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華嚴經》的內容
第一節 明萬法唯心
佛教是修心法門,能夠清淨其心,則能明心,明心就能見性,性是什麼?如來性!這個心,不是一般說的肉團心或者神經中樞,也不是一般人講的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是虛妄分別,落于言诠、相對之中。而這一顆心,是廣大、真實、平等、清淨的真心。《楞嚴經》裏第一大段,七處征心說得很清楚。學佛就是由妄歸真,要恢複真心,山河大地,一切一切,都在真心包攝之中,不過衆生境界,真心受了蒙蔽,因爲衆生背覺合塵。佛菩薩的境界是由真心顯發出妙用,這是因爲佛菩薩經過修行,背塵合覺,但都離不開心,“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平等平等。
《華嚴經》講“叁界唯心,萬法唯識”,其中《八十華嚴》在《十地品》中的現前地講了“叁界所有,唯是一心;十二有支,皆依一心”,說明叁界虛妄,皆是一心作的道理。《六十華嚴》之《菩薩明難品》裏講:“一切世間法,唯以心爲主。”另外也有一首偈講:
心如工畫師,
能畫諸世間,
五蘊悉從生,
無法而不造。
這顆心像繪畫的畫師,能畫這樣也能畫那樣,色法、心法等森羅萬象,心這個畫師都能畫出來,所以說心如工畫師。
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是由于心的業力所感的總報或者依報,這就是“叁界唯心,萬法唯識”,是說宇宙的森羅萬象,不管心理現象、物質現象、自然現象,都是唯識所變。
《華嚴經》是唯識法相六經十一論之一,而且是主要經典。唯識所變,一是轉變的變,二是變現的變。這個變不是變戲法,爲什麼能變?由于種子,種子就是潛在的心力,一切離不開能力,宇宙萬法出不了能力,沒有能力就沒有萬法,跟現代科學講的“物質的推動完全由于力,沒有力物質就無法轉動”是一樣的道理。
種子就是力,就是能,一種是親生諸法的種子,叫等流種子,又叫名言種子。另外還有兩種,是構成生死、業果相續的種子,即我執種子、異熟種子,也叫業報種子。由我執種子、異熟種子,感生死相續、生死輪轉;由等流種子(或叫名言種)産生一切現象,都含藏在阿賴耶識中。其中屬于染汙的就構成染汙的現象世界,屬于清淨的,就逐步使如來藏現行,恢複真心,經過一定的階段,構成正覺世界。這些內容是很深、很有條理的。
“識”變一切,“識”又緣一切,以所變爲所緣,《成唯識論》有一段:“阿賴耶識,因緣力故,自體生時,內變根身,外變器界,即以所變,爲自所緣,行相仗之,而得起故。”這不是變戲法,也不是上帝來決定,因緣力故。一切講因緣,有因有緣才有果,這不是一般宗教講的,也不是一般的自然現象,當這個現象已經成功後,又以這個現象爲所緣,內心變成四分: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
“見分”是能緣,“相分”是所緣。這個相分,又有親相分、疏相分。山河大地,是疏相分。眼中影像,是親相分。清不清楚靠自證分,自證分清不清楚,靠證自證分,即心力的反射,分析得很詳細的。所以關于講識變,唯識法相詳細解釋了這個道理。佛法講自淨其心,有情世界、器世界都是由心所造,聖者世界是佛菩薩的真心體現,無不由心。《華嚴經》講的“法界緣起”也叫“唯心緣起”,這聽起來有點玄,但是沒關系,聽一下熏習一下,多思維,多學習,慢慢就懂了,就怕不熏習,那就沒有辦法。
第二節 明法界緣起
法界緣起,界者,一種是性,一切心物的體性,那就是真心;另一種代表事相,有分界,有很多差別,宇宙萬法,森羅萬象,事事物物,都有差別。法界一方面講心,一方面講事,體現了心與事物的綜合,在真心融通之下,一切心理現象、事物現象互爲緣起。佛教的緣起一般講,有業感緣起、阿賴耶緣起、性空緣起、真如緣起、六大緣起(六大緣起是密宗所講的)。《華嚴經》講法界緣起,是緣起教義的高峰,它不離開一切現象,不離開現實,講真心在現實中找,講道心也在現實中找,講開悟也在現實中找,比較實際,世間哲學是講不到的。
四法界
《華嚴經》所講法界共有四種: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
第一,事法界。講的是事相差別,其中:宇宙森羅萬象各有差別,地水火風,地是地,水是水,火是火,風是風,是不同的。
第二,理法界。這就是心、性,不管多少事法,森羅萬象,都是同一心性所現。離不開心,這心就代表理。
第叁,理事無礙法界。此具“性”、“相”兩義,性相代表本體與現象,雖然是兩種,但是二而一,不能分開,現象由本體所成,本體由現象所顯,事由理成,理由事顯。可以理事融通無礙,叫理事無礙法界。
第四,事事無礙法界。專門講事,事與事間都是通達無礙的,這一點世間哲學、自然科學在講的時候,把它分得很嚴格,事物是獨立的,各有差別,因此難免矛盾,難免是非,難免爭鬥,事與事之間不能融合。《華嚴經》所講之事法界,事事無礙,一切都是因緣,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緣之有,離不開衆緣,衆緣之有,離不開此緣,緣緣無盡,這叫做無盡緣起。大家想想這個思想好偉大!這就是現代講的辯證法。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裏講:“講到辯證法,只有佛教徒的思想達到了最高的水平!”
但是佛教辯證法與自然辯證法、唯物辯證法又有差別的,不能混爲一談。同是講矛盾,自然辯證法、唯物辯證法認爲“矛盾是絕對的,統一是相對的,事物永遠都在矛盾進化中”。佛法講的就不同,佛法講一切事物在真心融通之下,法法相資,法法平等;真俗圓融,二谛融通。
真就是真谛、勝義谛,屬于真心;俗就是世俗谛,屬于緣生法;一個性空,一個妙有。二谛圓融,這是最高的智慧,由二谛圓融産生的行動是什麼呢?由于真谛就有大智慧,不著一切,不染汙泥,不貪戀世間;由于俗谛講緣起,非斷非常,住于中道,不否定因果,由緣起就可認識到法法相資、法法平等,那麼衆生對我都有恩德,我就應該報衆生恩,衆生在苦難中,我就應該生起悲心,拔苦予樂。因此以真谛性空生起大智慧,以俗谛緣起不否定因果,從而生起大悲,救度衆生,這就是法界緣起的真義。
發菩薩心,修菩薩行,就根據這個宇宙觀,沿著菩薩的階梯,學普賢菩薩修十大願,結合六度萬行。《華嚴經》講十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方便、願、力、智,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緣緣無盡,衆生無盡,菩薩願行也無盡。這個法界緣起觀,內容很高。那麼在真心融通之下,一切分歧差別的事法,大如須彌,小如芥子,或如毫毛,得理法界之融通,皆具理性而普遍,彼此不相妨礙,如性融通而重重無盡,一攝一切,一切入一,一切是無量的諸法、無量的事相,入一呢,歸于真心,爲真心所融通,叫一切入一。
一心攝萬法,萬法只一心,所以說“一切萬法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一攝一切,一切就包括有數量、大小、長短,一切世法分不開這些。
從數量來講,一可以攝一切,一切就包括在一中,就是一多相即,一與多是離不開的,多由一來,一離不開多,多離不開一,都是相即、相入的。
從事相來講,有大有小,由小到大,小如微塵,大如須彌,在真心融通之下,大小相容,小不離大,大不離小,所以叫“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
從時間上來講,長劫、短劫,一念之間,分爲叁世:過去、現在、未來,而過去裏面又分叁世,現在又分叁世,未來又分叁世,加上現在一念,叫十世;一念通十世,前前無始,後後無終,離不開一念間,所以說長劫入短劫,短劫入長劫;修行人在定力中,轉瞬之間經曆若幹世,但一般人來看呢,不曉得有多長,很長很長的時間,修持禅定者的感覺卻是非常短的時間。
以上說明在真心融通之下,雖然有差別,差別而無差別,都是相應的、相通的,雖然講真而不失俗,講俗而不失真,二谛圓融。菩薩行就在中間,不舍真不離俗,修蓮花行,具體講修普賢行,不舍普賢大願,不舍普賢苦行。這就是整個法界觀的思想。
所以法界觀的中心還在事事無礙法界,能夠了解這個道理,我們人與人相處,就應該舍小我顧大我,舍大我成無我。小我離不開大我,大我最終還要無我。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我有國家,國家就有我,我有世界,世界就有我,我有衆生,衆生就有我,這就融合在一起了。還有什麼不平等?還有什麼差別?還有什麼鬥爭?還有什麼是非啊?這就是《華嚴經》中菩薩的和諧圓融的宇宙觀。以此觀來指導菩薩的行動,願人人成菩薩,人人都是毗盧遮那佛,人人都是文殊菩薩,人人都成普賢菩薩,人人都成彌勒菩薩,就是這個中心思想。所以《華嚴經》豈只是爲菩薩講,是爲一切衆生講,希望衆生都成菩薩,這是佛的大慈大悲。
十玄門
十玄門專門解釋事事無礙法界,有智俨大師的十玄門、澄觀大師的十玄門,這裏簡單介紹一下智俨大師的十玄門,即老十玄門。
爲什麼叫玄,就是說比較深,雖然深,若肯學肯修,多想多思議,還是能了解的。這十種是:(1)同時具足相應門;(2)因陀羅網境界門;(3)秘密隱顯俱成門;(4)微細相容安立門;(5)十世隔法異成門;(6)諸藏純雜具德門;(7)一多相容不同門;(8)諸法相即自在門;(9)唯心回轉善成門;(10)托世顯法生解門。
一、同時具足相應門
這個相應,即前後相應,就是有此就有彼,有因就有果,這中間包含很多內容,這裏只舉因果來講。譬如毗盧遮那佛的果位圓滿,功德很多,就是以文殊菩薩的智慧爲用,生起信心,“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心堅定,就在這個同時,發菩提心,經上講“一初發心,即成正覺”。
發心與成正覺是相應的,發心是因,成正覺是果,所以說學佛就看你發不發心,看你是否堅定信心。你若能夠堅定信心,發菩提心,也就是求成菩提,只要…
《華嚴經要義 第五章《華嚴經》的內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