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瑪爾巴譯師傳▪P19

  ..續本文上一頁直接能生自果大菩提者。

  【15】法緣—學習佛法的緣分。

  【16】四座法—一法要名。

  【17】往生奪舍法—使死者靈魂往生淨土或進入其他屍體以借屍還魂。爲那若六法之

   一。

  【18】推荽天女—一種隨賜。

  【19】沙彌—梵語室羅摩尼的簡稱。別解脫七衆之一。承認守護十所學處及其所屬叁十

   叁種違犯之出家男子。

  【20】那蘭陀—譯言施無厭。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的著名寺陀。建于五世紀至六世紀

   初,有八大寺院,僧徒主客常至萬人,學習大乘、小乘並吠陀、因明、聲明、醫

   方等,爲印度佛教的最高學府。我國唐代玄奘、義淨等在此留學多年。十二世紀

   末被毀,近世才發掘出一部分遺迹。

  【21】底洛巴—古印度一高僧名。公元十世紀人,系印度那若巴之上師,原名慧賢(協

   饒桑布),爲修密宗得成就者,因曾作榨油工,故名。

  【22】喜金剛—無上密乘一本尊名。

  【23】二品續—即《喜金剛續》。全書共二章,故名《二品續》。

  【24】金剛帳續—一法要名。

  【25】桑布紮續—一法要名。

  【26】風脈—密教氣功術語。風,指氣;脈,指血脈。風和脈是構成生命活動的兩種物

   質。

  【27】父續—金剛乘中,主要論述幻身或現分方便生起次第的經典。

  【28】中觀自續派—在世俗名言中承認事物自相實際存在的無性論者。

  【29】事、行、瑜伽叁部—即密乘六部中之外續叁部。密乘六部中之內續叁部爲父續、

   母續、無二續。

  【30】儀軌—密宗每修一法都有一定的程序或格式,叫儀軌。

  【31】曼劄—佛教所用供品之一。

  【32】淨土—佛菩薩的化土。

  【33】輪回—佛書所說六道衆生依存的世界及有漏五蘊。

  【34】珍寶地基—佛家說世間最初形成時,先有諸種珍寶所形成之地基在其下,次有須

   彌山王在其中,四方有四大部洲在其周圍。

  【35】須彌四洲—佛書所說位于須彌山四方大海中的大陸: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

   貨洲和北俱盧洲。

  【36】身語意叁密—即佛自證之境,因無凡夫之份,故稱密。

  【37】身語意叁業—即凡夫之行爲、言語及思維等叁種造作。

  【38】刹土—諸佛菩薩的清淨世界如極樂世界等。

  【39】五大—五大種。謂地、水、風、火、空五種元素。

  【40】智悲雙運—方便智慧雙運,福慧合修。方便謂菩提心,智慧謂證悟無我的空性

   慧,二者互不離異,稱爲智悲雙運。

  【41】本續—佛教密乘及有關密乘等經典書籍。

  【42】五次第—集密中修法的五種步驟。

  【43】光明、幻身—均爲五次第之作法。

  【44】無上菩提—謂即成佛。

  【45】大樂輪——指頭頂。

  【46】皈依—身心歸向所指望處。

  【47】母續—以闡述智慧空分爲主的佛教密乘經典。

  【48】摩诃麻耶法—梵語,譯爲大幻法。

  【49】屍陀林-梵音譯作屍摩賒那,意爲棄屍處。常指曾經抛棄四具死屍以上的地方。

  【50】手印—期克印。

  【51】瑜伽士—修行的宗教徒,修觀行者。

  【52】非人—鬼怪類。

  【53】淨相—清淨現分。現見一切情器世間均是淨土,均是佛身佛智之所示現。

  【54】古欽、古瓊、堅巴—法要名。

  【55】下劣形瑜伽—叁種瑜伽法之一。

  【56】深密咒瑜伽—叁種瑜伽法之一。

  【57】叁明—無學道者所具有的叁種神通:宿命明或前際明、天眼明或後際明和漏盡明

   等叁。

  【58】究竟法瑜伽—叁種瑜伽法之一。

  【59】金剛持—諸佛共主。梵音譯作伐折羅陀羅。佛書說爲釋迦牟尼講演密乘所現身

   相。

  【60】我慢—自視甚高,對人不敬。佛書說爲六種根本煩惱之一,是生起痛苦的根源。

  【61】悉地—梵音。成就意,即宗教徒所說修習訣竅所得的如意妙果。

  【62】具緣—具有善根者。前世所修善業今世已經成熟而發揮效力者。

  【63】叁摩地—梵音。即于所觀察事或于所緣,一心安住穩定不移的心所有法。

  【64】叁勝慧—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65】叁愚癡—叁無明,叁癡。指迷惑、猶豫和邪見叁者。

  【66】叁障礙—佛書對此有不同說法:貪障、礙障、下劣障。亦作煩惱障、所知障、業

   障。

  【67】叁惡趣—亦稱叁途,即地獄、餓鬼和旁生。

  【68】七支行—在佛和上師面前禱告的七項例行內容:頂禮、供養、忏悔、隨喜、請轉

   *輪、請住世、回向等。

  【69】補處菩薩—前佛而佛的菩薩,亦即爲佛之代理者。

  【70】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不貪、不

   嗔、不邪見。

  【71】十不善—殺、盜、淫、妄語、離間語、惡語、绮語、貪欲、嗔和邪見。

  【72】手印母—手印女。藏傳佛教活佛之妻;瑜伽咒師所依止的明妃。

  【73】福氣—又稱福澤、善報。宿命論所說命中注定應得的享用。

  【74】會供朵瑪—用作會供的食子。

  【75】尼拘屢陀—樹名,譯言縱廣樹,即榕樹。據慧琳音義十五曰:“此樹端直無節,

   圓滿可愛,去地叁丈余,方有枝葉,其子微細如柳花子。唐國無此樹,言是柳樹

   者訛也。”

  【76】常啼菩薩—古印度法勝論師弟子之一。

  【77】法上菩薩—即古印度法勝論師。

  【78】阿哇都帝—麥哲巴的別號。

  【79】我見—指五蘊假和合之心身,視爲常一之義,謂之我見。

  【80】金剛薩埵 —又稱金剛勇識。梵音譯作縛日羅薩怛縛。密乘百部本尊之共主。右

   手當胸執剛杵,左手持鈴置左股上,兩足結跏趺坐,身色潔白,皎如皓月。

  【81】衆生怙主—即佛。

  【82】善逝—梵音譯作修伽陀。依安樂大道菩薩乘,趨證安樂上果佛位者。

  【83】續部—怛特羅部。解說大乘教中金剛乘或密乘灌頂、道次建立、修法和法術等的

   佛說經典。

  【84】佛子—菩薩的異名。

  【85】遠離二邊—即無邊。二邊者斷常二邊或生死涅磐二邊。

  【86】大手印—亦稱大印。舊密所說究竟果位或殊勝成就,極無變異之樂,與第一刹那

   所得印證此樂之一切種色,無虧無盈,體性如初,乃至虛空未盡,常住常靜,斯

   之爲印;斷、證、心德叁大具備,斯之爲大,故名大印。

  【87】突吉多傑—麥哲巴賜給瑪爾巴的密名,意爲“意金剛”。

  【88】密名——受密宗灌頂時所賜之名字。

  【89】無量宮—安堵宮。材料、規模以及功德無可比量的本尊宮殿式壇場。

  【90】本尊—密乘的不共依怙主尊佛及菩薩。

  【91】天衆—聖衆海會,佛會,諸天會衆。

  【92】法爾—即法性,亦即空性。

  【93】四威儀—又稱身四威儀路。指身體的四種起居動作:行、坐、臥、住。

  【94】入定—人于禅定也。使定心于一處,止息身口意之叁業曰入定。

  【95】出定——出禅定也。

  【96】瑜伽現識—四種現識之一。

  【97】自我解脫—密乘大圓滿四大解脫法之一。自然本智從來未受任何對治之所造作,

   凡所顯現,皆如蛇結自解,不待其他能解脫者,故稱自我解脫。

  【98】希、疑—希望和疑慮。

  【99】色身—由于有緣福德資糧究竟圓滿,面對一切淨及不淨所化衆生應現利他有貪報

   身及無貪化身的兩類身形。

  【100】二種悉地—即二種成就:殊勝成就和共通成就。

  【101】古蘇魯行—即乞士行,舍棄一切如乞丐。

  【102】那若六法—古印度佛學家那若達巴所傳修道六法。一說爲臍火瑜伽、光明、幻

   身、中有、往生和奪舍;一說爲臍火、光明、幻身、雙運、往生和奪舍。

  【103】臍輪火—猛厲火。或名絕地火。梵音譯作旃陀離。密乘圓滿次第根本法之一。

   集中堅守脈、風、明點,以使臍中針影(形如倒豎梵文字母阿)燃起樂暖。功

   能猛厲,焚燒一切不淨蘊界,滅盡一切煩惱尋思,迅速生起俱生妙智。

  【104】實修的密宗—即道統。師徒授受修行訣竅的傳承系統。

  【105】四本續—四部,四續部。佛教密宗的事、行部、瑜伽部和無上瑜伽部。

  【106】命勤遷轉—主等生命的一種風息修法。

  【107】日月—此處的日和月喻左右二脈。

  【108】二取—精神和物質,意識和外境。舊譯二取、能取所取。

  【109】意識—依各自不共增上緣意根而生、自力能了別自境法處體性之識,如認取瓶

   之意識。

  【110】世間八法-八風,八世風。指對自己稍有損益即生喜怒的世間八事:利、衰、

   譽、毀、稱、譏、苦、樂。

  【111】聞思二學—耳中聽人講解爲聞,心中思考其義爲思。

  【112】恒河—亞洲大河名,其上遊爲我國西藏象泉河,流經印度及孟加拉國入海。

  【113】應破—應破分。理智所分析排除的事物。

  【114】實有法—事,性。具有功用,能生起各自取識和各自後續自果之一切色法、心

   法及不相應行法。

  【115】善根—善法聚,善資糧。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

  【116】斷邊——否定一切或說一切皆無的偏見極端。

  【117】性相—實有叁法全具備者,爲諸法性相。如能托屋梁是柱之性相。

  【118】陽焰—夏季日照沙灘,反光映成如流水的幻景。

  【119】自宗唯識—唯識宗。是隨順聖者無著主張的一個宗派,他以理論破斥外境的實

   在,唯許心識實有。此分實相派和假相派。

  【120】外道—不皈依叁寶、不承許四法印的教派,佛教徒稱之爲外道。

  【121】數論—古印度一教派名。

  【1…

《瑪爾巴譯師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