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就盛宴》導論▪P27

  ..續本文上一頁當中,大海一日不枯,這一滴水便不竭。同樣,我們所修之善可能很小,但只要將其回向到爲利衆生而證得佛陀果位的大菩提資糧當中,則直至成佛爲止,善根都綿延無盡。

  《掌中解脫》中,帕邦喀大師講過一個典故:有兩個人要去很遠的一個地方,其中一人帶著一大口袋的糌粑,另一人只帶了一碗豌豆和青稞混合的劣質糌粑。但此人很狡猾,他對同伴說:“我們的行李太多了,不如將我的糌粑與你的放一起”。拿大袋糌粑的人同意了,于是此人就把劣質糌粑混入對方的大口袋裏。走了幾天,拿大口袋糌粑的人說:“你的糌粑肯定吃完了吧!”那人將糌粑裏的豌豆殼給對方看,說:“沒有吃完,還有!”結果拿大口袋糌粑的人無奈地和他共享到糌粑食盡爲止。同樣,雖說我們修的善根可能很小,但把它回向到爲利一切有情而證得佛陀果位這樣大的資糧當中,就像那個拿劣質糌粑的人一樣,直至我們證得佛陀果位也永遠都享不盡這個功德。

  回向能令未來獲得佛陀自性法身、智慧法身、報身和化身四身的功德,也可以消除和遮除不相信前世和來世、不相信因果報應的邪見,這也是對治邪見的一種方法。有邪見的佛教徒其實有很多,有一類人也燒香拜佛,但不讀佛經也不聽法,只希望佛能替自己實現什麼,這豈不是將佛當作奴才般驅役了?有人還自認爲有知識、有學問,不相信前生和來世。在我看來,這是愚昧中的愚昧!如果根本就不信佛的話,那無話可說,但問題是你又信佛,又不信前生、來世和因果報應,那不就自相矛盾嗎?這類人算不算佛教徒還未可知。不信佛的人不相信輪回倒還罷了,畢竟未曾接觸過這方面的道理。但一邊燒香拜佛,一邊誹謗佛陀所說法,我總覺得是件非常麻煩的事。

  導致邪見的原因有很多。我們未曾觀察善有善果、惡有惡報的微細道理,一旦遇到對佛教極度反感和自以爲是的人,對自己宣講歪理邪說,會導致對佛教産生很多疑惑。另外,一些書也會導致如此。在某個問題上自己未曾想過,或未能想透徹,也有可能導致。有些人雖說承認前生和來世,但執持的是小乘的見別,總之,有許多顛倒的思想和外道的思想。此外,我們許多前世的邪見習氣存在于潛意識當中,也有可能引發邪見。

  七支供集中起來,要歸結到二點:一個是消業障;一個是造福報。其中,消業障就是忏悔,其它的頂禮、供養、隨喜功德、請轉*輪、永住世間、回向等六支都是造福報。如若從消業障、造福報和增長功德叁方面來講,消業障是忏悔;造福報是剛才所說的六支;而隨喜功德,又是增長善根。若再加上“無漏”的回向,它能令一切善根變爲無漏圓滿。

  雖說小乘佛教也有七支供,但是,《普賢行願品》裏的七支供爲大乘所獨有。首先要具備什麼條件:

  一、動機圓滿:要有非常堅定的叁皈依和發菩提心。

  二、行爲圓滿:七支供必須要具備六波羅蜜。誠如之前所說,頂禮和供養具備六波羅蜜一樣,其它五支均具備六波羅蜜。這裏就不多說了。

  叁、以具有六正事的方式來作七支供,這非常重要。六正就是:

  (一)所依正:七支供的對象是一切諸佛菩薩資糧田。

  (二)供物正:磕頭的姿勢以及供養物等這七支供的每一個具體內容均非常正確如法。

  (叁)目的正:爲利衆生而證得佛陀果位。

  (四)方便正:做七支供的每一個觀修方法都要如法。

  (五)回向正:將所有善根回向到菩提果位的資糧田當中。

  (六)清淨正:不摻有雜染,如貪欲心、嗔恨心、愚癡心等。

  七支供是證得佛陀果位的最主要因素,十方如來也是依靠七支供的修持方式,最終得到佛陀果位的。《寶積經》裏有一個《彌勒願文》,其中弟子問佛陀:彌勒菩薩沒有修任何苦行,如何證得佛陀果位?佛陀說:彌勒白天叁次,晚上叁次,跪在佛面前,雙手合掌,念“頂禮一切諸如來……”,直到最後證得安住十地爲止。整個《彌勒願文》就是一個七支供。所以,彌勒菩薩證得佛陀果位正是通過七支供的修習。我們要想脫離苦海,證得佛陀果位,亦應修持七支供。

  1-2-7-8 叁大事祈請

  帕邦喀大師在《勝乘幻化車》中說,“皈依上師叁寶,惟願汝等加持我之相續……”這個偈頌可以不念,但我們按照直授引導的規矩還是念了好。念的時候,一定要非常猛力,而且發自肺腑強烈地祈禱才對!祈禱的內容有叁個,都是與自己的心有關,此處“加持我之相續”即是加持自心。

  第一個祈禱的內容是:皈依上師叁寶,惟願汝等加持我之相續。我與一切如母有情,從不恭敬善知識起,乃至執著二種我相,所有一切顛倒心,惟願加持消滅。

  其中,包含了整個菩提道次第從依止善知識,到最後的破我執、法執爲止的所有的違緣障礙或顛倒心:不如法依止善知識;不念起暇滿人身、大義難得;不思維死無常,叁根本九因相法;不思維叁惡道苦;不思維皈依叁寶;及不生起對一切安樂根源,因果業報這種深信的定解心;還有不觀六道苦,叁苦、六苦、八苦等;不念想苦集滅道、十二因緣;然後不修平等舍、知母、念恩、報恩、大慈大悲、增上心;及不念我愛執的過患,不念一切利益衆生的功德,不勤修以大慈大悲來進行取舍,乃至于不以利一切有情衆生而求得無上正等正覺佛陀果位的菩提心;或者不修布施的吝啬;不修持戒的捨戒之心、背戒之心、犯戒之心;然後,不修忍辱心的嗔恨;不修精進的懈怠;不修禅定的散亂;不修智慧的邪慧——執著于人我執、法我執二種執相,這一切的顛倒心,願皆消滅。

  第二個祈禱是,恭敬善知識等一切不顛倒心,惟願加持順易生起。願加持我,從依止善知識到最後止觀雙運爲止的整個菩提道次第的一切內容,令我生起任意覺受。

  第叁個祈禱是,惟願加持息滅一切內外障緣。願加持我,令我修行的過程中,無論是外在的還是內在的違緣悉皆消除。

  宗喀巴大師說過,通過七支供積累福德智慧資糧,以忏悔消除業障,再將上師、宗喀巴大師、釋迦牟尼佛與金剛持以及一切如來視爲一體而猛力祈請,祈求加持,同時實修,則再艱難之關隘亦能順易度過,乃至數十年不能生起之證悟,亦或能很快生起。

  我在這件事上深有體會。有時離開師父太久了,惡習邪念漸漸叢生,待叁年、五年、十年後再見到師父時,已經不堪一擊。然而你只要見到上師,在他面前承事、親近,哪怕就幾天的時間,你也會有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就算上師只字不提,這些惡習也會漸漸減少,甚至消失。人畢竟是人,離開善知識久了,離開佛法時間長了,與惡知識、惡友相處久了,毛病和漏洞漸漸越來越多。但只要如法依止善知識,見到師父、祈禱師父或憶念師父,就算只匆匆一面,變化也是翻天覆地的。曾經再怎麼努力也生不起的心,或許師父只簡單一語,就生了起來。旁人費盡唇舌也無法說服自己的,此時就因那一句便直接改變整個觀念。一旦改變了整個觀念後,再回頭想一想從前爲什麼無法生起的理由,也會覺得很愚蠢。因此,在這裏非常猛力地祈請,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1-2-8 第六加行法

  第六加行法爲祈請道次第傳承上師,決定令與相續和合。

  當年宗喀巴大師現見文殊菩薩時,問文殊菩薩:“若我想最快速度生起覺受的話,最好的辦法是什麼”?

  文殊菩薩回答:若想速疾證得任意覺受,

  一、視上師本尊無二無別,非常虔誠地祈禱。

  二、消除業障、積累福報。

  叁、實修內容不間斷進行。

  消除業障和造集福報,可以令自己的心容易生起任何殊勝的覺受;視一切傳承上師與自己的根本上師無二無別而強烈祈請,相續中很難生起的覺受,亦能以最快速度生起;實修內容即是正行,在正行部分會講。

  釋迦牟尼佛在《叁昧耶王續》中這樣說:

  觀修相好莊嚴佛, 萬劫所修其功德,

  不及念師萬分一。修行本尊千萬利,

  不及祈請上師一。修行圓滿爲劫數,

  不及依止善士利。

  噶舉大成就者格桑大師說,祈禱上師的功德,是自己的心與上師的意融爲一體;祈禱上師的功德就是能夠得到一切不共的覺受,能夠不間斷地生起覺受;祈禱上師的功德,是令一切邪見和觀他人過患悉皆消除,令功德能夠生起;祈禱上師的功德,是消除一切業障無余,令福德、智慧資糧能夠圓滿;祈禱上師的功德,能令即身證得佛陀果位。所以,這裏要對從釋迦牟尼佛到自己的根本上師爲止的一代代傳承上師進行非常強烈的祈請!

  道次第傳承上師祈禱文中,宗喀巴大師以上的所有傳承上師的祈禱文,是宗喀巴大師親撰。當年宗喀巴大師以此祈禱文作祈請,現見了從釋迦牟尼佛到他的根本上師——虛空幢大師爲止的所有傳承上師,尤其是阿底峽尊者、仲敦巴大師、博多瓦大師、霞惹瓦大師于一個月內不間斷現身,最後,仲敦巴、博多瓦、霞惹瓦融入阿底峽尊者體內,阿底峽尊者將手放在宗喀巴大師的頭上說:“你應該弘法利生,我作你的助伴,而且加持你的相續”。尊者面帶笑容,然後融入宗喀巴大師體內。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因爲阿底峽尊者是九百八十多年前的人,而宗喀巴大師是五百多年前的人。宗喀巴大師撰寫的這個祈禱文也相當奇妙:在每一個偈頌裏,雖然每位傳承上師均只有一句話,但這句話並非隨便根據語言的方便而編寫,而是既寫出了傳承上師的名字,又將傳承上師的功德基本體現出來,這是極難做到的!

  吉祥大寶根本上師尊, 安住于我頂上蓮月座,

  由大恩德之門哀攝受, 伏請賜予身語意悉地。

  通過這個祈請,面前資糧田中的根本上師化現出一尊和自己一模一樣的化身,來到自己頭頂,與自己一個方向,面向資糧田。正如觀世音菩薩頭上的阿彌陀佛一樣,自己的頭頂上莊嚴著自己的根本上師,活生生的樣子。

  這兩句話念兩遍。念第一遍時觀想:一切吉祥的來源,像如意寶一樣的根本上師尊,安住于我頂上的蓮花和月輪所成的寶座之上吧!…

《《成就盛宴》導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