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經要義 第二章 《法華經》綜述▪P2

  ..續本文上一頁

  一葉一如來。

  這是禅觀境界。一朵花的開放不是孤立的,離不開空間,離不開時間,離不開人工等等條件,所以一花一世界,就是緣起觀。“一葉一如來”,葉與花是相聯系的,它是緣生法,從緣生之中,觀照諸法空性,能夠知空性就可以見如來的法身。如來的法身就是空性,了達諸法的空性就見如來法身。

  《思益梵天所問經》講:

  諸法從緣生,自無有定性,

  若知此因緣,則達法實性。

  若知法實相,是則知空相,

  若能知空相,則爲見導師。

  “諸法從緣生,自無有定性”,指沒有個常恒不變的實體。

  “若知此因緣,則達法實性”,知道一切都是因緣生法,就可以了達諸法真實性。

  “若知法實相,是則知空相”,由因緣生法知諸法空相。

  “若知空相者,則爲見導師”,知道空相就能見導師。導師是誰?就是如來、就是佛。

  佛不可以色身見

  佛曾經到忉利天宮爲母親講《地藏王菩薩本願經》,講完以後,要回到人間,這時弟子們都要歡迎佛。依規矩,是國王宰官在前,四衆弟子隨後。當時有個蓮花色比丘尼,她想最先見到佛,就以神通變化爲國王,好優先拜見佛。這時須菩提正在山洞中靜坐,有人告訴他說:“佛已經爲母親講完法,要從忉利天宮下來了,你爲什麼不去迎接佛呀

  ”須菩提動了一念,想去接,後來他又想這是錯誤的,爲什麼呢?《金剛經》講“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不可以色身見”,色身不能代表真佛,法身才能代表真佛。而法身是什麼呢?諸佛是由于證得空性,悟得真如的道理,才成佛而共一法身。所以他就不動了,繼續在洞中修空觀。

  蓮花色比丘尼,她是化的國王相,就最先見到了佛。她說:“我今天很高興,我首先見到佛。”接著就禮拜佛。佛當時就微笑著說:“不是你先見到佛,是須菩提先見到佛。”有這麼一段公案,表示知空相才能見到佛陀大導師。

  所以說“若知空相者,則爲見導師”,這是很重要的。

  (二)什麼是蓮花

  “蓮花”,在我們的經典中、造像中,處處都有聖潔的蓮花。在《阿彌陀經》裏面,形容蓮花的功德“微妙香潔”。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蓮花池裏的蓮花“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這個“微妙香潔”就形容蓮花的功德。什麼叫微妙?微妙就代表智慧。什麼智慧?緣起性空的智慧,就是剛才講妙法的內容。“香潔”就代表德行,大乘菩薩的德行。菩薩以大智慧不住生死,以大悲心不住涅槃。菩薩發了大願,爲悲憫衆生故,在五濁惡世中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救苦救難,雖處五濁之中,不爲五濁所染,就好像蓮花生在汙泥中,不爲汙泥所染。這是蓮花代表的德行。

  蓮花的功德“微妙香潔”

  微妙與香潔,一個代表智慧,一個代表大悲。大悲大智代表菩薩精神,也是佛陀化身的精神。化身是基于悲心,有悲就有智,悲智雙運。

  這裏的蓮花除了這個意義以外,還形容《法華經》“開權顯實”的道理,因爲蓮花花朵與蓮子同時存在,有花就有子,有子就有花。佛說諸法權巧方便,中心思想就在于佛乘,在于諸法實相,將叁乘引歸佛乘。叁乘就是權巧方便,說叁乘的目的是引歸于“一乘”,即是佛乘。由小歸大,由“權”歸“實”,有“權”就有“實”,有“實”便也有“權”,權、實同在。也就是說佛教不分什麼大小乘,都是佛陀的說法,爲了利益衆生而說,只是我們的根器不同,而不是法的不同。要學習佛教的一切利他精神,不要只知道自利,作自了漢是成不了佛的。

  學菩薩修蓮花之行,就是悲智之行,大悲大智。你修悲智之行,有這個因,就有佛果的存在。熏一分現行,就成功一分種子。“現行”與“種子”同時存在。這在唯識法相裏講,就是“種現熏生”、“因果同時”。那麼,當種子生種子,即種子繼承種子在阿賴耶識中恒常隨轉,也會有異熟,這個法理很微細。

  這個“蓮花”是一種譬喻。一個是譬喻菩薩的精神,大智大悲,一個是代表因果同時。有權就有實,權實同時存在,不能分開。這個道理很微妙。從嘴巴講都是可思可議,真正悟得這個道理,要從定中體會,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拈花微笑

  當年佛在靈山會上,拈花示衆,會上的弟子,不會其意,只有迦葉尊者破顔微笑。這個意境不可言傳,所以佛當時就講:“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總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義谛,今方付囑摩诃迦葉。”迦葉爲禅宗第一代祖師,傳到二十八祖是達摩禅師,爲中國禅宗初祖。拈花微笑這個道理很深,很微妙,不可思議。

  根據智慧的階段來講,我們在資糧位之中,是經過聞熏,在聞熏之中引發正見,而後從聞熏之中,結合行持,修觀、修定,這就是“加行智”。加行智之後就是“根本智”。進入初地見空性以後就是根本智——見道位。禅宗的悟境也是根本智。再加功用行,以後就是“後得智”。根本智見了諸法實相以後,爲了救度衆生,從語言方面施設言教,這叫後得智。

  這是從修行到究竟的一個過程。禅宗有“叁關”。第一關,“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第二關,“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第叁關,“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禅宗叁關

  “禅宗叁關”的第一關就是說,要把“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這種虛妄分別調伏下去。要“大死一番”,就進入第二關“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大死一番後,大死而又大活。死什麼呢?死凡夫的妄念、俗念。活什麼呢?活法身、證空性。證空性以後,再反觀世界,“見山依然是山,見水依然是水。”那麼這個見法就不同了。這種見法是不住塵,看得清楚而不住世塵,就是智慧的看法,能夠見到了諸法因緣生法,見到如幻如化的景象而不執著,在不執著之中又大做佛事,廣度無邊的衆生。這就是禅宗的“叁關”。

  由加行智到根本智,由根本智到後得智,是依位次來的。所以“聞、思、修”叁慧,必須要有“修”慧,不修不行。這個佛教的真理,不是光說的,它要修、要實踐。先聽聞佛法,不要學有的人叛經離教,不想學習,盲修瞎煉,還自以爲是,那就錯了。根據自己所學,經過思維熏染,使我們的內心與善法相應,也就是從意根著眼。意根清淨,余下的口業、身業才能清淨。

  以上就是有關蓮花的解釋。

  (叁)什麼是經

  關于叁藏十二部

  叁藏教理的組織中有十二分教,即佛的說教是依十二種方式,佛說的一切法,皆可統攝爲一修多羅,類集爲經律論叁藏。叁藏即經、律、論,十二部即佛說經分爲十二類,亦稱十二分教,即長行、重頌、孤起、譬喻、因緣、無問自說、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廣、論議、授記。

  由于一切經的經文體裁和所載的事相不同,故從叁藏分出十二種名稱,通稱叁藏十二部經,總則稱一切經,別則稱十二部,但並非每一經都具有十二部之名。

  十二部經略解

  十二部經分別爲:

  1.修多羅,又叫素怛纜,意譯爲經或契經,如四阿含、諸大乘經、戒經以及叁藏內外的一切經典,都名契經。但此處所說的契經,是單指經中直說法義的長行經文,相當于佛經中散文部分,故又稱長行經。

  契經意即一方面契理,與佛法真理相合,一方面契機,與衆生根機相合。上契諸佛理,下應衆生機。“理”就代表諸法實相、代表真如、代表法性,“機”就代表衆生的根機,隨衆生的根機而說法,引導衆生都要歸于真實的道理,歸于真心,使衆生能夠在念念之中保持正念,去妄成真,如水成冰,達到這個境界。

  契機契理,契機就是要把握時代的潮流,掌握當今世界的風尚,根據衆生的病態,作出理智的判斷,爲當今衆生作出合乎時宜的教導,這是方便法門;契理就是要契合真理,不能偏離正道而融入世俗。所以既要契機又要契理。

  另外對這個“經”的解釋又含有“有規律、有法規、有規範、有組織”的意思。你看我們這個經典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它是有一定的規律、有一定的法則,有前、有中、有後,稱爲“經”。這種法的目的是引導人走正道,最終成就佛道。

  2.祇夜,意譯重頌或應頌,偈頌有一定的字句,四、五、七字一句,叁、四、五、六句爲一頌。凡經中偈頌,以偈頌體裁重述前面長行經文大義的,名“重頌經”。

  3.和伽羅那,譯爲授記,凡經中佛于菩薩授將來必當成佛的懸記,或于緣覺後世當得道,或于聲聞人今後世得道,記六道衆生後世所受果報之處,即名“授記經”。

  4.伽陀,此譯諷誦,或孤起頌,不依長行,直截以偈頌的形式顯示諸法的經,如《法句經》等,名“諷誦經”。

  5.優陀那,此譯自說或無問自說經,凡無請問者佛陀自已宣說的經文,如《阿彌陀經》等,名“自說經”。

  6.尼陀那,此譯因緣經或緣起經,如《大智度論》卷叁十叁:“說諸佛法本起因緣,佛何因緣說此事,修多羅中有人問故,毗柰耶中有犯是事,故結是戒,一切佛語緣起事,皆名尼陀那。”如來說法必有因緣,即經中見佛聞法因緣,及佛說法教化本末因緣之處,如諸經“序品”,故名“因緣經”。

  7.阿波陀那,意譯爲譬喻,凡經律中所說譬喻,以譬喻顯示法義之處,故名“譬喻經”。

  8.伊帝目多伽,翻譯爲本事,或如是語經,即經中講弟子菩薩聲聞等過去世行業事曆的經文,及教令精進求道解脫因緣等處,即名“本事經”。

  9.阇陀伽,翻譯爲本生經,凡經中佛說自身往昔行菩薩道時,修諸苦行,利益衆生所行因緣之經文,名“本生經”。

  10.毗佛略,此譯方廣,即一切大乘經之通稱,又指詞廣理正,廣辯諸法甚深真理的經。如《菩薩地持經》卷叁:“十二部經,唯方廣部,是菩薩藏,余十一部,是聲聞藏。”小乘的方廣經,唯以語廣,此類經文,名“方廣經”。

  11.阿浮陀達摩,翻譯爲未曾有,即經中說諸天身量,…

《法華經要義 第二章 《法華經》綜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