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华经要义 第二章 《法华经》综述▪P2

  ..续本文上一页

  一叶一如来。

  这是禅观境界。一朵花的开放不是孤立的,离不开空间,离不开时间,离不开人工等等条件,所以一花一世界,就是缘起观。“一叶一如来”,叶与花是相联系的,它是缘生法,从缘生之中,观照诸法空性,能够知空性就可以见如来的法身。如来的法身就是空性,了达诸法的空性就见如来法身。

  《思益梵天所问经》讲:

  诸法从缘生,自无有定性,

  若知此因缘,则达法实性。

  若知法实相,是则知空相,

  若能知空相,则为见导师。

  “诸法从缘生,自无有定性”,指没有个常恒不变的实体。

  “若知此因缘,则达法实性”,知道一切都是因缘生法,就可以了达诸法真实性。

  “若知法实相,是则知空相”,由因缘生法知诸法空相。

  “若知空相者,则为见导师”,知道空相就能见导师。导师是谁?就是如来、就是佛。

  佛不可以色身见

  佛曾经到忉利天宫为母亲讲《地藏王菩萨本愿经》,讲完以后,要回到人间,这时弟子们都要欢迎佛。依规矩,是国王宰官在前,四众弟子随后。当时有个莲花色比丘尼,她想最先见到佛,就以神通变化为国王,好优先拜见佛。这时须菩提正在山洞中静坐,有人告诉他说:“佛已经为母亲讲完法,要从忉利天宫下来了,你为什么不去迎接佛呀

  ”须菩提动了一念,想去接,后来他又想这是错误的,为什么呢?《金刚经》讲“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不可以色身见”,色身不能代表真佛,法身才能代表真佛。而法身是什么呢?诸佛是由于证得空性,悟得真如的道理,才成佛而共一法身。所以他就不动了,继续在洞中修空观。

  莲花色比丘尼,她是化的国王相,就最先见到了佛。她说:“我今天很高兴,我首先见到佛。”接着就礼拜佛。佛当时就微笑着说:“不是你先见到佛,是须菩提先见到佛。”有这么一段公案,表示知空相才能见到佛陀大导师。

  所以说“若知空相者,则为见导师”,这是很重要的。

  (二)什么是莲花

  “莲花”,在我们的经典中、造像中,处处都有圣洁的莲花。在《阿弥陀经》里面,形容莲花的功德“微妙香洁”。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莲花池里的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这个“微妙香洁”就形容莲花的功德。什么叫微妙?微妙就代表智慧。什么智慧?缘起性空的智慧,就是刚才讲妙法的内容。“香洁”就代表德行,大乘菩萨的德行。菩萨以大智慧不住生死,以大悲心不住涅槃。菩萨发了大愿,为悲悯众生故,在五浊恶世中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救苦救难,虽处五浊之中,不为五浊所染,就好像莲花生在污泥中,不为污泥所染。这是莲花代表的德行。

  莲花的功德“微妙香洁”

  微妙与香洁,一个代表智慧,一个代表大悲。大悲大智代表菩萨精神,也是佛陀化身的精神。化身是基于悲心,有悲就有智,悲智双运。

  这里的莲花除了这个意义以外,还形容《法华经》“开权显实”的道理,因为莲花花朵与莲子同时存在,有花就有子,有子就有花。佛说诸法权巧方便,中心思想就在于佛乘,在于诸法实相,将三乘引归佛乘。三乘就是权巧方便,说三乘的目的是引归于“一乘”,即是佛乘。由小归大,由“权”归“实”,有“权”就有“实”,有“实”便也有“权”,权、实同在。也就是说佛教不分什么大小乘,都是佛陀的说法,为了利益众生而说,只是我们的根器不同,而不是法的不同。要学习佛教的一切利他精神,不要只知道自利,作自了汉是成不了佛的。

  学菩萨修莲花之行,就是悲智之行,大悲大智。你修悲智之行,有这个因,就有佛果的存在。熏一分现行,就成功一分种子。“现行”与“种子”同时存在。这在唯识法相里讲,就是“种现熏生”、“因果同时”。那么,当种子生种子,即种子继承种子在阿赖耶识中恒常随转,也会有异熟,这个法理很微细。

  这个“莲花”是一种譬喻。一个是譬喻菩萨的精神,大智大悲,一个是代表因果同时。有权就有实,权实同时存在,不能分开。这个道理很微妙。从嘴巴讲都是可思可议,真正悟得这个道理,要从定中体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拈花微笑

  当年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会上的弟子,不会其意,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这个意境不可言传,所以佛当时就讲:“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总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义谛,今方付嘱摩诃迦叶。”迦叶为禅宗第一代祖师,传到二十八祖是达摩禅师,为中国禅宗初祖。拈花微笑这个道理很深,很微妙,不可思议。

  根据智慧的阶段来讲,我们在资粮位之中,是经过闻熏,在闻熏之中引发正见,而后从闻熏之中,结合行持,修观、修定,这就是“加行智”。加行智之后就是“根本智”。进入初地见空性以后就是根本智——见道位。禅宗的悟境也是根本智。再加功用行,以后就是“后得智”。根本智见了诸法实相以后,为了救度众生,从语言方面施设言教,这叫后得智。

  这是从修行到究竟的一个过程。禅宗有“三关”。第一关,“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第二关,“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第三关,“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禅宗三关

  “禅宗三关”的第一关就是说,要把“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种虚妄分别调伏下去。要“大死一番”,就进入第二关“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大死一番后,大死而又大活。死什么呢?死凡夫的妄念、俗念。活什么呢?活法身、证空性。证空性以后,再反观世界,“见山依然是山,见水依然是水。”那么这个见法就不同了。这种见法是不住尘,看得清楚而不住世尘,就是智慧的看法,能够见到了诸法因缘生法,见到如幻如化的景象而不执着,在不执着之中又大做佛事,广度无边的众生。这就是禅宗的“三关”。

  由加行智到根本智,由根本智到后得智,是依位次来的。所以“闻、思、修”三慧,必须要有“修”慧,不修不行。这个佛教的真理,不是光说的,它要修、要实践。先听闻佛法,不要学有的人叛经离教,不想学习,盲修瞎炼,还自以为是,那就错了。根据自己所学,经过思维熏染,使我们的内心与善法相应,也就是从意根着眼。意根清净,余下的口业、身业才能清净。

  以上就是有关莲花的解释。

  (三)什么是经

  关于三藏十二部

  三藏教理的组织中有十二分教,即佛的说教是依十二种方式,佛说的一切法,皆可统摄为一修多罗,类集为经律论三藏。三藏即经、律、论,十二部即佛说经分为十二类,亦称十二分教,即长行、重颂、孤起、譬喻、因缘、无问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授记。

  由于一切经的经文体裁和所载的事相不同,故从三藏分出十二种名称,通称三藏十二部经,总则称一切经,别则称十二部,但并非每一经都具有十二部之名。

  十二部经略解

  十二部经分别为:

  1.修多罗,又叫素怛缆,意译为经或契经,如四阿含、诸大乘经、戒经以及三藏内外的一切经典,都名契经。但此处所说的契经,是单指经中直说法义的长行经文,相当于佛经中散文部分,故又称长行经。

  契经意即一方面契理,与佛法真理相合,一方面契机,与众生根机相合。上契诸佛理,下应众生机。“理”就代表诸法实相、代表真如、代表法性,“机”就代表众生的根机,随众生的根机而说法,引导众生都要归于真实的道理,归于真心,使众生能够在念念之中保持正念,去妄成真,如水成冰,达到这个境界。

  契机契理,契机就是要把握时代的潮流,掌握当今世界的风尚,根据众生的病态,作出理智的判断,为当今众生作出合乎时宜的教导,这是方便法门;契理就是要契合真理,不能偏离正道而融入世俗。所以既要契机又要契理。

  另外对这个“经”的解释又含有“有规律、有法规、有规范、有组织”的意思。你看我们这个经典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它是有一定的规律、有一定的法则,有前、有中、有后,称为“经”。这种法的目的是引导人走正道,最终成就佛道。

  2.祇夜,意译重颂或应颂,偈颂有一定的字句,四、五、七字一句,三、四、五、六句为一颂。凡经中偈颂,以偈颂体裁重述前面长行经文大义的,名“重颂经”。

  3.和伽罗那,译为授记,凡经中佛于菩萨授将来必当成佛的悬记,或于缘觉后世当得道,或于声闻人今后世得道,记六道众生后世所受果报之处,即名“授记经”。

  4.伽陀,此译讽诵,或孤起颂,不依长行,直截以偈颂的形式显示诸法的经,如《法句经》等,名“讽诵经”。

  5.优陀那,此译自说或无问自说经,凡无请问者佛陀自已宣说的经文,如《阿弥陀经》等,名“自说经”。

  6.尼陀那,此译因缘经或缘起经,如《大智度论》卷三十三:“说诸佛法本起因缘,佛何因缘说此事,修多罗中有人问故,毗柰耶中有犯是事,故结是戒,一切佛语缘起事,皆名尼陀那。”如来说法必有因缘,即经中见佛闻法因缘,及佛说法教化本末因缘之处,如诸经“序品”,故名“因缘经”。

  7.阿波陀那,意译为譬喻,凡经律中所说譬喻,以譬喻显示法义之处,故名“譬喻经”。

  8.伊帝目多伽,翻译为本事,或如是语经,即经中讲弟子菩萨声闻等过去世行业事历的经文,及教令精进求道解脱因缘等处,即名“本事经”。

  9.阇陀伽,翻译为本生经,凡经中佛说自身往昔行菩萨道时,修诸苦行,利益众生所行因缘之经文,名“本生经”。

  10.毗佛略,此译方广,即一切大乘经之通称,又指词广理正,广辩诸法甚深真理的经。如《菩萨地持经》卷三:“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藏,余十一部,是声闻藏。”小乘的方广经,唯以语广,此类经文,名“方广经”。

  11.阿浮陀达摩,翻译为未曾有,即经中说诸天身量,…

《法华经要义 第二章 《法华经》综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