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後五百年爲大乘密教盛行時期,形成密教系統的藏文語系。
叁級叁宗:指佛教教理根據行持階段分爲叁級,初爲五乘所共的因緣生法;次爲叁乘所共的叁法印;後爲大乘不共的空有諸教法。依之而建立法相唯識宗、法性空慧宗、法界圓覺宗。
叁依叁趣指:
1、依聲聞乘行果趣發大乘心(佛住世及正法時代)。
2、依天乘行果趣發大乘果(像法時代)。
3、依人乘行果趣修大乘行(末法時代)。
太虛大師認爲:現在處于末法時代,依前二乘行果已不能適應時代的機宜。今日的情況,所向的應在進趣大乘行,而所依的是確定在人乘行果,實行人生佛教。其中心思想是:闡揚因果道理,提倡五戒十善以化民,廣修六度四攝以福利人群。
無論顯密諸宗,遵循佛的指示,修持佛法不離叁個階段,而其特有的共同點是以人乘爲基礎,以大乘的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證得佛果,爲圓滿究竟的歸宿。因此,趣向淨土的淨業,都是一致的。
五、以淨業莊嚴國土,淨化世界
現實的世界,是五欲塵勞汙染的世界,是人我紛爭、戰鬥頻繁擾攘不安的世界,是重重災難、身心痛苦的世界,是一個無常變化、極不安甯的世界。
具有善良知見的人們的心理,需要光明,需要和平,需要安定,需要解脫。這就需要以佛法淨化心靈,莊嚴國土,淨化世界。
從上面淨業修持的內容中,提取幾項,作爲醫治衆生疾病,轉五濁惡世爲人間淨土的良藥。
(一)明因識果
這是佛教最重要的一法,是五乘共法,也是培養人生道德、提高人的價值的重要法則。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爲善受福,作惡遭殃。人們能明于此,則能消滅罪惡于無形,建立起真正的道德觀。
慧遠大師說:“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叁世因果,循環不失。”
印光大師說:“因果一法,爲佛教入門之初步,亦爲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要圖。”又說:“今時若不以因果爲救國救民之急務,任汝智巧技術,如何高超,皆屬虛設……。若能明因果之事理,舉心動念,唯善是從,決不敢有非分之念及舉動,則天下太平,人民安樂矣。”
曆代淨宗大德弘揚淨土,都要闡發因果道理。慧遠大師寫有《明報應論》、《釋叁報論》等;印光大師寫有《印光大師文鈔》及《嘉言錄》,均處處提到因果。唯因果可以警惕人心,從而止惡行善。
(二)奉行五戒十善
五戒謂戒殺生、戒偷盜、戒邪淫、戒妄語、戒飲酒。十善謂身業有叁,即不殺、不盜、不邪淫;語業有四,即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意業有叁,即不貪欲、不嗔恚、不邪見。合身口意共成十種。反此十善,即成十惡。五戒是做人的道德和保持人身的基礎。履行十善,則進一步可獲生天趣,享受天趣的福報。
此五戒十善不僅是世間的善行,即出世叁乘的聲聞、緣覺、菩薩之菩提果,亦無不以此爲根本而得成就的。故《十善業道經》中佛說:“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爲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 太虛大師說:“世界上凡有思想的人,無論是宗教家,或各種學問家,都希望構成相親相善之安樂世界。只要能行十善業,則古今聖賢理想中的天國,如中國所謂的大同之世,和西洋人理想的黃金世界,皆不難實現。只要將十惡改成十善的行爲,即可轉五濁惡世成清淨的樂國,這實是今日世界人類刻不容緩的要求。”又說:“廬山慧遠大師,謂十善業,若能從一家一鄉推行到一國,立可成爲“風和俗美,刑措政清”的清淨國家。如此推行于全世界,則可成爲和平友愛的人間淨土。”
人們都希望趨吉避凶,轉禍爲福。但災禍之來,推究其因,都是造十惡業所感。故欲避免災禍的危害,乞求于神靈、或只是利用科學上的物質力量來救濟,僅憑借外力是不行的,不徹底的。必須反求諸己、淨化心靈、修行人類互相資助的十善業,使福報增長,則轉災爲祥、轉禍爲福。行此人類本性的十善,不假他力,人人都可做到,這是解救災難、淨化世界的根本辦法。
(叁)實行四無量心,四攝之法
這是發菩提心的大乘菩薩所應修學的。學佛者能如此,推廣而普及世界,則可以製止貪婪、殺機、欺騙,使人類心地善良,真誠相處,消滅戰爭。
1、四無量心
即慈、悲、喜、舍。慈能與樂、悲能拔苦,包括無緣慈,同體悲。喜謂見善隨喜。舍謂無分別計較心,對衆生平等。
2、四攝
以如下四法攝受衆生,團結群衆。
(1)布施:分財施、法施、無畏施,求經濟文化、安甯生活之共享。
(2)愛語:說真實語、安慰語、和合語、正直語,求團體之和樂。
(3)利行:本利他精神,積極獻身于公益事業,盡義務而不謀權利。
(4)同事:與群衆同甘苦,共同生活,共同工作。
此四攝法,據報載,在日本有些企業單位,依此原則訂章程實行,收效很好。
明因果,修持五戒十善、四無量、四攝,是淨行者求生淨土的主因,也是莊嚴國土、淨化世界的主因。
(刊于《臺州佛教》54期)
《淨土教與莊嚴國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