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經要義 第二章 《法華經》綜述▪P5

  ..續本文上一頁精神有精神的作用,物質有物質的作用。

  如是作,“作”就是造作。它的行動、它的行爲表現就是造作,前滅後生,生生不息。

  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即一切事物的産生有它的主因、有它的助緣,由因緣成熟得到某種果報。

  如是報,就是看落在哪一界,哪一趣。

  如是本末究竟,從“相”到“報”,這九種從始到終就是“本末”。“究竟”呢,就是離不開真如、離不開真心、離不開唯心所造。

  所以森羅萬象,不管精神的、物質的,從各方面分析,都不出一心。這個“心”在聖就是真如、真心;在凡就是無明障蔽、妄心。

  以上是解釋十如的意思。

  一念叁千

  “一念叁千”,我們生一念就通于這個叁千世間的境界。學佛的人,不可以不注意這個事情。禅宗參禅,要提起你的念頭;淨宗念佛,要消滅你的妄念;密宗修法,身口意叁密結合,目的是要達到大圓滿境界,證得空性。證空性就要離開虛妄,就要保持“正念”或者“淨念”。“正念”就是不邪,走正道;“淨念”就是不染汙,保持清淨。佛法修行,就要有這個“保持正念”的功夫。否則你念頭不正,就容易落入惡道之中:貪心重、欲望重墮落餓鬼道;嗔心重,想搞鬥爭,就墮落修羅道;起了害人之心,一念殺欲,墮入地獄道;癡心重,不信因果,诋毀叁寶,就墮入畜生道。這個念頭很要緊,一個念頭不慎,就會墮落呀。一念之差,墜入深淵,掉下懸崖,悔之晚矣。

  清末民初高僧谛閑法師是天臺宗的四十叁代祖師,在近代很有名。他有一段話解釋這個“一念叁千”的“一念”,說明這個心念的重要。他說:“若起一念心,清淨平等,不著有爲,不滯無爲,即佛因也。若起利人心,拔諸衆苦,菩薩因也。無大悲心,但求獨善,緣覺因也。知苦發心,以求自樂,聲聞因也。以滯著心,作大善事,天因也。悠悠散善,無勇猛心,人因也。雖發大善心,我慢勝他故,修羅因也。起大惡念,作諸惡事,地獄因也。起多貪心,悭吝不舍,餓鬼因也。起嗔恚心,造殺生業,畜生因也。”

  “若起一念心,清淨平等,不著有爲,不滯無爲,即佛因也。”佛因,就是入于佛道的因,一念清淨平等就種了這個因。這個因就是念頭清淨平等,去掉妄執,“不著有爲,不滯無爲”。

  “若起利人心,拔諸衆苦,菩薩因也。”你的悲心保持,處處爲別人著想,他人的快樂就是我的快樂,他人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我修行,我受苦,我願意代衆生受苦。有這個心願就是種了菩薩的因。學習佛教,就是要學習佛陀無畏的精神,去爲人民著想,爲衆生著想,盡心盡力,爲衆生服務。“拔諸衆苦”,這個工作量很大,哪裏有苦難,哪裏就有佛教的救度。我們佛教建立了許多慈善基金會、希望工程,幫助窮苦人度過難關,救災濟貧,放棄自已的利益,全心全意爲衆生做好事,這就是救苦救難的菩薩精神。我們要大力發揮佛教的優良傳統,積極參與社會福利事業,體現出佛教的慈悲精神,希望大家衆志成城,爲創建一個快樂、幸福、清淨的世界而努力。

  “無大悲心,但求獨善,緣覺因也。”只是獨善其身,求個人清淨,在水間林下清淨一輩子,“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只求自度。這種因就是緣覺因。他雖然了解緣起,但是他只曉得自度,叫緣覺。這要回小向大,學習菩薩道積極度世的精神,才有成佛的希望。

  “知苦發心,以求自度,聲聞因也。”就是通過聽佛說法認識到世間純苦無樂,苦是由煩惱與業産生的。如何息滅煩惱和業呢?就必須修道,修道就可以證涅槃。由知“苦”斷“集”,修“道”證“滅”。這就是聲聞因。但是我們學佛不能只求自己解脫,還要使他人有機會接觸佛法,讓人種下菩提善因,這樣才是一個好的佛教徒。

  “以滯著心,作大善事,天因也。”雖然是做善事,但是有執著,執著功德,執著我有功德,雖然作了善事,種的不過是天因,可以升天。人天之因,有漏果報。達摩祖師呵斥梁武帝的話:“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只是得天果享受一下快樂,天福享盡了,還要墮落下來。

  “悠悠散善,無勇猛心,人因也。”就是說做點好事,但是心不專一。一般人說他心好,他也做了些善事。但他不專一,並不是精進勇猛的,並不是一貫的,時冷時熱。但是不管怎麼說他還是做了些善事,他就保持了人身。

  “雖發大善心,我慢勝他故,修羅因也。”雖然修了善,有福德,但貢高我慢,而且愛發脾氣,嗔心重,將來縱然生天,亦只得修羅果報。修羅就是有天之福,無天之德。天天互相鬥爭,心中只有嗔恚,結果當然是大家吃虧。

  “起大惡念,做諸惡事,地獄因也。”這個念頭時常爲自己打算,時常都想整人。“起大惡念”,而且在行動上造十惡業,不能持基本戒律,殺、盜、淫、妄、酒等什麼都來,這都是地獄因。

  “起多貪心,悭吝不舍,餓鬼因也。”心懷悭貪,自私,一文不舍,片善不修。只是爲了自己,越多越好。這種人種的是餓鬼因。在世的時候,讓他供養叁寶、周濟貧窮、廣行布施,他辦不到。他就種的是餓鬼因,死墮餓鬼道。

  “起嗔恚心,造殺生業,畜生因也。”有嗔恚心就難免發展到打人、罵人,發展到相當高度就難免造更大的殺業,結局很慘,死墮畜生道。

  所以谛閑法師講:“世出世間染淨因果,總不外乎現前一念、迷悟之心耳。”就是不管染汙的因果、清淨的因果,都是離不開現前一念,就在一念之間。一念迷、染汙,就造惡業;一念悟、清淨,消除無明,就種淨因。這都離不開一心。

  大家要注意這個心,注意念頭。修行學佛,修什麼呢?你的受用是怎樣的呢?你自己時常要想一下:我修行究竟是爲了什麼?我到現在爲止,我的習氣消滅了多少?我的慈悲心怎麼樣?我的舍心怎麼樣?我的內心能保持清淨嗎?念了佛能夠消滅妄念嗎?能夠以佛號消滅妄心嗎?假如不這樣,你就是念佛念得再多又能起個什麼作用?念經念得再多又起個什麼作用啊

  

  嗔心重的故事

  在北朝的時候,有這麼一個國王,他平常崇奉恭敬叁寶,但是在他心念的深處沒有建立修養的信念。有一個熱天他在午眠,侍臣(太監之類)給他打扇納涼。打扇過程中侍者失手,扇敲了他一下,敲醒了,他就起了嗔心,把這個侍者大罵一頓,要開除他。侍者忍著沒說話,後來他又沈沈入睡了。入睡以後,可怕的景象來了:他鼻子裏面流出一條小蛇,流到地面上就化成大蛇,恐怖得很!後邊高僧來了(他拜的高僧師父),就說:“趕快把他叫醒,讓他正念恢複。”醒來以後,他看到蛇,很怕。高僧就指教他:“你平常的心念老是嗔恚習氣不改,遇具體事情就發生嗔心。”嗔心重,就墮入畜生一道。猛獸、毒蛇、虎狼都是嗔心重、毒重。嗔心重,可怕呀!所以叫他忏悔,修慈悲心。後來這個國王修行,慢慢地改掉了嗔恚的毛病。

  吳道子畫馬變馬

  我在1988年隨四川省宗教代表團到西安臥龍寺參訪。住持向我們介紹說,這個廟子當時吳道子在這裏住過。吳道子,大家曉得,是唐代有名畫家,主要從事宗教壁畫創作,被後世譽爲“畫聖”,尤精于畫觀音像。吳道子當時就寄住在這個廟子裏面。他那時是畫馬,一天到晚思想都在馬身上,怎樣把馬畫好,馬的形態跳起來怎麼樣、睡起來是怎麼樣、走起來怎麼樣,整天都想這個問題。有天中午入眠,他女兒給他提飯來,看到床上有一匹馬,他女兒嚇了一跳,差點把飯打倒。醒了以後呢,吳道子馬形不見了。當時寺裏的高僧指教他說:“你一天到晚想馬,你看你,睡了以後身形就變爲馬了,由人道走入畜生道,可怕呀!”然後就叫他改畫觀音像,以後他就改畫觀音像。他最初還不曉得怎麼畫觀音像,後來觀音菩薩就于空中現白衣大士形。他後來專門畫觀音像,心念就轉變了。

  人的這個心念哪,“萬法唯心,一切唯心造”是可以證明的真理。天臺宗一方面是根據《中論》建立“空、假、中”叁觀,由叁觀斷叁惑、證叁谛、圓叁德,另一方面,根據《法華經》一心有百界十如,進一步闡發出“一念叁千”的道理。一念叁千,不出一心。在一念叁千之中,鼓勵我們要走佛乘。《法華經》由“權”到“實”,引人入佛道,走佛道才究竟。“開權顯實”就是這個經的內容。

  四、《法華經》的地位

  《法華經》是經中之王

  《法華經》是經中之王。就是說在一切衆經之中,《法華經》很重要,居于首位,這是佛在《法華經》中親口宣說的。《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中講得有這麼幾句話:“此法華經……于一切諸經法中、最爲第一。如佛爲諸法王;此經亦複如是,諸經中王。”能受持誦此經,不單破除黑暗、無明,而能消除一切苦難災厄。除了消除天災人禍外,最重要的是能解除生死痛苦,能渡生死河,到達彼岸。所以,在《見寶塔品》中有這麼幾句話:“若暫持者,我則歡喜,諸佛亦然。如是之人,諸佛所歎。是則勇猛(好象勇猛的大丈夫一樣),是則精進,是名持戒,行頭陀者,則爲疾得無上佛道。”你能持此經,你能持戒,就是建立道德基礎,自利利他,則爲疾得無上佛道。你能這樣以持誦經典的力量,結合行持,就可以很快證得菩提之果,圓成佛道。

  爲什麼呢?因爲本經是闡明諸法實相的。一切生命、一切世界,它的本來面目、它的真實相是什麼?依據“闡明諸法實相”的《法華經》修學,能夠證得諸法實相,就可以直登無上乘,證得佛道。這就是本經的偉大之處。所以大家能夠受持、讀誦《法華經》,乃至于今天能夠聽講《法華經》,非常不容易,《法華經》中很多品都有贊揚。

  四個聽經因緣

  我們爲什麼能夠有以上這個機緣?爲什麼能在這個時代,佛滅度後的今天,有這個受持、讀誦、聽講的機緣?佛當時答普賢問:“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于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經》。一者,爲諸佛護念;二者,植衆德本;叁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衆生之心。善男子、善女…

《法華經要義 第二章 《法華經》綜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