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心日光论▪P4

  ..续本文上一页有命咸归死”。

  丁六 思惟无伴过患

  《亲友书》中说:

  “若能了知如是过,愿取三福灯光明,

  秉此独自当趣入,日月难破黑暗中”。

  上述六种过患也可以概括为三种,即:在轮回中无保信处;受轮回乐再多也无满足;无始以来即是如此。

  第一种又可细分成四个方面:

  1、所获之身不可保信,即数数舍身;

  2、作损益者不可保信,即怨亲无定;

  3、富乐圆满不可保信,即高下变异;

  4、友伴不可保信,即无伴而往。

  第三种也就是数数结生,辗转受生不见尽头。我们应该像这样总结起来思惟。

  慧力较大的诸君,应该思惟八苦,如《亲友书》中所说:

  “欲乏死病老死等,无量众苦所生处”。

  以及三苦等,以思惟轮回总苦与六道各别之苦。若能从多方面思惟,即能从多方面了解轮回的过患;若能以强有力的动机来思惟,所生之心也会变得强烈;若能长久思惟,了解轮回过患之心也会持久。

   像这样了解了轮回过患之后,我们便会生起出离轮回之心。那时候,我们应该意识到,出离轮回趋向解脱的所有道中,以修大菩提心为最要最上。这样来思考,上述修法即应视作修菩提心的支分。  

  乙二 正行修大宝菩提心之法此科分二部分:

  丙一 修世俗菩提心之次第;

  丙二 修胜义菩提心之次第。

  丙一 修世俗菩提心之次第又分二部分:

  丁一 显示入大乘门唯是发心;

  丁二 正说修心次第。

  丁一 显示入大乘门唯是发心

  如果像先前所说的那样,我们必须进入大乘,那么什么是进入大乘的门径呢?佛说大乘有两种:般若波罗蜜多大乘(显宗)与密咒大乘(密宗),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大乘。不论修这二者之中的哪一种,入门唯是菩提心。我们什么时候在相续中发起菩提心,就算没有其他任何功德,也成为大乘中人;什么时候与之相离,就算拥有通达空性等功德,也已堕入声闻等地中,退失大乘。大乘教典都这么说,也能以正理成立。

  因此,我们最初是否进入大乘的标准,即以是否发起菩提心而定,以后是否退出大乘,也以是否丧失菩提心而定。所以说,是或不是大乘行人完全在于有或没有菩提心来定。《入行论》中说:

  “系轮回狱苦有情,发菩提心之刹那,

  即应称作诸佛子”。

  以及:

  “今日生佛族,当下为佛子”。

  意为发心后立刻成为佛子。《圣弥勒解脱经》中说:“善男子,譬如金刚宝石之碎片,亦能映夺一切胜妙金庄严具,亦不弃舍金刚宝石之名,亦能遣除一切贫穷。善男子,如是于一切智发心之金刚宝石,纵离修习,亦能映夺声闻、独觉一切功德金庄严具,亦不弃舍菩萨之名,亦能遣除一切轮回贫穷”。 意为若有菩提心,纵然不学菩萨行,也还是菩萨。怙主龙猛说:

  “若汝与世间,欲获无上觉,

  其本菩提心,应固如山王”。

  《金刚手灌顶续》中也说:

  “诸大菩萨,此大陀罗尼咒曼荼罗至极广大,至极甚深,难可测量,秘密之中最为秘密,不可为诸恶有情开示。金刚手,汝之所说甚为稀有,若为闻此,当为何等有情而作宣说?金刚手答曰:曼殊师利,若彼等正修菩提心者成就菩提心时,曼殊师利,当令彼等由密咒门行菩萨行之菩萨,入大智灌顶陀罗尼咒曼荼罗。诸菩提心未圆满者,不应令入,亦不应令见曼荼罗,亦不应于彼等显示印咒”。

  《华严经》中也说:

  “善男子,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之种;如增长一切众生白法之田;如一切世间所依之地;如正断一切匮乏之多闻子;如保护一切菩萨之父;如成就一切事之如意宝王;如圆满一切意愿之贤妙瓶;如击败烦恼怨敌之矛;如遮止非理作意之甲胄;如去烦恼头之剑;如断烦恼树之斧;如防护一切侵害之兵刃;如拔出轮回河之钩;如吹散一切障盖根本之风轮;如总示一切菩萨行愿之略说;如天、人、非天等世间所应供养之塔。善男子,菩提心者具足如是彼等功德,尚有其他无量功德差别”。

  由此可见,菩提心是进入成就正等觉位大乘的独特门径。任何相续中生起菩提心的人,其菩提心能焚毁一切宿积的业障,救护一切痛苦与怖畏,施与增上生和决定善无尽之果。它就像搅动佛经大海所出现的醍醐,就像成佛不共近取因的谷种。我们应当知道菩提心的这些功德而至心欢喜。当思:总的来说,我获得暇满身修习正法已经是很幸运的了,尤其是能有修大乘菩提心的机会更是珍贵。这样子猛力生起定解很重要。

  丁二 正说修心之次第分二方面:

  戊一 正修世俗菩提心教授;

  戊二 支分教授。

  戊一 正修世俗菩提心教授 又分二部分:

  己一 修希求利他菩提心之次第;

  己二 修希求菩提之菩提心次第。

  己一 修希求利他菩提心之次第 分二段:

  庚一 由功过之门开示自他相换;

  庚二 正修希求利他菩提心。

  庚一 由功过之门开示自他相换

  总的来说,大车们(指龙树、无著、寂天等祖师)都同意将修菩提心分成希求利他与希求菩提两方面,也都认为在修第一方面时应将所利境有情视为可爱悦意之相。那么怎样来修呢?当我们由七因果之门引发菩提心时,首先应知我们大都对亲友方产生悦意感,对怨敌方产生不悦感,对中庸方产生冷漠感,然后将一切有情都观修成自己的亲友。由于母亲是最亲近的人,故当修习知母、念恩、报恩三者来成办悦意相。当我们根据圣寂天的论著来修时,应从多方面思惟我爱执的过患而将之摈弃,并多方面地思惟他爱执的功德,以此对所利境有情生起可爱悦意之相。大菩萨切喀瓦的菩提心修法是依据后者来修的,所以在讲述时分两方面来讲:

  辛一 由思惟我爱执过患之门开示何应舍;

  辛二 由思惟他爱执功德之门开示何应取。

  辛一 由思惟我爱执过患之门开示何应舍

  “众过归于一”。

  对我们这些有情来说,不想要的痛苦老是落到我们头上,想要的事却总是成就不了。如果我们将这一切的根本归咎于某种外在因素,那是找错了地方。下至无间地狱、上至有顶,我们受生在五趣或六道中长时领受的种种剧烈痛苦,这一切并不是无因而有或由不顺因产生的,它们是凭籍业烦恼的“集”而起的。由于业是由烦恼造集的,所以烦恼是主因。在烦恼之中,尤以我执无明是生起一切痛苦的根本。《入行论》中说:

  “世间诸灾害,所有怖畏苦,

  悉由我执生,此魔何所为?”

  此外,以我执为主的烦恼对我们的伤害至极深远,所以我们不能与此宿敌继续和谐共处下去。该论又说:

  “此久相续敌,滋害唯一因,

  若真住我心,轮回岂无惧?”

  再者,我们当思惟我爱执能导致诸多伤害并关闭成办利益之门,而对此产生怨恨。由无明愚痴所引生的我爱执和轻弃他人的想法,就像是住在我们心中的凶恶屠夫,手持邪见的利刃,不顾善恶,肆无忌惮地斩断我们增上生和决定善的命脉;

  这个我爱执就像是住在我们心中的强盗,手持三毒之囊,将我们的善收成洗劫一空;

  它就像是住在我们心中的枭头鬼,在我们心中囤积许多非福秽物而召来人与非人的所有损害;

  它就像住在我们心中的农夫,在业田里播下识种,以爱、取之水不断地灌溉,使五趣或六道的苦芽多多地成长;

  它就像是住在我们心中无衣空手的懒汉,虽然过去的诸佛世尊,从久远以来在三有中一直与我们相伴,但我们迄今尚未拥有任何世间和出世间的功德;

  它就像是住在我们心中的贪心人,我们虽然听闻过佛经、解释佛经密意的论著和大德上师的道歌,明白从有顶至无间地狱之间,任何受生之处莫非是苦处,任何相伴之人皆是苦伴,任何受用无非是苦受用,但我们仍然像贪食的老狗,对轮回的圆满爱恋不已;

  它就像是住在我们心中疑惑心重的人,在利益未明的情况下,希望得到参战的益处而进行欺骗;在不知是否会受到进攻的情况下,害怕今后产生重大祸害而大建防御工事;

  它就像是住在我们心中的无耻恶棍,为了谋利而冲入用刀用箭用枪的相互厮杀中去,一旦吃了亏又将责任推到亲教师、轨范师、朋友、父母和亲戚等头上;

  它就像是住在我们心中的脱缰野马,在所有烦恼中最为危险难驯。上至善知识下至小痞子,对那些比我们高的人,我们心生嫉妒;对与我们相同的人,我们起竞争心;对不及我们的人,我们心生我慢。赞则骄慢,谤则嗔恚。

  它就像是住在我们心中怀有邪见的恶人,虽然我们听闻过世尊的圣言,解释佛陀密意大师的论著,以及吉祥大德上师的道歌,知道善业生乐果、恶业生苦果等因果不乱的道理,而且只想得到快乐、不想要丝毫的痛苦。然而我们从不听从他人的劝告而心向善品;性罪和遮罪却像顺流的水一样,拼命地去犯,自己的行为与所理解的相矛盾;

  它就像是住在我们心中的瞎眼泥像,从无始以来迄今为止,那些八万四千烦恼给我们带来无数伤害和痛苦,许多成办利乐的大门被迫关闭,但我们却依然见不到它们的一点过患。

  简言之,只要我们的身、口、意三门之行仍为能生一切争斗与痛苦的根——我爱执所控制,即将导致所有的内忧外患及今生、后世的灾祸。当知我爱执和轻弃他人之心就像是能报凶信的蓝头鸟,对此应认定为敌,将它像怨家一样地赶走。正如圣寂天所说:

  我昔受汝制,以往可不论,

  今见汝何趋,应摧汝骄慢。

  今汝应舍弃,思我有自利,

  汝已售他人,莫厌应尽力。

  放逸不将汝,惠施诸有情,

  汝则定将我,授予诸狱卒。

  如是汝长时,弃我令久苦,

  今念诸宿怨,摧汝自利心。

  再者,由于我们从无始以来熏习我爱执的力量,一听到房子里老鼠的吱吱叫声,便担心自己的耳朵是否被啃掉;一听到打雷声,便担心自己的头是否被击到;一到闹鬼的地方心里就发毛、害怕被鬼挟持。同样的,有人总是担心别人说自己的坏话而苦恼;有人担心制伏不了怨家而苦恼;有人担心无法保护亲人而苦恼。简言之,我们…

《修心日光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烧香供导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