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就盛宴》导论▪P7

  ..续本文上一页起心动念。千万不要拿最差的物品供佛,还找借口说这是出于什么目的,这能骗得了谁呢?

  1-2-4-3 菩萨发愿文

  陈设供养,于三所依顶礼之后,念菩萨发愿文:

  十方一切诸佛菩萨垂念于我,我名菩萨某甲 ,身、财、受用、善根等,悉皆施舍于一切父母众生,而今我为饶益有情故,仍需受用衣、食、卧具等,并唯行利益众生之事业也。

  此学处是说:首先,要将自己的身、财、受用、善根等一切,皆施舍于一切父母众生。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目的,是为了令一切父母众生远离痛苦、具得安乐,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佛陀果位。为此,我们要发菩提心、行菩萨广大行。

  “而今我为饶益有情故,仍需受用衣、食、卧具等”。要做利益一切众生的事业,我们必须有衣食住所等资具,故今日欢喜受用。但切忌一边说“诸佛菩萨,我都是为了众生”,一面却恣行贪欲,这是自欺欺人的行为。

  应发自内心思维:死缘极多,活缘极少,人身难得,生命无常。现在励力为众生做一些利益之事,是尽佛弟子之本分。同时,从世俗角度而言,养家糊口、供养亲人亦是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因此,为利益一切有情父母众生,同时也为担负起社会责任,今日尚需受用这些资具,并断恶行善,唯行利益众生之事。

  心中如是想。

  1-2-4-4 受持大乘长净戒

  长净戒未必天天都受,但初一、十五最好受持。一些退休的老年人和有较多闲暇者,在有条件专心修法、不易犯戒之前提下,可每日在佛菩萨前自受。长净戒并无时间限制,愿何时受、便何时受。

  第一次,必须于上师面前受,得戒后便可于释迦牟尼佛像前自受。受戒时,穿清净衣,于阿阇梨或佛像前顶礼三拜,然后,结莲花部三昧耶手印(合掌当心如莲花开形),念诵大乘长净戒的仪轨。

  欲受大乘长净戒者,先须洗涤身心,着洁净衣,于阿阇梨耶或佛像前,顶礼三拜已,结莲花部三昧耶手印(合掌当心如莲花开形)诵曰:

  嗡 白玛乌拔哇耶 娑哈

  想十方一切诸佛、菩萨安住对面,于如是等诸佛菩萨足下顶礼,诵曰:

  嗡 萨尔哇答他嘎达 巴达班达囊 嘎若弥

  敬于十方一切诸佛、菩萨前发愿,从今乃至菩提一切时中,我悉供养,惟愿诸佛诸大菩萨,哀悯摄受,并祈赐我无上成就。

  诵皈依发心偈:

  佛法众中尊, 至菩提皈依。为成自他利, 我发菩提心。

  现住十方界, 诸佛菩萨听。为圆满菩提, 今发菩提心。

  次正受长净

  先于阿阇黎耶和佛像前供曼札。若从师受,即随师诵;若于像前,受者即自诵云:

  如昔如来,

  破魔怨者, 正遍觉知, 犹如智马, 及大象王,

  所作已办, 现作应作, 弃舍重担, 逮得己利,

  尽诸有结, 真实教令, 心善解脱, 慧善解脱。

  诸佛为利, 诸有情故, 令饶益故, 令解脱故,

  令无病故, 无饥馑故, 菩提分法, 令圆满故,

  及于无上, 正等菩提, 令证得故, 正受长净。

  我名某甲, 亦从今时, 乃至明旦, 日未出时,

  为欲利益, 诸有情故, 令饶益故, 令解脱故,

  令无病故, 无饥馑故, 菩提分法, 令圆满故,

  及于无上, 正等菩提, 令证得故, 正受长净。 (三遍)

  诵至第三遍时,应生得戒之想。此长净法,初从师受,后可于佛像前自受。

  于学处生防护心,诵曰:

  从今不断命, 亦不取他财, 不行淫欲法, 及不说妄语,

  众过患所依, 酒亦应当断, 不坐高广床, 及不非时食,

  香鬘与严饰, 歌舞等悉断。如诸阿罗汉, 不作断命等,

  我愿离杀等, 速得无上觉, 解脱三有海, 诸苦恼世间。

  诵净戒陀罗尼:

  嗡 阿摩噶希拉 桑拔日阿 拔日阿拔日阿 玛哈须达 萨埵白麻 毕不剋叠布嘉 达日阿达日阿 萨曼答 阿哇罗给伊叠 吽呸娑哈 从师受时,先随诵三遍,次自念十八遍,共二十一遍。

  发愿

  愿由无过戒,具足清净戒,及无矜心戒,戒度得圆满。

  “众中尊”,即一切三宝。至证得佛陀果位为止,我应坚定不移地皈依三宝,为成就自己和众生的一切利益,我今日寻求无上正等菩提的心。现住十方一切诸佛菩萨请听我的誓言:我为圆满菩提,今发菩提心。这就是受菩萨戒。三遍后,开始受长净戒。

  大乘长净戒与八关斋戒有六大不同1,因此,在同等情况下,受八关斋戒远不如受大乘长净戒殊胜。

  1-2-5 第三加行法

  第三加行法为身具毗卢七法坐安乐座、从殊胜善心中修皈依发心等。

  现在我们进入打坐修行了。首先,要摆正姿势,纠正动机,然后观想皈依境、皈依、发菩提心、发四无量心和殊胜心。

  以下所讲既有观察修的内容,也有止住修——即定修的内容。定本身有差别,《入行论》言:

  如是精进生起已, 应当心住三摩地。

  人若其心极散乱, 如居烦恼齿隙中。

  由于身心寂静故, 种种散乱不能生。

  寂天菩萨说,具备了非常强烈的乐于修行、精进修行的心之后,应该将心安住在三摩地当中。如果人的心极其散乱,就如同居住在烦恼的口中,随时都可能被烦恼吞噬。讲的是禅定波罗蜜,三摩地就是一心不乱地定修。

  宗喀巴大师在《广论》里把一切修行分为两种:一者观察修,二者止住修。无论观察修还是止住修,我们都必须要做到远离沉没和掉举,特别是以正知正念把心定在修行所缘当中,以不散乱的心来修行,是极为重要的。观察修不仅用在我们平常修依止善知识、死无常、菩提心等修行上,而且,即使在修奢摩他时亦是必需。在《广论》、《正法念处经》、《摩诃般若经》等许多经典中均提到了需要观察修的内容。

  不管是定修还是观察修,首先,心都须住于三摩地当中。而三摩地中,最基础的是“不散乱”。何为不散乱?散乱分“掉举”与“沉没”。如观察修时,虽然我们有种种由于观察修而起的分别心,然而,除了与所缘境相关的念想之外,不起其它的贪嗔痴等所缘或与此无关的分别心。如果起了贪嗔痴等所缘或与此无关的分别心,则是观察修中的掉举。那么,观察修中的沉没指的是什么?是指虽然我们打坐时通过种种方便,长时间忆念诸佛菩萨的功德或众生之恩德,但力量非常弱小,处于半睡半思维或迷迷糊糊的状态,没有强有力的心力来观察所修的内容,正如一个疲惫不堪的人走起路来拖拖沓沓一样,显而不明、明而不举,这些都属于沉没的范畴。

  当然,这些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三摩地范畴中的掉举和沉没。但是在观察修时,你必须远离这两个,否则,很难生起观察修的任何觉受。

  关于这个问题,甲曹杰大师是这样说的:“如前所说于善踊跃之精进发起已,心应安住三摩地,心为沉掉所散乱之人,如居烦恼毒兽之齿隙中。云何断除散乱?由于身心愦闹诸欲分别寂静故,三摩地相违品之种种散乱则不生也”。所以,在打坐修行时,我们要把精神提起来,生起非常欢喜、强烈希望修的心。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要身具毗卢七法坐安乐座,纠正动机,从殊胜善心中修皈依发心等。此于“初中后善”当中,属于初善。

  于大乘行者而言,一切善必须具备初善、中善和后善,亦即做到加行、正行和结行圆满。具备良好的动机为初善,有精进的正法修行为中善,有无上菩提的回向为后善。

  1-2-5-1 坐安乐座

  打坐用的座垫要如法,须后高前低,不要太软,也不要过硬,以行者自身舒适为度,易生安乐。座垫下面要有一右旋白色万字卍,表羯摩金刚(即金刚杵)。此卍字乃是佛陀于菩提金刚座上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佛陀果位的缘起,念其缘起,能生殊胜之心。于卍字上打坐,正如安住于金刚大地上一般,不为三界妖魔所祟。

  那么,为什么不直接用羯磨金刚,而用卍字?据说,羯磨金刚乃不空成就佛之表象,若非德高者坐于其上,反会造罪。藏地以白粉或面粉来画这个卍字。也可以用布在法垫上缝了一个卍字,一来比较如法,二来不会与他人的垫子相混。

  座垫之上要铺设吉祥草,草尖朝里,根朝外。铺吉祥草有两层含义。一为念起佛祖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于菩提树下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佛陀果位,其时下面垫的就是吉祥草。因此,吉祥草被列为吉祥八物之一。二是吉祥草本身具有护身、消除血病等功用。印度人患高血压或衣服不净所致的某些疾病时,就在吉祥草上睡觉,可以祛病。火供法会里也有吉祥草,原因亦是如此。

  按照比丘戒,比丘在六年之内不能更换垫子,除非垫子烂掉了或丢掉了,在得到僧团或上坐比丘开许之后才能换。而且垫子的颜色还有规定:黑色两层,白色一层。

  1-2-5-2 毗卢七法

  依毗卢七法,坐安乐座,这是打坐的要求。如果坐姿不如法,修持时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许多人曾经学过气功,尽管现在入了佛门,还是放不下原来的姿势。那是不行的,必须要按照毗卢遮那佛的打坐方式来坐。

  一、金刚跏趺坐。左腿在里,右腿在外。或者半跏趺坐,左腿在下,右腿在上,这叫单盘。要坐正,盘得不要过松,也不要过紧。另有一种坐法叫菩提坐:左腿在内,右腿略往前伸,类似度母坐姿。修生起次第时便是菩提坐。

  二、手结定印。掌心朝上,左手置于右手之下,两个大拇指指尖轻抵,置于脐下四指左右的位置,拇指尖正好在肚脐处。为什么结这个印?此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果位的缘起——要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果位,须将有漏之五蕴转化为五佛。其中,把色蕴之肉体转化为毗卢遮那如来金刚之身。毗卢遮那佛乃一切诸佛之金刚身,我们如今是有漏的色体,未来要将这色受想行识五蕴之体,变成和一切诸佛无二无别的毗卢遮那之无漏金刚身。因此,现在开始按照毗卢遮那佛的姿式来打坐,便有尽快得到毗卢遮那佛的色身金刚圣位之缘起。

  三、腰脊挺直。如果腰不直,用不了几分钟就会瞌睡。座垫之所以要后高前低,也是为了始终保…

《《成就盛宴》导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