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應如是將居處灑掃幹淨。于灑掃時應想此塵垢實爲自他相續中的障礙,觀此修法即爲圓滿、成熟、淨治叁法之因。
不論在寺院,還是在家裏,觀想塵土就是自己相續當中的貪欲、嗔恨、愚味、自私、我慢、诳熱、頑固、疑心等。《寶積經》中記載十六阿羅漢之一的周利盤陀伽,即“小路尊者”,便有一個“掃塵除垢”的簡短念誦,一邊念、一邊打掃衛生,日複一日,原本愚鈍的小路尊者終于悟道。
掃的是什麼塵?貪嗔癡等一切塵土。
除的是什麼垢?除一切輪回因的善惡無記叁業,直至到達永久安樂果位。
此處,我將《寶積經》裏的偈誦摘下來,安排在此。
此塵是欲非土塵, 密說此欲爲土塵,
智者能除此欲染, 非是無慚放逸人。
此塵是嗔非土塵, 密說此嗔爲土塵,
智者能除此嗔恚, 非是無慚放逸人。
此塵是癡非土塵, 密說此癡爲土塵,
智者能除此癡毒, 非是無慚放逸人。
這叁個偈誦很重要,要把它們背下來。每天打掃衛生時,一邊念,一邊思維其內容。
1-2-3-2莊嚴安布身語意所依
爾後恭敬陳設身語意所依。上師本尊等像皆按資糧田各尊次序排列。身所依至少應具本師釋迦牟尼佛或宗喀巴大師像,陳設于中。語所依至少應具“般若經”或“菩提道次第”,置右。意所依至少應具一擦擦佛塔或更佳材質者,置左。此中之左右,爲依行者而言,不依所緣境。譬如宗大師身像爲身所依,左持般若經爲語所依,右持智慧劍爲意所依。或樂如《略論釋》之教授,依所緣境厘定左右亦無不可。
此處所說之“左右”,依行者爲准。但並不重要,怎樣陳設均可。“莊嚴安布身語意”之“身”指佛像,“語”指佛經,“意”指佛塔。
“莊嚴”何意?
其一,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陳設最好的佛像。有人認爲,佛像無好壞之分,拿到哪一尊就和哪一尊有緣。但內心中卻想,爲佛像花那麼多錢做什麼?沒錢無所謂,供石像也一樣有功德。但問題的關鍵在于:是否盡力。並非供養金佛者,所獲加持一定大于供養石佛者。但明明有供金佛之能力,卻供奉石佛,這便難說了。
其二,陳設定要如法。如何擺放身語意所依?從左中右分:中間安放佛像,是身所依;佛像的左邊放佛經,是語所依;佛像的右邊放佛塔、法器等,是意所依。
按照上下分:自己根本上師或宗喀巴大師的像要放在最上面;釋迦牟尼佛的像放在第二層的中間位置,因爲釋迦牟尼佛乃是上師、諸佛、諸聖者僧的集中顯現。佛陀左右,可安放諸菩薩衆,如文殊菩薩、觀音菩薩、彌勒菩薩(非布袋和尚)、地藏菩薩、普賢菩薩等。但若修持密法,便安放本尊像。再下一層,是諸菩薩。菩薩之下,可放十六尊者;若無,中間可放布袋和尚,兩側是四大天王、關公。
若供護法,則于兩側安放護法,再行安置四大天王及關公。若家中供有保家仙或什麼神靈,則放于最下,或于一旁另立一矮供桌陳設,令其可受諸佛菩薩加持,而決不可與諸佛菩薩同等高度,否則他們也不堪承受。縱如此,也沒必要供。有人認爲保家仙、關公、王母娘娘、四大天王等護法力量大,就將其恭放于最上,而將觀音菩薩、釋迦牟尼佛等放在下面。這非但是折殺自己福報,對所供之世間神靈亦有很大傷害。大家可以想想,他們何來那麼大的福報,能坐在佛之上?這樣放置,他們的功德只會日益減損!人也是如此,如果福報不夠,受他人頂禮膜拜後,便可能多病多災,甚至很快死掉。倘若跪拜之人福報極大,更會大大折殺自己福報。
又有一些人認爲,應當將金佛放在中心的位置,石佛放在下面。這也是不對的,不能按世間金錢的價值來分別佛像。龍樹菩薩在《親友書》裏說:“隨何木等雕佛像,諸有智者鹹供養”。無論是石刻木雕的佛,還是金佛銀佛,不論它的質量、工藝如何,都要視爲真佛來供養。
1-2-4 第二加行法
第二加行爲由無谄诳求諸供具,端嚴陳設。
1-2-4-1由無谄诳求諸供具
由無谄诳求諸供具,這很重要。無谄诳者,謂物及動機皆無谄诳。
首先,物的谄诳是什麼?以邪命之法所得之物來供養,就是谄诳之物。千萬不要爲供養而作邪命之事。邪命有五:一谄媚奉承,二旁敲側擊,叁贈微博厚,四巧取訛索,五詐現威儀。
一、谄媚奉承。爲了獲得布施或自己喜歡的東西,在他人面前佯裝笑臉,溜須拍馬。對有錢布施的人,面帶微笑、態度逢迎;對沒錢布施的人,緊繃著臉,這就是谄媚奉承。出家人這樣做很不好,在家居士這樣也不好。但有一種情況是沒有過患的:不是爲得到布施,而是爲令布施者慢慢進入佛法、積德行善。以這樣度化他人的慈悲心願爲動機,對施者微笑和藹,那就非常好。尤其當對方爲佛教、爲衆生做事之際,尤其要特別善待一些,這並非爲了自己,而是爲了大家。因此,做同樣的事,由于目的不同,就有區別了。
二、旁敲側擊。這是爲求供養,間接地向施主乞討。比如向施主說:“冬天到了,我的鞋不少,但是衣服沒有了!”暗示人家供養自己一些衣服,這個做法不好。但是,如果直截了當地說,“施主,現在冬天了,你有沒有暖和的衣服給我一件?”這樣實話實說,則沒有罪過。
叁、贈微博厚。即贈送他人一些微薄之禮,以圖回報厚贈。講個實例: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時候,理塘縣城鬧饑荒,餓死了很多人。一個老太太吃不上飯,就來到夏壩,因爲夏壩收成很好,從未餓死過人。這個老太太每天拿點縫衣服的線或水果糖,家家戶戶給一點,每家就回贈她一點糧食。她給出的只是一點點針線、糖果,得來的卻是幾十斤糧食,回去以後,就能養家糊口了。這就是典型“贈微博厚”的方式。可是我們出家人和居士不要有這種行爲。倘若不爲供養,而是爲令他人得到加持力,而贈送佛像、念珠等,是可以的。接下來人家供養則是人家的事,是爲了造福報。
四、巧取訛索。指的是在別人不願意的情況下,強行乞討。有些人手段非常高明,一旦看上了某個東西,就通過種種方式糾纏不休:“哎呀!我連夢裏都想擁有這個”,“哎呀!我要是有這個多好”。最後,別人不得不很心痛地給他。或本來供養給他人的東西卻據爲己有;或間接地乞討,如“某某施主布施的茶和酥油對我幫助很大”。千萬不要這樣做,這是帕邦喀大師在《掌中解脫》裏所說。
五、詐現威儀。指有目的地裝出一副有威儀的樣子。有些出家人很喜歡裝,在寮房裏隨隨便便,在施主們面前卻裝出一副持戒嚴謹的樣子來,爲的是博取恭敬利益。比如,平時一個人獨處,並不怎麼修;遇到施主來時,卻目不斜視、口中念念有詞,以博得更多的供養。這樣做很不好。不過,出家人或在家人,無論在何處,都應衣著整潔、袈裟披得十分端莊,言談舉止亦是非常規範。這並非爲了得到恭敬、供養和利益,而是爲了如來佛法的尊嚴,是非常必要的。釋迦牟尼佛在律藏中教導道:出家人若前去一個村莊,在進村之前,要相互看彼此的衣服是否整齊,言談舉止是否規範,糾正後方能進村。之所以說這一點,是因爲有人亦以“不得詐現威儀”爲借口,行爲不端,說話粗魯,待人不敬,招人厭惡。這也非常不好。
我們供佛,應采用“無谄诳”之物。那麼,倘若手頭已經有了五邪命得來之物,供養還是不供養?還是供吧。
以上是“物無谄诳”。
其次,動機無谄诳。爲解救一切父母有情衆生,也爲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佛陀果位,以此殊勝動機供養叁寶,就是動機無谄诳。奉獻供養時摻雜世間八法等垢染,雖屬動機的谄诳,但起碼還有些福報。
1-2-4-2 端嚴陳設
端嚴陳設者,謂供品形狀及排列方式皆應極盡美觀,以成就行者未來成佛時所具相好之因。
《奔公甲大師傳》裏有這樣一個故事:格西奔公甲聽說會有一位施主前來拜訪,晨起陳設供品時,不知不覺便陳設得非常端正。當他坐下來,便檢查自己的動機自問,“我今日爲何這樣做?是因有施主前來。我將供品陳設得如此莊嚴,是希望得到施主的贊歎”。奔公甲認爲這樣不如法,是爲世間八風所染,故跑到外面去,抓了一把塵土撒在供品上。帕當巴桑結大師在定日上部的繞佛道上聽說此事後,極爲高興地說:“雪域聖地供養之中最爲殊勝者,乃奔公甲格西的供養”。 帕當巴桑結大師所稱贊者,非供品本身,而是供品上撒的這把土——這是在世間八法上撒上了塵土。
我們陳設端嚴美麗的供品,不是爲了讓別人贊揚,或讓別人對自己生恭敬心,而是純粹爲了令一切諸佛菩薩歡喜,令自己歡喜,令看到的他人對叁寶生起歡喜和敬仰。
供品一定要盡己所能,選擇最好的。且擺放必須如法。
例如供水時,先在碗裏倒一點水,整齊擺設好。若擺得歪歪斜斜,就有走向邪道的緣起。之後,水流細細地流入碗中,然後慢慢變粗,最後再慢慢變細,如此水才不致溢出來。要像侍奉國王一樣,非常小心。在藏地有個規矩,供水時要戴口罩,防止口水濺到碗裏。一般講法時,侍者也要戴口罩,目的是防止自己口中的不淨物濺到師父碗中,因爲視師如佛。碗與碗的間距,應是一粒米大小。水要適量,亦距杯口一粒米大小。若水過滿甚至溢出來,會有破戒的緣起。若半滿或不滿,則會有總是不能達到如己所願的過患。
供品必須盡己所能地好。如果明明有好東西,卻撿最壞、最小的供養,未來條件也會越來越惡劣。爲什麼一些有錢人或貴族,會用金銀珠寶來打造供碗和各種曼荼羅?不是爲了顯示自己財富,而是出于最虔誠的心,盡自己所能把最好的物品供養給佛。有人舍不得花錢,用最下劣的東西來做供養,美其名曰“佛門最講究清苦”,事實上就是吝啬而已。這是很不好的。在西藏,凡是佛堂裏的物品一定要比社會中的同類物品要好。要麼不做,要麼就一定選質量好、工藝好的,因爲發的就是這種心。所以,千萬不要“自欺欺人”,佛具有一切種妙智,知道衆生所有的…
《《成就盛宴》導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