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易遭賊人、強盜侵擾的地方;
叁、境好:環境較美,較爲幹淨,不會因爲環境汙染而致病,影響修練;
四、善友:身旁要有如法的同參道友,萬一在修持中生病,會得到照顧。另一方面則是,獨居修行很容易因對修法細節有所迷惑、或因獨處太久心中不暢,而出現一些問題或走火入魔。
五、近師:住處不應遠離上師,否則一旦需要新的教授,便會耽誤時間。另外,出現一些問題時,也有處可詢。師父的經驗非常豐富,他一生都在修行,一旦自己的修行有點偏差,他馬上就能指出毛病在哪裏,怎樣引起的,該如何解決。有這樣的“明醫”在身邊,自然不會走偏,也不會走火入魔。
此外,修行時身邊一定要常備些經論。像《菩提道次第廣論》、《菩提道次第略論》,以及諸大德爲“道次第”撰寫的論著,如帕邦喀大師的《掌中解脫》、昂旺朗吉堪布的《略論釋》等等。一旦自己有什麼疑問,在其中找,也許不用問師父也能解決。
房子要具備什麼條件呢?無論大小,要有能坐的地方。無論高矮,要能夠站起身來。這些條件若達不到,會對身體不利。還要有睡覺的地方,有可以稍微走動的地方,不要把房子弄得太擠。
別解脫戒中,對比丘的住房要求是:寬約叁米多,長約五米多。“若複比丘。自乞作小房無主爲己作。當應量作。此中量者。長佛十二張手廣七張手。是比丘應將比丘衆往觀處所”。這就是比較標准的比丘住處,稍微小一點也不要緊,但不能大過此。
我們做這種種的准備,目的都是爲了修法。
那麼,修法的目的又是什麼呢?是爲了消除我們內心中的貪欲、嗔恨、愚癡、自私、傲慢。往生西方極樂的目的,也是如此。
在座的各位都希望能往生阿彌陀佛的淨土,那麼從現在開始,就得降低貪、嗔、癡的“溫度”,而不是幹巴巴地等到去了之後再修。能清楚認識到這一點的人,是極少的。大多數人一邊口中念誦“南無阿彌陀佛”,一邊在心裏盤算今天做什麼、明天做什麼,家人兒女怎麼樣,嘴裏念的和心裏想的完全不一樣。
這是個關鍵的問題。只要你動點心思往深處想,再看看《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和《無量壽經》,就會明白只有叁種人才能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一種是出家人,修六波羅蜜,發菩提心;一種人是不出家,但供養出家人,布施窮苦人,清淨守持戒律,修六波羅蜜,發菩提心;第叁種人,最起碼也要做到發菩提心,修六波羅蜜。總歸,發菩提心、修六波羅蜜,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必要條件。
然而,要發菩提心,光說是不行的,唯有知道怎樣修才能生起。這就需要按照菩提道次第,從皈依上師開始,直到七支因果、自他相換,一步一步地往上修,這是生起菩提心最方便、最快捷的方法。
剛才說到念佛。我這裏稍微提醒一下:有些人一學密宗之後,便排斥淨土宗,這是誹謗佛法。關鍵的問題,並不是念“阿彌陀佛”不行,而是念得不如法就不行。必須心口一致。
昨天又有人說:“我過去學的是淨土宗,現在學了密宗,要放下淨土宗很痛苦,可又不得不接收這個事實”。我聽了很納悶,爲什麼你修密宗,就要放下淨土宗?非如此不可麼?我可不這麼認爲。
在我看來,你要修密宗,非但不能放下淨土宗的一切教誨,反而更應該仔細聞思《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和《觀無量壽經》。因爲這些教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的。我雖然是藏傳佛教的活佛,卻也信淨土法門。實際上,不但信和修,每當某家死了人讓我去念經時,我都會用淨土法門中最好的方法——破瓦法去超度,這種方法能將死者的心識強行遷往西方極樂世界。
所以說,佛教八萬四千法門各有其用,無一可舍。大家切勿認爲自己進入一個門,就要放棄其它的。比如你入了佛門,原來的衣服和房子都不能全部丟棄,你還要穿原來的衣服,還要住原來的房子。同樣道理,無論修何法門,過去的法亦不可扔掉,並且要充分利用起來。倘若認爲信了密宗便必須放棄禅宗或淨土宗,這是錯誤的思維,是誹謗佛法,罪惡極大!從前我在講法時曾多次提到這個問題,這一次再次提醒大家:千萬不要在宗派和教派之間有這種排斥心。你個人的貪嗔癡已經夠嚴重了,還要在教派中搞貪嗔癡,不是自找麻煩麼?大家入佛門,不是爲了爭教派,也不是爲了增勝自己的貪嗔癡,而是爲了消除貪嗔癡、恭敬一切如來正法。
好,我們繼續回到“灑掃住處”。
灑掃住處就是先在地上灑水,然後再掃地,這是規矩。現在咱們都是用拖把拖地,所以用不著先灑水。古代沒有拖把,而且往往是泥土爲地,因此只能先灑水壓塵,再行掃淨。
灑掃住處有五個功德:
一、令自心清淨。這是事實,昨天一位居士打掃了我的房間,晚上我回去,看到到處都很清潔幹淨,心裏就很歡喜。
二、令他心清淨。誰來你家做客,心裏也會感到很舒服。
叁、令衆天及本尊歡喜。諸天最喜潔淨、最惡肮髒,你若住處清潔,他們會十分高興;而本尊則因看到你修美德而歡喜。
四、造集美麗業。你若喜好整潔、天天灑掃,將住處陳設得非常美麗,尤其是給諸佛菩薩擦掃灰塵,貼金,以及塑造和陳設莊嚴的佛像,來世可能得到美麗端莊之身。世人之所以有美麗醜陋之別,其原因就在前世所生的菩提心或嗔恨心的差別。慈悲心、寬容心與忍辱心,能引生端正相;強烈的嗔恨心、貪欲心,則能引生醜陋相。不僅前世,今生也是如此。脾氣溫和的人,一看就很順眼;脾氣暴躁的人,瞪著眼睛,凶巴巴的,臉泛黑氣,讓人看了都怕。
五、死後往生天界。天界衆生最喜潔淨。許多人天生有潔癖、非常怕髒,也許前世就是天界中人,有這樣的因緣。
我給大家講一講《佛爲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中,所說醜陋報和美麗報的原因。
“複有十業,能令衆生得醜陋報”。
一者好行忿怒。這是愛發脾氣。
二者好懷嫌恨。就是嫌棄他人、嗔恨他人,總想陷害于他人。
叁者诳惑于他。就是欺诳他人,迷惑他人。
四者惱亂衆生。說話做事令周圍的人感到難受。有些人哪怕僅在短暫的半小時中,也能讓他人很不舒服、心生煩惱。
五者于父母所,無愛敬心。對父母不孝敬。
六者于賢聖所,不生恭敬。對德高望重的聖人賢者不生恭敬之心。
真的有人非常忌諱頂禮膜拜,覺得自己已很高大,從不拜任何人。還有另一些人對佛教很有好感,卻始終想不通:爲什麼我要低人一等,非去禮拜他人?有這種想法的人,一輩子也不會受人恭敬。我們今日恭敬禮拜,他日也能得到他人之恭敬。
曆史上曾有過一段時期:由于受到世俗愚昧錯亂觀念的影響,兒女會翻臉不認父母,甚至在大會上站出來批鬥父母,胡言亂語說自己父母的思想有余毒,是反人類、反社會,說這些不符之詞。但這些不恭敬孝順父母的人,也不會受到自己兒女的恭敬孝順。
同樣的,今日連恩師、父母都毫無愛敬,將來又如何堪當叁界人天導師?僅從世俗的角度而言,孝順父母、敬愛長者,是愛人類和愛社會的基礎。在佛教的角度,則更有種植福田、易獲加持等深意。因此,我們應養成對父母、師長、聖賢之人恭敬、敬禮之習慣。
各位不要以爲我只是說說。我對待師父和長輩,所做的絕不會比你們差。我把師父當做真佛,不僅膜拜,還曾流著淚將他老人家的腳放到自己頭上。我非常敬愛自己的每一位師父,尤其賜予我今日所有一切的根本上師。別說是這一輩子,就是在千劫之中伺候師父、恭敬師父,也無法報答他賜予我的恩德千萬分之一。因爲是他在我處在黑暗當中時,給我指出了一條光明之路;當我處在迷惑的曠野之時,指給了我一條解脫之路。如若不是我的師父在我八歲時令我出家,後來又有一個又一個的師父不斷地培養我的話,那麼今天的我,怎麼能坐在這高座上爲你們指點迷津,你們哪有這個明了是非的機會?這些都是我師父所賜的。雖然父母給了我肉體,但是師父給了我智慧,這是比肉體還要貴重千倍、萬倍的啊!每當遇到理論上深刻含義不明白之時,就想如果師父在我面前的話,那該有多好!想著就會忍不住地哭。之所以有那麼多的人來聽我的法,我認爲,是因爲我算是比較如法地依止了我的師父。我對我師父沒有絲毫的成見,哪怕是我的一些法緣師父,我也避免觀察他們的任何過患,只觀察他們的功德,然後頂禮膜拜。
七者侵奪賢聖資生田業。即侵占聖賢的産業及財富。
八者于佛塔廟斷滅燈明。將人家供養的明燈故意弄滅,斷掉了這個供養。
九者見醜陋者,毀呰輕賤。見到醜陋之人,譏笑羞辱;嫌棄醜人,不予慈悲對待;把他人視爲賤人,輕賤嫌惡。
十者習諸惡行。做種種惡行。
以此十業得醜陋報。
“複有十業,能令衆生得端正報”。如果你想得到美麗端莊相,也有十業。
一者不嗔。如果想要長得端正美麗,以後就別發脾氣了。臉上常帶歡喜,你才會有端莊美麗之報。
二者施衣。對窮人、需要衣服的人布施衣服;對僧人供養僧衣,對佛像供養服飾等。
叁者愛敬父母。孝敬父母,正如守護自己的心一般,我們也應同樣珍視自己的父母。應該真心誠意地去恭敬他們、愛護他們。
四者尊重賢聖。這是尊重賢人和聖人,尤其是自己的師父。
五者塗飾佛塔。給佛塔塗抹白灰或金粉;在佛塔周圍供養裝飾。
六者掃灑堂宇。經常打掃寺院廟堂、殿宇。
七者掃灑僧地。打掃寺院之庭院、院落。
八者灑掃佛塔。有佛塔之處,時常灑掃。
九者見醜陋者不生輕賤,起恭敬心。見到醜陋的人,不要輕蔑他、鄙視他,而是善待他、尊重他。
十者見端正者,曉悟宿因。見到長相端正美麗之人,心裏省悟:這是他行善積德的果報。我若想長得一樣美麗,也要通過行善積德。許多人愛美,是通過化妝來美化自己,那是假的。唯有通過調伏嗔恨心,這樣的美化才是真的。
回到正題。
無論于寺院、曠野,還是山林或民居,皆…
《《成就盛宴》導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