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心日光論▪P4

  ..續本文上一頁有命鹹歸死”。

  丁六 思惟無伴過患

  《親友書》中說:

  “若能了知如是過,願取叁福燈光明,

  秉此獨自當趣入,日月難破黑暗中”。

  上述六種過患也可以概括爲叁種,即:在輪回中無保信處;受輪回樂再多也無滿足;無始以來即是如此。

  第一種又可細分成四個方面:

  1、所獲之身不可保信,即數數舍身;

  2、作損益者不可保信,即怨親無定;

  3、富樂圓滿不可保信,即高下變異;

  4、友伴不可保信,即無伴而往。

  第叁種也就是數數結生,輾轉受生不見盡頭。我們應該像這樣總結起來思惟。

  慧力較大的諸君,應該思惟八苦,如《親友書》中所說:

  “欲乏死病老死等,無量衆苦所生處”。

  以及叁苦等,以思惟輪回總苦與六道各別之苦。若能從多方面思惟,即能從多方面了解輪回的過患;若能以強有力的動機來思惟,所生之心也會變得強烈;若能長久思惟,了解輪回過患之心也會持久。

   像這樣了解了輪回過患之後,我們便會生起出離輪回之心。那時候,我們應該意識到,出離輪回趨向解脫的所有道中,以修大菩提心爲最要最上。這樣來思考,上述修法即應視作修菩提心的支分。  

  乙二 正行修大寶菩提心之法此科分二部分:

  丙一 修世俗菩提心之次第;

  丙二 修勝義菩提心之次第。

  丙一 修世俗菩提心之次第又分二部分:

  丁一 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

  丁二 正說修心次第。

  丁一 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

  如果像先前所說的那樣,我們必須進入大乘,那麼什麼是進入大乘的門徑呢?佛說大乘有兩種:般若波羅蜜多大乘(顯宗)與密咒大乘(密宗),除此之外沒有別的大乘。不論修這二者之中的哪一種,入門唯是菩提心。我們什麼時候在相續中發起菩提心,就算沒有其他任何功德,也成爲大乘中人;什麼時候與之相離,就算擁有通達空性等功德,也已墮入聲聞等地中,退失大乘。大乘教典都這麼說,也能以正理成立。

  因此,我們最初是否進入大乘的標准,即以是否發起菩提心而定,以後是否退出大乘,也以是否喪失菩提心而定。所以說,是或不是大乘行人完全在于有或沒有菩提心來定。《入行論》中說:

  “系輪回獄苦有情,發菩提心之刹那,

  即應稱作諸佛子”。

  以及:

  “今日生佛族,當下爲佛子”。

  意爲發心後立刻成爲佛子。《聖彌勒解脫經》中說:“善男子,譬如金剛寶石之碎片,亦能映奪一切勝妙金莊嚴具,亦不棄舍金剛寶石之名,亦能遣除一切貧窮。善男子,如是于一切智發心之金剛寶石,縱離修習,亦能映奪聲聞、獨覺一切功德金莊嚴具,亦不棄舍菩薩之名,亦能遣除一切輪回貧窮”。 意爲若有菩提心,縱然不學菩薩行,也還是菩薩。怙主龍猛說:

  “若汝與世間,欲獲無上覺,

  其本菩提心,應固如山王”。

  《金剛手灌頂續》中也說:

  “諸大菩薩,此大陀羅尼咒曼荼羅至極廣大,至極甚深,難可測量,秘密之中最爲秘密,不可爲諸惡有情開示。金剛手,汝之所說甚爲稀有,若爲聞此,當爲何等有情而作宣說?金剛手答曰:曼殊師利,若彼等正修菩提心者成就菩提心時,曼殊師利,當令彼等由密咒門行菩薩行之菩薩,入大智灌頂陀羅尼咒曼荼羅。諸菩提心未圓滿者,不應令入,亦不應令見曼荼羅,亦不應于彼等顯示印咒”。

  《華嚴經》中也說:

  “善男子,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之種;如增長一切衆生白法之田;如一切世間所依之地;如正斷一切匮乏之多聞子;如保護一切菩薩之父;如成就一切事之如意寶王;如圓滿一切意願之賢妙瓶;如擊敗煩惱怨敵之矛;如遮止非理作意之甲胄;如去煩惱頭之劍;如斷煩惱樹之斧;如防護一切侵害之兵刃;如拔出輪回河之鈎;如吹散一切障蓋根本之風輪;如總示一切菩薩行願之略說;如天、人、非天等世間所應供養之塔。善男子,菩提心者具足如是彼等功德,尚有其他無量功德差別”。

  由此可見,菩提心是進入成就正等覺位大乘的獨特門徑。任何相續中生起菩提心的人,其菩提心能焚毀一切宿積的業障,救護一切痛苦與怖畏,施與增上生和決定善無盡之果。它就像攪動佛經大海所出現的醍醐,就像成佛不共近取因的谷種。我們應當知道菩提心的這些功德而至心歡喜。當思:總的來說,我獲得暇滿身修習正法已經是很幸運的了,尤其是能有修大乘菩提心的機會更是珍貴。這樣子猛力生起定解很重要。

  丁二 正說修心之次第分二方面:

  戊一 正修世俗菩提心教授;

  戊二 支分教授。

  戊一 正修世俗菩提心教授 又分二部分:

  己一 修希求利他菩提心之次第;

  己二 修希求菩提之菩提心次第。

  己一 修希求利他菩提心之次第 分二段:

  庚一 由功過之門開示自他相換;

  庚二 正修希求利他菩提心。

  庚一 由功過之門開示自他相換

  總的來說,大車們(指龍樹、無著、寂天等祖師)都同意將修菩提心分成希求利他與希求菩提兩方面,也都認爲在修第一方面時應將所利境有情視爲可愛悅意之相。那麼怎樣來修呢?當我們由七因果之門引發菩提心時,首先應知我們大都對親友方産生悅意感,對怨敵方産生不悅感,對中庸方産生冷漠感,然後將一切有情都觀修成自己的親友。由于母親是最親近的人,故當修習知母、念恩、報恩叁者來成辦悅意相。當我們根據聖寂天的論著來修時,應從多方面思惟我愛執的過患而將之擯棄,並多方面地思惟他愛執的功德,以此對所利境有情生起可愛悅意之相。大菩薩切喀瓦的菩提心修法是依據後者來修的,所以在講述時分兩方面來講:

  辛一 由思惟我愛執過患之門開示何應舍;

  辛二 由思惟他愛執功德之門開示何應取。

  辛一 由思惟我愛執過患之門開示何應舍

  “衆過歸于一”。

  對我們這些有情來說,不想要的痛苦老是落到我們頭上,想要的事卻總是成就不了。如果我們將這一切的根本歸咎于某種外在因素,那是找錯了地方。下至無間地獄、上至有頂,我們受生在五趣或六道中長時領受的種種劇烈痛苦,這一切並不是無因而有或由不順因産生的,它們是憑籍業煩惱的“集”而起的。由于業是由煩惱造集的,所以煩惱是主因。在煩惱之中,尤以我執無明是生起一切痛苦的根本。《入行論》中說:

  “世間諸災害,所有怖畏苦,

  悉由我執生,此魔何所爲?”

  此外,以我執爲主的煩惱對我們的傷害至極深遠,所以我們不能與此宿敵繼續和諧共處下去。該論又說:

  “此久相續敵,滋害唯一因,

  若真住我心,輪回豈無懼?”

  再者,我們當思惟我愛執能導致諸多傷害並關閉成辦利益之門,而對此産生怨恨。由無明愚癡所引生的我愛執和輕棄他人的想法,就像是住在我們心中的凶惡屠夫,手持邪見的利刃,不顧善惡,肆無忌憚地斬斷我們增上生和決定善的命脈;

  這個我愛執就像是住在我們心中的強盜,手持叁毒之囊,將我們的善收成洗劫一空;

  它就像是住在我們心中的枭頭鬼,在我們心中囤積許多非福穢物而召來人與非人的所有損害;

  它就像住在我們心中的農夫,在業田裏播下識種,以愛、取之水不斷地灌溉,使五趣或六道的苦芽多多地成長;

  它就像是住在我們心中無衣空手的懶漢,雖然過去的諸佛世尊,從久遠以來在叁有中一直與我們相伴,但我們迄今尚未擁有任何世間和出世間的功德;

  它就像是住在我們心中的貪心人,我們雖然聽聞過佛經、解釋佛經密意的論著和大德上師的道歌,明白從有頂至無間地獄之間,任何受生之處莫非是苦處,任何相伴之人皆是苦伴,任何受用無非是苦受用,但我們仍然像貪食的老狗,對輪回的圓滿愛戀不已;

  它就像是住在我們心中疑惑心重的人,在利益未明的情況下,希望得到參戰的益處而進行欺騙;在不知是否會受到進攻的情況下,害怕今後産生重大禍害而大建防禦工事;

  它就像是住在我們心中的無恥惡棍,爲了謀利而沖入用刀用箭用槍的相互厮殺中去,一旦吃了虧又將責任推到親教師、軌範師、朋友、父母和親戚等頭上;

  它就像是住在我們心中的脫缰野馬,在所有煩惱中最爲危險難馴。上至善知識下至小痞子,對那些比我們高的人,我們心生嫉妒;對與我們相同的人,我們起競爭心;對不及我們的人,我們心生我慢。贊則驕慢,謗則嗔恚。

  它就像是住在我們心中懷有邪見的惡人,雖然我們聽聞過世尊的聖言,解釋佛陀密意大師的論著,以及吉祥大德上師的道歌,知道善業生樂果、惡業生苦果等因果不亂的道理,而且只想得到快樂、不想要絲毫的痛苦。然而我們從不聽從他人的勸告而心向善品;性罪和遮罪卻像順流的水一樣,拼命地去犯,自己的行爲與所理解的相矛盾;

  它就像是住在我們心中的瞎眼泥像,從無始以來迄今爲止,那些八萬四千煩惱給我們帶來無數傷害和痛苦,許多成辦利樂的大門被迫關閉,但我們卻依然見不到它們的一點過患。

  簡言之,只要我們的身、口、意叁門之行仍爲能生一切爭鬥與痛苦的根——我愛執所控製,即將導致所有的內憂外患及今生、後世的災禍。當知我愛執和輕棄他人之心就像是能報凶信的藍頭鳥,對此應認定爲敵,將它像怨家一樣地趕走。正如聖寂天所說:

  我昔受汝製,以往可不論,

  今見汝何趨,應摧汝驕慢。

  今汝應舍棄,思我有自利,

  汝已售他人,莫厭應盡力。

  放逸不將汝,惠施諸有情,

  汝則定將我,授予諸獄卒。

  如是汝長時,棄我令久苦,

  今念諸宿怨,摧汝自利心。

  再者,由于我們從無始以來熏習我愛執的力量,一聽到房子裏老鼠的吱吱叫聲,便擔心自己的耳朵是否被啃掉;一聽到打雷聲,便擔心自己的頭是否被擊到;一到鬧鬼的地方心裏就發毛、害怕被鬼挾持。同樣的,有人總是擔心別人說自己的壞話而苦惱;有人擔心製伏不了怨家而苦惱;有人擔心無法保護親人而苦惱。簡言之,我們…

《修心日光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燒香供導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