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人會開始這項工作,但是卻中途而廢。只有具有最上等精進力的人才能不顧自身的利益地去完成這項工作,去證得正等正覺。」
再者,應如此省察精進波羅蜜:「缺少了足夠的精進力,即使要解救自己以脫離生死輪回也不能,那麼,若缺少了足夠的精進力,發心修菩薩道者又如何能夠解救衆生?」
「無量的貪、瞋等煩惱就有如醉象一般難以控製,而由這些煩惱所造成的業力就有如死刑執行人正在高舉利刀,就要把我們處死。四惡道的門永遠爲我們的惡業開著。惡友時常圍繞著、鼓勵著我們去爲惡,因此把我們送到四惡道。愚癡的凡人的本性是易于服從這些惡友的不良勸告。因此,我們必須遠離這些愛詭辯的惡友,因爲這些愛詭辯的人時常提出錯誤與不理智的論點,說道:『若解脫生死是實有的話,我們應該可以不付出努力而自然自動地獲得它。』只有通過精進力才能遠離這些錯誤的言論。」以及「如果能夠依靠自己的能力證得佛果,又有什麼事可算是困難的呢?」
關于精進波羅蜜,經典舉出獅王的譬喻。獅王的本性是無論在捕捉兔子或大象,牠都會付出最大的努力。牠不會因爲兔子是小動物而付出較少的努力,也不會因爲大象的體積大而付出較多的努力。在這兩件事裏,牠都付出同等的努力。
跟獅王的態度一樣,當菩薩在修習精進波羅蜜時,他不會因爲事小而付出較小的精進力,也不會因爲事大而付出較多的精進力;無論任務大小,他時時刻刻都付出同等最高的精進力。
其中一個超凡精進波羅蜜的例子是注疏裏提到的《大生本生經》。當時,在所乘的船沈入海裏時,身爲大生王子的菩薩在大海洋裏奮力遊了七天七夜。他的精進力並非爲了行善、或布施、或持戒、或修禅而激起的。它也沒有涉及貪、瞋、癡,所以它是無可指責的精進力。大生王子無可指責與非惡的超凡精進力被視爲屬于精進波羅蜜。
當他所乘的般快要沈時,船上的七百人都絕望地傷心哭泣,根本沒有嘗試去脫困。但是與衆不同的大生王子卻心想:「在面對危難時恐懼地傷心與哭泣並非智者所爲,智者應該奮力自救。像我這麼有智慧的人應該奮力遊至安全之地。」以這決心,他毫不恐慌,而充滿勇氣地嘗試遊上岸。由于其心是聖潔的,所以他這一項舉動是值得稱頌的,而且他的精進力也是非常值得稱頌的。
菩薩在每一世裏都勇敢與毫不退縮地做應當做的事。別說生爲人,即使他生爲牛時也會如此做。當時我們的菩薩是一只名爲「阿黑」的牛,由于對養牠的女主人感恩,牠拖了五百車的貨物越過一片大沼澤。
即使是生爲動物,菩薩也不會疏于培育精進波羅蜜。所以當他生爲人時,精進的傾向依然存在。這種欲培育精進的傾向生生世世都常存于菩薩的內心裏。
對「念處分別」與《大念處經》的注釋舉出了十一個培育精進的因素:
一、省察惡趣的危險;
二、明了培育精進的益處;
叁、省察諸聖者實行之道;
四、恭敬信徒所供養的食物;
五、省察(正法)遺産的聖潔性;
六、省察師尊(佛陀)的聖潔性;
七、省察傳承的聖潔性;
八、省察同修梵行的同伴的聖潔性;
九、遠離怠惰的人;
十、親近精進的人;
十一、在所有四種姿勢裏都傾向于培育精進。
六、忍辱波羅蜜
關于忍辱波羅蜜,它是以大悲心及方法善巧智爲基礎,而忍受他人對己所犯之錯的忍耐力;根據《論藏》則是在忍耐的時候,以無瞋爲主所生起的心與心所。它的特相是耐心地忍受;作用是克服喜歡與厭惡的事物;現起是忍受或不對抗;近因是如實知見諸法。
應當如下地省察忍辱波羅蜜:
「忍辱可以去除對抗所有美德的瞋恨心,也是善者培育種種美德的萬靈工具。它是領導衆生的菩薩的莊嚴、是沙門與婆羅門的力量、是一道撲滅怒火的流水、是中和惡人無禮之毒的神咒、是已成功攝受五根的非常者的自然本性與態度。忍辱的素質深如海,亦有如包圍怒海的海岸。它有如直透天界與梵天的雲梯、有如所有美德皆聚在一起的聖殿。它是身、語、意的至高清淨。」
再者,我們必須如下省察以不斷地培育忍辱:「若不緊握帶來平靜與安甯的忍辱,衆生就會追求傷害自身的惡業,後果是他們在今生與來世皆要受苦。」「雖然我是真的因爲他人的折磨而受苦,然而起因卻是在我自己,因爲此苦是以我的身體爲田、以他人的作爲爲種子。」「我的忍辱是還清苦債的方法。」「若沒有做壞事的人,我又怎麼可能修持忍辱波羅蜜?」「雖然此人現在折辱我,但是過去他也曾經惠益過我。」「他的惡行是我修持忍辱的因,因此它對我是有益的。」「衆生就有如我的親生孩子們,一位智者又怎麼可以對自己做錯事的孩子生氣呢?」「他折辱我是因爲他已被憤怒之魔控製了,我應該幫他驅除這只魔鬼。」「我也是這帶來痛苦的惡行的原因之一。」「是名色法在爲惡,是名色法在受折辱,這兩組名色法在此刻已消逝;那麼,是誰在生誰的氣?瞋恨是不應該生起的。」「究竟法都是無我的,並沒有爲惡者,也沒有受折辱的人。」
若是由于長期以來的習氣,對折磨而生的怒氣繼續控製他的心,發心修菩薩道者應該如此省察:「忍辱是以德報怨之因。」「帶給我痛苦的折辱是一個激起我的信心的因素,因爲苦是信心的親依止緣,也是一個感受世間之苦與不圓滿的因素。」「眼等五根門會遇到各種不同的目標是自然的,包括好的與壞的。若想不去遇到不喜歡的目標是不可能的。」「由于遵從瞋恨的命令,他已因憤怒而精神狂亂。向這種人報複又有什麼用呢?」「佛陀視衆生爲自己的親生孩子。因此發願修菩薩道的我不可爲他們而灰心與生氣。」若折辱我的人是具有聖潔的戒行等美德,我應該省察:「我不可對這有德行的人生氣。」若折辱我的人是沒有聖潔的戒行等美德,我應該省察:「我應該對你懷有大悲心。」「瞋恨使我的美德與名譽受損。對他生氣使我看來醜惡、不得安眠等。而這些是我的敵人所期望與感到高興的。」「瞋恨是個強敵,它帶來許多危害與破壞所有的成就。」「具有忍辱的人沒有仇敵。」「造惡者會因其惡行而在未來遭受痛苦。只要我能夠忍辱,我就不會和他一樣遭受痛苦。」「若我以忍辱克製瞋恨,我將克服我那成爲怒火之奴的敵人。」「我不可爲了瞋恨而放棄忍辱這一個聖潔的美德。」「身爲一個具有戒行等聖潔美德的人,怎麼可以讓排斥這些美德的汙染趁著生氣而生起?而且,缺少了這些美德,我又怎能援助衆生與證得佛果。」「只有具有忍辱,我們才不會受到外物幹擾,而心才有定力。只有具備了定力,我們才能觀到諸行或有爲法是無常與苦的、諸法是無我的。涅槃是無爲法、不死、寂靜、至上,而佛性是不可思議與具有無邊的力量。」他通過觀照而培育了隨順忍,他了解:「他們只是無我的自然現象。他們根據各自的因緣而生滅,不從何處來,也不到何處去。他們並不是一個永恒的個體,也沒有一個主宰這些現象的主人。」如此如實知見之後,他們明了沒有「我造」與「我所造」的根基。如此省察之後,菩薩不動搖與不退轉地朝向目的地,肯定會獲得正等正覺。
這是對忍辱波羅蜜的省察。
在此,我應當舉出富樓那尊者對于忍辱的態度;這是一個我們學習忍辱的好榜樣。
在佛陀時代,有一次富樓那尊者向世尊說他想去住在西方輪那。佛陀就問他:「富樓那,西方輪那的居民很粗魯與野蠻。若他們辱罵你,你會有什麼感受?」
那長老答道:「世尊,若西方輪那的人民辱罵我,我會把他們視爲好人,無瞋與耐心地忍受他們,想:『他們是好人,是非常好的人。他們只是辱罵我,卻沒有以拳頭和手肘來攻擊我。』」
佛陀再問他:「富樓那,若西方輪那的人民以拳頭和手肘來攻擊你,你會有什麼感受?」
「世尊,我會把他們視爲好人,無瞋與耐心地忍受他們,想:『他們是好人,是非常好的人。他們只是以拳頭和手肘來攻擊我,卻沒有用石頭丟我。』」
過後佛陀再問他若那些人用石頭丟他、用木棍打他、用刀斬他,甚至殺死他,那他會有什麼感受?
長老答道:「世尊,我會無瞋與耐心地忍受他們,想:『世尊的弟子,譬如瞿低迦尊者和闡那尊者,由于對身體與生命感到厭惡,所以必須自殺。我是多麼的幸運,因爲我不需要自殺。』」
過後佛陀贊歎他的看法,以及爲他祝福。
再者,在《舍羅邦伽本生經》裏,帝釋天王問舍羅邦伽沙門道:「拘利若傳承的沙門,什麼東西是我們殺了之後不會懊悔的?什麼東西是我們舍棄之後會受到智者贊歎的?我們應該耐心地忍受誰人的辱罵?請回答我這些問題。」
當時是舍羅邦伽沙門的菩薩答道:「我們可以毫不後悔地殺死瞋恨;舍棄無感恩心以獲得智者的贊歎;無論對方是比我們高級、低級或與我們同等,我們都耐心地忍受每個人的辱罵,有德者稱這爲最高級的忍辱。」
帝釋天王再問:「隱士,我們可能忍受比我們高級或與我們同等的人的辱罵,但爲何我們應該忍受比我們低級之人的粗言惡語呢?」
菩薩答道:「我們可能基于害怕而忍受比我們高級之人的無禮,或爲了避免鬥爭而忍受與我們同等之人的辱罵。但是智者認爲不基于任何原因地忍受比我們低級之人的粗言惡語是最上等的忍辱。」
《忍辱行者本生經》裏記載了我們的菩薩有一世生爲忍辱行者(Khantivadi)時至上的忍辱榜樣。有一天,卡拉布王(Kalabu),即未來的提婆達多,在許多男女侍者陪同之下前往其皇家公園。在玩樂一段時間之後,他感到疲倦而睡著了。由于沒有再服侍國王的需要,除了皇後之外,其它的女侍者都前去聆聽住在該皇家公園裏的忍辱隱士說法。當國王醒過來時,他看到除了皇後之外,其余的女侍者都不在了。所以他就問皇後到底是怎麼回事。在知道是什麼一回事之後,他對那隱士感到非常妒嫉與憤恨。他就去問那隱士說他到底是在教什麼。那隱士告訴國王說他是在教忍辱。國王就命人鞭打他,直至全身都是血,然後再問他的教理是…
《菩提資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