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喀瓦大師有九百多位一心追求解脫的出家弟子,其中綽薩的瑜伽師绛生、蘭雜惹的瑜伽師绛耶、跋朗的甘巴敦達、洛巴一切智、嘉榜薩塘巴、朗巴拉定巴大師、無與倫比的嘉瓦色等多位弟子,成爲許多衆生的依怙。尤其是色機布瓦,如影隨形依止大師廿一年,如瓶滿注般獲得全部教典教授傳承。
色機布瓦將法傳給拉欽波隴季旺曲叔侄等人,他們依次傳來的修菩提心教誡,由具有不可思議法力與悲心的大德釋迦索南嘉措吉祥賢慈悲授于我。朗巴拉定巴的傳承,以及濁世大菩薩脫麥桑波所著的《修心七義廣釋》,由其弟子大譯師嘉卻吉祥賢授予我。拉定巴的“修心七義經驗引導”,是由人天世間最上導師怙主文殊化身之宗喀巴一切智授予的,當時大師對我說:“在所有大車的菩提心修法中,切喀瓦大師的這個“修心”,似乎是根據聖寂天的論著來修菩提心的教授,所以應當根據寂天派來講解。再者,目前流傳的根本文句的數量和次第等多有出入,若能妥善加以編輯,將成爲令智者歡喜的教授,因此應當這樣來講”。
以上是簡述本法曆史與教誡的殊勝。
乙二 爲對教誡生恭敬故由不共作用之門別說教誡殊勝
正文中說:
“如金剛、日、樹,文義等應知。
五濁厚重時,轉成菩提道”。
譬如不僅整塊金剛寶石能消除貧窮和賜予所需,就連它的少許碎片也勝過一切上好的飾品,仍具金剛寶石之名和消除貧窮之力。同樣的,下面所述修菩提心教誡若整個地在心相續中生起那不必說了,就連心中生起一部分文義者也將被稱爲菩提薩埵,勝過如上好金飾般的聲聞、獨覺,並能消除輪回的貧窮。
不僅黑暗根本無法遮蓋住太陽本身,就連太陽發出的光它也無法遮住。同樣的,下面所述修菩提心教誡若整個地在心相續中生起那不必說了,若能在心中生起一部分文義,我執愚癡無明及其引生的我愛執等煩惱與隨煩惱的黑暗也擋不住。
整個藥樹自然具有消除四百四十種疾病的能力,就連藥樹的根、果、葉、花、枝也都各具治病的能力。同樣的,下面所述修菩提心教誡若想整個地在心中生起那不必說了,若能在心中生起一部分文義,也將成爲治療八萬四千種煩惱痼疾的妙藥。
大師釋迦牟尼特別選擇在濁世厚重的時候降臨,而現在濁世的情形比以前更甚:有情心裏想的無非是煩惱,所作的無非是造集惡業與罪,看到別人發生不幸之事便幸災樂禍,見到別人有好事發生便妒忌難忍,身口意叁門所作全是損人利己的勾當。在目前這類有情充滿世界的時代,那些喜愛善業的護法與天龍等,紛紛前往別的刹土保護佛教與四衆弟子。那些喜愛惡業的惡毒非人與人,力量得到增強,在世界上散布種種不祥之事,特別對于入聖教門修正法的人,更是以各種手段幹擾破壞,製造種種違緣。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不勤修這一法門,我們的佛法是不會成功的。若能進入這一法門而勤修,我們便能將違緣轉成道而變成修行的助伴。知道將修習正法的違緣轉成順緣的人即是智者,能夠將劣緣變成助伴的人即是勇士。這一轉劣緣爲道的教授,是將惡兆招爲福澤的教授,因爲轉劣緣爲道能解脫劣緣的險難。當我們抵達對治的安全地帶時,這個四方一庹的修法之身也可以說就是極樂世界,因爲任何內外惡緣都不會造成痛苦和不快樂,而成爲快樂的助伴。或者也可以稱爲不動佛的世界,因爲縱然身心之苦如大火般燃燒,修行者也能堅忍不動。或者也可以叫作樂源城,或稱做已得一切法成樂叁摩地。據說在五濁惡世內外違緣充滿的情況下,略微用功便能迅速積集在淨土中可能要經劫才能積聚的資糧,所以這是一種轉惡時爲善時的殊勝方便。下面會具體解說正修的方法。
甲二 正說大寶教誡之王 分二部分:
乙一 思惟前行基礎之法;
乙二正行修大寶菩提心之次第。
乙一 思惟前行基礎之法
此即正文中所說。
“先學諸加行”。
包括思惟暇滿、難得及利大之理;思惟現世不能久住死無常之理;思惟業的因果與思惟輪回的過患。從這裏開始至修習勝義菩提心之間,所有修法都可分成二部分:座上正修和座間瑜伽。座上正修又分成座首、正行和結行叁部分:
第一,如金洲上師傳中所說的那樣,我們先應裝飾住處,陳設所依,然後應供曼荼羅和作叁大事祈禱等,以完備六種加行法。
第二,在正行之中,我們應當思惟:從無始以來直至現在,我們一直受心的控製,心又受煩惱控製,煩惱又集起那些輪回根本的業,由此嘗受各種各樣的輪回之苦。爲了改變這種現狀,我們必須要主宰自己的心,要讓它聽話:命令它住下就住下,派遣它去哪裏就去哪裏。爲了達到這個效果,除了保持當前應修的所緣之外,我們不可受昏沈、掉舉的影響而散亂。心智保持清明、不亂,按照規定的次第和數量修習各科所緣。除靜慮波羅蜜多之外,其他修法都是“觀察修”。
第叁爲結行,應念誦《普賢行願》等發清淨願。我們應以上述修法晝夜共修六次。
在座間的時候,我們應做到密護根門、正知而行、飲食知量、勤修醒寤瑜伽和知道睡眠時如何作。聖無著說,這些是引發奢摩他和毗缽舍那殊勝證德的正因。
丙一 思惟暇滿難得及利大之理
暇滿的體性爲遠離八無暇和具足十圓滿。所謂“八無暇”者,如《親友書》中所說,即:
“執邪倒見、生旁生,餓鬼、地獄、無佛教,
及生邊地懱戾車,性爲騃啞、長壽天。
于隨一中受生已,名爲八無暇過患,
離此諸過得閑暇,故當策勵斷生死”。
遠離人趣所有的四種無暇和非人趣所有的四種無暇,即爲有暇。
十圓滿中屬自圓滿的有五種,即:
“人、生中、根具,業未倒、信處”。
屬他圓滿的也有五種:
“佛降、說正法,教住、隨教轉,有他具悲憫”。
思惟自身具足這些殊勝暇滿的情形是十分重要的。
總的來說,成就究竟決定善叁種菩提的所依身是人身,人身之中以叁洲人身爲上,叁洲人身之中又以我們瞻部洲的人身爲上,一切顯密教典贊之爲成就解脫道之身。
聖馬鳴曾說:
“獲何能下種,度輪回彼岸,
妙菩提勝種,勝于如意寶,
功德流諸人,誰令此無果?”
《入行論》中也說:
“ 既得如是暇,我若不修善,
無余欺勝此,亦無過此愚。
若我解是義,愚故仍退屈,
至臨命終時,當起大憂惱。
難忍地獄火,常燒我身時,
粗猛追悔火,定當燒我心。
難得饒益地,既已僥幸得,
我複具辨慧,若後仍入獄,
如受咒所蒙,我于此無心,
何蒙我未知,是何居我心?”
聖馬鳴又說:
“若衆善富人,由無量劫得,
愚故于此身,未少集福藏。
彼等趣他世,難忍憂惱室,
如商至寶洲,空手返家鄉。
無十善業道,後亦不能得,
不得人唯苦,如何能有樂,
余欺無過此,亦無勝此愚”。
像這樣思惟之後,我們當生取心要之心,如《入行論》中所說:
“與此工價已,今當作自利”。
以及:
“當依人身舟,越度大苦河,
此舟後難得,愚者莫酣睡”。
博朵瓦的《喻法集》中說:
“蟲禮、騎野馬,藏魚、梅烏食”。
觀待現前增上生暇滿利大的道理:獲得善趣天、人之位需以受持叁種戒爲因,而受戒之身以瞻部洲的人身被贊爲最上,有道是:
“南洲人身極難得,得時即當勤修善”。
暇滿難得的道理可從因、果兩方面來思惟。
丁一 從因方面思惟難得
如《四百論》中所說:
“諸人多受持,非殊勝善品,
是故諸凡夫,多定往惡趣”。
得善趣身的人等也大多肆無忌憚地犯遮罪和性罪,能生起防護今後不再犯罪之心者卻極稀少,所以墮惡趣者爲數衆多,獲樂趣身者爲數甚少。《入行論》中說:
“我以如是行,人身且不得,
人身若不得,唯惡全無善”。
《親友書》中說:
“從旁生出得人身,較龜處海遇轭木,
孔隙尤難故大王,應行正法令有果。
若以衆寶飾金器,而用除棄吐穢等,
若生人中作惡業,此極愚蒙尤過彼”。
丁二 從果方面思惟難得。
總的來說,墮叁惡趣的有情數量衆多,得善趣身的爲數稀少,尤其是遠離八種無暇的善趣身爲數更少,而獲得暇滿身後能心向正法的,當知如白晝之星、少之又少。
在此獲得利大難得的寶貴暇滿之際,我們應當以多種途徑生起取心要之心。于暇滿身取心要的方法,從廣義上講,就是修習正法,這是因爲我們都想要快樂而不想要痛苦。雖然我們有這種需要,但我們是否有能力去修呢?答案是完全肯定的。爲什麼呢?因爲外緣我們遇有大乘的善知識,內緣我們具有暇滿的妙身。那麼,我們是否可以等到來生再修呢?不可以,因爲後世很難得像這樣的暇滿。那麼,我們是否可以再等幾個月或幾年再修呢?也不行,因爲雖然死是決定的,但死期是不決定的。我們應當想到,在所有取心要的方法中,修習大寶菩提心乃是最殊勝和最重要之法。這樣來思考,上述各法即應視作修菩提心前行的支分。
丙二 思惟現世不能久住死無常之理
我們應當思惟,不思和不念死亡的過患在于:它是今生後世一切罪孽的根本;也當了知思惟修習死無常的利益在于:它是成就今生、後世一切善資糧的唯一門徑。
由于貪著現世的身體、受用與親友等而害怕與之分離,這是全未修道的人對死亡産生恐懼的情形,思惟死無常不是旨在生起像這樣的恐懼感。那麼是什麼樣的呢?所有受業煩惱支配而受生者,最終都不免一死,雖然對此恐懼也無濟于事。所以,我們應對未能成辦後世利益即死而感到害怕。若能思惟死無常並成辦後世的利益,我們臨終時則無所畏懼了。
正思死無常之理分叁部分:思惟死決定之理;思惟死無定期之理;思惟死時除正法外余皆無益。
丁一 思惟死決定之理
(1)死亡是決定會來的,不管我們受什麼樣的身,都無法不死,《集法句經》中說:
若佛…
《修心日光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