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精神有精神的作用,物质有物质的作用。
如是作,“作”就是造作。它的行动、它的行为表现就是造作,前灭后生,生生不息。
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即一切事物的产生有它的主因、有它的助缘,由因缘成熟得到某种果报。
如是报,就是看落在哪一界,哪一趣。
如是本末究竟,从“相”到“报”,这九种从始到终就是“本末”。“究竟”呢,就是离不开真如、离不开真心、离不开唯心所造。
所以森罗万象,不管精神的、物质的,从各方面分析,都不出一心。这个“心”在圣就是真如、真心;在凡就是无明障蔽、妄心。
以上是解释十如的意思。
一念三千
“一念三千”,我们生一念就通于这个三千世间的境界。学佛的人,不可以不注意这个事情。禅宗参禅,要提起你的念头;净宗念佛,要消灭你的妄念;密宗修法,身口意三密结合,目的是要达到大圆满境界,证得空性。证空性就要离开虚妄,就要保持“正念”或者“净念”。“正念”就是不邪,走正道;“净念”就是不染污,保持清净。佛法修行,就要有这个“保持正念”的功夫。否则你念头不正,就容易落入恶道之中:贪心重、欲望重堕落饿鬼道;嗔心重,想搞斗争,就堕落修罗道;起了害人之心,一念杀欲,堕入地狱道;痴心重,不信因果,诋毁三宝,就堕入畜生道。这个念头很要紧,一个念头不慎,就会堕落呀。一念之差,坠入深渊,掉下悬崖,悔之晚矣。
清末民初高僧谛闲法师是天台宗的四十三代祖师,在近代很有名。他有一段话解释这个“一念三千”的“一念”,说明这个心念的重要。他说:“若起一念心,清净平等,不著有为,不滞无为,即佛因也。若起利人心,拔诸众苦,菩萨因也。无大悲心,但求独善,缘觉因也。知苦发心,以求自乐,声闻因也。以滞着心,作大善事,天因也。悠悠散善,无勇猛心,人因也。虽发大善心,我慢胜他故,修罗因也。起大恶念,作诸恶事,地狱因也。起多贪心,悭吝不舍,饿鬼因也。起嗔恚心,造杀生业,畜生因也。”
“若起一念心,清净平等,不著有为,不滞无为,即佛因也。”佛因,就是入于佛道的因,一念清净平等就种了这个因。这个因就是念头清净平等,去掉妄执,“不着有为,不滞无为”。
“若起利人心,拔诸众苦,菩萨因也。”你的悲心保持,处处为别人着想,他人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他人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我修行,我受苦,我愿意代众生受苦。有这个心愿就是种了菩萨的因。学习佛教,就是要学习佛陀无畏的精神,去为人民着想,为众生着想,尽心尽力,为众生服务。“拔诸众苦”,这个工作量很大,哪里有苦难,哪里就有佛教的救度。我们佛教建立了许多慈善基金会、希望工程,帮助穷苦人度过难关,救灾济贫,放弃自已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众生做好事,这就是救苦救难的菩萨精神。我们要大力发挥佛教的优良传统,积极参与社会福利事业,体现出佛教的慈悲精神,希望大家众志成城,为创建一个快乐、幸福、清净的世界而努力。
“无大悲心,但求独善,缘觉因也。”只是独善其身,求个人清净,在水间林下清净一辈子,“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只求自度。这种因就是缘觉因。他虽然了解缘起,但是他只晓得自度,叫缘觉。这要回小向大,学习菩萨道积极度世的精神,才有成佛的希望。
“知苦发心,以求自度,声闻因也。”就是通过听佛说法认识到世间纯苦无乐,苦是由烦恼与业产生的。如何息灭烦恼和业呢?就必须修道,修道就可以证涅槃。由知“苦”断“集”,修“道”证“灭”。这就是声闻因。但是我们学佛不能只求自己解脱,还要使他人有机会接触佛法,让人种下菩提善因,这样才是一个好的佛教徒。
“以滞着心,作大善事,天因也。”虽然是做善事,但是有执着,执着功德,执着我有功德,虽然作了善事,种的不过是天因,可以升天。人天之因,有漏果报。达摩祖师呵斥梁武帝的话:“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只是得天果享受一下快乐,天福享尽了,还要堕落下来。
“悠悠散善,无勇猛心,人因也。”就是说做点好事,但是心不专一。一般人说他心好,他也做了些善事。但他不专一,并不是精进勇猛的,并不是一贯的,时冷时热。但是不管怎么说他还是做了些善事,他就保持了人身。
“虽发大善心,我慢胜他故,修罗因也。”虽然修了善,有福德,但贡高我慢,而且爱发脾气,嗔心重,将来纵然生天,亦只得修罗果报。修罗就是有天之福,无天之德。天天互相斗争,心中只有嗔恚,结果当然是大家吃亏。
“起大恶念,做诸恶事,地狱因也。”这个念头时常为自己打算,时常都想整人。“起大恶念”,而且在行动上造十恶业,不能持基本戒律,杀、盗、淫、妄、酒等什么都来,这都是地狱因。
“起多贪心,悭吝不舍,饿鬼因也。”心怀悭贪,自私,一文不舍,片善不修。只是为了自己,越多越好。这种人种的是饿鬼因。在世的时候,让他供养三宝、周济贫穷、广行布施,他办不到。他就种的是饿鬼因,死堕饿鬼道。
“起嗔恚心,造杀生业,畜生因也。”有嗔恚心就难免发展到打人、骂人,发展到相当高度就难免造更大的杀业,结局很惨,死堕畜生道。
所以谛闲法师讲:“世出世间染净因果,总不外乎现前一念、迷悟之心耳。”就是不管染污的因果、清净的因果,都是离不开现前一念,就在一念之间。一念迷、染污,就造恶业;一念悟、清净,消除无明,就种净因。这都离不开一心。
大家要注意这个心,注意念头。修行学佛,修什么呢?你的受用是怎样的呢?你自己时常要想一下:我修行究竟是为了什么?我到现在为止,我的习气消灭了多少?我的慈悲心怎么样?我的舍心怎么样?我的内心能保持清净吗?念了佛能够消灭妄念吗?能够以佛号消灭妄心吗?假如不这样,你就是念佛念得再多又能起个什么作用?念经念得再多又起个什么作用啊
嗔心重的故事
在北朝的时候,有这么一个国王,他平常崇奉恭敬三宝,但是在他心念的深处没有建立修养的信念。有一个热天他在午眠,侍臣(太监之类)给他打扇纳凉。打扇过程中侍者失手,扇敲了他一下,敲醒了,他就起了嗔心,把这个侍者大骂一顿,要开除他。侍者忍着没说话,后来他又沉沉入睡了。入睡以后,可怕的景象来了:他鼻子里面流出一条小蛇,流到地面上就化成大蛇,恐怖得很!后边高僧来了(他拜的高僧师父),就说:“赶快把他叫醒,让他正念恢复。”醒来以后,他看到蛇,很怕。高僧就指教他:“你平常的心念老是嗔恚习气不改,遇具体事情就发生嗔心。”嗔心重,就堕入畜生一道。猛兽、毒蛇、虎狼都是嗔心重、毒重。嗔心重,可怕呀!所以叫他忏悔,修慈悲心。后来这个国王修行,慢慢地改掉了嗔恚的毛病。
吴道子画马变马
我在1988年随四川省宗教代表团到西安卧龙寺参访。住持向我们介绍说,这个庙子当时吴道子在这里住过。吴道子,大家晓得,是唐代有名画家,主要从事宗教壁画创作,被后世誉为“画圣”,尤精于画观音像。吴道子当时就寄住在这个庙子里面。他那时是画马,一天到晚思想都在马身上,怎样把马画好,马的形态跳起来怎么样、睡起来是怎么样、走起来怎么样,整天都想这个问题。有天中午入眠,他女儿给他提饭来,看到床上有一匹马,他女儿吓了一跳,差点把饭打倒。醒了以后呢,吴道子马形不见了。当时寺里的高僧指教他说:“你一天到晚想马,你看你,睡了以后身形就变为马了,由人道走入畜生道,可怕呀!”然后就叫他改画观音像,以后他就改画观音像。他最初还不晓得怎么画观音像,后来观音菩萨就于空中现白衣大士形。他后来专门画观音像,心念就转变了。
人的这个心念哪,“万法唯心,一切唯心造”是可以证明的真理。天台宗一方面是根据《中论》建立“空、假、中”三观,由三观断三惑、证三谛、圆三德,另一方面,根据《法华经》一心有百界十如,进一步阐发出“一念三千”的道理。一念三千,不出一心。在一念三千之中,鼓励我们要走佛乘。《法华经》由“权”到“实”,引人入佛道,走佛道才究竟。“开权显实”就是这个经的内容。
四、《法华经》的地位
《法华经》是经中之王
《法华经》是经中之王。就是说在一切众经之中,《法华经》很重要,居于首位,这是佛在《法华经》中亲口宣说的。《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中讲得有这么几句话:“此法华经……于一切诸经法中、最为第一。如佛为诸法王;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能受持诵此经,不单破除黑暗、无明,而能消除一切苦难灾厄。除了消除天灾人祸外,最重要的是能解除生死痛苦,能渡生死河,到达彼岸。所以,在《见宝塔品》中有这么几句话:“若暂持者,我则欢喜,诸佛亦然。如是之人,诸佛所叹。是则勇猛(好象勇猛的大丈夫一样),是则精进,是名持戒,行头陀者,则为疾得无上佛道。”你能持此经,你能持戒,就是建立道德基础,自利利他,则为疾得无上佛道。你能这样以持诵经典的力量,结合行持,就可以很快证得菩提之果,圆成佛道。
为什么呢?因为本经是阐明诸法实相的。一切生命、一切世界,它的本来面目、它的真实相是什么?依据“阐明诸法实相”的《法华经》修学,能够证得诸法实相,就可以直登无上乘,证得佛道。这就是本经的伟大之处。所以大家能够受持、读诵《法华经》,乃至于今天能够听讲《法华经》,非常不容易,《法华经》中很多品都有赞扬。
四个听经因缘
我们为什么能够有以上这个机缘?为什么能在这个时代,佛灭度后的今天,有这个受持、读诵、听讲的机缘?佛当时答普贤问:“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于如来灭后,当得是《法华经》。一者,为诸佛护念;二者,植众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善男子、善女…
《法华经要义 第二章 《法华经》综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