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就盛宴》导论▪P6

  ..续本文上一页应如是将居处洒扫干净。于洒扫时应想此尘垢实为自他相续中的障碍,观此修法即为圆满、成熟、净治三法之因。

  不论在寺院,还是在家里,观想尘土就是自己相续当中的贪欲、嗔恨、愚味、自私、我慢、诳热、顽固、疑心等。《宝积经》中记载十六阿罗汉之一的周利盘陀伽,即“小路尊者”,便有一个“扫尘除垢”的简短念诵,一边念、一边打扫卫生,日复一日,原本愚钝的小路尊者终于悟道。

  扫的是什么尘?贪嗔痴等一切尘土。

  除的是什么垢?除一切轮回因的善恶无记三业,直至到达永久安乐果位。

  此处,我将《宝积经》里的偈诵摘下来,安排在此。

  此尘是欲非土尘, 密说此欲为土尘,

  智者能除此欲染, 非是无惭放逸人。

  此尘是嗔非土尘, 密说此嗔为土尘,

  智者能除此嗔恚, 非是无惭放逸人。

  此尘是痴非土尘, 密说此痴为土尘,

  智者能除此痴毒, 非是无惭放逸人。

  这三个偈诵很重要,要把它们背下来。每天打扫卫生时,一边念,一边思维其内容。

  1-2-3-2庄严安布身语意所依

  尔后恭敬陈设身语意所依。上师本尊等像皆按资粮田各尊次序排列。身所依至少应具本师释迦牟尼佛或宗喀巴大师像,陈设于中。语所依至少应具“般若经”或“菩提道次第”,置右。意所依至少应具一擦擦佛塔或更佳材质者,置左。此中之左右,为依行者而言,不依所缘境。譬如宗大师身像为身所依,左持般若经为语所依,右持智慧剑为意所依。或乐如《略论释》之教授,依所缘境厘定左右亦无不可。

  此处所说之“左右”,依行者为准。但并不重要,怎样陈设均可。“庄严安布身语意”之“身”指佛像,“语”指佛经,“意”指佛塔。

  “庄严”何意?

  其一,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陈设最好的佛像。有人认为,佛像无好坏之分,拿到哪一尊就和哪一尊有缘。但内心中却想,为佛像花那么多钱做什么?没钱无所谓,供石像也一样有功德。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尽力。并非供养金佛者,所获加持一定大于供养石佛者。但明明有供金佛之能力,却供奉石佛,这便难说了。

  其二,陈设定要如法。如何摆放身语意所依?从左中右分:中间安放佛像,是身所依;佛像的左边放佛经,是语所依;佛像的右边放佛塔、法器等,是意所依。

  按照上下分:自己根本上师或宗喀巴大师的像要放在最上面;释迦牟尼佛的像放在第二层的中间位置,因为释迦牟尼佛乃是上师、诸佛、诸圣者僧的集中显现。佛陀左右,可安放诸菩萨众,如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弥勒菩萨(非布袋和尚)、地藏菩萨、普贤菩萨等。但若修持密法,便安放本尊像。再下一层,是诸菩萨。菩萨之下,可放十六尊者;若无,中间可放布袋和尚,两侧是四大天王、关公。

  若供护法,则于两侧安放护法,再行安置四大天王及关公。若家中供有保家仙或什么神灵,则放于最下,或于一旁另立一矮供桌陈设,令其可受诸佛菩萨加持,而决不可与诸佛菩萨同等高度,否则他们也不堪承受。纵如此,也没必要供。有人认为保家仙、关公、王母娘娘、四大天王等护法力量大,就将其恭放于最上,而将观音菩萨、释迦牟尼佛等放在下面。这非但是折杀自己福报,对所供之世间神灵亦有很大伤害。大家可以想想,他们何来那么大的福报,能坐在佛之上?这样放置,他们的功德只会日益减损!人也是如此,如果福报不够,受他人顶礼膜拜后,便可能多病多灾,甚至很快死掉。倘若跪拜之人福报极大,更会大大折杀自己福报。

  又有一些人认为,应当将金佛放在中心的位置,石佛放在下面。这也是不对的,不能按世间金钱的价值来分别佛像。龙树菩萨在《亲友书》里说:“随何木等雕佛像,诸有智者咸供养”。无论是石刻木雕的佛,还是金佛银佛,不论它的质量、工艺如何,都要视为真佛来供养。

  1-2-4 第二加行法

  第二加行为由无谄诳求诸供具,端严陈设。

  1-2-4-1由无谄诳求诸供具

  由无谄诳求诸供具,这很重要。无谄诳者,谓物及动机皆无谄诳。

  首先,物的谄诳是什么?以邪命之法所得之物来供养,就是谄诳之物。千万不要为供养而作邪命之事。邪命有五:一谄媚奉承,二旁敲侧击,三赠微博厚,四巧取讹索,五诈现威仪。

  一、谄媚奉承。为了获得布施或自己喜欢的东西,在他人面前佯装笑脸,溜须拍马。对有钱布施的人,面带微笑、态度逢迎;对没钱布施的人,紧绷着脸,这就是谄媚奉承。出家人这样做很不好,在家居士这样也不好。但有一种情况是没有过患的:不是为得到布施,而是为令布施者慢慢进入佛法、积德行善。以这样度化他人的慈悲心愿为动机,对施者微笑和蔼,那就非常好。尤其当对方为佛教、为众生做事之际,尤其要特别善待一些,这并非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大家。因此,做同样的事,由于目的不同,就有区别了。

  二、旁敲侧击。这是为求供养,间接地向施主乞讨。比如向施主说:“冬天到了,我的鞋不少,但是衣服没有了!”暗示人家供养自己一些衣服,这个做法不好。但是,如果直截了当地说,“施主,现在冬天了,你有没有暖和的衣服给我一件?”这样实话实说,则没有罪过。

  三、赠微博厚。即赠送他人一些微薄之礼,以图回报厚赠。讲个实例: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理塘县城闹饥荒,饿死了很多人。一个老太太吃不上饭,就来到夏坝,因为夏坝收成很好,从未饿死过人。这个老太太每天拿点缝衣服的线或水果糖,家家户户给一点,每家就回赠她一点粮食。她给出的只是一点点针线、糖果,得来的却是几十斤粮食,回去以后,就能养家糊口了。这就是典型“赠微博厚”的方式。可是我们出家人和居士不要有这种行为。倘若不为供养,而是为令他人得到加持力,而赠送佛像、念珠等,是可以的。接下来人家供养则是人家的事,是为了造福报。

  四、巧取讹索。指的是在别人不愿意的情况下,强行乞讨。有些人手段非常高明,一旦看上了某个东西,就通过种种方式纠缠不休:“哎呀!我连梦里都想拥有这个”,“哎呀!我要是有这个多好”。最后,别人不得不很心痛地给他。或本来供养给他人的东西却据为己有;或间接地乞讨,如“某某施主布施的茶和酥油对我帮助很大”。千万不要这样做,这是帕邦喀大师在《掌中解脱》里所说。

  五、诈现威仪。指有目的地装出一副有威仪的样子。有些出家人很喜欢装,在寮房里随随便便,在施主们面前却装出一副持戒严谨的样子来,为的是博取恭敬利益。比如,平时一个人独处,并不怎么修;遇到施主来时,却目不斜视、口中念念有词,以博得更多的供养。这样做很不好。不过,出家人或在家人,无论在何处,都应衣着整洁、袈裟披得十分端庄,言谈举止亦是非常规范。这并非为了得到恭敬、供养和利益,而是为了如来佛法的尊严,是非常必要的。释迦牟尼佛在律藏中教导道:出家人若前去一个村庄,在进村之前,要相互看彼此的衣服是否整齐,言谈举止是否规范,纠正后方能进村。之所以说这一点,是因为有人亦以“不得诈现威仪”为借口,行为不端,说话粗鲁,待人不敬,招人厌恶。这也非常不好。

  我们供佛,应采用“无谄诳”之物。那么,倘若手头已经有了五邪命得来之物,供养还是不供养?还是供吧。

  以上是“物无谄诳”。

  其次,动机无谄诳。为解救一切父母有情众生,也为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佛陀果位,以此殊胜动机供养三宝,就是动机无谄诳。奉献供养时掺杂世间八法等垢染,虽属动机的谄诳,但起码还有些福报。

  1-2-4-2 端严陈设

  端严陈设者,谓供品形状及排列方式皆应极尽美观,以成就行者未来成佛时所具相好之因。

  《奔公甲大师传》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格西奔公甲听说会有一位施主前来拜访,晨起陈设供品时,不知不觉便陈设得非常端正。当他坐下来,便检查自己的动机自问,“我今日为何这样做?是因有施主前来。我将供品陈设得如此庄严,是希望得到施主的赞叹”。奔公甲认为这样不如法,是为世间八风所染,故跑到外面去,抓了一把尘土撒在供品上。帕当巴桑结大师在定日上部的绕佛道上听说此事后,极为高兴地说:“雪域圣地供养之中最为殊胜者,乃奔公甲格西的供养”。 帕当巴桑结大师所称赞者,非供品本身,而是供品上撒的这把土——这是在世间八法上撒上了尘土。

  我们陈设端严美丽的供品,不是为了让别人赞扬,或让别人对自己生恭敬心,而是纯粹为了令一切诸佛菩萨欢喜,令自己欢喜,令看到的他人对三宝生起欢喜和敬仰。

  供品一定要尽己所能,选择最好的。且摆放必须如法。

  例如供水时,先在碗里倒一点水,整齐摆设好。若摆得歪歪斜斜,就有走向邪道的缘起。之后,水流细细地流入碗中,然后慢慢变粗,最后再慢慢变细,如此水才不致溢出来。要像侍奉国王一样,非常小心。在藏地有个规矩,供水时要戴口罩,防止口水溅到碗里。一般讲法时,侍者也要戴口罩,目的是防止自己口中的不净物溅到师父碗中,因为视师如佛。碗与碗的间距,应是一粒米大小。水要适量,亦距杯口一粒米大小。若水过满甚至溢出来,会有破戒的缘起。若半满或不满,则会有总是不能达到如己所愿的过患。

  供品必须尽己所能地好。如果明明有好东西,却捡最坏、最小的供养,未来条件也会越来越恶劣。为什么一些有钱人或贵族,会用金银珠宝来打造供碗和各种曼荼罗?不是为了显示自己财富,而是出于最虔诚的心,尽自己所能把最好的物品供养给佛。有人舍不得花钱,用最下劣的东西来做供养,美其名曰“佛门最讲究清苦”,事实上就是吝啬而已。这是很不好的。在西藏,凡是佛堂里的物品一定要比社会中的同类物品要好。要么不做,要么就一定选质量好、工艺好的,因为发的就是这种心。所以,千万不要“自欺欺人”,佛具有一切种妙智,知道众生所有的…

《《成就盛宴》导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