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人会开始这项工作,但是却中途而废。只有具有最上等精进力的人才能不顾自身的利益地去完成这项工作,去证得正等正觉。」
再者,应如此省察精进波罗蜜:「缺少了足够的精进力,即使要解救自己以脱离生死轮回也不能,那么,若缺少了足够的精进力,发心修菩萨道者又如何能够解救众生?」
「无量的贪、瞋等烦恼就有如醉象一般难以控制,而由这些烦恼所造成的业力就有如死刑执行人正在高举利刀,就要把我们处死。四恶道的门永远为我们的恶业开着。恶友时常围绕着、鼓励着我们去为恶,因此把我们送到四恶道。愚痴的凡人的本性是易于服从这些恶友的不良劝告。因此,我们必须远离这些爱诡辩的恶友,因为这些爱诡辩的人时常提出错误与不理智的论点,说道:『若解脱生死是实有的话,我们应该可以不付出努力而自然自动地获得它。』只有通过精进力才能远离这些错误的言论。」以及「如果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证得佛果,又有什么事可算是困难的呢?」
关于精进波罗蜜,经典举出狮王的譬喻。狮王的本性是无论在捕捉兔子或大象,牠都会付出最大的努力。牠不会因为兔子是小动物而付出较少的努力,也不会因为大象的体积大而付出较多的努力。在这两件事里,牠都付出同等的努力。
跟狮王的态度一样,当菩萨在修习精进波罗蜜时,他不会因为事小而付出较小的精进力,也不会因为事大而付出较多的精进力;无论任务大小,他时时刻刻都付出同等最高的精进力。
其中一个超凡精进波罗蜜的例子是注疏里提到的《大生本生经》。当时,在所乘的船沉入海里时,身为大生王子的菩萨在大海洋里奋力游了七天七夜。他的精进力并非为了行善、或布施、或持戒、或修禅而激起的。它也没有涉及贪、瞋、痴,所以它是无可指责的精进力。大生王子无可指责与非恶的超凡精进力被视为属于精进波罗蜜。
当他所乘的般快要沉时,船上的七百人都绝望地伤心哭泣,根本没有尝试去脱困。但是与众不同的大生王子却心想:「在面对危难时恐惧地伤心与哭泣并非智者所为,智者应该奋力自救。像我这么有智慧的人应该奋力游至安全之地。」以这决心,他毫不恐慌,而充满勇气地尝试游上岸。由于其心是圣洁的,所以他这一项举动是值得称颂的,而且他的精进力也是非常值得称颂的。
菩萨在每一世里都勇敢与毫不退缩地做应当做的事。别说生为人,即使他生为牛时也会如此做。当时我们的菩萨是一只名为「阿黑」的牛,由于对养牠的女主人感恩,牠拖了五百车的货物越过一片大沼泽。
即使是生为动物,菩萨也不会疏于培育精进波罗蜜。所以当他生为人时,精进的倾向依然存在。这种欲培育精进的倾向生生世世都常存于菩萨的内心里。
对「念处分别」与《大念处经》的注释举出了十一个培育精进的因素:
一、省察恶趣的危险;
二、明了培育精进的益处;
三、省察诸圣者实行之道;
四、恭敬信徒所供养的食物;
五、省察(正法)遗产的圣洁性;
六、省察师尊(佛陀)的圣洁性;
七、省察传承的圣洁性;
八、省察同修梵行的同伴的圣洁性;
九、远离怠惰的人;
十、亲近精进的人;
十一、在所有四种姿势里都倾向于培育精进。
六、忍辱波罗蜜
关于忍辱波罗蜜,它是以大悲心及方法善巧智为基础,而忍受他人对己所犯之错的忍耐力;根据《论藏》则是在忍耐的时候,以无瞋为主所生起的心与心所。它的特相是耐心地忍受;作用是克服喜欢与厌恶的事物;现起是忍受或不对抗;近因是如实知见诸法。
应当如下地省察忍辱波罗蜜:
「忍辱可以去除对抗所有美德的瞋恨心,也是善者培育种种美德的万灵工具。它是领导众生的菩萨的庄严、是沙门与婆罗门的力量、是一道扑灭怒火的流水、是中和恶人无礼之毒的神咒、是已成功摄受五根的非常者的自然本性与态度。忍辱的素质深如海,亦有如包围怒海的海岸。它有如直透天界与梵天的云梯、有如所有美德皆聚在一起的圣殿。它是身、语、意的至高清净。」
再者,我们必须如下省察以不断地培育忍辱:「若不紧握带来平静与安宁的忍辱,众生就会追求伤害自身的恶业,后果是他们在今生与来世皆要受苦。」「虽然我是真的因为他人的折磨而受苦,然而起因却是在我自己,因为此苦是以我的身体为田、以他人的作为为种子。」「我的忍辱是还清苦债的方法。」「若没有做坏事的人,我又怎么可能修持忍辱波罗蜜?」「虽然此人现在折辱我,但是过去他也曾经惠益过我。」「他的恶行是我修持忍辱的因,因此它对我是有益的。」「众生就有如我的亲生孩子们,一位智者又怎么可以对自己做错事的孩子生气呢?」「他折辱我是因为他已被愤怒之魔控制了,我应该帮他驱除这只魔鬼。」「我也是这带来痛苦的恶行的原因之一。」「是名色法在为恶,是名色法在受折辱,这两组名色法在此刻已消逝;那么,是谁在生谁的气?瞋恨是不应该生起的。」「究竟法都是无我的,并没有为恶者,也没有受折辱的人。」
若是由于长期以来的习气,对折磨而生的怒气继续控制他的心,发心修菩萨道者应该如此省察:「忍辱是以德报怨之因。」「带给我痛苦的折辱是一个激起我的信心的因素,因为苦是信心的亲依止缘,也是一个感受世间之苦与不圆满的因素。」「眼等五根门会遇到各种不同的目标是自然的,包括好的与坏的。若想不去遇到不喜欢的目标是不可能的。」「由于遵从瞋恨的命令,他已因愤怒而精神狂乱。向这种人报复又有什么用呢?」「佛陀视众生为自己的亲生孩子。因此发愿修菩萨道的我不可为他们而灰心与生气。」若折辱我的人是具有圣洁的戒行等美德,我应该省察:「我不可对这有德行的人生气。」若折辱我的人是没有圣洁的戒行等美德,我应该省察:「我应该对你怀有大悲心。」「瞋恨使我的美德与名誉受损。对他生气使我看来丑恶、不得安眠等。而这些是我的敌人所期望与感到高兴的。」「瞋恨是个强敌,它带来许多危害与破坏所有的成就。」「具有忍辱的人没有仇敌。」「造恶者会因其恶行而在未来遭受痛苦。只要我能够忍辱,我就不会和他一样遭受痛苦。」「若我以忍辱克制瞋恨,我将克服我那成为怒火之奴的敌人。」「我不可为了瞋恨而放弃忍辱这一个圣洁的美德。」「身为一个具有戒行等圣洁美德的人,怎么可以让排斥这些美德的污染趁着生气而生起?而且,缺少了这些美德,我又怎能援助众生与证得佛果。」「只有具有忍辱,我们才不会受到外物干扰,而心才有定力。只有具备了定力,我们才能观到诸行或有为法是无常与苦的、诸法是无我的。涅槃是无为法、不死、寂静、至上,而佛性是不可思议与具有无边的力量。」他通过观照而培育了随顺忍,他了解:「他们只是无我的自然现象。他们根据各自的因缘而生灭,不从何处来,也不到何处去。他们并不是一个永恒的个体,也没有一个主宰这些现象的主人。」如此如实知见之后,他们明了没有「我造」与「我所造」的根基。如此省察之后,菩萨不动摇与不退转地朝向目的地,肯定会获得正等正觉。
这是对忍辱波罗蜜的省察。
在此,我应当举出富楼那尊者对于忍辱的态度;这是一个我们学习忍辱的好榜样。
在佛陀时代,有一次富楼那尊者向世尊说他想去住在西方轮那。佛陀就问他:「富楼那,西方轮那的居民很粗鲁与野蛮。若他们辱骂你,你会有什么感受?」
那长老答道:「世尊,若西方轮那的人民辱骂我,我会把他们视为好人,无瞋与耐心地忍受他们,想:『他们是好人,是非常好的人。他们只是辱骂我,却没有以拳头和手肘来攻击我。』」
佛陀再问他:「富楼那,若西方轮那的人民以拳头和手肘来攻击你,你会有什么感受?」
「世尊,我会把他们视为好人,无瞋与耐心地忍受他们,想:『他们是好人,是非常好的人。他们只是以拳头和手肘来攻击我,却没有用石头丢我。』」
过后佛陀再问他若那些人用石头丢他、用木棍打他、用刀斩他,甚至杀死他,那他会有什么感受?
长老答道:「世尊,我会无瞋与耐心地忍受他们,想:『世尊的弟子,譬如瞿低迦尊者和阐那尊者,由于对身体与生命感到厌恶,所以必须自杀。我是多么的幸运,因为我不需要自杀。』」
过后佛陀赞叹他的看法,以及为他祝福。
再者,在《舍罗邦伽本生经》里,帝释天王问舍罗邦伽沙门道:「拘利若传承的沙门,什么东西是我们杀了之后不会懊悔的?什么东西是我们舍弃之后会受到智者赞叹的?我们应该耐心地忍受谁人的辱骂?请回答我这些问题。」
当时是舍罗邦伽沙门的菩萨答道:「我们可以毫不后悔地杀死瞋恨;舍弃无感恩心以获得智者的赞叹;无论对方是比我们高级、低级或与我们同等,我们都耐心地忍受每个人的辱骂,有德者称这为最高级的忍辱。」
帝释天王再问:「隐士,我们可能忍受比我们高级或与我们同等的人的辱骂,但为何我们应该忍受比我们低级之人的粗言恶语呢?」
菩萨答道:「我们可能基于害怕而忍受比我们高级之人的无礼,或为了避免斗争而忍受与我们同等之人的辱骂。但是智者认为不基于任何原因地忍受比我们低级之人的粗言恶语是最上等的忍辱。」
《忍辱行者本生经》里记载了我们的菩萨有一世生为忍辱行者(Khantivadi)时至上的忍辱榜样。有一天,卡拉布王(Kalabu),即未来的提婆达多,在许多男女侍者陪同之下前往其皇家公园。在玩乐一段时间之后,他感到疲倦而睡着了。由于没有再服侍国王的需要,除了皇后之外,其它的女侍者都前去聆听住在该皇家公园里的忍辱隐士说法。当国王醒过来时,他看到除了皇后之外,其余的女侍者都不在了。所以他就问皇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在知道是什么一回事之后,他对那隐士感到非常妒嫉与愤恨。他就去问那隐士说他到底是在教什么。那隐士告诉国王说他是在教忍辱。国王就命人鞭打他,直至全身都是血,然后再问他的教理是…
《菩提资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