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燒香供導論▪P3

  ..續本文上一頁成所作智之體性,具一切如來事業成就之加持力,能消除一切嫉妒心等業障,令我們得到成所作智,將我們的行蘊轉化爲不空成就如來之體性;藍色的光明甘露乃不動如來與法界體性智之體性,具一切如來意金剛的加持力,能消除無數世來所造的貪、嗔、邪見等一切意的業障,令我們得到法界體性智,將我們有漏的識蘊轉化爲不動如來之境界。所以,五彩光明甘露非同一般,乃五佛、五智之體性,能消除五毒及身口意等一切業障。

  己叁、當下消失法

  這種方法比較有利于准備修習無上瑜伽者,修無上瑜伽者最忌諱體內之風泄出體外,因爲這樣將會在今後修法當中障礙風的收攝。故而,此可謂最殊勝的方法。

  其實,所謂業障,原本既非液體,也非固體等類實體,只是爲了便于修法而如是觀想而已。那麼,此時你應把無數世來所造的一切貪、嗔、癡等業障念想爲一片黑暗,充滿整個體內,當五彩光明甘露從頭頂進入體內時,就像黑屋子裏點亮了五彩燈光,黑暗刹那間不知去向一樣,無數世來所造的身口意的一切業障之黑暗也是刹那間不知去向、自然消失,此時體內外清澈透明,如同沒有垢染的玻璃瓶,從外見內,從內見外。此時切莫觀想體內的髒腑等雜物,而要想成外形是肉身,內在是虛空,如同玻璃瓶,清澈透明便可。接著就是注入甘露,消除業障,並念想上師、叁寶的加持力永固于我心之中。這是第叁種觀想方法。

  這叁種觀想方法任選一種就可以,但是我們最好采用最後這種觀想方法。

  丁叁、發菩提心

  然後思惟,我今天所修的一切善根以及周圍一切衆生所修的以菩提心爲動機的布施和供物等一切功德,集中起來回向到爲利衆生、速速證得無上正等覺佛陀果位的功德藏中。此時想像自己與周圍一切衆生共同念誦:

  “我以所修施等諸資糧,

  爲利有情故願大覺成。”

  (叁遍、七遍或二十一遍)

  此爲發菩提心,其中分二:一者願菩提心,二者行菩提心。如若此時想,“將我無數世來所造的、以布施爲主的一切功德集中起來,助我爲利益衆生故,而速疾速疾證得無上正等覺佛陀果位”,乃爲發願菩提心。如若念想,“我今已得到八暇十滿的人身,遇見難遇之如來正法,尤其是大乘的甚深法,也得到了具德善知識的攝受,定要爲利一切有情父母衆生速疾速疾證得無上正等覺佛陀果位。爲此,我修此法以供養叁寶等恭敬客、諸世間護法等功德客、六道衆生等悲憫客和妖魔等冤債客;此後還要造更多的上供下施等廣大行。”如是念者乃爲行菩提心。正如《入菩薩行論》中所說:

  “總攝而言菩提心,應知有二種差別,

  謂即發起菩提願,及與趨入菩提行。”

  無論願菩提心,還是行菩提心,此時一定要生起一顆猛勵且非常強烈的菩提心,以此爲動念而誦發心偈。

  丁四、收皈依境

  觀想面前虛空中以觀世音菩薩爲核心的一切諸佛菩薩、上師叁寶,如《 速道 》皈依境一樣(唯中間佛祖釋迦牟尼佛的位置由觀世音菩薩來替代)。然後,將包括六道衆生在內的外在的情器世界融入于皈依境,皈依境中的一切佛菩薩等融入于中間的與上師二無分別的觀世音菩薩身中,最後,觀世音菩薩變爲拇指般大小,由眉間直接融入你自己的體內,你的身口意與上師觀世音菩薩的身口意二無分別。這就是前行的部分。

  丙二、正行,分四:

  丁一、自成本尊;

  丁二、迎請四賓客;

  丁叁、加持供品;

  丁四、供施與回向。

  丁一、自成本尊

  “自成觀音以心光,”

  做“燒香供”,要將迎客者自己觀想爲本尊觀世音菩薩。

  接前觀想,上師觀世音菩薩變爲拇指般大小,由印堂的位置直接融入體內,自身與上師觀世音菩薩二無分別後,自身漸漸地由粗變細,爾後刹那間變爲光體,慢慢地由外向內收攝,收至心間後即變爲極其微小的一個白色光點,隨後,這個光點也消失了。當光點消失的那一刹那間,思惟:一切萬法如夢如幻體性本空。隨即在此萬法自性皆空的智慧法身的觀修中入定。爾後,于虛空中刹那間生起一朵白色八葉蓮花,花心之上有一個潔白明澈如水晶一樣的月墊,月墊上有個白色的“舍”( 讀作“師伊”)字,此字即爲自心;接著,白色“舍”字發光,刹那間變爲聖者觀世音菩薩,潔白如雪山,一面四臂,上二臂雙手合掌,掌中持有一摩尼寶,下二臂的右手持水晶念珠,左手持蓮花;全身上下佩帶金銀珠寶裝飾的各類天飾,無比莊嚴,金剛跏趺,坐于月墊之上,頂輪白色“嗡”字、喉輪紅色“啊”字、心輪藍色“吽”字。

  于此觀想過程中,首先必須要入定;其次要觀自己完全是觀世音菩薩,心中毫不懷疑,而且自身觀世音菩薩的形象要清清楚楚。

  我們修本尊時,要消除兩個東西:一個是凡夫現象的念想,一個是凡夫的貪著。所謂凡夫現象,即無論怎麼觀想,老是覺得自己還是凡夫肉體的樣子,就是忘不了;所謂凡夫貪著,就是對凡夫的五蘊等執爲自性實有。不論你是女性還是男性,此時一刹那間都成了男相觀世音菩薩,具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無比莊嚴。在前面的觀想中以觀世音菩薩爲主的諸佛菩薩都融入了你的體內,你現在和觀世音菩薩已二無分別了。這就是第一句話的意思。

  丁二、迎請四賓客,分五:

  戊一、迎請叁寶尊重客;

  戊二、迎請怙主功德客;

  戊叁、迎請六道悲憫客;

  戊四、迎請怨怼債主客;

  戊五、四種賓客,各安其座。

  “迎請尊重並功德,悲哀怨債客無余。”

  觀想自己的心中發光照明十方,迎請四種供施的對象:一是叁寶尊重客;二是怙主功德客;叁是六道悲憫客;四是怨怼債主客。“無余”就是一個也不剩下。實際上燒香供就是一種請客,只不過你請的客太大太多了,既要請一切上師、本尊、佛陀等叁寶,又要請世出世間的一切護法神;既要請六道輪回的所有衆生,又要請一切怨怼債主,也就是無始輪回中自己欠債的冤家對頭。總之,要全部迎請來進行上供下施。

  戊一、迎請叁寶尊重客

  觀想自身觀世音菩薩心間有一個白色明澈無垢、如同水晶一般的月輪,其上有一個潔白光明體的“舍”(讀作“師伊”)字,“舍”字發出紅色光芒,光亮無比;每一光尖都帶鈎,經由毛孔射出體外,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從十方一切諸佛淨土中,迎請佛祖釋迦牟尼佛與一切上師、本尊、佛陀、菩薩、聲聞、緣覺、明王、明妃以及出世間的護法神等一切叁寶。此時亦可按“六加行”的資糧田觀想,唯將中間的宗喀巴大師換成釋迦牟尼佛即可。核心是釋迦牟尼佛,周圍是深見派、廣行派、加持派的一切諸上師與自己的根本上師及法緣上師等,外圍是本尊、諸佛、菩薩、聲聞、緣覺、羅漢、明王、明妃、出世間護法神以及四大天王等,全部從十方八面受請而來,安住于自己正前上方的虛空之中,如同皈依境一樣。

  戊二、迎請怙主功德客

  然後,紅色光芒再照亮十方一切世界,迎請來了十方一切空行、空行母及世間護法神,如七十六種怙主、六十四種閻魔護法等等,核心是秘密主金剛手菩薩;周圍是天界、阿修羅界以及世間的所有有本事、有能力的天龍八部等;外圍是世間一切大勢力的護法神,如漢地的關公、財神等,均包括在怙主功德客之內。

  戊叁、迎請六道悲憫客

  然後,紅色光芒再照亮十方一切世界,把天界、阿修羅界、人間、地獄界、餓鬼界和畜生界六道輪回中的所有父母衆生迎請來,核心是觀世音菩薩。周圍的一切六道衆生,皆顯現爲人的樣子。

  戊四、迎請怨怼債主客

  然後,紅色光芒再照明十方一切世界,將阿修羅與餓鬼界中無數世以來你所欠債的一切冤孽債主,包括八萬多種魔軍、叁百多種作祟于我們的妖魔鬼怪,以及世間所有爲鬼類的冤孽債主等,迎請前來,核心是馬頭明王。馬頭明王身爲紅色,姿態與金剛手菩薩相似,右手執骷髅杖,左手執縛魔索,現憤怒之相。

  爲什麼馬頭明王、金剛手菩薩和觀世音菩薩居于六道輪回的衆生之中呢?

  其實,金剛手(大勢至)菩薩本來是本尊,是一切諸佛菩薩德能的集中體現,因其能夠降伏一切妖魔鬼怪尤其是天界的大勢力之神,沒有一個不能被金剛手所調伏,金剛手一來,世間的一切神仙、空行、護法等焉敢不來,故而請他做怙主功德客的主尊。

  觀世音菩薩是諸佛菩薩慈悲的集中體現,故而請觀世音菩薩爲六道悲憫客的主尊。

  怨怼債主大都是地上的妖魔鬼怪,無惡不作;而馬頭明王是一切忿怒之王,地上一切妖魔鬼怪無不臣伏,有他坐鎮,那些妖魔鬼怪誰敢逞凶?故而請馬頭明王這位大忿怒王爲怨怼債主客的客主。

  戊五、四種賓客,各安其座

  “降臨各奉安樂座。”

  客人請來之後,要根據各自功德、本事的大小,作出上、下座的區別:以釋迦牟尼佛爲首的上師、本尊等叁寶尊重客居于眼前虛空中的正上方;以金剛手菩薩爲首的世間空行、空行母、明王、明妃和護法神等怙主功德客居于叁寶尊重客下面的正中;以觀世音菩薩爲首的六道悲憫客居于怙主功德客的右側(供施者的左側);以馬頭明王爲首的怨怼債主客居于怙主功德客的左側。

  如上觀想非常重要,因爲,如果迎請不來的話,即便做“燒香供”也沒有用,四客不受益,修法也難見效。

  丁叁、加持供品,分四:

  戊一、消除魔障;

  戊二、清淨供物;

  戊叁、生起供品;

  戊四、加持供物;

  四個步驟:分別簡稱爲淨、化、生、加持。

  戊一、消除魔障 (淨)

  “嗡 班甲爾 阿米爾打 滾紮利 哈那哈那 吽呸”

  這是用甘露明王咒(或稱滾紮利咒)驅魔、調伏魔軍,即通過甘露明王咒來消除妨礙上供下施的一切魔障。

  其中“嗡”是帶頭字,也是“大”、“金剛身”的意思;“班甲爾”是金剛;(唐譯經文中,譯爲“嚩日啰”。)“阿米爾打”是不死甘露;“滾紮利”是“旋”;“哈那哈那”是“入、入”之意,即甘露明王用金剛驅魔。合起來就是甘露明王用金剛杵…

《燒香供導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