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起心動念。千萬不要拿最差的物品供佛,還找借口說這是出于什麼目的,這能騙得了誰呢?
1-2-4-3 菩薩發願文
陳設供養,于叁所依頂禮之後,念菩薩發願文:
十方一切諸佛菩薩垂念于我,我名菩薩某甲 ,身、財、受用、善根等,悉皆施舍于一切父母衆生,而今我爲饒益有情故,仍需受用衣、食、臥具等,並唯行利益衆生之事業也。
此學處是說:首先,要將自己的身、財、受用、善根等一切,皆施舍于一切父母衆生。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目的,是爲了令一切父母衆生遠離痛苦、具得安樂,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佛陀果位。爲此,我們要發菩提心、行菩薩廣大行。
“而今我爲饒益有情故,仍需受用衣、食、臥具等”。要做利益一切衆生的事業,我們必須有衣食住所等資具,故今日歡喜受用。但切忌一邊說“諸佛菩薩,我都是爲了衆生”,一面卻恣行貪欲,這是自欺欺人的行爲。
應發自內心思維:死緣極多,活緣極少,人身難得,生命無常。現在勵力爲衆生做一些利益之事,是盡佛弟子之本分。同時,從世俗角度而言,養家糊口、供養親人亦是社會責任的一部分。因此,爲利益一切有情父母衆生,同時也爲擔負起社會責任,今日尚需受用這些資具,並斷惡行善,唯行利益衆生之事。
心中如是想。
1-2-4-4 受持大乘長淨戒
長淨戒未必天天都受,但初一、十五最好受持。一些退休的老年人和有較多閑暇者,在有條件專心修法、不易犯戒之前提下,可每日在佛菩薩前自受。長淨戒並無時間限製,願何時受、便何時受。
第一次,必須于上師面前受,得戒後便可于釋迦牟尼佛像前自受。受戒時,穿清淨衣,于阿阇梨或佛像前頂禮叁拜,然後,結蓮花部叁昧耶手印(合掌當心如蓮花開形),念誦大乘長淨戒的儀軌。
欲受大乘長淨戒者,先須洗滌身心,著潔淨衣,于阿阇梨耶或佛像前,頂禮叁拜已,結蓮花部叁昧耶手印(合掌當心如蓮花開形)誦曰:
嗡 白瑪烏拔哇耶 娑哈
想十方一切諸佛、菩薩安住對面,于如是等諸佛菩薩足下頂禮,誦曰:
嗡 薩爾哇答他嘎達 巴達班達囊 嘎若彌
敬于十方一切諸佛、菩薩前發願,從今乃至菩提一切時中,我悉供養,惟願諸佛諸大菩薩,哀憫攝受,並祈賜我無上成就。
誦皈依發心偈:
佛法衆中尊, 至菩提皈依。爲成自他利, 我發菩提心。
現住十方界, 諸佛菩薩聽。爲圓滿菩提, 今發菩提心。
次正受長淨
先于阿阇黎耶和佛像前供曼劄。若從師受,即隨師誦;若于像前,受者即自誦雲:
如昔如來,
破魔怨者, 正遍覺知, 猶如智馬, 及大象王,
所作已辦, 現作應作, 棄舍重擔, 逮得己利,
盡諸有結, 真實教令, 心善解脫, 慧善解脫。
諸佛爲利, 諸有情故, 令饒益故, 令解脫故,
令無病故, 無饑馑故, 菩提分法, 令圓滿故,
及于無上, 正等菩提, 令證得故, 正受長淨。
我名某甲, 亦從今時, 乃至明旦, 日未出時,
爲欲利益, 諸有情故, 令饒益故, 令解脫故,
令無病故, 無饑馑故, 菩提分法, 令圓滿故,
及于無上, 正等菩提, 令證得故, 正受長淨。 (叁遍)
誦至第叁遍時,應生得戒之想。此長淨法,初從師受,後可于佛像前自受。
于學處生防護心,誦曰:
從今不斷命, 亦不取他財, 不行淫欲法, 及不說妄語,
衆過患所依, 酒亦應當斷, 不坐高廣床, 及不非時食,
香鬘與嚴飾, 歌舞等悉斷。如諸阿羅漢, 不作斷命等,
我願離殺等, 速得無上覺, 解脫叁有海, 諸苦惱世間。
誦淨戒陀羅尼:
嗡 阿摩噶希拉 桑拔日阿 拔日阿拔日阿 瑪哈須達 薩埵白麻 畢不剋疊布嘉 達日阿達日阿 薩曼答 阿哇羅給伊疊 吽呸娑哈 從師受時,先隨誦叁遍,次自念十八遍,共二十一遍。
發願
願由無過戒,具足清淨戒,及無矜心戒,戒度得圓滿。
“衆中尊”,即一切叁寶。至證得佛陀果位爲止,我應堅定不移地皈依叁寶,爲成就自己和衆生的一切利益,我今日尋求無上正等菩提的心。現住十方一切諸佛菩薩請聽我的誓言:我爲圓滿菩提,今發菩提心。這就是受菩薩戒。叁遍後,開始受長淨戒。
大乘長淨戒與八關齋戒有六大不同1,因此,在同等情況下,受八關齋戒遠不如受大乘長淨戒殊勝。
1-2-5 第叁加行法
第叁加行法爲身具毗盧七法坐安樂座、從殊勝善心中修皈依發心等。
現在我們進入打坐修行了。首先,要擺正姿勢,糾正動機,然後觀想皈依境、皈依、發菩提心、發四無量心和殊勝心。
以下所講既有觀察修的內容,也有止住修——即定修的內容。定本身有差別,《入行論》言:
如是精進生起已, 應當心住叁摩地。
人若其心極散亂, 如居煩惱齒隙中。
由于身心寂靜故, 種種散亂不能生。
寂天菩薩說,具備了非常強烈的樂于修行、精進修行的心之後,應該將心安住在叁摩地當中。如果人的心極其散亂,就如同居住在煩惱的口中,隨時都可能被煩惱吞噬。講的是禅定波羅蜜,叁摩地就是一心不亂地定修。
宗喀巴大師在《廣論》裏把一切修行分爲兩種:一者觀察修,二者止住修。無論觀察修還是止住修,我們都必須要做到遠離沈沒和掉舉,特別是以正知正念把心定在修行所緣當中,以不散亂的心來修行,是極爲重要的。觀察修不僅用在我們平常修依止善知識、死無常、菩提心等修行上,而且,即使在修奢摩他時亦是必需。在《廣論》、《正法念處經》、《摩诃般若經》等許多經典中均提到了需要觀察修的內容。
不管是定修還是觀察修,首先,心都須住于叁摩地當中。而叁摩地中,最基礎的是“不散亂”。何爲不散亂?散亂分“掉舉”與“沈沒”。如觀察修時,雖然我們有種種由于觀察修而起的分別心,然而,除了與所緣境相關的念想之外,不起其它的貪嗔癡等所緣或與此無關的分別心。如果起了貪嗔癡等所緣或與此無關的分別心,則是觀察修中的掉舉。那麼,觀察修中的沈沒指的是什麼?是指雖然我們打坐時通過種種方便,長時間憶念諸佛菩薩的功德或衆生之恩德,但力量非常弱小,處于半睡半思維或迷迷糊糊的狀態,沒有強有力的心力來觀察所修的內容,正如一個疲憊不堪的人走起路來拖拖沓沓一樣,顯而不明、明而不舉,這些都屬于沈沒的範疇。
當然,這些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叁摩地範疇中的掉舉和沈沒。但是在觀察修時,你必須遠離這兩個,否則,很難生起觀察修的任何覺受。
關于這個問題,甲曹傑大師是這樣說的:“如前所說于善踴躍之精進發起已,心應安住叁摩地,心爲沈掉所散亂之人,如居煩惱毒獸之齒隙中。雲何斷除散亂?由于身心愦鬧諸欲分別寂靜故,叁摩地相違品之種種散亂則不生也”。所以,在打坐修行時,我們要把精神提起來,生起非常歡喜、強烈希望修的心。
爲了達到這個目的,要身具毗盧七法坐安樂座,糾正動機,從殊勝善心中修皈依發心等。此于“初中後善”當中,屬于初善。
于大乘行者而言,一切善必須具備初善、中善和後善,亦即做到加行、正行和結行圓滿。具備良好的動機爲初善,有精進的正法修行爲中善,有無上菩提的回向爲後善。
1-2-5-1 坐安樂座
打坐用的座墊要如法,須後高前低,不要太軟,也不要過硬,以行者自身舒適爲度,易生安樂。座墊下面要有一右旋白色萬字卍,表羯摩金剛(即金剛杵)。此卍字乃是佛陀于菩提金剛座上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佛陀果位的緣起,念其緣起,能生殊勝之心。于卍字上打坐,正如安住于金剛大地上一般,不爲叁界妖魔所祟。
那麼,爲什麼不直接用羯磨金剛,而用卍字?據說,羯磨金剛乃不空成就佛之表象,若非德高者坐于其上,反會造罪。藏地以白粉或面粉來畫這個卍字。也可以用布在法墊上縫了一個卍字,一來比較如法,二來不會與他人的墊子相混。
座墊之上要鋪設吉祥草,草尖朝裏,根朝外。鋪吉祥草有兩層含義。一爲念起佛祖在兩千五百多年前,于菩提樹下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佛陀果位,其時下面墊的就是吉祥草。因此,吉祥草被列爲吉祥八物之一。二是吉祥草本身具有護身、消除血病等功用。印度人患高血壓或衣服不淨所致的某些疾病時,就在吉祥草上睡覺,可以祛病。火供法會裏也有吉祥草,原因亦是如此。
按照比丘戒,比丘在六年之內不能更換墊子,除非墊子爛掉了或丟掉了,在得到僧團或上坐比丘開許之後才能換。而且墊子的顔色還有規定:黑色兩層,白色一層。
1-2-5-2 毗盧七法
依毗盧七法,坐安樂座,這是打坐的要求。如果坐姿不如法,修持時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許多人曾經學過氣功,盡管現在入了佛門,還是放不下原來的姿勢。那是不行的,必須要按照毗盧遮那佛的打坐方式來坐。
一、金剛跏趺坐。左腿在裏,右腿在外。或者半跏趺坐,左腿在下,右腿在上,這叫單盤。要坐正,盤得不要過松,也不要過緊。另有一種坐法叫菩提坐:左腿在內,右腿略往前伸,類似度母坐姿。修生起次第時便是菩提坐。
二、手結定印。掌心朝上,左手置于右手之下,兩個大拇指指尖輕抵,置于臍下四指左右的位置,拇指尖正好在肚臍處。爲什麼結這個印?此是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果位的緣起——要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果位,須將有漏之五蘊轉化爲五佛。其中,把色蘊之肉體轉化爲毗盧遮那如來金剛之身。毗盧遮那佛乃一切諸佛之金剛身,我們如今是有漏的色體,未來要將這色受想行識五蘊之體,變成和一切諸佛無二無別的毗盧遮那之無漏金剛身。因此,現在開始按照毗盧遮那佛的姿式來打坐,便有盡快得到毗盧遮那佛的色身金剛聖位之緣起。
叁、腰脊挺直。如果腰不直,用不了幾分鍾就會瞌睡。座墊之所以要後高前低,也是爲了始終保…
《《成就盛宴》導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