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資糧▪P16

  ..續本文上一頁什麼。那隱士答道:「陛下,我教的是忍辱,然而您以爲我的忍辱只是皮膚那麼的淺嗎?」聽後國王感到更加憤怒,而命人把那隱士的鼻子與耳朵都切掉。然後他再問那隱士是教理是什麼。那隱士答道:「陛下,我教的是忍辱,然而您以爲忍辱是在我的鼻子與耳朵裏嗎?」過後,國王再命人把那隱士的雙手雙腳都斬掉,但那隱士卻問國王說他是否以爲他的忍辱是在手腳裏。無法證明那隱士不能依自己所教的實行之後,他憤恨地在那隱士的胸口踢了一腳,然後離去。在國王離開之後,當時是將軍的未來舍利弗請求那隱士原諒愚蠢的國王。忍辱隱士就說:「我對國王甚至一念的瞋恨都沒有。事實上,我還祝他幸福長壽。」如此,即使他受到該國王的辱罵,也遭受那國王命人對他鞭打、割鼻、切耳、斬四肢直至死亡的折磨,他卻一點也不生氣,而且在忍辱時還能充滿慈愛。

  我們的菩薩不單只是身爲人時能夠修習這種高程度的忍辱,即使是身爲動物時也能夠如此修習。在《大迦比本生經》(Mahakapi Jataka)中記載,在那一世生爲猴子的菩薩爲了救出一個掉在深坑裏的婆羅門而費盡了全身的力氣,過後疲乏與毫無戒心地躺在那人身上睡著了。那個心腸惡毒的婆羅門醒來後,竟然想把救他一命的猴子作爲食物充饑。而毫無感恩心地以石頭擊打那猴子的頭。然而,菩薩不但毫無一絲瞋恨地默默忍受頭上的傷痛,而且繼續幫那人脫離野獸的威脅。通過在樹上跳躍,它以滴血的方式爲那人指出一條走出森林之路。這是菩薩應該如何修習忍辱的方法。如果你要成爲菩薩,你應該效仿這些例子。

  七、真實波羅蜜

  關于真實波羅蜜,它是以大悲心及方法善巧智爲基礎,而只說實話且言而有信;亦可分析爲離心所、思心所等。它的特相是誠實不欺的言語;作用是指明事實;現起是聖潔、美妙;近因是誠實。

  對于真實波羅蜜,應該如此省察:「沒有真實就不可能擁有戒行等美德,因爲不真實就根本不會依願實行。當不守真實時,一切的惡行也跟著而來。不時時刻刻皆說真實話的人在今生亦不會受到他人信任,在每個未來世,他的話亦無人肯接受。只有具備了真實,我們才能培育戒行等美德。只有以真實作爲基礎,我們才能淨化與成就聖潔的美德,譬如波羅蜜、舍離與善行。因此,在對各種現象保持真實之下,我們才能實行波羅蜜、舍離與善行的作用,而成就菩薩行。」

  在此我應當引用須陀須摩的故事,以顯示我們的菩薩如何修習真實波羅蜜。以前有個名爲食人鬼的人住在森林裏。他原本是波羅奈國的國王(後來因爲被諸大臣發現他吃人肉,所以被逼下臺)。他發了個願,若他受到相思樹的刺割傷的腳在七天之內不藥而愈,他就會以一百零一位國王的血來拜祭一棵榕樹。(因爲他要求那棵榕樹的樹神醫好他的腳傷。)過後他的腳傷果然好了(但那是它自己好的,並非樹神醫好的),而他也成功捉到了一百位國王(及把他們都吊在樹上)。隨著樹神的要求,他必須捉俱盧國的須陀須摩王爲第一百零一位國王(因爲樹神知道只有須陀須摩王才能製服他。)。他成功在鹿勝園裏捉到須陀須摩王,再把那王背回森林裏去。須陀須摩王就向他說:「我必須回家一下子,因爲在我去鹿勝園的途中,我遇到一位名爲難陀的婆羅門,他要教我值得四百個錢幣的四首偈。我已經答應他從園裏回去時向他學那四首偈,所以叫他在我家裏等我。請你放我回去學它們以完成我的諾言。過後我會再回來找你。」

  食人鬼則說:「你說得好像已經脫離了死神的手掌心。我不相信你。」

  須陀須摩王就說:「我的朋友,(食人鬼與須陀須摩兩人還是王子的時候本是同學。)食人鬼,在這世間裏,有道德地過活後死去好過長壽卻充滿罪惡,因爲它是人們所厭惡與指責的。不真實的話語不能保護人們在死後不投生惡道。朋友,甚至有人說『狂風把岩嶽吹到天空去了』,或『太陽和月亮掉在地上了』,或『所有的河水都向上逆流了』,你都可以相信。但若有人說『須陀須摩講騙話』,那是不可信的。朋友,若有人說『天空已經裂開了』,或『海洋已經幹枯了』,或『須彌山已經被磨到不遺下絲毫痕迹了』,你都可以相信。但若有人說『須陀須摩講騙話』那是不可相信的。」然而食人鬼依舊不相信他。

  由于食人鬼還是不相信,須陀須摩心想:「食人鬼還是不肯相信我。我將發誓讓他相信我。」所以他就說:「朋友,請你放我下來,我要發誓來說服你。」

  當食人鬼把他放下來時,他說:「朋友,我拿著劍與矛發誓:我要離開你一陣子,以實現我對難陀婆羅門所許下的諾言,去城裏向他學四首偈。過後我會堅守我的承諾回來見你。若我不是說實話,願我不會投生在受到劍矛等武器保護的皇族裏。」

  食人鬼聽後心想:「這須陀須摩王已經發了普通國王不敢發的誓。不管他是否會回來,反正我自己也是個國王。若他沒有回來,我就割破自己的手臂取血來拜祭榕樹神。」這麼想後,食人鬼就讓須陀須摩菩薩離去。而須陀須摩王果真依言實行,在向難陀婆羅門學完那四首偈之後即回去見食人鬼。這即是菩薩應該如何毫不顧慮自己的性命地堅守諾言的例子。

  八、決意波羅蜜

  關于決意波羅蜜,它是以大悲心及方法善巧智爲基礎、對行善利益他人毫不動搖的決心,或是如此下決心時生起的心。它的特相是決意修習菩提資糧;作用是對治與菩提資糧對立之法;現起是堅貞不移地修習菩薩行;近因是菩提資糧。

  應如此省察決意波羅蜜:「若無不動搖的決意修習布施波羅蜜等善行,在遇到敵對的煩惱時,我們就不能再堅定與平穩地行善。若不能堅定與平穩,我們就不能善巧與勇猛地行善。缺少了善巧與勇猛,就不能成就正等覺的先決條件,即布施波羅蜜等等。」

  在此,我應當簡要地向你們說德米亞王子的故事,以顯示我們的菩薩如何修習決意波羅蜜。

  有一次菩薩生爲迦屍國國王的兒子,名爲德米亞。當王子一個月大時,他的父王抱著他審判四個小偷,每個小偷都受到處罰。當王子看到時感到很驚駭與悲傷,心想:「我應怎麼做才能脫離這皇宮?」

  隔天,當他獨自躺在白色華蓋之下時,他回憶自己的過去世。他憶起在前一世裏他是叁十叁天裏的一位男神。當他再回憶更遠的過去世時,他憶起在第二前世裏,他在地獄裏受了八萬年的苦。當他省思自己爲何會墮入地獄時,他憶起在第叁前世裏,他就是在那個地方當了二十年的國王,也跟他的父親一樣審判犯人。憶及這一點時,他害怕以後自己會成爲國王。當時保護那華蓋的女神在過去其中一世是他的母親,她抱起菩薩說:「孩子,別害怕。若你想要脫離這皇宮,你只須決意裝成啞巴、耳聾及全身癱瘓。那麼你的願望就會實現。」當時王子就決意照著辦。

  在接下來的十六年裏,王子受到了各種考驗,但他還是對自己的決意堅定不移。最後他的父王下令說:「我的兒子是真的啞巴、耳聾及全身癱瘓。把他帶去墳場活埋了。」當時,有一個馬車夫在國王的命令之下把德米亞王子載到墳場,想要把他活埋。在那馬車夫挖地的時候,德米亞知道自己已經獲得自由,因此才開始活動身體與說話。

  如是,雖然他在漫長的十六年裏受到各種艱難的考驗,但他還是有如不受動搖的岩嶽一般地堅定。他那堅定不移的決意是非常高難度的決意。只有人們能夠有如德米亞王子一般盡全力、不動搖地去實行任務決意時,他們才是在成就菩薩所修的決意波羅蜜。

  九、慈波羅蜜

  慈波羅蜜是以大悲心及方法善巧智爲基礎、爲衆生之福利與快樂所做的奉獻,或是無瞋心所。它的特相是希望衆生富有與快樂;作用是爲衆生的福利而努力,或消除瞋恨;現起是友善;近因是視衆生可接受的一面。

  應當如下地省察慈波羅蜜:

  「即使爲自己的利益著想的人,也不能夠毫不關懷他人地即獲得今世的成就,或在來世投生到善趣;而想要引導一切衆生證悟涅槃的人又怎能毫無慈愛之下達到其目的?如果你想要最終能引導一切衆生至證悟出世間的涅槃,你現在就須即刻開始祝願他們獲得世間的成就。」

  「我不能只憑祝願而爲他人帶來幸福快樂。且讓我致力于完成它。」

  「我現在以促進他們的幸福快樂支助他們,未來他們必定會成爲與我分享法的同伴。」

  「沒有了這些衆生,我就不能獲取菩提資糧。由于他們是成就與圓滿佛的一切美德之因,這些衆生對我來說是殊勝的福田,是造善業最爲理想之處,是應當恭敬的對象。」

  如是他應激起極強想要促進一切衆生的福利的傾向。爲何應當對一切衆生培育慈愛?因爲它是悲的根基。當他能以無量之心樂于奉獻其它衆生幸福與快樂時,他那欲拔除他們的痛苦之心就會變得既強且深。而且悲是一切導向佛果之法之首,它是它們的立足處、基礎、根、頭與主。

  修慈愛的人應該小心避免錯誤地培育了僞裝爲慈愛的欲愛。注釋裏警告說:「僞裝爲慈愛的欲愛是很會欺騙人的。」《清淨道論》裏的「說梵住品」也說:「去除了瞋恨即是成就了慈愛,然而欲愛的生起即表示慈愛已被毀了。」

  它的意思是:若有人能對他所生氣的人散播慈愛,而令到怒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慈愛,因此瞋恨的消失導致慈愛生起。若在他培育慈愛時生起了欲愛,那麼,他的慈愛即是消失了。他已經受到外表與慈愛相似的欲愛所欺騙。

  至于要達到波羅蜜的程度,所散播出去的慈愛必須足以令到對方亦以慈愛來響應。慈愛不單只是屬于十波羅蜜之一,同時它也是四十種止禅之一,能夠令到禅修者證得禅那與神通。因此菩薩與古代大德皆以非常深且強的定力來修慈,直到證得禅那與神通。爲了闡明在修習此波羅蜜時的成就,我應當簡要地向你們說《善人本生經》。

  當梵予王統治波羅奈國時,他公正地治理國家,盡了國王的十項任務。他行布施、持五戒與布薩戒。當時有一位犯了罪的大臣被國王驅逐出境。那大臣就去鄰近的憍薩羅國,爲那裏的國王服務。他煽動憍薩羅王派兵攻打與占領波羅…

《菩提資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轉正*輪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