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资粮▪P13

  ..续本文上一页记之后,菩萨必须继续以至少四阿僧祗劫与十万大劫的时间来圆满诸波罗蜜,以证悟一切知智。因此,对于这位在漫长娑婆旅途上的伟大旅客,即菩萨,布施波罗蜜是非常重要的。在巴利文经典中的《佛种姓经》经文里,布施波罗蜜的修持占了主要的地位。

  因此,上述《相应部》里的经文的对象是具有证悟阿罗汉果的成熟因缘之人。对于波罗蜜还未圆满之人,他们不应说布施波罗蜜并非重要因素。

  有些人问:只修习布施波罗蜜是否能够证得涅槃。这问题可以如此回答:若只修习一个波罗蜜,无论是布施、或持戒、或禅定,皆不可能证得涅槃。因为只修习布施即表示没有持戒与禅定。同样地,只修习禅定即表示没有持戒与布施的助力。当不以持戒来摄受自己,人们将易于造恶。若有此恶习之人尝试去修禅,他将只是白费气力。这就好像把一粒好的种子放在烧得火红的铁锅里,它将不可能发芽,而只会被烧成灰。因此,「只修习布施」是不正确的。

  《佛种姓经》中的布施一章很清楚地提到布施时不可分别受者为上中下等。根据这一段经文,有分别心地选择受者来做布施是不当与不必要的。

  但是,在《中部‧后分五十经篇‧施分别经》里,佛陀列出七种僧伽施和十四种个人施。这部经里指出,关于布施给一位受者的个人施,其善业将根据受者而有所差别,最低为动物,依次增加至最高的佛陀。至于僧伽施,善业最强的则是供养以佛为首的僧团。

  《饿鬼事‧安古罗鬼经》提到两位天神;当佛陀坐在三十三天帝释天王的座位上开示《阿毗达摩论》时,有两位天神──因陀卡(Indaka)和安古罗(Ankura)到来听佛说法。每当有上等的天神到来听法时,安古罗就必须让位,如此他退后至距离佛陀十由旬之地。

  但是因陀卡安然坐在原位而不须退让。它的原因是:在人类的寿命是一万岁时,安古罗是一位很富有的人。在那一生中,他每天都布施食物给许多的普通人。其煮食之地长达十二由旬。由于这些善业,他得以投生为天神。然而因陀卡只是供养阿那律尊者一汤匙的饭即得以投生为天神。

  虽然因陀卡只是布施一汤匙的饭而已,但是由于受者是阿罗汉,因此善业也非常大与圣洁,由于他是上等的天神,因此他不需要让位。反之,虽然安古罗在一段非常长的时期里做了大量的布施,但是由于受者皆是一般的普通人,因此,他所获得的福报并非上等。所以每当有上等的天神到来时,他就必须让位退后。因此在巴利文经典里有一个训诫:“viceyya danam databbam yatha dinnam mahapphalam.”,意即:「每当做布施时,应选择会带来最大的福报之人为受者。」

  从这点看来,在巴利文经典之中,《佛种姓经》和《施分别经》等好像有矛盾。但若了解到《施分别经》的对象是普通人与天神,而《佛种姓经》是专为欲证悟一切知智或佛智的菩萨道行者所讲的,那么,这矛盾即得以解开。菩萨必须布施给任何到来的受者,毫不分别他们为上中下等之人。他不需要想:「这是下等受者,若布施给他,我将只会获得下等的佛智。这是中等的受者,若布施给他,我将只会获得中等的佛智。」因此,对倾向于证悟一切知智的菩萨,无分别心地布施予一切到来的受者已是一种惯常的修习。反之,普通人与天神修布施的目的是获取所喜爱的世俗之乐,因此他们很自然地选择最好的受者为布施的对象。

  结论是:以菩萨为对象的《佛种姓经》和以普通人与天神为对象的《施分别经》等其它经典之间是没有矛盾的。

  二、持戒波罗蜜

  关于持戒波罗蜜,它是以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为基础的善身与口业。根据《论藏》的定义,持戒是「离心所」与实行当行之善的「思心所」。它的特相是不让身口为恶,而保持它们行善。它的另一个特相是作为一切善业的基础。它的作用是防止道德沦落,也有帮助获得无瑕疵,无可批评的完美道德之作用;其现起是身语的清净;近因是羞于为恶(惭)与害怕为恶(愧)。

  应该如此省察持戒波罗蜜:「戒律是甘露法水,能洗净恒河之水亦洗不清的内心烦恼。戒律是良药,能医檀香木等亦治不好的贪婪之火。它是智者的庄严,并不与凡人的项链、皇冠、耳环等服饰相同。它是一种天然的香,香味散播四方,而且适于任何, 情况;它是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卓越咒语,能获得王室与婆罗门等贵族、天神与梵天的尊敬与顶礼。它是通向诸天界的阶梯。它是修证禅那与神通的方便、是通向涅槃城的大道,也是佛、辟支佛、阿罗汉三类觉悟的根基。由于它能实现持戒者的所有愿望,因此它比愿望宝石与宝树更优越。」

  而且世尊在《增支部》(viii.4.5)里说道:「诸比丘,有德者的心愿基于其清净之戒而得以实现。」在《中部‧经六》里,世尊说:「诸比丘,若比丘当愿『愿我梵行同修对我感到喜爱、尊敬』,他应当成就戒行。」在《增支部》(xi.1.1)里世尊说:「阿难,善的戒行令人得以脱离追悔。」在《长部‧经十六》里,世尊说:「居士们,这些是具戒的善人所获得的五种利益。」所以,应该依这些经省察戒的功德,以及依《火蕴譬喻经》等省察无道德的危害。以下是《增支部‧七集‧火蕴譬喻经》的摘要。

  一时佛陀与众比丘在憍萨罗国游方,在某处看到一堆烈火。佛陀即离开那条路,走到一棵树下,坐在阿难尊者以袈裟为他准备好的座位上。过后佛陀问众比丘:「诸比丘,是那一者比较好,是坐下抱着, 一团烈火比较女呢,还是坐着抱着一位身体柔软、触觉美妙的少女?」

  众比丘无知地回答说抱着少女会比较好。

  佛陀即解说对一个不持戒的人来说,抱着烈火是比较好的,因为这只让他痛苦一生,然而抱着少女将导致他们投生恶道。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根据《相应部‧燃火之教经》(Adittapariyaya Sutta of Samyutta Nikaya)所述,执着于坐着抱着身体柔软、触觉美妙的少女的享受是不善法。这不善法有很强的力量,能够带来投生到遭受极度痛苦的恶道之果报,而且必须如此遭受痛苦一段很长的时间。

  过后佛陀再问众比丘:

  一、 是给一个强壮的人折磨、鞭打双脚,至皮、肉、骨都破裂与粉碎比较好,还是乐受信徒的顶礼比较好?

  二、 是给一个强壮的人以尖利的矛刺穿胸膛比较好,还是乐于接受信徒的顶礼比较好?

  三、 是给一个强壮的人以一块烧得火红的铁片紧捆全身比较好,还是穿用信徒所布施的袈裟比较好?

  四、 是给一支烧得火红的器具拉开嘴巴,再投入一粒烧得火红的铁球,烧掉从嘴至肛门的内脏比较好,还是食用信徒布施的食物比较好?

  五、 是给一个强壮的人紧捉头及肩,再强压下去坐或躺在一个烧得火红的铁床比较好,还是用信徒布施的床比较好?

  六、 是头下脚上地给一个强壮的人捉着,再抛进一大锅烧得火滚的铁里比较好,还是住在信徒布施的寺院里比较好?

  对于较后的这六个问题,众比丘也给予有如第一题那样无知的答案。而佛陀的解释也有如第一题的,即对于不持戒的人,双足给人撕裂、打碎或胸膛给利矛刺穿等比较好,因为他们将只受苦一世。反之,若乐受信徒的顶礼、接受信徒的顶礼等将会导致他们投生恶道,在漫长的日子里遭受极端的痛苦。

  最后,佛陀以下面的话结束这一次的开示:

  「为了带给布施的信徒最大的利益,和使自己在僧团里的生活有益,比丘必须致力于三学;希望带给自己与他人福利的比丘必须时时刻刻保持正念与精进。」

  开示结束时,六十位持戒不清净的比丘当场口吐热血;六十位犯了轻戒的比丘则即刻还俗;六十位持戒清净的比丘则证得阿罗汉果。

  这是《火蕴譬喻经》的摘要。

  再者,应当省察持戒是喜悦的根源,能够免除自责、他人的谴责、惩罚及死后堕入恶道。持戒受智者所赞叹;是免除追悔的根源;是安全的基础;它超越了所能获得的出身、财富、政权、长命、美貌、地位、族人与朋友。持戒清净的人欢喜地想:「我已造了善业,做了好事,为自己建了防止危难的保护所。」他不会受到自责与智者责备的烦恼。对他来说惩罚与投生恶道是不可能的事。反之,智者赞叹他说:「这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他跟没有道德的人不一样,因为他是绝对无悔的。」这戒行清净的人不会像无德者般想:「我造了恶业,做了邪恶的事。」持戒是安全的基础,因为它是正念的根本原因,能带来众多利益,例如避免失去财产等。而且它能去除不善业,因此它是我们幸福与快乐的最主要来源。它超越了所能获得的出身高贵等,因为即使一个出身低微的人,当他具有道德时,也会受到出身高贵的王族与婆罗门等的尊敬与顶礼。道德的财富超越了外在的财富,因为它不会受五敌威胁。它将跟随我们到来世。它带来极大的利益,也是修定与慧的基础。即使所谓的世界统治者亦控制不了自己的心,而持好戒律的人却能够控制自己的心,因此持戒优于国王的权力等等。道德甚至比生命更可贵,就有如佛陀所说的「一天有道德的生活远比一百年无道德的日子来得好。」而且《中部‧经一○五》提到舍弃梵行戒就有如在精神上已经死了。由于有道德的人甚至会受到敌人的敬仰,也由于他不会受到老、病与恶运所征服,因此他的德行超越了外表的美丽。由于它是天界与涅槃之乐的基础,因此它远比世界上最好的楼阁与皇宫更可贵,也远比最高阶级的国王、王子、大将军等更优越。持戒也比关怀你的幸福的亲戚朋友们来得更好,因为它真正带给你福利与进益,而且是紧随着你去到来世。戒律有如一位特别的保镖,保护这难以看护的躯体,甚至能防止军队、毒药、咒语与魔法的危害。当你省察「持戒充满了无可计数的品德」,你会将不圆满的戒行持得圆满…

《菩提资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转正*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