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求解脫勇士之心寶
南無古汝貝!
阿底峽尊者入藏,于阿裏停留兩年,爲以拉喇嘛•菩提光爲主的衆弟子講授了很多教誡,在即將返回印度時,菩提光複又請求教授,阿底峽尊者說:“銘記往昔之教授,足矣!”然由弟子再再祈請故,尊者賜予如下教授:
一、序分
奇矣哉!智高願廣 慧深辨明 諸位善友前
才疏慧劣 我予勸誡 于理實不當
摯愛正士 再再勸請 難拂汝等意
凡庸智淺 我爲善友 至誠如是說
二、正宗分
諸友! 未獲菩提 仍需上師 恒依善知識
未證本性 尚需多聞 應聽師教授
僅明法義 不成正覺 知已如理修
*當時阿裏的國王都是僧人,他們是西藏贊普王朝的血脈。“拉喇嘛智慧光”,“拉喇嘛菩提光”,名字中的“拉喇嘛”就是天子上師的意思。天子就是皇帝,喇嘛就是上師,既是天子又是上師。”一般王族國王的兒子出家,在藏地都稱爲“拉喇嘛”。
擾心之處 宜應遠離 恒住增善地
未得堅固 喧雜易染 當隱幽靜處
莫忘遠離 生惱惡友 親近增善友
世事繁碌 永無窮盡 速棄坦然住
晝夜永時 回向諸善 常常觀自心
雖具竅訣 不修何益 謹遵師教行
誠敬修行 毋需多時 速疾證妙果
誠修正法 衣食隨至 此乃當然理
諸友! 耽著諸欲 如飲鹹水 無厭應知足
驕恣慢心 理當呵責 調柔清靜行
世間喧雜 妄稱爲福 立斷此法障
利養魔索 猶如路石 絆腳應清除
稱贊美譽 欺诳無實 棄之如唾涕
此生雖具 富樂親友 速逝故應舍
今生短暫 來世悠悠 路糧應早備
死時無奈 一切必舍 種種莫挂懷
于諸弱者 當生悲憫 切勿作輕辱
于衆敵友 並諸轄屬 遠離偏執貪
不嫉有德 倍加恭敬 虔心取其德
勿尋他短 返觀己過 棄之如壞血
不矜己長 恒念他德 敬衆自如仆
一切衆生 視爲父母 如子生慈心
常以笑容 念起慈愛 無忿如實言
無關語濫 易生錯亂 謹慎言適當
無義事多 有礙行善 應舍非法事
若非要務 莫要勤作 所行勞無義
來世隨業 不由己欲 舒緩即爲樂
嗟乎! 爲士所恥 則同死殁 勿谄應正直
今生苦樂 昔日業引 切莫怨他人
一切安樂 由師加被 勵力報其恩
自心未調 焉能調人 先從自調起
無有神通 何能熟他 精進修叁昧
所積資財 死時定舍 爲財莫積惡
受用如貸 終無實義 立行殊勝施
莊嚴今生 利樂後世 恒守清淨戒
濁世多恚 慎勿生嗔 當披忍辱铠
懈怠力故 尚滯凡庸 當燃精進火
散亂道中 耗盡此生 當即修禅定
邪見障故 未見本性 谛察清淨義
諸友! 生死淖中 無有樂處 速登解脫岸
如法勵修 上師教授 枯竭衆苦流
叁、結分
非是虛談 至誠所言 理應銘于心
如依此行 自他安樂 我亦生歡喜
愚夫者我 至誠之言 務請君谛聽
此阿底峽尊者爲菩提光所作之教授,夏曆丙戌年臘月初八日,西元2007年1月26日星期五,佛陀成道日,世稱第四世夏壩者于北京初稿譯竟。
西元2008年9月20日終稿。吉祥圓滿!
《欲求解脫勇士之心寶》講記
傳承曆史及教授殊勝
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中說:
“暇滿此身獲得甚艱難,士夫義利即今能成辦,
若于此時不勤作饒益,後世此事何從得圓滿”。
我們今生得到了“八暇十滿”的圓滿人身,是非常難得稀有的。“暇滿人身”之所以難得寶貴,是因爲具足了一切修學佛法的因緣條件。因此,我們應該努力勤修佛法,用佛陀教授的方法來對治和消除自己內心的貪欲、嗔恨、愚昧等等惡習,從而增長慈悲、智慧和德能,爲今生、來世,乃至徹底脫離輪回,到達永久的解脫安樂而努力。再進一步,爲利益一切有情父母衆生而尋求無上正等覺佛陀果位,
這才是佛門弟子應該努力做的。如果我們浪費了這一生,來世再想得到如此圓滿的人身是非常困難的!我們現在的暇滿人身,具足了一切內外圓滿的殊勝因緣,極其難得,千萬不要錯過啊!
既然我們想以此身獲得廣大義利,就要做饒益一切有情的廣大事業。應該從哪裏開始著手呢?很多人都沒有找到解決大苦惱、脫離大苦海、得到大解脫這樣殊勝的方便。除佛教外,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種宗教,但這些有的僅僅是作爲一種精神的寄托,有的是作爲一種簡單的倫理道德的規範,宗教都沒有真正找到一切痛苦的根源,更沒有找到如何擺脫一切痛苦根源的方便。他們不知道什麼是最究竟的安樂,更不知道如何到達最究竟安樂的方便。既不相信有這樣的境界,也不相信通過修行可以達到這樣的境界。
我們已經具足了“八暇十滿”的人身,既遇見了難得的如來正法,又得到了難得的善知識攝受。也就是說,我們具足了不可多得的四個方便:一者,我們真真切切得到了一個“認識何爲真正痛苦”的方便;二者,我們認識到了“什麼是痛苦的根源”,並且找到了“斷除痛苦根源”的方便;叁者,我們認識到了“什麼才是長遠的、究竟的、徹底的快樂”;四者,不僅認識到了這種快樂,我們還找到了“得到這樣究竟快樂的最爲無顛倒、最爲無謬、最爲正確、最爲圓滿的方法”。這就是兩千多年前,佛陀叁十六歲時,在成道四十九天後,第一次講法所宣說的“四聖谛法”。佛陀說:“衆比丘,苦聖谛當知、當解;集聖谛當知、當斷;滅聖谛當知、當證;道聖谛當知、當修,乃四聖谛法”。佛陀爲我們開示了一個解決根本問題的方便。
僅如此,佛陀還爲我們開示了更重要的途徑。那就是,我們自己不僅能夠認知證果方便的“苦、集、滅、道”四聖谛,從而認明苦、斷除苦根、證得永久安樂果位,還能爲利益一切有情父母衆生而尋求無上正等覺,證得圓滿的佛陀果位,這就更勝一籌。前者能脫離自身的苦,自己得到永久的安樂,然而並沒有達到自身功德圓滿,更不要說利他功德圓滿。後者行菩薩道,不僅能斷除一切所知障和煩惱障,得到斷證功德圓滿的佛陀果位,而且還能利益一切有情父母衆生,令他們徹底脫離一切痛苦,得到一切安樂,這就是大乘佛法。
佛法,無論是小乘還是大乘,與其它任何一種宗教相比,有一個最大的不同,這就是佛法能夠正確認識到苦,開示斷除痛苦根源的方便;正確認識到根本究竟的安樂,開示證得究竟安樂的方便,即苦、集、滅、道四聖谛。這是佛法與非佛法根本的區別。
而大乘佛法與小乘佛法的不同之處在于:修行大乘佛法不但能使自身脫離痛苦,斷除一切所知障和煩惱障的“斷功德”圓滿,證一切慈悲、智慧、德能的“證功德”圓滿,而且還能利益如恒河沙般的一切父母衆生,令他們徹底脫離輪回苦,證得無上正等覺佛陀果位。這種無量無邊廣大“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的圓滿,是菩薩道與聲聞緣覺道的根本差別。
大乘可分爲顯宗和密宗,顯宗又可以分爲唯識宗和中觀宗。依中觀宗裏的中觀應成派教理而修,不但能爲利益一切有情父母衆生而行菩薩的廣大行,而且能徹底斷除一切所知障和煩惱障的根源——“無明我執”。也就是《金剛經》裏的“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了達“萬法緣起性空”,得到般若波羅蜜多的甚深智慧,也就是到達彼岸的甚深智慧。與《般若心經》中所說的一樣:“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了解了六道輪回的根源是“無明我執”——“人我執”和“法我執”,才能斷除人我執和法我執,證得正確無顛倒的“緣起性空”的道理。唯有中觀應成派,唯有依龍樹菩薩的思想,月稱菩薩和佛護論師解釋的傳規,才能夠徹底地破掉“人我執”和“法我執”,斷除輪回的根源,到達永久安樂的無上正等覺佛陀果位。唯識宗還沒有徹底斷除極微細的人我執和法我執,它所證的只是粗的人無我和法無我,並不是微細的人無我和法無我。
顯宗與密宗的區別是什麼呢?依顯宗的方法修行,通過積累叁個無量劫的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最終能證得無上正等覺佛陀果位,但時間太長。而密法當中有最爲速疾成辦的方便!在事部、行部和瑜伽部當中,有能夠十六世、七世、叁世當中成佛的有相瑜伽和無相瑜伽之方便。在無上瑜伽部中,有十二年、七年,甚至(根基極殊勝者)叁年之內,就能夠證得無上正等覺佛陀果位的方法!這就是無上瑜伽密法殊勝之處。
以上是關于佛教與其他宗教、大乘與小乘、唯識宗與中觀宗、顯法與密法之間區別的一個簡單介紹。
今天,我們要講的《欲求解脫勇士之心寶》中的“解脫”,不單單是脫離輪回苦,得到聲聞緣覺阿羅漢果的解脫,而且更是指欲求大乘的證得無上正等覺佛陀果位的解脫。
“勇士”,就是勇敢的士夫、勇敢的丈夫。菩薩摩诃薩,就是勇敢的丈夫、勇敢的士夫。因爲菩薩勇于利樂一切有情父母衆生,爲幫助他們脫離輪回苦,得到永久安樂而不辭辛勞,故而稱爲勇士。“欲求解脫勇士之心寶”,就是希望得到徹底脫離輪回、獲得無上正等覺佛陀果位的勇士的心寶,即菩薩摩诃薩所應修行的心寶。《欲求解脫勇士之心寶》的核心內容是“菩提道次第”,與《菩提道燈論》的內容是一致的,都是阿底峽尊者所著,只是寫的次第和方式有所不同。《菩提道燈論》闡述了整個修行的次第,而《心寶》是寫在菩提道次第的修行過程中,應該著重注意什麼,重點是哪些。
阿底峽尊者是印度的一位大德,他的名字叫燃燈吉祥智。尊者出生于公元982年,圓寂于公元1054年,是一位通達大小乘佛法和顯密一切教法的大德。尊者未出家前的俗名叫月藏,(詳細內容在《菩提道次第廣論…
《欲求解脫勇士之心寶(夏壩仁波切 講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