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母衆有情,祈請叁寶大悲哀攝受。”如上述所謂,外相爲未來獲得善道、聲聞阿羅漢、佛果;內相爲信念不退而獲得雙運金剛持;密相爲即生或坐墊上獲得無上大覺果位。
此如大乘之傳授:爲充滿虛空之際一切有情父母故,修行而願獲得菩提。觀想自身之前蓮花墊上,本體爲根本上師,相爲邬金蓮花生大師,十方諸佛菩薩眷屬等圍繞。己右爲今生之父,左爲母,前爲怨敵與魔障二者爲首,叁界六趣一切有情衆生圍繞。祈請大悲叁寶不舍慈愍攝受,而起勝解信。次其皈依境放射無量虹光,照觸自他一切有情,均獲得清淨刹土,最後皈依境化光融入己身,而作回向矣。
辛四:學處與目的
外相以《涅槃經》所傳叁應斷學處爲:不複敬禮世間神祗;不複損惱有情衆生;不與外道同行共住。上師竅訣中所授之叁應修學處爲:應恭敬佛像乃至碎片;僅有一字;紅黃色相。《攝事分論》中所謂之叁同分學處爲:外依止上師,修行諸法,披戴紅黃色衣也;內誦咒與定期上供;密修習見修行叁要。
目的:暫時獲得無量福報,究竟證得佛果。
庚二、發心
無上金剛大乘,即生成佛之捷徑精華及諸法基地爲:憶念充滿虛空有情父母之恩德而修愛他勝己之菩提心。此如頌曰:“發心乃爲他利故,欲得清淨圓滿刹。”故爲證得如是之義,即從今日隨行作依止世俗之願、行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
總分爲五:辛一、境;辛二、補特伽羅;辛叁、儀軌;辛四、目的;辛五、功德。
辛一、境
外具大悲而發菩提心,內具叁智慧而證無我之義,密悟本來智慧矣。
辛二、補特伽羅
外相拯救下道,內相于此處漸滅戲論,密相趨入甚深密法矣。
辛叁、儀軌
外以前、正、結叁要:
1.前行積資七支供。
2.正行以誦叁遍頌詞: (1)願菩提心;(2)行菩提心;(3)二種共同依止。
3.結行修持自他歡喜。
學處:願爲四無量心,行爲六度而行之。
辛四、目的
彌勒菩薩曰:“由遮諸惡趣,指引善妙道。”及頌言:“智不住叁有,悲不住涅槃。”如是所說。
辛五、功德
頌言:“發心之福德,倘若有形相,充滿虛空界,猶當超過之。”如是皈依爲基礎之發心。《菩提道次第論》亦曰:“上士道爲發大乘菩提心。”如是所說。
庚叁、觀誦金剛薩埵
器之清淨業障,觀誦金剛薩埵引導法分四:辛一、所淨;辛二、能淨;辛叁、如何修行;辛四、目的與功德。
辛一、所淨
無始以來迄至今,所造一切之叁毒煩惱及叁門罪障、能所二取及所知障等矣。
辛二、能淨
《宣說四力論》曰:“彌勒菩薩,如具大菩提薩埵四力,一切罪障,均能遣除。”如是所說。四力爲:厭患對治力:于昔時所作一切不善,猶如飲毒,應起忏悔心;現行對治力:總爲叁門修持妙法,此時即爲能淨誓願觀誦金剛薩埵。返還對治力:信任因果,縱遇命難,亦不再造如是惡業,並發誓守持;所依對治力:忏罪之境爲大悲叁寶矣。
辛叁、如何修行
應具前、正、結叁:
前行:觀諸佛菩薩于前方作皈依。
正行:憶念一切罪障,于忏悔之中,觀自身爲庸常之相,頭頂蓮花及月輪壇城墊上,白色吽( )放射光芒,其後刹那變爲與根本上師無別之圓滿報身金剛薩埵,身如白色海螺,如無瑕無垢之水晶,一面二臂,右手當胸,執持五股金剛杵,左手執鈴依于肋旁,雙足金剛跏趺坐,並具飄帶寶珠等種種裝飾而住。次于胸間月輪墊上,如水晶般之五股金剛杵豎立,杵臍中具一白色吽( )字放光,其周圍由前方開始,百字明一一貫串如銀水流行般而右繞旋轉,如是明觀,並于叁世諸佛之本體遍知上師金剛薩埵前,憶念所造之罪墮並發誓從今不複造作。複誦:“吾之頂門梵穴唉瑪火,心間百字咒鬘甘露降,消盡吾之罪障現吉祥。”爾時,持誦百字明,觀本尊心間吽( )字與咒鬘等,涔涔滴滴流降如銀水之甘露,融入吾之頂門,如暴漲激流沖洗塵土,一切病、魔、業障,如煙汁、膿血、微細動物等相,從肛門、尿道、諸毫毛孔中涔涔滴滴向外流出,如是觀誦。其後念:“怙主我因無明故,破與違犯叁昧耶,上師怙主垂救護,無上金剛總持尊,大慈大悲大聖者,衆生怙主吾皈依,發露及忏悔違犯身口意一切根本及支分誓言,祈請賜予清淨一切罪障墮過之垢。”如是祈請後,自身轉爲無垢如水晶之相,全身充滿甘露,則清淨一切罪障。爾時金剛薩埵欣然微笑曰:“善男子,汝之一切罪障現已清淨。”如是觀想並祈請本尊金剛薩埵由中脈降入心間,即誦金剛薩埵六字真言,複誦:“吾與本尊融合爲無二。” 如上自身觀空,心間顯現金剛薩埵之相,其胸中月輪墊上,金剛杵臍中吽( )字內六字真言,外右繞百字明咒鬘並作光明射收。由是清淨自己一切罪障,並且自身轉爲金剛薩埵,胸中如是觀想智慧薩埵相,即誦百字明與(黑日嘎)百字明。
結行:回向所做善根等一切功德。
辛四、目的與功德
暫時清淨一切罪障,則成“生”、“圓”深道法器,並自心獲得地道一切功德,究竟證悟大覺果位。《花敷莊嚴經》曰:“若觀金剛薩埵尊,並誦百字明儀軌,即淨二種障礙。”《金剛薩埵頌續》曰:“自顯明點百字明,一切諸佛之根本,寂滅一切罪障墮。”如是所說。
觀修金剛薩埵引導終。
庚四、供曼茶
依止“因福德資糧”而究竟獲得“果智慧資糧”之供曼茶引導分五:辛一、不供曼茶之過失;辛二、供曼茶之功德;辛叁、供奉方式;辛四、供奉時間;辛五、傳授目的。
辛一、不供曼茶之過失
暫時所欲不成,究竟難獲清淨刹土。若不依靠因福德資糧,即不圓滿果智慧資糧,故不能圓滿自他二利。如教言中曰:“若不依止二資糧,任何功德均不具。”
辛二、供曼茶之功德
頌曰:“供奉曼茶之福德,大聖師亦難言量。”暫時即福德圓滿,敬師生信,究竟證得深密叁摩地及無量殊勝功德等。
辛叁、供奉方式
分修行與供奉二。
1.修行
分二:供品及觀想。
(1)供品:曼茶盤之質:上品爲金銀;中品爲銅鋁;下品爲清淨無垢之石板或木板等亦即可。所設堆聚之供品:上品爲珍珠等寶;中品爲米類、藥物;下品爲石、沙等清淨無垢之物。
(2)觀想:頌曰:“自成金剛薩埵虛空中,根本上師呈現蓮師相,十方諸佛一切眷屬衆,吾等願受成熟與解脫。”外相:觀自身如上金剛薩埵,于前方虛空中,本體爲根本上師,形相爲蓮花生大師,十方諸佛菩薩眷屬等圍繞,如是觀想皈依境,並發願:吾等衆生願圓滿證得成熟與解脫。如是觀想;內相:叁位天尊壇城⑩;密相:心性圓滿叁身之相矣。
2.供奉:頌曰:“舍!珍寶身心莊嚴此曼茶,供奉叁寶傳承諸上師,敬獻享用加持自相續,願得受用叁身聖刹土。”釋曰:外:以次序所供珍寶莊嚴之叁十七堆曼茶之四洲、百千萬供品等供奉化身上師。內:觀自身皮膚爲黃金地基,脊椎爲輪圍山,頭爲須彌山,右手爲東勝神州,左手爲南瞻部洲,右腳爲西牛賀洲,左腳爲北俱盧洲,雙眼爲日月,分支爲小洲及河洲,肋骨爲七金山,腸爲七海,肺爲如意樹,心髒爲寶瓶,腎爲如意牛,肝爲自然香稻,腦漿爲天之甘露,頭發與眉毛爲檀香林,毫毛爲紅花草山,五根爲妙欲天女等自性供奉報身上師。密:自性莊嚴之曼茶,離戲世俗心之本性爲黃金地基,其本體無有偏袒爲輪圍山,五智慧爲須彌山及四大洲,八識爲八小洲,六聚所行五妙欲等爲萬物供品,智慧爲太陽,大悲心爲月亮等自性莊嚴之曼茶,供奉法身上師。
總之,若證得有寂諸法均圓滿自心之妙力,即爲勝義曼茶矣。
辛四、供奉時間
于聞法、修法、谒見身、語、意之所依處時應供曼茶,尤其于傳授竅訣引導法時,晝夜六時應供養叁寶及本傳承諸上師怙主等,並祈禱攝受加持吾等自相續。
辛五、目的
暫時如願成就,清淨一切罪墮,物質豐盛,即能獲得叁摩地等一切功德;究竟圓滿二資糧,並受用大聖叁身刹土與勝義叁身之果。最後,皈依境及一切供物化光融入自身而回向。
供曼茶之引導終。
庚五、上師瑜伽
獲得上師加持,深道上師瑜伽引導。密咒之根本爲上師,諸修行者應祈禱並修持上師瑜伽,乃極爲重要。
此教授分五:辛一、善知識性相;辛二、如何依止;辛叁、目的與功德;辛四、違師過患;辛五、可否忏悔之界限。
辛一、善知識性相
依止具傳承清淨之諸善知識,從彼得受口傳甘露,圓滿聞思修叁智慧,並勤修深道“生”、“圓”次第,而獲得自在叁摩地,如是圓滿具足內外一切功德。
辛二、如何依止
上師本無欲求世間之福。然而爲己積累福德應供奉飲食與財物,並身作頂禮與經行;他人若誹謗應回遮,語作于他前宣揚上師功德,說話溫雅並合師意;意作恭敬與信奉,並修持叁摩地令師歡喜。
上師身爲僧、語爲法、意爲佛,聚集外叁寶。總集加持之根本(上師)、賜勝成就之來源(本尊)、一切事業之主尊(空行護法),爲內叁根本。(具備)密意不動之法身、無遮顯相之報身、事業無勤之化身,爲密叁身。上師爲九寶至尊之本體,如是而生信解。
辛叁、目的與功德
《叁句續》曰:“具德金剛上師尊,誰若承事觀頂輪,彼得諸佛之加持。”《最極瑜伽大莊嚴續》曰:“修持贊頌念上師,唯此即得佛果也。”如是所說。
辛四、違師過患
《觀世音金剛橛續》曰:“依止上師得成就,若于彼師起誹謗,其受地獄劇痛苦。若由此境暫脫離,百千俱胝劫之中,亦難見聞佛法也。”
辛五、可否忏悔之界限
《叁昧耶莊嚴續》曰:“倘若其人謗上師,至作七次及十次,以大慚愧作忏淨。若超己歲作忏悔,金剛薩埵不攝受。”如是所說,故不應觀察上師過失,應淨觀上師功德而作…
《金剛精要引導文(法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