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信得我本來是佛,不少一毫。又信得佛祖垂下一言半句,等閑如倚天長劍,必能斷人命根。[32]
由此可知,不管修學淨土,還是禅法修習,元賢都以“信”作爲修學的基礎,從理上建立自性的信心,從事上確立事相實信,教導學人由信入門,以信爲基修學佛法。
2、以“行”爲足,禅淨雙修
在行持方面,元賢認爲念佛就是正行。觀想和持名等念佛修持方法中,主張“今所宗專尚持名”。觀想念佛要端正身心,觀想佛身相好莊嚴,經過一定的禅定功夫,消除內心的煩惱雜陳,才能一心入觀,對于大衆來講這是比較困難的。而持名念佛 “簡易直捷,叁根普利” [33],直捷了當,所以元賢提倡持名念佛,將持名念佛分爲理事兩門:
理持者,直將阿彌陀佛四字,當個話頭。二六時中,直下提撕,不以有心念,不以無心念,不以亦有亦無心念,不以有非非無心念。前後際斷,一念不生,不涉階梯,超登佛地。[34]
事持者,專其志一,其慮只將一句彌陀佛靠著,如一座須彌山相似,搖撼不動,朝也如是念,暮也如是念,行也如是念,坐也如是念,應緣接物也如是念,縱遇順逆境界也如是念,淨念相繼,自得心開,與前理持者,未嘗少異。[35]
理持者,將“阿彌陀佛”四字作爲一個話頭,專志一慮,二六時中,直下提撕,念念皆佛,無有心念,一念不生,得登佛地;事持者,稱念佛號,行住坐臥,念念相續,自得心開,便成理持。
同時,對念佛方法提出了四要則:
念佛人要純一,出息還須顧入息。
淨心相繼障雲開,摩著生前自家鼻。
念佛人要心勤,懈怠從來長妄情。
憤然一念常如此,寶蓮日日放光明。
念佛人要志堅,滴水須知石也穿。
念頭迸出燎天燧,管甚西方五色蓮。
念佛人要端正,端正方能成正信。
菩提種子自培成,便是彌陀親法胤。[36]
純一、心勤、志堅和端正不僅是念佛行持的重要原則,也是禅修的指導要旨。他認爲,在禅修的過程中:立心不可不正[37],以明心見性作爲唯一的目標;用心不可不專[38],以話頭爲唯一方法,專心參究;宿解不可不捐[39],抛棄以往的陳知舊見,蕩盡迷情,啓發新悟;新解不可不除[40],切勿執著新解妙境,去妙求真,精進不懈。除此以外,元賢更作“十二莫參禅偈”[41],從實際禅修的各個方面警策禅人契入本性,圓朗心性。
在禅修過程中,他還將念佛作爲禅修淨心的方便法門:
淨心之法,佛有多門,求其簡徑易行,直出輪回者,無若念佛之一門也。[42]
所謂淨心之法,但當將六字聖號,念念純持,許多閑思雜想,消歸六字佛上。[43]
同時以“阿彌陀佛”四字作爲話頭參究,恰恰與他當時所提倡的鼓山禅法[44]相契合。他倡導行人以話頭進行參究,反對當時徒有形式的小參和普說等表面說法形式。他曾說:
今日教你參話頭,正是要你意識不行,
庶天光忽露得,見本來面目。[45]
一句話頭如鐵橛,千思萬想爐中雪。
盡情拶破太虛空,大地山河一輪月。[46]
參究話頭可以使人二六時中,不斷思索,直下提撕。當思索不知解處,身心寂靜,全然無我,轉鋒直下,猶如雲開日見,頓見清淨自性本來寂靜,朗朗常明。以持名念佛作爲前行,以念佛作爲參究話頭,無非是爲了徹見自性,明心見性。正如他所說:
參禅要悟自心,念佛亦是要悟自心,入門雖異,到家是同。[47]
因此,在禅法修行中,淨土法門亦是明心見性的一種方法,他以簡單易持的佛號作爲參究話頭,以心念佛,是佛是心,以佛攝心,即心是佛;以念佛作爲禅學修行的一環,自體參究,自性開悟。
所以,念佛正行,不僅是提倡淨土修行的行持方法,也是禅修不可或缺的參究話頭。
3、以“願”爲導,禅淨一趣
“信願行”作爲往生淨土叁資糧是不可或缺的,元賢同樣強調“願力”的重要性。在《淨慈要語》一書中,他很認同慈照導師[48]對于行願的诠釋,引用 “有行無願,其行必孤;有願無行,其願必虛;行願雙資,方登寶地”[49]來說明願力的重要性。
面對世俗行人“或爲病苦而發,或爲報親而舉念,或爲保扶家宅,或爲增延壽筭願”[50]的一些錯誤知見,他非常感傷,感歎行人錯用功夫,發願也只是爲一些世情俗事而牽絆,並非真正解脫之道。他認爲:
凡念佛者,必發正願。正願者,非願人天福報也,非願權乘小果也,非願我一人得生淨土,得證菩提也;乃是願一切衆生全生淨土,全證菩提也。[51]
他強調的正願,區別于一般臨終往生菩薩接引願力和求生西方淨土的願力。也並不是爲求二乘和人天福報而發的願力,而是衆生皆生淨土的大乘菩薩願心,即菩提心。[52]
禅修體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如何時刻保持我們堅定的道心,將心安住于法上,不離初心,不離堅信,一心不亂,元賢認爲就要 “守得堅”[53]。只有“守得堅”才能在修學過程中發長遠心,堅定信念,堅固道心。“勵志勤求莫放松,譬如抒海要窮底。”[54]以這種志求心不斷發願來積累意堅志猛、道心恒存的資糧。“澹泊安心,乃毓德之要道;精勤煉行,實作聖之良規;願往蓮邦,切莫留情欲界。”[55]依此如理作意,便不會中道退卻,散失道心。“朝斯夕斯志不移,忽然雲破天寥廓。”[56]朝夕發願,精進修持,最終便可靈光顯現,圓照內外。所以,發起菩提大心,安住一心,精進修持,廣渡有情,同生極樂。
由此可見,在學修過程中,願力是支撐我們精進向前的基點。往生淨土,同登極樂需要發願力行,攝心一處,朗照心性,最終都是爲了圓成佛道,同證菩提而發。所以,以願力爲導向,禅淨直趨一趣。
叁、元賢弘揚禅淨思想的要旨
1、注重善知識的指導
元賢的禅淨思想能在明末大放異彩,其思想來源于無明慧經、無異元來和聞谷廣印叁位禅師的影響與指導,叁位善知識在他的出家修學曆程中具有指導和啓迪的作用。
無明慧經作爲他的剃度師及禅修啓蒙導師,家師落實實際、避免空談和農禅合一的禅風,對元賢禅修思想的確立以及鼓山禅法思想的確立和弘傳奠定了基礎。
無異元來作爲他的同門師兄,師承慧經。其不著公案、話頭參究的禅風,飽覽經藏、精進研習的學風以及禅淨不二的思想對于元賢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元賢吸收並發展了元來禅師的思想。
聞谷廣印得法于雲棲祩宏,秉承和發展淨土思想。元賢跟廣印禅師學法和交流過程中,深受廣印禅師的淨土思想影響。《淨慈要語》一書即是在跟廣印禅師學法過程中完成的,而元賢所提倡的念佛放生思想無疑是對雲棲祩宏和聞谷廣印思想的繼承和弘傳。
除了在思想上的受益頗豐外,叁位禅師更是元賢僧格圓滿的見證者,叁位先後爲元賢剃度、授菩薩戒和具足戒,在此意義上元賢與叁位禅師已經具足了師資之情。“若無救護歸依處,有舟亦難至彼岸,雖具圓滿諸功德,若無上師難解脫。”[57]所以,在我們的修學過程中一定要依止善知識,才能超越生死大海抵達涅槃之彼岸。
2、元賢的“信願行”叁資糧貫通禅淨
元賢認爲不論是禅淨雙修,還是專注稱名念佛,“信願行”叁資糧融彙貫通于整個禅淨修行中。信作爲正首,不僅要求學人建立對淨土的信心,更要禅人建立對修學的信心,從理事兩方面樹立對叁寶的信心,建立成佛的依據,以此堅定自己本具清淨本性的成佛信心。
行持中,不管是事持的稱念,還是理持的參究,念佛始終是禅淨修行當中的重要環節。理事兩方面的念佛作爲淨土修行的重要依據,一心念佛,念念皆佛,花開見佛,得登佛地;以念佛爲參究,二六時中,念念相續,不斷思索,徹悟本性。以信作爲基礎,通過念佛行持來不斷加強自己的願力,發起強大的願力往生西方,更以菩薩道的弘願廣渡衆生;不斷堅固明心見性的誓願,徹見清淨如來本性,圓成佛道。
元賢在整個的禅淨修持中,以“信願行”作爲思想體系,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修行理論與實踐,貫通于整個修行過程。
3、念佛發願只是一種應機的需要
元賢雖然提倡修學淨土,念佛往生,但是作爲一代禅宗大師,他的最終本懷還是不離禅修的徹悟,明心見性的解脫,他將淨土的終極目標收歸于禅法的明心見性。透過稱念佛號,淨心攝心,作爲禅修的一個方便法門,以事持念佛歸攝于理持念佛,即以念佛作爲參究話頭,實際上就是禅修的工夫體驗。
可見,念佛對于元賢來講,只不過是禅法修行的一個環節。他從淨土出發,以信願行貫穿整個修行過程,要學人深信淨土,通過堅強的願力而達到堅固道心,以堅固的道心轉換成爲畢竟成佛的信心,達到明心見性、徹悟本源的目的。誠如他所說:
禅那一法,遍在諸乘,悉從修證,並落格量。唯達摩直指一心,強號爲禅,無修證格量之可言。……倘舍此而他務,雖苦行積劫,終墮半途,非善術也。[58]
所以,對于元賢而言,浩瀚的佛法大海中唯有禅修是他徹見本性最有效的方法,而念佛發願只不過是適應衆生的需要和根機而施設。
綜上所述,元賢的禅淨思想是以親近善士爲基,以“信願行”爲修行的基本要素,以徹見本性的禅修爲最有效的方法,倡導念佛發願只是應順衆生根機和需要而施設。可見,元賢的禅淨思想是契機契理的,也是現代社會應當提倡的一種修行方法。
(作者爲福建省福州于山定光寺監院,法名妙圓)
【注 釋】
[1] 鼓山元賢(1578-1657),字永覺,福建建陽縣人。俗姓蔡,是宋代大儒蔡西山的十四世孫。由于家學淵源,爲儒生時,即鑽研周程張朱的學說。25歲因聞僧誦《法華》而緣入佛門。崇祯七年(1634),應閩中善信延請主持福州鼓山湧泉寺。
[2] 慧經禅師(1548-1618),即無明慧經,又稱壽昌無明,號無明,俗姓裴,撫州崇仁(…
《永覺元賢的禅淨思想探略—— 以《淨慈要語》“信願行”爲要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