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江西崇仁縣)人。
[3] 《五燈會元續略》:“福州鼓山永覺元賢禅師建甯建陽蔡氏子。幼習儒,二十補邑庠。讀書山剎偶聞僧唱曰:我爾時爲現清淨光明身,忽得一歡喜。”( 卍新續 80p467b )
[4] 《永覺元賢禅師廣錄》 ( 卍新續 72p576a )。
[5] 元賢爲庶出,這裏的母親指嫡母而非生母。
[6]《宗統編年》:“無明經和尚住壽昌,元賢從之剃染。”( 卍新續 86p290a )
[7] 《永覺元賢禅師廣錄》( 卍新續 72p576a-576b )。
[8] 《永覺元賢禅師廣錄》( 卍新續 72p507b )。
[9] 元來禅師:(1575-1630),字無異,俗姓沙,舒城(安徽舒城縣)人,16歲到五臺山出家,是慧經禅師公開印可的嗣法弟子。
[10] 《無異元來禅師廣錄》:“師來博山,同居者五載。”( 卍新續 72p366a )
[11] 《永覺元賢禅師廣錄》:“山(博山元來)時相與商榷玄奧,師每當仁不讓。”( 卍新續 72p576b )。
[12] 《永覺元賢禅師廣錄》:“複往博山,圓菩薩戒。”( 卍新續 72p576b )
[13] 《永覺元賢禅師廣錄》( 卍新續 72p576b )。
[14]《永覺元賢禅師廣錄》:“一日聞僧舉《法華經》,雲:“一時謦欬,俱共彈指,是二音聲,徧至十方諸佛世界。”豁然撲破疑團,始知無己非經,無經非己,而所謂靈山一會。”( 卍新續 72p454b )
[15] 《永覺元賢禅師廣錄》( 卍新續 72p467c )。
[16] 《永覺元賢禅師廣錄》( 卍新續 72p504c-505a )。
[17] 《永覺元賢禅師廣錄》( 卍新續 72p458b-458c )。
[18] 《永覺元賢禅師廣錄》( 卍新續 72p491a)。
[19] 《無異元來禅師廣錄》( 卍新續 72p317c ) 。
[20] 《無異元來禅師廣錄》:“初進者,似不可會通,當求一門深入。”( 卍新續 72p317c )
[21] 聞谷廣印(1566-1637),俗姓周,檇李嘉善(浙江嘉興縣)人。13歲在杭州開元寺出家,參學儀峰和尚,又訪雲棲袾宏、無幻禅師,從介山法師習天臺。深獲袾宏賞識,盡得祩宏之道。
[22] 《永覺元賢禅師廣錄》 :“聞師在黃,即往迎歸寶善。”( 卍新續 72p489b )
[23] “淨慈”是廣印所住的庵名。
[24] 《永覺元賢禅師廣錄》:《祝聞大師七十壽》:“大道久沈晦,崛起稱雲棲。高蹤迥難企,惟師克嗣之。法雲垂叆叇,大地遍流滋。我閩尤多幸,勞謙錫叁移。振衣屴崱巅,一笑群山低。空谷駭跫音,陰崖仰朝晞。惟願長住世,寶掌恒挈提。雪眉連鶴發,海國共瞻依。”( 卍新續 72p519a )
[25] 《永覺元賢禅師廣錄》:《雲棲壽昌真寂叁大師贊》:“叁師並出,日照昏衢,或禅或教,異路同趨,承前啓後,作衆良模。吾雖不敏,願學之而未能者乎?”(卍新續 72p504c)
[26] 《永覺元賢禅師廣錄》:“住福州鼓山湧泉禅寺禀戒弟子某,謹以瓣香杯茗,致祭于匋山真寂堂上聞谷大師之靈。”( 卍新續 72p476c )
[27] 《淨慈要語》卷上:“修此法門首要正信。”
[28] 《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 9p433a)。
[29] [30] 《淨慈要語》卷上。
[31][32] 《永覺元賢禅師廣錄》( 卍新續 72p434c )。
[33] 《淨慈要語》卷上:“唯持名一門,簡易直捷,叁根普利,故今所宗專尚持名。”
[34] [35] 《淨慈要語》卷上。
[36] 《永覺元賢禅師廣錄》(卍新續 72p511a )。
[37] 《永覺元賢禅師廣錄》:“一者立心,不可不正。以立心乃造道之本。”( 卍新續 72p442a )
[38] 《永覺元賢禅師廣錄》:“二者用心,不可不專。無上妙道,非粗心浮氣可入,必須一其志,凝其神,專以求之,庶可企及。” (卍新續 72p442b)
[39] 《永覺元賢禅師廣錄》:“叁者宿解,不可不捐。”( 卍新續 72p442b )。
[40] 《永覺元賢禅師廣錄》:“四者新解,不可不除。”( 卍新續 72p442b )
[41] 《永覺元賢禅師廣錄》:“參禅人莫廉纖,參禅人莫儱侗,參禅人莫妄求,參禅人莫自足,參禅人莫自屈,參禅人莫多知,參禅人莫猖狂,參禅人莫懈怠,參禅人莫他營,參禅人莫嫌貧,參禅人莫執一。”( 卍新續 72p510c-511a )
[42] 《永覺元賢禅師廣錄》( 卍新續 72p440c )。
[43] 《永覺元賢禅師廣錄》( 卍新續 72p443a )。
[44] 《永覺元賢禅師廣錄》:“鼓山禅,與諸方大不相同:諸方要人學偈頌,這裏不要人學偈頌;諸方要人學答話,這裏不要人學答話;諸方要人學上堂小參,這裏不要人學上堂小參。所以諸方禅易參,老僧禅難參,老僧只要你向解說不通處,憤憤地,如救頭然,如喪考妣,急著力鑽研。鑽研來鑽研去,忽然大地平沈,通身脫落,跳出虛空之外,跨上毗盧之頂,方稱真正參學人。若委委瑣瑣,向他人腳跟後步趨,向他人唾下咀嚼,向他人門壁外倚靠,正如生盲倚杖,卻道:“我是臨濟宗,我是曹洞宗”,不知面皮厚多少。” ( 卍新續 72p441b )
[45] 《永覺元賢禅師廣錄》( 卍新續 72p437b )。
[46] 《永覺元賢禅師廣錄》( 卍新續 72p508b ) 。
[47] 《永覺元賢禅師廣錄》( 卍新續 72p569a )。
[48] 慈照導師,諱子元,自號萬事休,平江昆山茅氏子。幹道二年,宋孝宗诏至德壽殿演說淨土法門,特賜白蓮導師慈照宗主。
[49] [50] [51]《淨慈要語》卷上。
[52] 《淨慈要語》卷上:“此願一發,即能具無量功德,能消無量業垢,能破無量魔網,永爲成佛真種,即所謂菩提心也。”
[53] 《永覺元賢禅師廣錄》:“我嘗謂學道之士,第一要信得及,第二要放得下,第叁要守得堅,有此叁要,方可學道。”( 卍新續 72p434c )
[54] 《永覺元賢禅師廣錄》( 卍新續 72p516b )。
[55] 《永覺元賢禅師廣錄》( 卍新續 72p444a )。
[56] 《永覺元賢禅師廣錄》( 卍新續 72p515c )。
[57] 塔波拉傑·索南仁青:《解脫莊嚴寶——大乘菩提道次第論》,四川民族出版社,2001年漢文版,第24頁。
[58] 《永覺元賢禅師廣錄》( 卍新續 72p493a )。
《永覺元賢的禅淨思想探略—— 以《淨慈要語》“信願行”爲要點》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