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或将不清净的戒行持得清净。
如果由于过去所累积的力量,与持戒对立的反感等法不时生起,发愿修菩萨道者应该如此省察:「你不是下定决心要证得阿罗汉道智与正等正觉的吗?若你的戒行有缺陷,你根本连世俗的事都不会有成就,更别说是出世间的事。你发愿欲证得的正等正觉是最高的成就。由于持戒是正等正觉的根基,你的戒行必需具有很高的素质,因此你应该是一个热爱戒律的人。你必须时常善护自己的戒,应比保护蛋的母鸡更谨慎。再者,为了解救众生,你需要教他们佛法,也需要帮助五根未成熟的人达至五根成熟,以进入三乘。给错医法的医生是不可信任的,同样地,人们不能信赖没有道德的人之言论。」如此这般地省察:「若要成为值得信任的人,你必须有清净的戒行,这样才能解救众生,帮助他们达到五根成熟,登上三乘。再者,只有在你拥有禅那等特别的素质之后,才有能力帮助他人与圆满智慧等波罗蜜。若没有清净的戒行,是不可能获得禅那等特别的素质,因此你必须具备清净的戒行。」
三、出离波罗蜜
关于出离波罗蜜,它是以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为基础的出离心,它是在明了欲乐与生命的不圆满之后所生起的舍弃之心。它的特相是舍弃欲乐与生命;作用是看透欲乐与生命的不圆满;现起是远离欲乐与生命;近因是悚惧智。
菩萨必须省察在家生活的缺点,即是受到对妻子儿女们的责任所约束、是贪婪之道等,反之应该省察比丘生活的好处,即有如天空般广阔自由,而不受不必要的责任所约束。
《中部‧苦蕴经》提到,我们必须谨记欲乐目标会带来比较多的忧虑与悲痛,而不是快乐的事实。认清在追求欲乐目标时必须经历热、冷、蚊子、苍蝇、风、烈日、爬虫类、跳蚤、昆虫等所带来的苦难。认清在努力追求欲乐目标遇到失败时所带来的失落、伤痛与烦躁。认清在获得它们之后,担心与忧虑是否能够保护它们不受五敌的损害。认清只是为了追求欲乐目标而展开的恶战所带来的极度痛苦。认清因为欲念而造恶的人将在今世面对三十二种严重的果报。认清来世投生四恶道时将面对极恐怖的苦楚。
这是对出离波罗蜜的省察。
在此,我应当简要地对你们说《莲根本生经》,以说明何为出离波罗蜜。
以前有一个名为大黄金的年轻婆罗门,他的出生地是波罗奈国。他连同另外十人一起出家,包括六个弟弟、一个妹妹、一个男仆、一个女仆和一个朋友。他们住在森林里的一个莲花池旁,以摘野果为生。
开始时他们一同出去摘野果,依然有如村人一般地交谈,并不像是森林隐士。为了终止这种不良的情形,身为大哥的大黄金说:「我单独一人去找水果,你们都留下来安静地修行。」其兄弟则说:「您是我们的首领,所以不应该让您去摘水果。妹妹和女仆也不应该去,因为她们是女人。我们八个人应该轮流去摘水果。」每个人都同意这项建议。
过了一段日子,他们的心变得非常知足。他们不再贪求水果,而只取近处莲花池里的莲藕来维生。值班的人把莲藕拿去茅屋里分为十一份。最年长的先拿他的份,击石鼓为讯,然后回到自己的地方安静地吃,过后再继续自己的修行。排行第二的在听到石鼓响后就去拿自己的份,然后再击鼓为讯。如此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去拿自己的食物、回去自己的住处安静地吃,然后继续修行。如此,除非有特别的原因,他们是没有相见的。
由于他们非常精进修行,因此导致帝释天王的宝座震动。帝释天王想了一下就知道其原因所在。当时他对他们是否真的不执着欲乐存有疑心,为了探个究竟,他连续三天以神通藏起大哥的食物。
第一天,大哥去拿自己的食物时,他没有看到自己的食物,他想应该是值班的人遗忘了,也就没有说什么,只是回去自己的住处继续修禅。第二天,他也没有看到自己的份,他想可能是其它人误会他做了错事,而故意不给他食物来惩罚他,因此他有如第一天般保持沉默。第三天又没有看到自己的份时,他想若自己果真有做错事的话,他应该向他人道歉。所以他在黄昏时击鼓招集众人,说:「为什么你们没分食物给我?若我有做错的话你们就讲出来吧,我将向你们道歉。」二弟就起身向大哥致敬,然后说:「大哥,可否让我为自己说几句话?」在获得大哥的允许后,他就发誓说:「大哥,若我偷了您的食物,让我现在就拥有许多马、牛、银、金和一位美丽的妻子,跟我的家人住在一起,尽情享受世俗的生活。」
发这种誓言表示只要我们还执着欲乐,当我们失去它时,就会感到痛苦。发这誓言是为了表示厌恶欲乐。
大哥说:「你已经发了很严重的誓。我相信你没有拿我的食物。你可以回去坐下。」
其它人则掩耳说道:「哥哥,请您别这么说。您的话实在太严重太可怕了。」
他们掩耳是因为身为禅修者的他们对欲乐感到厌恶。欲乐实在可怕到他们不能忍受听到有关欲乐的话。
接下来三弟则说:「大哥,若我偷了您的莲藕,愿我变成戴花涂檀香的人,拥有许多孩子,很沉迷及执着欲乐。
如此,其它八人也发了类似的誓言。
在这故事里,身为大哥的大黄金隐士即是我们的菩萨,其它人则是未来的大弟子。
这是我们的菩萨及其随从如何修习出离波罗蜜。
四、智慧波罗蜜
关于智慧波罗蜜,它是以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为基础、透视诸法之共相与特相的心所。它的特相是透视诸法之实相,或是毫无错误地观照目标的共相与特相,有如一个熟练的射手一箭即射中目标。其作用是有如灯般照明其目标;现起是不混乱,有如向导为迷失在森林中的旅人引路;近因是定力或四圣谛。
对于智慧波罗蜜,应当如下地省察:
「如果没有智慧,布施等德行就不会变得清净,也不能够执行各自的作用。即有如失去生命的身体就会失去光泽,也不能执行种种功能;而没有了心,诸根就不能在各自的范围之内执行其作用,同样地,如果没有智慧,信等诸根就不能执行它们的作用。智慧是修其它波罗蜜的主因,因为当慧眼开启时,伟大的菩萨甚至会毫不赞扬自己及贬低他人地舍弃自己的肢体与器官。就有如药树般,他毫无分别心地付出,在(之前、当时与之后)三时都充满喜悦。通过智慧,在运用方法善巧智及为他人的福利而作出的舍离达到了波罗蜜的层次,但为自己的利益而作的布施就好像是在投资。
再者,如果没有智慧,戒就斩不断渴爱等烦恼,因此甚至不能达到清净,更别说是作为(获得)正等正觉者的美德的基础。
只有智者才能够很清楚地看透在家生活、欲乐与生死轮回的厄难,以及看清出家、证得禅那及证悟涅槃的利益;而他独自地出家,培育禅那,趣向涅槃,以及令到他人也获得这些成就。
没有智慧的精进并不能够完成所要达到的目的,因为激起它的方式错误,所以完全不激起精进比错误地注进精进好。但当精进与智慧配合时,如果再具备正确的方法,是没有任何事无法完成的。
再者,只有智者才能毫无瞋恨地忍受他人对他的虐待,愚痴的人是办不到这点的。对于缺少智慧的人,他人的恶待只会激使他烦躁。然而对于智者,他能善用其忍辱的能力,以及令到它的力量增长。
在如实地明了(苦、集、道)三圣谛、它们的因与对立之法之后,智者不会欺骗他人。菩萨只有在证得佛果时才会直接地证悟第三圣谛,即一切苦的止息。同样地,在以慧力加强自己之后,智者的毅力形成了实行圆满诸波罗蜜的不动摇决意。只有智者才能够很善巧地提供一切众生福利,而毫不分别亲爱的人、中立者及敌人。只有运用智慧才能中舍地面对世间的得失等起起落落,而毫不受它们动摇。」
人们应当如此省察智慧波罗蜜,认清它是清净一切波罗蜜之因。
再者,菩萨必须如此训诫自己:「无慧就不会获得知见,而无知见就不可能成就戒。缺少智慧与戒的人是不能获得定的,而没有定的人甚至连为自己带来福利也不能,更别说是崇高的提供他人福利。因此致力于为他人的福利而修行的你怎么能够不尽全力清净自己的智慧?」这是因为菩萨是通过慧力而具足了智慧、真实(sacca)、舍离与寂静(upasama)四住处(caturadhitthana),得以运用布施、爱语、利行(atthacariya)与平等或同待(samanattata)四摄法(catusangahavatthu)利益一切众生,得以协助他们进入解脱道及使到他们的诸根成熟。再者,通过慧力,他投入于分析诸蕴、处等,透彻地依真谛觉照缘生与灭尽的过程,培育布施波罗蜜等至最高层次,而圆满了菩萨的行道。如是在省察智慧的种种美德之后,他应不断地培育智慧波罗蜜。
批注《分别论》的《迷惑冰消》举出七个培育智慧的方法:
一、不断地请教智者;
二、保持身体与身外物清洁;
三、保持信、精进等诸根平衡;
四、远离无慧之人;
五、亲近智者;
六、省思含有深奥之慧的法的本质;
七、在所有四种姿势里都倾向于培育智慧。
《中部注》提到菩萨会在诸佛座下出家、清净自己的戒、研究佛陀的教法、过着禅修的生活、以及培育观智直至行舍智──这是菩萨在成佛之前所能够证得的最高智慧。
现在正法还住世,而这是提供你们培育各层次的观智的机会;如果想要修菩萨道,你们有机会修至行舍智。但是如果只想要获得解脱,最低限度你们必须修止禅与观禅,致力于在今生证得须陀洹道果,以便不会白费了已获得的难得人身及已遇到的稀有佛法。
五、精进波罗蜜
精进波罗蜜是以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为基础,而为众生之福利所付出的身与心之努力。它的特相是奋斗;作用是支持;现起是不松弛;近因是精进事或悚惧智。
对于精进波罗蜜,应该如此省察:「即使是可预见其成果的世间事,若不努力的话亦不可能成功地达到目的。反之,精进而毫不气馁的人是无事不可成就的。缺乏精进力的人根本连要开始把众生从娑婆世界的漩涡中解救出来也不能。具有中等精进力…
《菩提资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