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心日光论▪P2

  ..续本文上一页

  切喀瓦大师有九百多位一心追求解脱的出家弟子,其中绰萨的瑜伽师绛生、兰杂惹的瑜伽师绛耶、跋朗的甘巴敦达、洛巴一切智、嘉榜萨塘巴、朗巴拉定巴大师、无与伦比的嘉瓦色等多位弟子,成为许多众生的依怙。尤其是色机布瓦,如影随形依止大师廿一年,如瓶满注般获得全部教典教授传承。

  色机布瓦将法传给拉钦波陇季旺曲叔侄等人,他们依次传来的修菩提心教诫,由具有不可思议法力与悲心的大德释迦索南嘉措吉祥贤慈悲授于我。朗巴拉定巴的传承,以及浊世大菩萨脱麦桑波所著的《修心七义广释》,由其弟子大译师嘉却吉祥贤授予我。拉定巴的“修心七义经验引导”,是由人天世间最上导师怙主文殊化身之宗喀巴一切智授予的,当时大师对我说:“在所有大车的菩提心修法中,切喀瓦大师的这个“修心”,似乎是根据圣寂天的论著来修菩提心的教授,所以应当根据寂天派来讲解。再者,目前流传的根本文句的数量和次第等多有出入,若能妥善加以编辑,将成为令智者欢喜的教授,因此应当这样来讲”。

  以上是简述本法历史与教诫的殊胜。

  乙二 为对教诫生恭敬故由不共作用之门别说教诫殊胜

  正文中说:

  “如金刚、日、树,文义等应知。

  五浊厚重时,转成菩提道”。

  譬如不仅整块金刚宝石能消除贫穷和赐予所需,就连它的少许碎片也胜过一切上好的饰品,仍具金刚宝石之名和消除贫穷之力。同样的,下面所述修菩提心教诫若整个地在心相续中生起那不必说了,就连心中生起一部分文义者也将被称为菩提萨埵,胜过如上好金饰般的声闻、独觉,并能消除轮回的贫穷。

  不仅黑暗根本无法遮盖住太阳本身,就连太阳发出的光它也无法遮住。同样的,下面所述修菩提心教诫若整个地在心相续中生起那不必说了,若能在心中生起一部分文义,我执愚痴无明及其引生的我爱执等烦恼与随烦恼的黑暗也挡不住。

  整个药树自然具有消除四百四十种疾病的能力,就连药树的根、果、叶、花、枝也都各具治病的能力。同样的,下面所述修菩提心教诫若想整个地在心中生起那不必说了,若能在心中生起一部分文义,也将成为治疗八万四千种烦恼痼疾的妙药。

  大师释迦牟尼特别选择在浊世厚重的时候降临,而现在浊世的情形比以前更甚:有情心里想的无非是烦恼,所作的无非是造集恶业与罪,看到别人发生不幸之事便幸灾乐祸,见到别人有好事发生便妒忌难忍,身口意三门所作全是损人利己的勾当。在目前这类有情充满世界的时代,那些喜爱善业的护法与天龙等,纷纷前往别的刹土保护佛教与四众弟子。那些喜爱恶业的恶毒非人与人,力量得到增强,在世界上散布种种不祥之事,特别对于入圣教门修正法的人,更是以各种手段干扰破坏,制造种种违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勤修这一法门,我们的佛法是不会成功的。若能进入这一法门而勤修,我们便能将违缘转成道而变成修行的助伴。知道将修习正法的违缘转成顺缘的人即是智者,能够将劣缘变成助伴的人即是勇士。这一转劣缘为道的教授,是将恶兆招为福泽的教授,因为转劣缘为道能解脱劣缘的险难。当我们抵达对治的安全地带时,这个四方一庹的修法之身也可以说就是极乐世界,因为任何内外恶缘都不会造成痛苦和不快乐,而成为快乐的助伴。或者也可以称为不动佛的世界,因为纵然身心之苦如大火般燃烧,修行者也能坚忍不动。或者也可以叫作乐源城,或称做已得一切法成乐三摩地。据说在五浊恶世内外违缘充满的情况下,略微用功便能迅速积集在净土中可能要经劫才能积聚的资粮,所以这是一种转恶时为善时的殊胜方便。下面会具体解说正修的方法。

  甲二 正说大宝教诫之王 分二部分:

  乙一 思惟前行基础之法;

  乙二正行修大宝菩提心之次第。

  乙一 思惟前行基础之法

  此即正文中所说。

  “先学诸加行”。

  包括思惟暇满、难得及利大之理;思惟现世不能久住死无常之理;思惟业的因果与思惟轮回的过患。从这里开始至修习胜义菩提心之间,所有修法都可分成二部分:座上正修和座间瑜伽。座上正修又分成座首、正行和结行三部分:

  第一,如金洲上师传中所说的那样,我们先应装饰住处,陈设所依,然后应供曼荼罗和作三大事祈祷等,以完备六种加行法。

  第二,在正行之中,我们应当思惟:从无始以来直至现在,我们一直受心的控制,心又受烦恼控制,烦恼又集起那些轮回根本的业,由此尝受各种各样的轮回之苦。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必须要主宰自己的心,要让它听话:命令它住下就住下,派遣它去哪里就去哪里。为了达到这个效果,除了保持当前应修的所缘之外,我们不可受昏沉、掉举的影响而散乱。心智保持清明、不乱,按照规定的次第和数量修习各科所缘。除静虑波罗蜜多之外,其他修法都是“观察修”。

  第三为结行,应念诵《普贤行愿》等发清净愿。我们应以上述修法昼夜共修六次。

  在座间的时候,我们应做到密护根门、正知而行、饮食知量、勤修醒寤瑜伽和知道睡眠时如何作。圣无著说,这些是引发奢摩他和毗钵舍那殊胜证德的正因。

  丙一 思惟暇满难得及利大之理

  暇满的体性为远离八无暇和具足十圆满。所谓“八无暇”者,如《亲友书》中所说,即:

  “执邪倒见、生旁生,饿鬼、地狱、无佛教,

  及生边地懱戾车,性为騃哑、长寿天。

  于随一中受生已,名为八无暇过患,

  离此诸过得闲暇,故当策励断生死”。

  远离人趣所有的四种无暇和非人趣所有的四种无暇,即为有暇。

  十圆满中属自圆满的有五种,即:

  “人、生中、根具,业未倒、信处”。

  属他圆满的也有五种:

  “佛降、说正法,教住、随教转,有他具悲悯”。

  思惟自身具足这些殊胜暇满的情形是十分重要的。

  总的来说,成就究竟决定善三种菩提的所依身是人身,人身之中以三洲人身为上,三洲人身之中又以我们瞻部洲的人身为上,一切显密教典赞之为成就解脱道之身。

  圣马鸣曾说:

  “获何能下种,度轮回彼岸,

  妙菩提胜种,胜于如意宝,

  功德流诸人,谁令此无果?”

  《入行论》中也说:

  “ 既得如是暇,我若不修善,

  无余欺胜此,亦无过此愚。

  若我解是义,愚故仍退屈,

  至临命终时,当起大忧恼。

  难忍地狱火,常烧我身时,

  粗猛追悔火,定当烧我心。

  难得饶益地,既已侥幸得,

  我复具辨慧,若后仍入狱,

  如受咒所蒙,我于此无心,

  何蒙我未知,是何居我心?”

  圣马鸣又说:

  “若众善富人,由无量劫得,

  愚故于此身,未少集福藏。

  彼等趣他世,难忍忧恼室,

  如商至宝洲,空手返家乡。

  无十善业道,后亦不能得,

  不得人唯苦,如何能有乐,

  余欺无过此,亦无胜此愚”。

  像这样思惟之后,我们当生取心要之心,如《入行论》中所说:

  “与此工价已,今当作自利”。

  以及:

  “当依人身舟,越度大苦河,

  此舟后难得,愚者莫酣睡”。

  博朵瓦的《喻法集》中说:

  “虫礼、骑野马,藏鱼、梅乌食”。

  观待现前增上生暇满利大的道理:获得善趣天、人之位需以受持三种戒为因,而受戒之身以瞻部洲的人身被赞为最上,有道是: 

  “南洲人身极难得,得时即当勤修善”。

  暇满难得的道理可从因、果两方面来思惟。

  丁一 从因方面思惟难得

  如《四百论》中所说:

  “诸人多受持,非殊胜善品,

  是故诸凡夫,多定往恶趣”。

  得善趣身的人等也大多肆无忌惮地犯遮罪和性罪,能生起防护今后不再犯罪之心者却极稀少,所以堕恶趣者为数众多,获乐趣身者为数甚少。《入行论》中说:

  “我以如是行,人身且不得,

  人身若不得,唯恶全无善”。

  《亲友书》中说:

  “从旁生出得人身,较龟处海遇轭木,

  孔隙尤难故大王,应行正法令有果。

  若以众宝饰金器,而用除弃吐秽等,

  若生人中作恶业,此极愚蒙尤过彼”。

  丁二 从果方面思惟难得。

  总的来说,堕三恶趣的有情数量众多,得善趣身的为数稀少,尤其是远离八种无暇的善趣身为数更少,而获得暇满身后能心向正法的,当知如白昼之星、少之又少。

  在此获得利大难得的宝贵暇满之际,我们应当以多种途径生起取心要之心。于暇满身取心要的方法,从广义上讲,就是修习正法,这是因为我们都想要快乐而不想要痛苦。虽然我们有这种需要,但我们是否有能力去修呢?答案是完全肯定的。为什么呢?因为外缘我们遇有大乘的善知识,内缘我们具有暇满的妙身。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等到来生再修呢?不可以,因为后世很难得像这样的暇满。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再等几个月或几年再修呢?也不行,因为虽然死是决定的,但死期是不决定的。我们应当想到,在所有取心要的方法中,修习大宝菩提心乃是最殊胜和最重要之法。这样来思考,上述各法即应视作修菩提心前行的支分。

  丙二 思惟现世不能久住死无常之理

  我们应当思惟,不思和不念死亡的过患在于:它是今生后世一切罪孽的根本;也当了知思惟修习死无常的利益在于:它是成就今生、后世一切善资粮的唯一门径。

  由于贪著现世的身体、受用与亲友等而害怕与之分离,这是全未修道的人对死亡产生恐惧的情形,思惟死无常不是旨在生起像这样的恐惧感。那么是什么样的呢?所有受业烦恼支配而受生者,最终都不免一死,虽然对此恐惧也无济于事。所以,我们应对未能成办后世利益即死而感到害怕。若能思惟死无常并成办后世的利益,我们临终时则无所畏惧了。

  正思死无常之理分三部分:思惟死决定之理;思惟死无定期之理;思惟死时除正法外余皆无益。

  丁一 思惟死决定之理

  (1)死亡是决定会来的,不管我们受什么样的身,都无法不死,《集法句经》中说:

  若佛…

《修心日光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烧香供导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