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記之後,菩薩必須繼續以至少四阿僧祗劫與十萬大劫的時間來圓滿諸波羅蜜,以證悟一切知智。因此,對于這位在漫長娑婆旅途上的偉大旅客,即菩薩,布施波羅蜜是非常重要的。在巴利文經典中的《佛種姓經》經文裏,布施波羅蜜的修持占了主要的地位。
因此,上述《相應部》裏的經文的對象是具有證悟阿羅漢果的成熟因緣之人。對于波羅蜜還未圓滿之人,他們不應說布施波羅蜜並非重要因素。
有些人問:只修習布施波羅蜜是否能夠證得涅槃。這問題可以如此回答:若只修習一個波羅蜜,無論是布施、或持戒、或禅定,皆不可能證得涅槃。因爲只修習布施即表示沒有持戒與禅定。同樣地,只修習禅定即表示沒有持戒與布施的助力。當不以持戒來攝受自己,人們將易于造惡。若有此惡習之人嘗試去修禅,他將只是白費氣力。這就好像把一粒好的種子放在燒得火紅的鐵鍋裏,它將不可能發芽,而只會被燒成灰。因此,「只修習布施」是不正確的。
《佛種姓經》中的布施一章很清楚地提到布施時不可分別受者爲上中下等。根據這一段經文,有分別心地選擇受者來做布施是不當與不必要的。
但是,在《中部‧後分五十經篇‧施分別經》裏,佛陀列出七種僧伽施和十四種個人施。這部經裏指出,關于布施給一位受者的個人施,其善業將根據受者而有所差別,最低爲動物,依次增加至最高的佛陀。至于僧伽施,善業最強的則是供養以佛爲首的僧團。
《餓鬼事‧安古羅鬼經》提到兩位天神;當佛陀坐在叁十叁天帝釋天王的座位上開示《阿毗達摩論》時,有兩位天神──因陀卡(Indaka)和安古羅(Ankura)到來聽佛說法。每當有上等的天神到來聽法時,安古羅就必須讓位,如此他退後至距離佛陀十由旬之地。
但是因陀卡安然坐在原位而不須退讓。它的原因是:在人類的壽命是一萬歲時,安古羅是一位很富有的人。在那一生中,他每天都布施食物給許多的普通人。其煮食之地長達十二由旬。由于這些善業,他得以投生爲天神。然而因陀卡只是供養阿那律尊者一湯匙的飯即得以投生爲天神。
雖然因陀卡只是布施一湯匙的飯而已,但是由于受者是阿羅漢,因此善業也非常大與聖潔,由于他是上等的天神,因此他不需要讓位。反之,雖然安古羅在一段非常長的時期裏做了大量的布施,但是由于受者皆是一般的普通人,因此,他所獲得的福報並非上等。所以每當有上等的天神到來時,他就必須讓位退後。因此在巴利文經典裏有一個訓誡:“viceyya danam databbam yatha dinnam mahapphalam.”,意即:「每當做布施時,應選擇會帶來最大的福報之人爲受者。」
從這點看來,在巴利文經典之中,《佛種姓經》和《施分別經》等好像有矛盾。但若了解到《施分別經》的對象是普通人與天神,而《佛種姓經》是專爲欲證悟一切知智或佛智的菩薩道行者所講的,那麼,這矛盾即得以解開。菩薩必須布施給任何到來的受者,毫不分別他們爲上中下等之人。他不需要想:「這是下等受者,若布施給他,我將只會獲得下等的佛智。這是中等的受者,若布施給他,我將只會獲得中等的佛智。」因此,對傾向于證悟一切知智的菩薩,無分別心地布施予一切到來的受者已是一種慣常的修習。反之,普通人與天神修布施的目的是獲取所喜愛的世俗之樂,因此他們很自然地選擇最好的受者爲布施的對象。
結論是:以菩薩爲對象的《佛種姓經》和以普通人與天神爲對象的《施分別經》等其它經典之間是沒有矛盾的。
二、持戒波羅蜜
關于持戒波羅蜜,它是以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爲基礎的善身與口業。根據《論藏》的定義,持戒是「離心所」與實行當行之善的「思心所」。它的特相是不讓身口爲惡,而保持它們行善。它的另一個特相是作爲一切善業的基礎。它的作用是防止道德淪落,也有幫助獲得無瑕疵,無可批評的完美道德之作用;其現起是身語的清淨;近因是羞于爲惡(慚)與害怕爲惡(愧)。
應該如此省察持戒波羅蜜:「戒律是甘露法水,能洗淨恒河之水亦洗不清的內心煩惱。戒律是良藥,能醫檀香木等亦治不好的貪婪之火。它是智者的莊嚴,並不與凡人的項鏈、皇冠、耳環等服飾相同。它是一種天然的香,香味散播四方,而且適于任何, 情況;它是一個具有吸引力的卓越咒語,能獲得王室與婆羅門等貴族、天神與梵天的尊敬與頂禮。它是通向諸天界的階梯。它是修證禅那與神通的方便、是通向涅槃城的大道,也是佛、辟支佛、阿羅漢叁類覺悟的根基。由于它能實現持戒者的所有願望,因此它比願望寶石與寶樹更優越。」
而且世尊在《增支部》(viii.4.5)裏說道:「諸比丘,有德者的心願基于其清淨之戒而得以實現。」在《中部‧經六》裏,世尊說:「諸比丘,若比丘當願『願我梵行同修對我感到喜愛、尊敬』,他應當成就戒行。」在《增支部》(xi.1.1)裏世尊說:「阿難,善的戒行令人得以脫離追悔。」在《長部‧經十六》裏,世尊說:「居士們,這些是具戒的善人所獲得的五種利益。」所以,應該依這些經省察戒的功德,以及依《火蘊譬喻經》等省察無道德的危害。以下是《增支部‧七集‧火蘊譬喻經》的摘要。
一時佛陀與衆比丘在憍薩羅國遊方,在某處看到一堆烈火。佛陀即離開那條路,走到一棵樹下,坐在阿難尊者以袈裟爲他准備好的座位上。過後佛陀問衆比丘:「諸比丘,是那一者比較好,是坐下抱著, 一團烈火比較女呢,還是坐著抱著一位身體柔軟、觸覺美妙的少女?」
衆比丘無知地回答說抱著少女會比較好。
佛陀即解說對一個不持戒的人來說,抱著烈火是比較好的,因爲這只讓他痛苦一生,然而抱著少女將導致他們投生惡道。爲什麼呢?這是因爲,根據《相應部‧燃火之教經》(Adittapariyaya Sutta of Samyutta Nikaya)所述,執著于坐著抱著身體柔軟、觸覺美妙的少女的享受是不善法。這不善法有很強的力量,能夠帶來投生到遭受極度痛苦的惡道之果報,而且必須如此遭受痛苦一段很長的時間。
過後佛陀再問衆比丘:
一、 是給一個強壯的人折磨、鞭打雙腳,至皮、肉、骨都破裂與粉碎比較好,還是樂受信徒的頂禮比較好?
二、 是給一個強壯的人以尖利的矛刺穿胸膛比較好,還是樂于接受信徒的頂禮比較好?
叁、 是給一個強壯的人以一塊燒得火紅的鐵片緊捆全身比較好,還是穿用信徒所布施的袈裟比較好?
四、 是給一支燒得火紅的器具拉開嘴巴,再投入一粒燒得火紅的鐵球,燒掉從嘴至肛門的內髒比較好,還是食用信徒布施的食物比較好?
五、 是給一個強壯的人緊捉頭及肩,再強壓下去坐或躺在一個燒得火紅的鐵床比較好,還是用信徒布施的床比較好?
六、 是頭下腳上地給一個強壯的人捉著,再抛進一大鍋燒得火滾的鐵裏比較好,還是住在信徒布施的寺院裏比較好?
對于較後的這六個問題,衆比丘也給予有如第一題那樣無知的答案。而佛陀的解釋也有如第一題的,即對于不持戒的人,雙足給人撕裂、打碎或胸膛給利矛刺穿等比較好,因爲他們將只受苦一世。反之,若樂受信徒的頂禮、接受信徒的頂禮等將會導致他們投生惡道,在漫長的日子裏遭受極端的痛苦。
最後,佛陀以下面的話結束這一次的開示:
「爲了帶給布施的信徒最大的利益,和使自己在僧團裏的生活有益,比丘必須致力于叁學;希望帶給自己與他人福利的比丘必須時時刻刻保持正念與精進。」
開示結束時,六十位持戒不清淨的比丘當場口吐熱血;六十位犯了輕戒的比丘則即刻還俗;六十位持戒清淨的比丘則證得阿羅漢果。
這是《火蘊譬喻經》的摘要。
再者,應當省察持戒是喜悅的根源,能夠免除自責、他人的譴責、懲罰及死後墮入惡道。持戒受智者所贊歎;是免除追悔的根源;是安全的基礎;它超越了所能獲得的出身、財富、政權、長命、美貌、地位、族人與朋友。持戒清淨的人歡喜地想:「我已造了善業,做了好事,爲自己建了防止危難的保護所。」他不會受到自責與智者責備的煩惱。對他來說懲罰與投生惡道是不可能的事。反之,智者贊歎他說:「這是一個有德行的人,他跟沒有道德的人不一樣,因爲他是絕對無悔的。」這戒行清淨的人不會像無德者般想:「我造了惡業,做了邪惡的事。」持戒是安全的基礎,因爲它是正念的根本原因,能帶來衆多利益,例如避免失去財産等。而且它能去除不善業,因此它是我們幸福與快樂的最主要來源。它超越了所能獲得的出身高貴等,因爲即使一個出身低微的人,當他具有道德時,也會受到出身高貴的王族與婆羅門等的尊敬與頂禮。道德的財富超越了外在的財富,因爲它不會受五敵威脅。它將跟隨我們到來世。它帶來極大的利益,也是修定與慧的基礎。即使所謂的世界統治者亦控製不了自己的心,而持好戒律的人卻能夠控製自己的心,因此持戒優于國王的權力等等。道德甚至比生命更可貴,就有如佛陀所說的「一天有道德的生活遠比一百年無道德的日子來得好。」而且《中部‧經一○五》提到舍棄梵行戒就有如在精神上已經死了。由于有道德的人甚至會受到敵人的敬仰,也由于他不會受到老、病與惡運所征服,因此他的德行超越了外表的美麗。由于它是天界與涅槃之樂的基礎,因此它遠比世界上最好的樓閣與皇宮更可貴,也遠比最高階級的國王、王子、大將軍等更優越。持戒也比關懷你的幸福的親戚朋友們來得更好,因爲它真正帶給你福利與進益,而且是緊隨著你去到來世。戒律有如一位特別的保镖,保護這難以看護的軀體,甚至能防止軍隊、毒藥、咒語與魔法的危害。當你省察「持戒充滿了無可計數的品德」,你會將不圓滿的戒行持得圓滿…
《菩提資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