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或將不清淨的戒行持得清淨。
如果由于過去所累積的力量,與持戒對立的反感等法不時生起,發願修菩薩道者應該如此省察:「你不是下定決心要證得阿羅漢道智與正等正覺的嗎?若你的戒行有缺陷,你根本連世俗的事都不會有成就,更別說是出世間的事。你發願欲證得的正等正覺是最高的成就。由于持戒是正等正覺的根基,你的戒行必需具有很高的素質,因此你應該是一個熱愛戒律的人。你必須時常善護自己的戒,應比保護蛋的母雞更謹慎。再者,爲了解救衆生,你需要教他們佛法,也需要幫助五根未成熟的人達至五根成熟,以進入叁乘。給錯醫法的醫生是不可信任的,同樣地,人們不能信賴沒有道德的人之言論。」如此這般地省察:「若要成爲值得信任的人,你必須有清淨的戒行,這樣才能解救衆生,幫助他們達到五根成熟,登上叁乘。再者,只有在你擁有禅那等特別的素質之後,才有能力幫助他人與圓滿智慧等波羅蜜。若沒有清淨的戒行,是不可能獲得禅那等特別的素質,因此你必須具備清淨的戒行。」
叁、出離波羅蜜
關于出離波羅蜜,它是以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爲基礎的出離心,它是在明了欲樂與生命的不圓滿之後所生起的舍棄之心。它的特相是舍棄欲樂與生命;作用是看透欲樂與生命的不圓滿;現起是遠離欲樂與生命;近因是悚懼智。
菩薩必須省察在家生活的缺點,即是受到對妻子兒女們的責任所約束、是貪婪之道等,反之應該省察比丘生活的好處,即有如天空般廣闊自由,而不受不必要的責任所約束。
《中部‧苦蘊經》提到,我們必須謹記欲樂目標會帶來比較多的憂慮與悲痛,而不是快樂的事實。認清在追求欲樂目標時必須經曆熱、冷、蚊子、蒼蠅、風、烈日、爬蟲類、跳蚤、昆蟲等所帶來的苦難。認清在努力追求欲樂目標遇到失敗時所帶來的失落、傷痛與煩躁。認清在獲得它們之後,擔心與憂慮是否能夠保護它們不受五敵的損害。認清只是爲了追求欲樂目標而展開的惡戰所帶來的極度痛苦。認清因爲欲念而造惡的人將在今世面對叁十二種嚴重的果報。認清來世投生四惡道時將面對極恐怖的苦楚。
這是對出離波羅蜜的省察。
在此,我應當簡要地對你們說《蓮根本生經》,以說明何爲出離波羅蜜。
以前有一個名爲大黃金的年輕婆羅門,他的出生地是波羅奈國。他連同另外十人一起出家,包括六個弟弟、一個妹妹、一個男仆、一個女仆和一個朋友。他們住在森林裏的一個蓮花池旁,以摘野果爲生。
開始時他們一同出去摘野果,依然有如村人一般地交談,並不像是森林隱士。爲了終止這種不良的情形,身爲大哥的大黃金說:「我單獨一人去找水果,你們都留下來安靜地修行。」其兄弟則說:「您是我們的首領,所以不應該讓您去摘水果。妹妹和女仆也不應該去,因爲她們是女人。我們八個人應該輪流去摘水果。」每個人都同意這項建議。
過了一段日子,他們的心變得非常知足。他們不再貪求水果,而只取近處蓮花池裏的蓮藕來維生。值班的人把蓮藕拿去茅屋裏分爲十一份。最年長的先拿他的份,擊石鼓爲訊,然後回到自己的地方安靜地吃,過後再繼續自己的修行。排行第二的在聽到石鼓響後就去拿自己的份,然後再擊鼓爲訊。如此他們一個接一個地去拿自己的食物、回去自己的住處安靜地吃,然後繼續修行。如此,除非有特別的原因,他們是沒有相見的。
由于他們非常精進修行,因此導致帝釋天王的寶座震動。帝釋天王想了一下就知道其原因所在。當時他對他們是否真的不執著欲樂存有疑心,爲了探個究竟,他連續叁天以神通藏起大哥的食物。
第一天,大哥去拿自己的食物時,他沒有看到自己的食物,他想應該是值班的人遺忘了,也就沒有說什麼,只是回去自己的住處繼續修禅。第二天,他也沒有看到自己的份,他想可能是其它人誤會他做了錯事,而故意不給他食物來懲罰他,因此他有如第一天般保持沈默。第叁天又沒有看到自己的份時,他想若自己果真有做錯事的話,他應該向他人道歉。所以他在黃昏時擊鼓招集衆人,說:「爲什麼你們沒分食物給我?若我有做錯的話你們就講出來吧,我將向你們道歉。」二弟就起身向大哥致敬,然後說:「大哥,可否讓我爲自己說幾句話?」在獲得大哥的允許後,他就發誓說:「大哥,若我偷了您的食物,讓我現在就擁有許多馬、牛、銀、金和一位美麗的妻子,跟我的家人住在一起,盡情享受世俗的生活。」
發這種誓言表示只要我們還執著欲樂,當我們失去它時,就會感到痛苦。發這誓言是爲了表示厭惡欲樂。
大哥說:「你已經發了很嚴重的誓。我相信你沒有拿我的食物。你可以回去坐下。」
其它人則掩耳說道:「哥哥,請您別這麼說。您的話實在太嚴重太可怕了。」
他們掩耳是因爲身爲禅修者的他們對欲樂感到厭惡。欲樂實在可怕到他們不能忍受聽到有關欲樂的話。
接下來叁弟則說:「大哥,若我偷了您的蓮藕,願我變成戴花塗檀香的人,擁有許多孩子,很沈迷及執著欲樂。
如此,其它八人也發了類似的誓言。
在這故事裏,身爲大哥的大黃金隱士即是我們的菩薩,其它人則是未來的大弟子。
這是我們的菩薩及其隨從如何修習出離波羅蜜。
四、智慧波羅蜜
關于智慧波羅蜜,它是以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爲基礎、透視諸法之共相與特相的心所。它的特相是透視諸法之實相,或是毫無錯誤地觀照目標的共相與特相,有如一個熟練的射手一箭即射中目標。其作用是有如燈般照明其目標;現起是不混亂,有如向導爲迷失在森林中的旅人引路;近因是定力或四聖谛。
對于智慧波羅蜜,應當如下地省察:
「如果沒有智慧,布施等德行就不會變得清淨,也不能夠執行各自的作用。即有如失去生命的身體就會失去光澤,也不能執行種種功能;而沒有了心,諸根就不能在各自的範圍之內執行其作用,同樣地,如果沒有智慧,信等諸根就不能執行它們的作用。智慧是修其它波羅蜜的主因,因爲當慧眼開啓時,偉大的菩薩甚至會毫不贊揚自己及貶低他人地舍棄自己的肢體與器官。就有如藥樹般,他毫無分別心地付出,在(之前、當時與之後)叁時都充滿喜悅。通過智慧,在運用方法善巧智及爲他人的福利而作出的舍離達到了波羅蜜的層次,但爲自己的利益而作的布施就好像是在投資。
再者,如果沒有智慧,戒就斬不斷渴愛等煩惱,因此甚至不能達到清淨,更別說是作爲(獲得)正等正覺者的美德的基礎。
只有智者才能夠很清楚地看透在家生活、欲樂與生死輪回的厄難,以及看清出家、證得禅那及證悟涅槃的利益;而他獨自地出家,培育禅那,趣向涅槃,以及令到他人也獲得這些成就。
沒有智慧的精進並不能夠完成所要達到的目的,因爲激起它的方式錯誤,所以完全不激起精進比錯誤地注進精進好。但當精進與智慧配合時,如果再具備正確的方法,是沒有任何事無法完成的。
再者,只有智者才能毫無瞋恨地忍受他人對他的虐待,愚癡的人是辦不到這點的。對于缺少智慧的人,他人的惡待只會激使他煩躁。然而對于智者,他能善用其忍辱的能力,以及令到它的力量增長。
在如實地明了(苦、集、道)叁聖谛、它們的因與對立之法之後,智者不會欺騙他人。菩薩只有在證得佛果時才會直接地證悟第叁聖谛,即一切苦的止息。同樣地,在以慧力加強自己之後,智者的毅力形成了實行圓滿諸波羅蜜的不動搖決意。只有智者才能夠很善巧地提供一切衆生福利,而毫不分別親愛的人、中立者及敵人。只有運用智慧才能中舍地面對世間的得失等起起落落,而毫不受它們動搖。」
人們應當如此省察智慧波羅蜜,認清它是清淨一切波羅蜜之因。
再者,菩薩必須如此訓誡自己:「無慧就不會獲得知見,而無知見就不可能成就戒。缺少智慧與戒的人是不能獲得定的,而沒有定的人甚至連爲自己帶來福利也不能,更別說是崇高的提供他人福利。因此致力于爲他人的福利而修行的你怎麼能夠不盡全力清淨自己的智慧?」這是因爲菩薩是通過慧力而具足了智慧、真實(sacca)、舍離與寂靜(upasama)四住處(caturadhitthana),得以運用布施、愛語、利行(atthacariya)與平等或同待(samanattata)四攝法(catusangahavatthu)利益一切衆生,得以協助他們進入解脫道及使到他們的諸根成熟。再者,通過慧力,他投入于分析諸蘊、處等,透徹地依真谛覺照緣生與滅盡的過程,培育布施波羅蜜等至最高層次,而圓滿了菩薩的行道。如是在省察智慧的種種美德之後,他應不斷地培育智慧波羅蜜。
批注《分別論》的《迷惑冰消》舉出七個培育智慧的方法:
一、不斷地請教智者;
二、保持身體與身外物清潔;
叁、保持信、精進等諸根平衡;
四、遠離無慧之人;
五、親近智者;
六、省思含有深奧之慧的法的本質;
七、在所有四種姿勢裏都傾向于培育智慧。
《中部注》提到菩薩會在諸佛座下出家、清淨自己的戒、研究佛陀的教法、過著禅修的生活、以及培育觀智直至行舍智──這是菩薩在成佛之前所能夠證得的最高智慧。
現在正法還住世,而這是提供你們培育各層次的觀智的機會;如果想要修菩薩道,你們有機會修至行舍智。但是如果只想要獲得解脫,最低限度你們必須修止禅與觀禅,致力于在今生證得須陀洹道果,以便不會白費了已獲得的難得人身及已遇到的稀有佛法。
五、精進波羅蜜
精進波羅蜜是以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爲基礎,而爲衆生之福利所付出的身與心之努力。它的特相是奮鬥;作用是支持;現起是不松弛;近因是精進事或悚懼智。
對于精進波羅蜜,應該如此省察:「即使是可預見其成果的世間事,若不努力的話亦不可能成功地達到目的。反之,精進而毫不氣餒的人是無事不可成就的。缺乏精進力的人根本連要開始把衆生從娑婆世界的漩渦中解救出來也不能。具有中等精進力…
《菩提資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