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信得我本来是佛,不少一毫。又信得佛祖垂下一言半句,等闲如倚天长剑,必能断人命根。[32]
由此可知,不管修学净土,还是禅法修习,元贤都以“信”作为修学的基础,从理上建立自性的信心,从事上确立事相实信,教导学人由信入门,以信为基修学佛法。
2、以“行”为足,禅净双修
在行持方面,元贤认为念佛就是正行。观想和持名等念佛修持方法中,主张“今所宗专尚持名”。观想念佛要端正身心,观想佛身相好庄严,经过一定的禅定功夫,消除内心的烦恼杂陈,才能一心入观,对于大众来讲这是比较困难的。而持名念佛 “简易直捷,三根普利” [33],直捷了当,所以元贤提倡持名念佛,将持名念佛分为理事两门:
理持者,直将阿弥陀佛四字,当个话头。二六时中,直下提撕,不以有心念,不以无心念,不以亦有亦无心念,不以有非非无心念。前后际断,一念不生,不涉阶梯,超登佛地。[34]
事持者,专其志一,其虑只将一句弥陀佛靠着,如一座须弥山相似,摇撼不动,朝也如是念,暮也如是念,行也如是念,坐也如是念,应缘接物也如是念,纵遇顺逆境界也如是念,净念相继,自得心开,与前理持者,未尝少异。[35]
理持者,将“阿弥陀佛”四字作为一个话头,专志一虑,二六时中,直下提撕,念念皆佛,无有心念,一念不生,得登佛地;事持者,称念佛号,行住坐卧,念念相续,自得心开,便成理持。
同时,对念佛方法提出了四要则:
念佛人要纯一,出息还须顾入息。
净心相继障云开,摩着生前自家鼻。
念佛人要心勤,懈怠从来长妄情。
愤然一念常如此,宝莲日日放光明。
念佛人要志坚,滴水须知石也穿。
念头迸出燎天燧,管甚西方五色莲。
念佛人要端正,端正方能成正信。
菩提种子自培成,便是弥陀亲法胤。[36]
纯一、心勤、志坚和端正不仅是念佛行持的重要原则,也是禅修的指导要旨。他认为,在禅修的过程中:立心不可不正[37],以明心见性作为唯一的目标;用心不可不专[38],以话头为唯一方法,专心参究;宿解不可不捐[39],抛弃以往的陈知旧见,荡尽迷情,启发新悟;新解不可不除[40],切勿执着新解妙境,去妙求真,精进不懈。除此以外,元贤更作“十二莫参禅偈”[41],从实际禅修的各个方面警策禅人契入本性,圆朗心性。
在禅修过程中,他还将念佛作为禅修净心的方便法门:
净心之法,佛有多门,求其简径易行,直出轮回者,无若念佛之一门也。[42]
所谓净心之法,但当将六字圣号,念念纯持,许多闲思杂想,消归六字佛上。[43]
同时以“阿弥陀佛”四字作为话头参究,恰恰与他当时所提倡的鼓山禅法[44]相契合。他倡导行人以话头进行参究,反对当时徒有形式的小参和普说等表面说法形式。他曾说:
今日教你参话头,正是要你意识不行,
庶天光忽露得,见本来面目。[45]
一句话头如铁橛,千思万想炉中雪。
尽情拶破太虚空,大地山河一轮月。[46]
参究话头可以使人二六时中,不断思索,直下提撕。当思索不知解处,身心寂静,全然无我,转锋直下,犹如云开日见,顿见清净自性本来寂静,朗朗常明。以持名念佛作为前行,以念佛作为参究话头,无非是为了彻见自性,明心见性。正如他所说:
参禅要悟自心,念佛亦是要悟自心,入门虽异,到家是同。[47]
因此,在禅法修行中,净土法门亦是明心见性的一种方法,他以简单易持的佛号作为参究话头,以心念佛,是佛是心,以佛摄心,即心是佛;以念佛作为禅学修行的一环,自体参究,自性开悟。
所以,念佛正行,不仅是提倡净土修行的行持方法,也是禅修不可或缺的参究话头。
3、以“愿”为导,禅净一趣
“信愿行”作为往生净土三资粮是不可或缺的,元贤同样强调“愿力”的重要性。在《净慈要语》一书中,他很认同慈照导师[48]对于行愿的诠释,引用 “有行无愿,其行必孤;有愿无行,其愿必虚;行愿双资,方登宝地”[49]来说明愿力的重要性。
面对世俗行人“或为病苦而发,或为报亲而举念,或为保扶家宅,或为增延寿筭愿”[50]的一些错误知见,他非常感伤,感叹行人错用功夫,发愿也只是为一些世情俗事而牵绊,并非真正解脱之道。他认为:
凡念佛者,必发正愿。正愿者,非愿人天福报也,非愿权乘小果也,非愿我一人得生净土,得证菩提也;乃是愿一切众生全生净土,全证菩提也。[51]
他强调的正愿,区别于一般临终往生菩萨接引愿力和求生西方净土的愿力。也并不是为求二乘和人天福报而发的愿力,而是众生皆生净土的大乘菩萨愿心,即菩提心。[52]
禅修体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何时刻保持我们坚定的道心,将心安住于法上,不离初心,不离坚信,一心不乱,元贤认为就要 “守得坚”[53]。只有“守得坚”才能在修学过程中发长远心,坚定信念,坚固道心。“励志勤求莫放松,譬如抒海要穷底。”[54]以这种志求心不断发愿来积累意坚志猛、道心恒存的资粮。“澹泊安心,乃毓德之要道;精勤炼行,实作圣之良规;愿往莲邦,切莫留情欲界。”[55]依此如理作意,便不会中道退却,散失道心。“朝斯夕斯志不移,忽然云破天寥廓。”[56]朝夕发愿,精进修持,最终便可灵光显现,圆照内外。所以,发起菩提大心,安住一心,精进修持,广渡有情,同生极乐。
由此可见,在学修过程中,愿力是支撑我们精进向前的基点。往生净土,同登极乐需要发愿力行,摄心一处,朗照心性,最终都是为了圆成佛道,同证菩提而发。所以,以愿力为导向,禅净直趋一趣。
三、元贤弘扬禅净思想的要旨
1、注重善知识的指导
元贤的禅净思想能在明末大放异彩,其思想来源于无明慧经、无异元来和闻谷广印三位禅师的影响与指导,三位善知识在他的出家修学历程中具有指导和启迪的作用。
无明慧经作为他的剃度师及禅修启蒙导师,家师落实实际、避免空谈和农禅合一的禅风,对元贤禅修思想的确立以及鼓山禅法思想的确立和弘传奠定了基础。
无异元来作为他的同门师兄,师承慧经。其不着公案、话头参究的禅风,饱览经藏、精进研习的学风以及禅净不二的思想对于元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贤吸收并发展了元来禅师的思想。
闻谷广印得法于云栖祩宏,秉承和发展净土思想。元贤跟广印禅师学法和交流过程中,深受广印禅师的净土思想影响。《净慈要语》一书即是在跟广印禅师学法过程中完成的,而元贤所提倡的念佛放生思想无疑是对云栖祩宏和闻谷广印思想的继承和弘传。
除了在思想上的受益颇丰外,三位禅师更是元贤僧格圆满的见证者,三位先后为元贤剃度、授菩萨戒和具足戒,在此意义上元贤与三位禅师已经具足了师资之情。“若无救护归依处,有舟亦难至彼岸,虽具圆满诸功德,若无上师难解脱。”[57]所以,在我们的修学过程中一定要依止善知识,才能超越生死大海抵达涅槃之彼岸。
2、元贤的“信愿行”三资粮贯通禅净
元贤认为不论是禅净双修,还是专注称名念佛,“信愿行”三资粮融汇贯通于整个禅净修行中。信作为正首,不仅要求学人建立对净土的信心,更要禅人建立对修学的信心,从理事两方面树立对三宝的信心,建立成佛的依据,以此坚定自己本具清净本性的成佛信心。
行持中,不管是事持的称念,还是理持的参究,念佛始终是禅净修行当中的重要环节。理事两方面的念佛作为净土修行的重要依据,一心念佛,念念皆佛,花开见佛,得登佛地;以念佛为参究,二六时中,念念相续,不断思索,彻悟本性。以信作为基础,通过念佛行持来不断加强自己的愿力,发起强大的愿力往生西方,更以菩萨道的弘愿广渡众生;不断坚固明心见性的誓愿,彻见清净如来本性,圆成佛道。
元贤在整个的禅净修持中,以“信愿行”作为思想体系,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修行理论与实践,贯通于整个修行过程。
3、念佛发愿只是一种应机的需要
元贤虽然提倡修学净土,念佛往生,但是作为一代禅宗大师,他的最终本怀还是不离禅修的彻悟,明心见性的解脱,他将净土的终极目标收归于禅法的明心见性。透过称念佛号,净心摄心,作为禅修的一个方便法门,以事持念佛归摄于理持念佛,即以念佛作为参究话头,实际上就是禅修的工夫体验。
可见,念佛对于元贤来讲,只不过是禅法修行的一个环节。他从净土出发,以信愿行贯穿整个修行过程,要学人深信净土,通过坚强的愿力而达到坚固道心,以坚固的道心转换成为毕竟成佛的信心,达到明心见性、彻悟本源的目的。诚如他所说:
禅那一法,遍在诸乘,悉从修证,并落格量。唯达摩直指一心,强号为禅,无修证格量之可言。……倘舍此而他务,虽苦行积劫,终堕半途,非善术也。[58]
所以,对于元贤而言,浩瀚的佛法大海中唯有禅修是他彻见本性最有效的方法,而念佛发愿只不过是适应众生的需要和根机而施设。
综上所述,元贤的禅净思想是以亲近善士为基,以“信愿行”为修行的基本要素,以彻见本性的禅修为最有效的方法,倡导念佛发愿只是应顺众生根机和需要而施设。可见,元贤的禅净思想是契机契理的,也是现代社会应当提倡的一种修行方法。
(作者为福建省福州于山定光寺监院,法名妙圆)
【注 释】
[1] 鼓山元贤(1578-1657),字永觉,福建建阳县人。俗姓蔡,是宋代大儒蔡西山的十四世孙。由于家学渊源,为儒生时,即钻研周程张朱的学说。25岁因闻僧诵《法华》而缘入佛门。崇祯七年(1634),应闽中善信延请主持福州鼓山涌泉寺。
[2] 慧经禅师(1548-1618),即无明慧经,又称寿昌无明,号无明,俗姓裴,抚州崇仁(…
《永觉元贤的禅净思想探略—— 以《净慈要语》“信愿行”为要点》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