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經要義 第二章 《法華經》綜述▪P6

  ..續本文上一頁人,如是成就四法,于如來滅後,必得是經。”

  一者爲諸佛護念。有善根就可以爲諸佛所護念。你們在座的都是宿有善根,沒有這個善根,不會有這個善緣,這種人不單是爲天神之所擁護,並且諸佛之所護念。就是說這種人十方諸佛都在保護你、加持你。那些在歌舞場中的,在錢、權鬥爭中的人,他哪有那個時間來聽呵?他即使聽也不信哪!你們想一下嘛。“天雨雖廣不潤無根之木,佛法廣大難渡不信之人”就是這個意思。那個樹根枯了,得不到雨水滋潤;佛法很廣大,微妙精深,但他沒有善根,你怎麼說他也不聽,他還要誹謗你。這種現象在在處處都是有的。

  二者植衆德本。什麼叫植衆德本呢?就是說皈依叁寶之後,能夠行善積德,修福修慧。比如念佛也是這樣的,你光念佛號怎麼行呢?要植衆植德本,要修“叁福”淨業,要守戒,要發菩提心,要護持叁寶。這都是植衆德本。除了念佛號之外,還要學習佛法,供養叁寶,護持佛教,爲佛教的發展、傳播盡一份心,要孝順師長父母,要護持佛教組織,嚴守戒律,才能往生。

  叁者入正定聚。這種人他有實際行動,能夠持戒、修定。“定”並不希罕,你能夠信仰佛法,有正確的人生觀,在行動上以戒約束自己,調服身心就在“定”中。並不是說你一天坐24小時禅。當然能夠坐24小時,坐很多時間那是個練習過程。平時坐香那都是練習過程。真正的“定”是在日常生活中,在行住坐臥中,在語默動靜中。臨境不亂,八風吹不動,這一種人就有這個修養、有這個精神、有這個功夫,他才能夠開智慧。開智慧才能接受大法,了達甚深法義。

  四者發救一切衆生之心。就是說要發起救度一切衆生之心。我們在座的檢省一下自己,是不是有悲心?悲心是佛法的根本。《大日如來灌頂經》講:學佛要以“菩提心爲因,大悲爲根本,方便爲究竟”。大悲是根本。一般講學佛以慈悲爲本,方便爲門。能夠有慈悲,他就要救一切衆生,修慈悲觀,在行動上就會救苦救難、拯救苦厄。慈悲就是要時時刻刻做好事,一句好話暖人心,一個笑臉感至誠,一點錢能救一時之難……

  所以佛在經中講,具足這四法可以得到機會受持讀誦《法華經》。我們在座的都具足,很了不起。希望已具足者,要增進、提高;未具足者,要發心具足。另外,能夠讀這個經,並把這種度世的精神貫徹落實到生活中,就是有大乘根基。

  《法華經》中有偈言:“若人說此經,應入如來室,著于如來衣,而坐如來座,處衆無所畏,廣爲分別說。大慈悲爲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爲座,處此爲說法。”這幾句話很重要的。

  什麼叫“入如來室”

  什麼叫“入如來室”?就要具足慈悲心,具足了慈悲心、悲憫心、不舍衆生、不恨衆生、不幹擾衆生。你有這種悲憫心就已經是走進如來殿堂了。要入如來室就必須要有悲心。慈能予樂,悲能拔苦。悲有叁種:衆生悲、法緣悲、無緣悲。

  “衆生悲”就是哀憫衆生的苦惱,同時以慧眼觀察,一切衆生多生累劫以來都是我的父母、師長、六親眷屬。以“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的心態去悲憫衆生,把每一個生命都當成我們的父母兄弟,並將佛法僧叁寶的理念帶給他們,使他們也能有機會學習佛法,得到解脫。這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即沒有任何條件的悲心,完全是出于內在的自願,不求回報,一心一意爲大衆服務。

  九華山仁德法師在修行期間,曾經在終南山蓮華洞中打餓七。餓七是一種苦行,即現在所說的斷食療法。他來到洞中之後,由于他的德性,他的感化,老虎、蟒蛇都避開了。他在那裏打餓七,七天不吃不喝,專門修定。七天滿了以後,他就有所悟。他說:“現在我知道了,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多生累劫以來一切衆生都是我的六親眷屬。我現在要發心救護,弘揚佛法,擔起這個責任。哪怕水深火熱,一切災難我都不怕。”這是仁德法師在他傳記裏的一段話,很感人啊!

  他住持九華山幾十年,“文革”的非常時期,他不顧生命危險,穿起和尚衣服就守在那裏。……很苦呀,但他挺過來了,因爲他有弘法利生的願望,他時刻不忘衆生的疾苦。在那種情況,他還行醫治病,施醫施藥,救治那些貧苦的人民。沒有大悲大願的精神,他是不能堅持下來的。“文革”結束以後,他又發心馬上恢複九華山的寺院。經他的努力,依靠海外支持,大家的參與,雖然吃盡了苦,卻終于把全山恢複了,使四大名山之一的九華山再放光彩。接著又發起九華山修九十九米高的地藏菩薩像,爲什麼?他要弘揚地藏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以“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大願力,傳播佛法,弘揚佛法。這個願力大呀!據計算,建地藏菩薩像要花四億多,但他毫無顧慮,毫無畏懼,發心要修起來。我講他那個誓願很了不起。可惜,他今年因病圓寂了。這是佛教界很大的損失。我們要繼承他的大悲大願,發心護持道場,發心支持佛教的傳播事業,讓這個世界因爲我們的努力而佛法廣布。

  我講他在開悟之後有這麼個感懷,發大願救度一切衆生,肩負弘法利生的責任,發大願,不怕難。所以,第一個“入如來室”就是要發慈悲心,救度一切衆生,對衆生平等。

  什麼叫“著如來衣”

  “著如來衣”,就是披著如來袈裟,荷擔如來家業。這裏的意思是修六度菩薩行中的忍辱波羅密,披忍辱之衣。做人要忍辱柔和。忍辱在大乘經中有解釋,有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耐怨害忍,即對于冤家仇敵,能夠以德感化,做到怨親平等。這一點也是很不容易做到的。對于佛教徒來講,必須做到這一點,也就是說,做爲一個佛教徒沒有敵人,他只有恩人、親人、師長,我們要報答師長、父母的恩情,這是我們的責任。要以德感化,要心胸廣大,怨親平等。安受苦忍,對于由他人引生的痛苦,由自然災害産生的痛苦,都要安受,自己修行不爲所動,不受動搖。谛察法忍,我信仰大乘佛法,我信仰走菩提道路,我要成佛,我就堅持信仰,對真理堅持、領受、信受奉行,不能因爲異端邪說或他人的攻擊,就對真理動搖、疑惑。對一個真理我認識了、明白了,我就堅信不疑,能夠忍受一切攻擊、歪曲、批判。以堅定的信仰願力,去面對一切困難,在一切困難面前,不會退墮,這就是一個佛教徒應具有的基本素質。

  什麼是“如來座”

  什麼是“如來座”?即能夠了解諸法空性、契證空性。我們學佛要見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就是空性,空性就是法性,就是真如,也叫做法界,消滅了煩惱也叫涅槃,證得了智慧也叫菩提。這些名稱各有不同,都是一個總意思。這個“坐如來座”就到了證入真如的境界,明心見性,就可以坐如來寶座、登上如來寶座。

  以上講了《法華經》是經中之王,其地位很高。我們現在能夠受持、讀誦、聽講《法華經》,都是宿世成就了四法,即具善根因緣、植衆德本因緣、常在正定因緣、悲心因緣。若是演說此經,就可以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因爲如來以大慈悲爲室,以柔和忍辱爲衣,以諸法空爲座。

  

  

《法華經要義 第二章 《法華經》綜述》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