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早,當再度碰上了那個感官意念時,治愈的傷口會再度裂開,像以前一樣,再下「猛藥」。
當有很多在這方面仍有缺點的比丘們聚集時,他們一定很容易受到這類感官意念的影響,程度或大或小。透過尊者阿迦曼使用猛藥的恐怖,一個比丘可能徹底地免疫一段時間,但是隔些時候,他可能又減少免疫力了,於是他必須被「舌撻」了,必須接受尊者阿迦曼的特效藥治療了。對於尚未絕對地解脫於煩惱的心意,這是可以想見的,它會時兒走入歧途。
當然,長老阿迦曼非常清楚這個事實,也不希望處處監督著他的弟子們。只有在事情非常有害地威脅到(心意)開發時,他才嚴厲地批評比丘們,以利於查核他們放肆無羁的思想。他希望他們的思想安住於解脫的主題上,和必然朝向解脫的努力上。因此,在傍晚的開示時間裏,猛藥經常下給當天心意失控的人。無疑地,所有這一切都顯示他做爲一個法師獨特的和有用的能力,一個對弟子具有他心通的人,就能爲了他們的利益和進步,而有效率地幫助和管製他們。至少,他的能力阻止了他們玩弄這些有害的思想和情緒,並檢查他們心意中有害的雜草的過度蔓延,因爲一個思想,不論是善的或不善的,總是重複生長。
049他的禅思經驗
尊者阿迦曼對於比丘弟子們的開示特別的詳細和深奧。徹底地解說戒律的修持,不同程度的禅思和智慧也論述得更長更詳細。所有程度的禅思和中級程度的智慧,從他住在沙裏卡洞起,就成了他直接的親身經驗。在東北住了一段時間之後,他的功夫更有進展了。所以他能夠詳盡地對他訓練和引導下的比丘和沙彌,解說所有程度的禅思和中級程度的智慧。
尊者阿迦曼的禅思,不論是初級程度、中級程度或是高級程度都是非常特別的。一下子,他的禅思在初級程度,另一下子又在中級程度,並跑到外面去拾取幾乎無窮盡種類的訊息和事件。他有時會和肉眼所看不見的衆生溝通,例如鬼魂、惡魔、那伽、無數境界的天使。當接待那些親近他而肉眼所看不見的客人時,他就是運用這種中級程度的禅思。另外有些時候,心意會自己從身體脫離並遊曆各種微妙的空居天界,從欲界到非常微妙的高級境界。這些遊曆有時也會帶他到黑暗的境界,那裏有衆生在感受著他們自己業報的痛苦。
在描述這些境界時,有時會用到「上」和「下」的字眼,但是必須要了解這些措詞並不意味著垂直的旅遊或是任何高度的變化。它們是指微妙或粗劣的程度,「上」是微妙程度的增加,「下」是粗劣程度的增加。相似的比較可見於人類世界中,當我們談到罪犯時,某些人要服輕微的短暫徒刑,而在同一個牢中,另有一些人則要服重大的長期徒刑。對兩種犯人之間的區域而言,並沒有「上」或「下」的區別。從空居天界到黑暗的境界也沒有所謂的垂直旅程。然而,仍有顯著的差別,就像在人的世界中,那些在牢裏的和那些在牢外的,都能彼此知道一些,至少能夠知道另一個群體真實地存在。那些統稱爲鬼和天使的,有著他們自己的境界,不只對我們來說是看不見和不可知,對其它境界也是如此,盡管心意的交叉識流,奔馳穿梭於每個存在的境界。
這些境界之所以看不見和不可知,是因爲每個個別的心理能力之故,而非不存在或不實在。這些境界或許是悲苦的非人境界或人類的世界,或稱做天人的天堂世界,或稱做梵天的高級天堂世界。換句話說,有些人能夠知道他們的存在,甚至遊曆其間,也就是因爲他們個別的(心意)開發所致。所以在「上」、「下」的詞意被直接體悟以前,這需要特殊的心理能力。這種措詞只是從傳統語言中借用,然後延伸應用於表達一個新的、抽象的意義。
050禅思習慣形成的效果
因爲他的心意是極度活躍而不安定的,尊者阿迦曼的中級禅思曾經和他的初級禅思緊緊連接著。一下子的初級禅思就足以把心意送入中級程度,然後它就跑出外境去撿拾訊息或目擊外在的事件。(經常,在這期間,不顧他自己。)一直到他後來能夠有效地控製他的心意時,他才能隨意地,多方面運用各種程度的禅思。一下子他的心就進入初級禅思,接著就希望進入中級,那之後,他就撤入禅思的基礎處,稱之爲不可動搖的程度(安般那),隨他所欲地息隱在其中。
這個第叁深奧程度的禅思是微妙的、不可動搖的,而其中的甯靜和喜樂是無法用言語形容的。尊者阿迦曼說,他已經同樣地達到了這個高級程度的禅思,但由於他的性向是在一切時中使用智慧,所以他能夠自己突破它形成習慣性的效果,不會長久地貫注於其中。一個修行人如果情感上執著於這個高級程度的禅思,當他變成自我滿足而忽略了在開發智慧的道路上前進時,就阻礙了他自己的進步。有很多修行的佛教徒,他們在修行道上的進步,是用高級禅思中微妙的嗜好效果來予以查驗,因爲它的喜樂是習慣形成的。他們被導向了輕忽智慧的運用,陶醉於自滿的蠶繭中,如果沒有來自優良禅師的強烈警告,他們就不能從這個界限中解脫自己,而會斷定這種成就本身必然就是痛苦的熄滅—涅槃了。
心意的專一,産生這種平靜舒泰或均衡,伴隨著這個禅思程度的甯靜喜樂,仍舊是植根在「有」的因緣流程之中,在流程的結果—「生」之中。沒有敏銳的智慧之光,生死的輪回不能被打破。因此,那是合理的,各種程度的禅思都要與智慧結合,對於高級禅思更是如此,其中智慧必須予以有力地強化,以防止自我的迷惑。
051不還者的中道—不可捉摸的煩惱
在他第二次前往東北的旅程中,尊者阿迦曼深切地體會到,叁果的聖弟子,不還者(阿那含)是以中級的智慧爲其特性。這個程度的成就需要完全達到身體性質的念住(中譯注:身觀念處),它超越了身體是動人而可愛的假設,也超越了身體是醜陋而可惡的假設。透過智慧的開發,心意已經離開了兩個極端(它們同樣地感性),行走於其間的中道,體悟了它們不過是步行的石階而已,因此完全地不執著於它們。這是對於不還者的最低要求,也就是通行記號。不還者需要更多智慧的修習和開發,以獲得這個道果上的最大利益。能夠這樣做的不還者,就有資格生於淨居天界中的第五重天(阿迦尼吒,中譯注:色究竟天),不必再生於較低的四重天之中。
尊者阿迦曼有一段很長的時期,持續在不還果的程度上,我們從尊者阿迦曼本人知道這件事。沒有人提供他任何谘商,他必須慢慢地而且非常謹慎地前進。那是一條他還不是很熟悉的道路,任何時候總是有著滑倒或走入岔路的可能。從經驗中,他知道當念住和智慧變得更微妙和更開發時,就證知了更深的法義,而煩惱也相對地變得更微細和不可捉摸了,更加狡滑地産生自我迷惑,藏匿得更深,也更聰明地僞裝著,因此在一個障礙能被超越以前是很痛苦的。所有的障礙都必須獨自勇敢地去面對,堅決地去戰鬥,除了從經典上學到的一些之外,不能指望其他的引導或建議。每當他「開荒拓野」的時候,他必須忍受多麽痛苦的考驗啊!在他曆經劫難而回來教導我們,節省我們的時間和努力之前,他要忍耐多少的痛苦呢!
尊者阿迦曼偶而會告訴他的弟子們,有關於他那段日子裏的嘗試和錯誤,悲哀和困窘,考驗和幾乎殉道。當聽著他是如何勇敢地承受痛苦時,作者被感動得兩度流淚,同情著他在當時數說不盡的痛苦,敬畏他已證知了深奧的法義。作者經常會這樣想,在這一生中,一個人是否能夠達到他一小部份的成就?他的敘述真的令人鼓舞,在需要勇氣的時候,給予作者更新的勇氣。
尊者阿迦曼曾經說過,每當精進的意願加強時,群居的意願會同步地減弱而希望隱居。然而,有許多弟子在他的引導和訓練之下,而且尊敬他爲師長,所以他必須留住一段時期,直到他們或至少其中某些人,在若幹程度上能夠幫助他們自己爲止。他知道自己內在的開發還未完成,因爲當時他只有達到第叁果的證悟,在達到究竟的果證之前,還有一階有待開發。
052老虎交響曲—純淨慈心的感化力
尊者阿迦曼可能在那空番諾城附近,斯裏宋卡拉區的沙鳳村一帶,住了叁或四個雨期安居,有一年住在卡米牙伊區的惠賽村。他喜歡惠賽村、卡米牙伊、諾宋和口克克拉一帶,因爲它們都是山區。尤其是在花可固村裏,他說,那裏除了天使之外,還有很多老虎接近他。天使經常在夜間來聽他說法,而凶猛的大老虎則在他的住處附近自由地漫步著。這些老虎有時會以交響曲的方式互相嘶吼著,而它們雷鳴似的吼聲回湯林間,不絕於耳。它們的吼聲,就像人類從遠方互相呼叫著,當一只老虎吼叫時,另一只就回應它,不久之後這個地區就回湯著震耳欲聾的吼聲了。這恐怖的交響曲是間歇性的,停了一下子,然後又重新開始,每一個樂師都使出他最佳又最大聲的演奏。有時,跟他住在一起的比丘和沙彌整夜不能入睡,被這些森林之王的窒息性歌聲叫醒著。尊者阿迦曼有善巧的方法來激勵弟子們的行爲,「你們這些懶骨頭要小心老虎啦,它最喜歡的莫過於把懶惰的比丘和沙彌飽餐一頓了。任何害怕老虎的人,就不要害怕加強自己的精進。那些加強精進的人,就不會喪身老虎口中。」
在他的激勵開示下,他的比丘和沙彌都被鼓舞著,而在老虎的雷鳴吼聲中,他們會振作自己做經行禅思。准備犧牲他們的生命,全然不顧自己忐忑不安的恐懼。
他們的小平臺高出森林的地面只有幾英尺,無法抵擋任何凶猛的野獸。如果任何一只森林之王想要把他們吃掉的話,這些比丘和沙彌將會是毫無辦法的。尊者阿迦曼的警告,因此最受尊重地被遵守著。有時會看到一只大老虎在比丘的住區來回地走著,但它不傷害任何人,或許它只是想要經過而已。尊者阿迦曼知道老虎不會攻擊他的弟子們,因爲來聽他說法的天使們,經常守衛著這個區域。他們曾經對他和所有在這個區域的弟子們提供了他們的保護,告訴他們,他們不會受到傷害。這些天使也請求他,盡…
《尊者阿迦曼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