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华经要义 第二章 《法华经》综述▪P4

  ..续本文上一页教为偏教,大乘教为圆教。也指证果境界的区别。这个有所偏就是小乘,只证“人我空”、不能证“法我空”,只证阿罗汉果、无余依涅槃,不能证佛果、无住涅槃,因此说他有所偏失。到了菩萨大乘的境界,才比较全面,才是圆满的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境界。

  什么是权实

  “权实”,即权教与实教。实教,据实述出佛陀自内证之法,系为究极根本的教理,能引导所有的众生走上圆满的解脱之路;权教,为导人入于实教所设的方便教法,至实教境地后则当废权教。什么叫权实?权,是权智,是方便法门,方便权巧;实,是实智,就是真实,究竟彻底。方便权巧的法门是不彻底的、不了义的。而真实的法门,就是彻底的、了义的、究竟的。

  以上都是经常看到的名词,现在讲的《法华经》,其主旨就是“开权显实”。

  (三)法华宗趣

  唯有一乘法

  我们晓得佛是因机施教,就好象医生对症下药一样的道理。在佛教五乘中有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佛乘。这五乘中,前面四种都属于权巧方便之门,最终是引导众生走入佛乘。根据你的根基说法,因机施教,应病与药。譬如对人天乘说因果、五戒十善;对声闻乘说“四谛”,从苦谛入手,修八正道;对缘觉乘(属于中乘)说缘起、十二因缘;对菩萨乘就说四无量心、四摄六度。

  不管说哪个乘,最终的目标是达到佛乘,目的都是要我们见性成佛,要最终走入佛乘。关于这点,《法华经》里有很多寓言、譬喻来说明,如火宅喻、化城喻、四车喻、珠宝喻、凿井喻等。

  所以,《法华经》是开权显实,以方便法门,引导众生归向佛乘。有些人学佛是为了修来世,有些人是为了给自己找清净,有些人虽然哀悯众生,但时冷时热。这些都不究竟,最终需要走上佛道,证得佛果。否则那就很成问题,都是不究竟的。要究竟,那就是要发四宏誓愿,证得无上佛乘。我们天天上殿,都要念诵四宏誓愿,这不仅仅是要我们在口里念,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落实的。

  这四宏誓愿是: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我希望在座的菩萨们发心,天天也来念诵四宏誓愿,并把它落实在行动中去。你的心中只要有四宏誓愿的想法,就达到了因地菩萨的境界,能以自己的信念,在生活中实践四宏誓愿,那就是果地菩萨了。希望大家都做果地菩萨。

  佛陀开权显实的中心思想就是使你走入佛道,进入佛乘。《法华经》里面有个偈颂: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无二亦无三,

  除佛方便说。

  十方国土中诸佛说法,不管在哪一方、哪一个国家、哪一个世界,不管是在过去、现在、未来,他说的法是究竟一乘法。“唯有一乘法”,目标就是一乘,没有其它的,没有二也没有三。至于说五乘、三乘,都是一种方便说、权巧之说。这是《法华经》的一首偈子。明显地指出了本经的要义。

  是心是佛

  在中国,智者(智顗)大师建立的天台宗,主要是依据《法华经》,但也不能离开《华严经》,不能离开《般若经》,这些经典的根本思想都是相通的。净土经典也都是相通的。《华严经》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能够恢复本性就是佛,本性被蒙蔽了就是众生,都在于这个心。这个心就是真心,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华严经》又讲:

  心如工画师,

  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

  无法而不造。

  我们这个心体发挥力量,就像那个绘画师一样,可以画一切森罗万象、各种形态的境界,所以能够画世间。画世间就是三界(欲、色、无色界)五趣(一地狱,二饿鬼,三畜生,四人,五天),都由心识所生。“能画诸世间”,指不单是世间万法,出世间的境界——净土,也是由心识而生。所谓心净则国土净,心染则国土染。

  上面也讲了,搞环保,治污染,在我们佛家来讲,就是要治根本,从心灵上下手。因为你若是内心不干净啊,内心污染不除,那么环境污染就去不掉。所以心里头有污染,就是凡夫境界,去除污染,就是圣者境界。心净国土净,心染国土染。《观无量寿佛经》讲:“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怎样作?就要修行,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要发菩提心、要念佛、要持戒,修行就可以作佛。“是心是佛”,是说我们这个心就是佛心,本来就有佛性,一切众生佛性平等。

  一心三观

  天台宗是中国的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的教义,主要依据《法华经》,是以“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为中心思想的独立学派。中国天台宗一祖慧文、二祖慧思、三祖智者,印度初祖是龙树菩萨。

  《中论》中有偈云:

  众因缘生法,

  我说即是无。

  亦为是假名,

  亦是中道义。

  慧文读《中论》时,由此偈就悟入“一心三观”。什么是一心三观?即一切法、一切事物,都离不开“空、假、中”三个范畴。

  “空”,就是本体不实在,万法无自性,是因缘生法,如幻如化。

  “假”,就是在因缘生法、如幻如化的现象上,假名安立一切事物的名词。假名,只有幻象,没有实体。

  “中”,就是那个法里头既有幻象的假有,又有无自性的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亦有”,就是它有幻象存在,有假名存在,“亦空”,就是自性空,没有常恒不变的自体。“非有非空”呢,就说不是常有,不是实有,也不是断灭,所以叫非有非空。“非有”,就是不落“常见”,“非空”,就是不落“断见”。常见和断见都是边见,叫做邪见,都不符合中道(中观)。

  由“空、假、中”三观能消灭三惑。三惑就是指: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由空观消灭“见思惑”。见思惑又云见爱、见修、四住、染污无智、枝末无明、通惑、界内惑,皆概括三界烦恼之通称。见惑者诸种之妄见,邪分别计度道理而起之我见边见等妄惑也;思惑者贪嗔痴等之迷情,思虑世间事物而起之妄惑也。

  据小乘俱舍宗,见惑凡八十八种,称为见惑八十八使。即见道所灭的根本烦恼有五利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钝使(贪、嗔、痴、慢、疑)等十惑。于见道观三界之各四谛,其所断的见惑各各不同,即于欲界苦谛所断有十使;集、灭二谛所断各有七使(除五利使中之身见、边见、戒禁取见);道谛所断有八使(除五利使中之身见、边见),共断三十二使。于色界、无色界各四谛所断皆如欲界,然各谛之下又除嗔使,故各断二十八使。色界、无色界共计断五十六使,故三界共计断八十八使。十惑中,小乘以贪、嗔、痴、慢四者通于见修二道所断,疑与五见,则唯为见所断,说修惑有八十一种,称为修惑八十一品。即修道时所灭的根本烦恼计有十种,在欲界有贪、嗔、痴、慢,在色界、无色界各有贪、痴、慢。若以此十种配合九地,更依烦恼的强弱来分,则由上上品至下下品九种,共为八十一品。见惑八十八使与十种修惑,合称九十八随眠。这些都是由“空观”就能断除的。

  由假观消灭“尘沙惑”。尘沙惑指能障碍俗谛的事智,令菩萨化道不得自在的无数染污无知。“尘沙惑”就是对于一切宇宙森罗万象,我们受它蒙蔽不能了解,就发生所知障。修“假观”,观一切现象幻有,假名安立,就可断尘沙惑。

  由中观消灭“无明惑”。无明就是迷于中道,有偏见叫无明惑。迷于中道第一义谛的烦恼,即障覆中道的根本无明,为一切生死烦恼之根本。因为不了一法界的微细烦恼,遂成法性的障碍。此无明惑,声闻、缘觉不知道,只有菩萨能了知、断尽,故又称别惑。修习中观般若,能破除无明惑。

  消灭“三惑”就能证得“三谛”。哪“三谛”?即由“空观”消灭“见思惑”证入“真谛”;由“假观”消灭“尘沙惑”证入“俗谛”;由“中观”消灭“无明惑”证入“中谛”。称为“三谛,”即三种真理。“真谛”是一切法空;“俗谛”是一切法有,妙有;“中谛”不偏于一边,“亦有亦空,非有非空”。

  再由“三谛”而圆成“三德”,即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般若德就是有智慧,包括属于了解世间因缘生法的“尽所有行智”,和了解真如的“如所有行智”。由“假观”消灭“尘沙惑”就证得解脱(解脱德),既不为烦恼所扰,也不为所知障所惑,不受理蔽,成就般若德。由“中观”消灭“无明惑”就证得如来法身(法身德)。

  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这三德都是佛的境界。修“三观”,断“三惑”,证“三谛”,最终圆成“三德”,就是天台宗主要的教义。但是具足三观不离一心,“空、假、中”不离一心。一心生万法,这个万法包括有情世间、器世间、圣者世间。这就是一心三观,又叫圆融三观、不可思议三观、不次第三观等,是天台宗圆教的观法。天台宗说宇宙万有,都具有空假中三种谛理,而这三种谛理又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如果我们在一心之中这样作观,即叫做一心三观。

  百界千如

  一个人起一个心念就通于十法界。十法界即包含圣者(声闻、缘觉、菩萨、佛)四界和凡夫(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界。“十法界”中每一法界又有十界,叫做“百界”。一心就有百界。仔细观察“百界”呢,每一界又包括“十如”。哪“十如”?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为“十如”。不管你心法、色法,精神现象、物质现象,都有这个“十如”,都从这个来分析。

  如是相,这个法表现于外就有他的相状。动物也是一样、植物也是一样、矿物也是一样的,各有它的相状。这是属于现象界。

  如是性,名种法它有本性。地以坚为性,水以湿为性,火以暖为性,风以动为性。

  如是体,万法有它的本体、有它的体质存在,身体相貌各方面是结合起来的。

  如是力,即万法可以发挥它各自的功能。“力”就是功能。不管精神还是物质都会发生功能。…

《法华经要义 第二章 《法华经》综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