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华经要义 第二章 《法华经》综述▪P3

  ..续本文上一页大地震动,旷古稀有,以及佛力不可思议之事的经文,名“未曾有经”。

  12.优波提舍,此译论议,即佛所说诸经,若作论议问答辩理,分别广说之经文,即名“论议经”。

  这十二部经其中就有譬喻,这个譬喻,有事实、有道理,可以教育人。在大藏经中关于譬喻的有《法喻经》、《百喻经》等。

  二、《法华经》的译本与译者

  (一)三种翻译版本

  《法华经》有三种翻译本。

  第一种版本是西晋惠帝永康年间,印度高僧竺法护在长安翻译的,名为《正法华经》。这个比较早一点。三国以后就是西晋,它统一了三国。那个时候佛教已经传到华夏来了,且经典开始大量地翻译和传扬。

  第二种版本就是后秦弘始年间,龟兹沙门鸠摩罗什大师,在长安逍遥园翻译的经文,名为《妙法莲华经》。西晋灭亡后,许多少数民族在北方先后建立了20多个政权,史称“东晋十六国”。当时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其中的一个国家叫后秦,当朝的君主是羌族的姚氏,因此又叫“姚秦”。那时候姚兴是一位最有能力的君主,很留心政事,任人唯贤,对百姓很好,重视文治,大力提倡佛教和儒学,灭了好几个国家,站稳脚跟达到了大治。这期间就把鸠摩罗什接到了长安,翻译了许多佛教大乘经典,现在的《妙法莲华经》7卷28品就是其中之一。

  第三次翻译,是在隋朝仁寿年间,北天竺沙门奢那笈多,这个名字翻成汉文叫智德。他翻译的经名叫《妙法经》。

  这三个译本中,从那时开始到现在,流行的都是鸠摩罗什的。因为鸠摩罗什的翻译,文辞简洁华美,词义与佛的意思相合。

  (二)译者鸠摩罗什

  现在就简单介绍一下鸠摩罗什大师。他被尊为三藏法师。三藏就是指经、律、论三藏。能够通达这三藏就叫做三藏法师。法师,就是以经为师,奉行经典,弘扬经典;同时又依佛法宣扬教育众生,为人之师,称之为法师。“鸠摩罗什”是梵语,翻成汉语叫“童寿”。“童”是孩童,“寿”就是长寿的寿。为什么叫“童寿”呢?因为鸠摩罗什很有善根性,童年时就很有学问,而且为人很厚重,象老年人一样的,所以叫童寿。他的祖籍是印度,父亲在印度当官,后来不当官了就出来留学。父亲到了龟兹国(就是中国现在新疆的于阗),受到国王的赏识,娶了国王的女儿,做了驸马爷,以后生下鸠摩罗什。由于鸠摩罗什天性具有慧根,他母亲相当信仰佛教,所以他七岁就出家,遍学大小乘经典。后来他母亲也出了家。

  这恰是前秦王符坚当朝的时候。有一天晚上,他的太史看见北方的天空出现智星(象征智慧的星宿叫智星),第二天就告诉了符坚。符坚听说在西域龟兹国有一个智慧很高的僧人叫鸠摩罗什,就生起敬仰,但是你凭白无故地叫龟兹王把鸠摩罗什交出来不可能呵!所以当时他就派了一个叫吕光的大将率兵讨伐龟兹。不是为了其它的,就为了高僧鸠摩罗什大师。

  吕光征伐龟兹,龟兹武力很微弱,无力抵抗,所以不得不把鸠摩罗什交出来。吕光得到鸠摩罗什以后,本来准备回长安,后来因为在路上听到长安发生了政变,羌族姚苌发动宫庭兵变,夺了帝位,符坚被姚苌捉到后缢死。

  中国历史上都是这样,搞政治离不开各种方式的斗争,帝王到了末代都很凄惨。这就是利害冲突,这就是世间法。庄子有个譬喻嘛,“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猎人又次之”。这个寓言,譬喻世界的这个争斗,以强凌弱,强者居上。就好象蝉在树上叫,螳螂想吃蝉,黄雀又想啄螳螂,黄雀自己又没预想到后面还有猎人要杀它,要射击它。世间上为了争权夺利,都是用尽心机,你说你强,我还要比你强,采取各种手段,弱肉强食。这个是庄子的寓言。所以对这些世俗的东西呀,我们学佛人要超情出俗,要看清楚。

  根据正史记载,符坚被姚苌杀死以后不久,姚苌又在梦中与符坚开战,他用刀,符坚用矛。梦到苻坚与神鬼兵数百人突入营中,姚苌害怕逃走,他的侍卫迎着姚苌刺鬼,误中姚苌的下身。当时姚苌就痛,一直痛醒。痛醒之后就得了病(下身病),太医也没法治。这就是冤孽病。你杀他,他还不是要杀你呀!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所以这个杀业造不得呀!机缘成熟快就是现前报,机缘成熟慢呢,等到后来也要偿报。因果嘛!姚苌后来因为冤业病死了,由姚兴即位。这一段公案在历史上都有的。

  姚兴登位后就想到,原来朝庭派兵去接鸠摩罗什,而鸠摩罗什怎么还没来?后来知道吕光在半途听到兵变,就自据西凉(就是甘肃兰州)为王,鸠摩罗什就在吕光身边。于是姚兴又带兵征伐西凉,把鸠摩罗什接到长安。因为姚兴信佛,鸠摩罗什到长安以后,他就请鸠摩罗什入住那个宫殿“逍遥园”(至今部分遗迹还在),住在逍遥园译经、讲经。当时长安聚集了800沙门,帮助鸠摩罗什译经。所以我们现在读这个经典,其来之不易呀!唐代玄奘法师译经,帮助翻译的是千人以上。有译文的、有正音的、有润文的、有重复校对的……很多,才把这个经典翻译过来。

  鸠摩罗什在长安主要是弘扬“般若”,讲授“空宗”。论方面主要就是般若三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和《大智度论》,经典方面主要就是般若系统的。其门下有上千人,卓有成绩的有僧肇、僧睿法师等十人,有“罗什门下十德”之称。他一共翻译了三百八十余卷佛经,为佛教的传播事业贡献很大。在秦弘始十五年,鸠摩罗什法师圆寂于长安。时晋熙宁五年,世寿七十。他临终时说:“吾所传无谬,则焚身之后,舌不焦烂。”在逍遥园依外国之法对他进行火化,历史书上记载“薪灭形碎,唯舌不灰”。火化后舌根不化的事实,说明他的翻译是没有谬误的。

  鸠摩罗什翻译经典,文义简洁,文辞很华丽,意思又不违背佛义。唐代有个道宣律师在终南山修行的时候,持戒很严,过午不食。他在终南山感得天人送供,每天中午按时送供,他就接受天人供养(现在那个西安终南山净业寺还有天人送供台,就是当时道宣律师在那里静坐的天人送供的地方)。有一次道宣律师经行,在经行过程中跌了跤,旁边有人把他扶起来,就是天人。扶起来以后道宣律师就跟天人谈话,问过去七佛的情况,天人就说鸠摩罗什在过去七佛的时候就很有智慧,就译有佛的经典。所以鸠摩罗什是有大根性的,有这个缘起。后来道宣律师根据天人所说的内容写了《感通录》,在《大正藏》里面有。

  以上简单介绍了翻译的情况,三译之中主要流行的是鸠摩罗什的译本。

  三、《法华经》的宗趣

  (一)大纲

  佛在《法华经》中说法,举出若干譬喻,开权显实,使各种根机的人都能够契入佛乘。

  开始是序品,佛放光现瑞以后说了佛出世因缘,使弟子们得到开解,是为下根授记。接着是《譬喻品》、《信解品》、《药草品》为中根行者授记,这些中根的人听闻后都开了悟,而且得了佛的授记。在《化城喻》等品,是为上根授记。从《法师品》到《分别功德品》,就说明佛弟子们听法后,不同程度得到功德、得到启示,不管下根、中根、上根,乃至化身菩萨都受到大饶益,并蒙佛授记。这些品中同时也叙述了有关菩萨在过去生中和现在生中的事迹。以后从《随喜功德品》到最后的《普贤菩萨劝发品》,也叙述了各种事实,其中心目的是赞扬实相之法,和宣扬信受实相之法的功德。所以,佛殷勤嘱咐诸大弟子于佛灭度之后,对于这个妙法、实相要广为流通,目的就是要启发众生的知见。而诸大菩萨发愿流通“法华”,令众生熟习、读诵、供养、修持、宣扬妙法,一个目的,无非要契证诸法实相,与妙法相应。

  这就是《法华经》的大纲。

  (二)名词解释

  关于《法华经》的宗旨和所指向的目标。简单说一下,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些名词:大小、半满、渐顿、偏圆、权实等。我先把这些佛教的基本知识给大家介绍一下,以便于理解《法华经》“因病与药、因机施教、开权显实”的宗趣。

  什么是大小

  “大小”,即佛教的大小乘。大乘,主要是以慈悲心广度众生为主,根据悲心度众生,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也就是提倡佛教的传教事业,不仅仅是自己学习佛教,还要更多的人来学习佛教,并从中得到受用;小乘,就是以自修、自解脱为主,所谓自了汉,这是指小乘不求大众的利益,只管自己修行了事。乘就是运载工具嘛。大小乘就像小车子坐一个人,大车子多坐些人,这就是大小乘的区别。我们学习佛法,要尽一切力量,使我们身边的人也走入觉悟的大道。要引导所有与我有缘的人,让他们信佛、学佛,最终成佛。这就是大乘境界,我们要努力学习。

  什么是半满

  “半满”,即半字教与满字教的统称,半字教为小乘声闻的九部经(由三藏十二部经中除去方广、授记、无问自说,就是小乘的九部),满字教为大乘方广等经典。半满就是指小乘、大乘的三藏经文。小乘三藏不及大乘三藏圆满,境界不如大乘境界,只说到佛说的一半;圆满就必须是大乘经典。以圆满与否来判定佛教经典,就叫“半满”。

  什么是渐顿

  “渐顿”,指渐教与顿教,渐教是由浅入深逐渐成功的教法;顿教是立刻速成的教法。渐顿就是指钝根和利根的修行。依据经典,菩萨修行要经历五十三个阶位渐次修行才能成佛,时间很漫长,所以叫“渐”;顿就是顿悟,利根能够顿悟,譬如禅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靠顿悟。修行路上虽然有“渐”与“顿”,实际上“顿”由“渐”而来,不经过“渐”就不会有“顿”。作为一个佛教行者,渐是基础,不能光想着顿悟而忽视初级踏实的修行。那种利根的人,他能够顿悟,是宿世因中修了行、积了智慧的,也是由渐而来的,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事情。

  什么是偏圆

  “偏圆”,偏教和圆教的意思,判教理胜劣的称谓。偏教,偏僻之理,偏于空乃至中,不能从统一协调的认识去观察事理。圆教,圆满一切,具足一切,不再是偏向一边。小乘…

《法华经要义 第二章 《法华经》综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