资粮田诸尊有很多,也可观想许多狮子宝座从心中出来,到眼前虚空中,令每一尊佛菩萨都安坐在一个八大狮子所擎的金刚宝座上。然后,请求准备涅槃的诸佛不要涅槃,为了众生而长久安住在这个金刚座之上。然后,观想自己从此以后,生生世世都成为上师善慧能仁金刚持的最主要弟子了。
如果观想能力够强,可以观想化出无数的自己,来到十方一切佛的刹土,每一个刹土的自己,心间化出无数八大狮子所擎的金刚宝, 座,每一宝座上安住一尊佛。在向一切众生提示生命无常而要准备涅槃的一切诸佛面前,请求他们永住世间,永不涅槃。
佛陀已经得到了至高无上的智慧、慈悲和德能的无漏果位,并不存在生与死的问题。但是,为了表明世间一切无常,任何生命随时都可能死,死后唯有佛法才能帮助自己,也就是说,为劝诸众生勤修佛法的缘故,佛陀示现涅槃。有些弟子为消除谤法这种极大的业障,便观想自己跪于每一尊要圆寂的佛面前,双手合十,说:一切诸佛,你们具有一切种妙智,也有广大无边的大慈大悲之心,也有无所不知和不可思议的功德。我等一切众生缺乏现前的快乐,以及彻底了脱生死的永久快乐。我们充满了苦苦、坏苦、行苦等一切痛苦,即将永远遭受无法忍受的诸多痛苦,是因为已经造下了许许多多的恶业,并且这些恶业定将引生恶果!因此,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众生是极为可怜的!大慈大悲的佛陀,请您不要扔下我们,因为您才是唯一能解救我们的。诚如您从前证得佛陀果位之前,为积集福报所发的“我要度脱一切众生出六道轮回的苦海”这个大愿一样,今天请您实现这个大愿,不要涅槃,永住在这个世间,作为此世间一切众生的怙主吧!您从前所发最大愿的核心是证得佛陀果位之后,为利益一切有情而时时刻刻常转*轮,永不涅槃。请您不要涅槃,安住于这个世间。
请求永住世间的功德是什么?将来可以得到永不死的长寿成就。请求一切诸佛菩萨,尤其是自己的根本上师永住世间,对自己而言是最好的消灾延寿修法。我等一切众生过去所得的善根从何而来?是因上师讲经说法,自己明白道理后修持所得。因此,爱护上师所说的法,哪怕上师的只言片语都不要忘掉,尽一切努力去学,去实现,这是得到上师欢喜的最佳方法。因为上师住世,唯为利一切有情众生,若能够度化众生,能够满他们的愿,则上师最愿意住这个世间。如若未能将上师讲的法,当成珍贵、稀有的来爱护珍惜,只作一些什么百供、千供来请求上师永住世间,是很难见效的。上师住世的原因,岂是为了得到百供、千供的供养?唯为度化众生!能按照上师所讲之法去修持,方是对上师最大和最好的供养。
此外,祈请上师住世的祈祷,可消除自己过去曾经违背上师旨意,令上师失望,或对上师生起不信仰之心或诽谤之心等大罪。八万四千法门的唯一来源便是上师,若无上师,仅自己看书是甚难获益的。因此,祈请上师永住世间,是令自己无论今生、来世或是生生世世,得到永久圆满快乐的唯一方法。
1-2-7-7 回向
第七:回向支。
思维前六支中一切善根,愿与一切有情共有,以猛力意乐回向圆满菩提。此时作念:前面我所做的顶礼、供养、忏悔、随喜功德、请转*轮及请佛住世六支的一切善根,作为我等一切众生共有的财产、共有的功德,猛力回向于为解救一切有情众生,而证得无上圆满菩提果位的涅槃。
所有礼赞供养福, 请佛住世转*轮,
随喜忏悔诸善根, 回向众生及佛道。
此处之“回向众生及佛道”与藏文原文有些出入。此处将众生与佛分开了,藏文中言“为利有情证佛道”,是回向为利众生而成佛的意思,内容就大不相同了。
这个是七支供的总和,也是回向。首先第一支是礼赞,即顶礼;第二,供养;第三、四,依藏文原文,最好是“忏悔随喜诸善根”,是忏悔在前,随喜功德在后,按顺序也应是如此;第五,请佛常转*轮;第六,请佛住世;最后,回向。《普贤行愿品》的顺序便是如此,藏文中这四句总纲的顺序与之一致,在汉文中可能考虑到文字本身的整理,而未考虑到顺序问题。总之,我们以七支供所造的一切功德,都回向给为利有情而成佛。
自己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所造一切善根集中起来,回向给一切有情众生,愿一切有情脱离三恶道的痛苦以及轮回之苦,得到安乐及安乐因。因此,要念及一切有情在三恶道和轮回当中所受苦难的状况,把令这一切众生脱离一切痛苦的任务,当作自己的职责。怎样才能令众生脱离这样的痛苦?只有自己成佛之后,才有能力去度化一切父母有情。因此,为达到这个目的,我应速疾速疾证得佛陀果位。因此,我要将前面所造的六支供,回向为利有情我应速疾证得佛陀果位的资粮当中。
无论是善业还是恶业,都有一个力量削弱的问题。我们虽然造了很多善业,但一起嗔心,仅一刹那间便将无量劫中的一切善根摧毁——嗔心的力量就如此之大!回向的目的,正是为了令这个善根不被慢慢削弱或慢慢耗尽。若将功德回向于证得佛陀果位,则贪嗔痴等不能动摇,这是《入行论》中所讲。因此,我们每次讲经完后都要回向。否则大家回去后,若因世俗琐事一起嗔恨心,本就没多少善根,连这一点点闻法的功德亦给销毁了,实在划不来。
总之,回向为利有情而证得佛陀果位的这个功德,如果不被贪嗔痴等所毁灭的话,直到成佛为止,这个功德都是享用不尽的。证得佛陀果位之后,那善根更不可能享用得尽了,因为你已经变成佛了,你还能享尽福报吗?不可能的!如果为了来世的快乐,得到一次人身而作回向,再来世的时候就没有这个功德了。如果是为了更多一些,生生世世的话,你不管回向多长时间,这个时间内享尽了就没有了。但是,为利众生而证得佛陀果位的这个功德,它永远享受不尽。所以,要把一切功德回向到为利众生而证得佛陀果位的资粮当中,一定要好好地记住。
回向必须要具备六个内容:
(一)回向的对象:为利众生而证得佛陀果位,这是最殊胜的回向对象。此外,还有非常殊胜的回向对象。
1. 为如来正法弘扬广大而回向。
2. 为得到具有德相的善知识摄受,引领自己至无上正等正觉佛陀果位而回向。
3. 为自己的根本上师永住世间,常转*轮而回向。
4. 回向一切众生,愿他们脱离一切苦,得到永久的快乐。
5. 我能持如来显密一切教法。
大家亦可以拿一些比较简单的诵文回向,比如《普贤行愿品》中的回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意思就是文殊、普贤菩萨怎么回向,我也怎么回向,因为没有比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回向更为殊胜的。
过去西藏大昭寺有一个老太太在释迦牟尼佛面前回向,回向得非常好。有一个从阿布河牧场来的人,他没有受过好的教育,所以不知道跟释迦牟尼佛说些什么好。但是,他听到了那位老太太的殊胜回向,于是祈祷说:“刚才老太太说了什么,我就如同她所说的那样”。当然,这样未免勉强了一些,至少要懂得一点内容,心里有所想。否则说得跟别人一样,可心里却并不知这些回向的内容和意义,也会美中不足。
(二)为何回向:是为了让一切有情远离痛苦,得到永久的快乐。《入菩萨行论》当中说,要把为了一切众生的利益而做的一切善根,回向早日证得菩提果位的资粮当中。
(三)回向的作用:可令自己的善根绵延不尽。
(四)如何回向:以智慧和方便双运来回向。什么叫智慧方便双运?回向者我、回向的对象(众生)和回向的善根,三者名为三轮。了知此三轮的现象是缘起因果所成,但自性皆空,这是智慧。将把一切众生从苦海当中解救出来,引导到不颠倒的、圆满的、永久安乐的菩提果位当中的这种大悲心,是方便。具有以上二者的回向,便是以智慧方便双运之回向。
(五)以什么回向:善根。例如我现在正在讲经说法,你们在听法,当前我们正在修的善是听法和讲法的功德。那么,以当前正在做的善根为主,将过去做的一切善根、现在做的和将来要做的善根全部回向,此即回向之物。
(六)回向的本质:是令一切善根不被消除的这样一种欲望,以及将这一切善根变为速疾证得佛陀果位之因的这样一种心。
概括地说,回向就是为了自己所造的一切善根,不被消除、削弱,享用不尽,而以方便和智慧双运的方式,回向到为利一切有情而速疾证得佛陀果位当中。
他人的功德也可以回向。宗喀巴大师在《般若金鬘论》当中说:别人所修的一切善根,自己不生嫉妒心,而是生起随喜功德之心。将此随喜别人的功德所得的一切善根,也回向于自身证得菩提果位的资粮当中。但回向他人功德前提,是要生起随喜功德之心,否则一边嫉妒他人修善积德,一边又要将他人的功德劫夺来愿自己早日证得佛陀果位,则是肯定不成的。随喜所得的一切功德,回向为利有情而证得佛陀果位,此于《大方广佛经》第十六卷中也讲述得非常清楚。
发愿与回向有什么区别?相同点都是为利众生愿成佛的这样一种心。不同的是,回向有回向之物,即善根。发愿则无可依物,只是为利众生愿成佛的一种愿望。回向是发愿,但发愿并不一定是回向。
回向所起的作用,如经中比喻,一滴水融入无边无际的大海…
《《成就盛宴》导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