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华经要义 第二章 《法华经》综述

  第二章 《法华经》综述

  一、经题略释

  这个经题是《大乘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共7卷28品,姚秦弘始八年(406)鸠摩罗什三藏所译。属于大乘实相法,是直指佛乘、指示诸法实相的经典;是说明三乘方便、一乘真实的经典;为天台宗立宗的主要依据。

  (一)什么是妙法

  甚深不可思议之权实法

  “妙法”,就代表微妙,不可思议。即第一最胜之法,微妙难测,不可思议,叫妙法。《法华玄义序》说:“妙者,褒美不可思议之法也。”《维摩经·佛国品》中说:“以斯妙法济群生。”在《法华经·方便品》中也说:“我法妙难思。”佛经的开经偈中也有偈颂:“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这是武则天写的。

  武则天是个虔诚的佛教徒,还曾经出家过一段时间。她提倡男女平等,支持佛教的慈善事业、文化事业。在她的支持下,当时佛教界兴办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慈善机构——悲田养病坊。她还支持佛教的翻译事业、出版事业,大力在中国推行佛教的传教工作,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贡献很大。她用偈颂的形式,来表示佛法难闻今已闻,而这个微妙法表示佛法是宇宙间最高的、甚深的“百界千如”权实之法。这种“法”实际上归摄于一心,从自性的心中流出。心能够出生一切法,包括世间法、出世间法,这就是“万法唯心造”。

  我看过那么多的哲学论著,中国的、西洋的,我看还没讲出这个道理的。那些哲学出自于第六意识分别,其空间有限、时间有限、所见的有限,只看到心不看到物,只看到物不看到心。什么经验论、理性论、唯心论、唯物论,这些东西在佛家来看是片面的观点。世间哲学不能统一看问题,佛教的法界观就不同,对宇宙作统一协调的认识,从宏观上看世界,不分别宏观、微观,从一点可以了知面,从面也可以明了整体,这就是佛教统一的世界观。从统一上看问题,心物综合,有心就有物,有物就有心,这种唯心论是佛教的特色,不同于现代哲学、心理学,跟现代的唯心主义也是两码事,大家要明白这个道理。

  迷则成凡,悟则成圣

  “迷则成凡,悟则成圣”,心本来就有觉性、佛性,但是这一个觉性、佛性为无明所障蔽,就通过意识生出种种虚妄分别,乃至种种众生的世界。假使这个无明能够去掉就可以转妄为真。所以心包括世间、出世间法。《妙法莲华经》讲的就是世间出世间的一切万有归于真心,看问题不能违背真心。在日常生活中去除妄念,消除虚妄分别,就可以逐步恢复真心,达到“觉”的境界。

  这个“觉”分为“本觉”、“始觉”、“妙觉”。“本觉”就是本有的,指众生的心体,自性清净,离一切妄相,灵灵照照,有觉知之德。并非修习而成,是无始本有自尔的性德,故曰本觉。本觉表如来的法身。“始觉”,由此本觉之内熏与师教之外缘,始起厌离苦患而求趋菩提之心,顺应本觉而渐渐生觉悟的智慧。就是开始依于善知识闻经受法,多闻熏习,熏习善法种子。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入十地阶次(十地是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此十地是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的第五个十位,在此十地中,渐开佛眼,成一切种智,已属圣位。经过十地的修行后,到金刚道彻底断除烦恼障、所知障的种子和现行,经过等觉位,就可证得妙觉佛果。佛指示要恢复妙觉明心,这个“妙觉明心”就是真心,就是如来心,就是菩提心,就能够证真如,就是法性、空性。

  《法华经》四圣六凡十法界

  《法华经》是直指诸法实相,它指出,“一乘”就是佛乘,心法微妙不可思议,包括百界千如,在凡夫境界就是“六凡”,在圣者境界就是“四圣”。“六凡”就是人、天、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道,“四圣”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六凡合成十法界。其中,地狱、畜生、饿鬼称三恶道,或称三涂。阿修罗、人、天道称三善道。六道中若不含阿修罗道,则为五道,或五趣。

  (1)地狱道:即地狱受苦之处的众生。众生若造上品十恶及五逆重罪,则堕地狱。十恶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言、绮语、两舌、恶口、贪欲、嗔恚、邪见。十恶分上中下三品,谓欲作、正作、作已,此三时中(即犯罪的全过程)心无悔者,名上品十恶罪,报应是堕落地狱。地狱有八寒、八热、无间等名称,其中痛苦万千,说之不尽,诸位可以自己参看《地藏经》,那里有对地狱罪报种种苦楚的详细说明。

  (2)饿鬼道:即孤贫潦倒受苦的鬼道。经常处于饥饿中,到处游行,求食不得。相传有历千百年不闻浆水食物之声音,而常受饿渴痛苦者,故名饿鬼。众生以贪嫉之心,欺诳于人,由此因缘,堕入饿鬼道。众生若造中品十恶业,则堕饿鬼道。中品十恶业,就是对于所作过的十恶行,心生悔意,为十恶中品。一念悔意就可以使人不堕地狱,可见我们心力的作用很强大。如果他能生起悔过自新的念头,再努力忏悔,勤修善法,也不会堕饿鬼道了。

  (3)畜生道:即牛、羊、猪、马及一切虫、鱼、禽、兽等动物之趣。众生若造下品十恶业,则堕畜生道。下品十恶业,就是对于正在造作的十恶之罪,能起悔改的心意。如果他在此关键时刻,能悬崖勒马,不再继续造作恶业,相当于现在的未遂罪,那罪过就轻多了。

  (4)阿修罗道:属于非天道的一种大力鬼神。具有神通和威力,但没有道德水平,性情多嗔恚,统率夜叉、罗刹等,就是以阿修罗为首,故称阿修罗道。众生作下品十善即可生阿修罗道。众生在修十善法时,起了悔心,觉不该作善法,在他的心中念念想超过别人,轻他重己,而外扬仁义,天天讲斗争,不知道忍让他人、与朋友和睦相处,就是发下品十善心。由于修罗道还是有一定的福报,所以要先修十善业而后悔,起了嗔恚之心的才堕入阿修罗道。

  (5)人道:即苦乐参半的人类世界。因人道苦乐参半,善于分辨事物的前因后果,易于知苦断集,明理去惑,转凡成圣,故《大智度论》卷四说,佛的三十二相要在人道中培植。众生要修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及中品十善即可生于人道。中品十善者,对于所作的十善业,起少悔心。谓众生念念欣乐世间,修行五戒,贪著人间五欲的快乐,是名发中品十善心。

  (6)天道:即天界的众生。天道分布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之中。欲界因有男女情欲,故名欲界;色界,没有男女情欲,唯有色相庄严,故名色界;无色界,无有形相,唯精神心识存在,故称无色界。众生行上品十善、修四禅定、四空定,即可生于天界。上品十善,对于十善法欲作、正作、作已三时之中,不生悔意。念念了知三恶道的痛苦,及知人间苦乐相间,唯天上纯受种种欲乐,而愿意求生天界,闭摄内根,不着外尘,修行天道,就是发上品十善心。

  此六道是迷界凡夫所住,故又称六凡。声闻、缘觉、菩萨、佛陀等四界是圣者所住,故称四圣界。四圣界即:一、佛法界,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境界。二、菩萨法界,为求无上菩提者,勤修六度万行的境界。三、缘觉法界,为入于涅槃,修十二因缘观的境界。四、声闻法界,为入于涅槃,依佛的声教,修四谛观法境界。上述的四圣六凡合称十法界。

  十法界再分,每一法界又有十界,各自相具,故共为百法界。此百界之每一法界各具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之十种事理(十如是),故百界共有千如,即百界千如。此千如各有众生、国土、五阴三世间之别,则相乘而为三千世间,或叫做三千诸法,是一切法的总称。在我们日常的一念之中,三千诸法能够同时具足,这是天台宗的观法,叫“一念三千”。起染念就是凡夫境界,六凡法界;起净念就是圣者境界,四圣法界。为凡为圣,即在一个念头之中,因而起每一个念头都要特别注意!不要念念落在凡夫境界上,要与善法相应,转染成净。佛教的净宗念佛、禅宗参禅、密宗修法、律宗持戒、天台止观等,其实都是在降伏念头、调伏念头,以保持正念,用的是这个转染成净的功夫。

  《华严经》四种法界

  这个百界千如,虽然这么多,但是法法相通,都是出自一心。在《华严经》里讲法界观,将之称为四种法界。《法华经》与《华严经》虽各有理趣,但它们的意境是相通的。这四种法界就是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理法界”就代表心,就是我们的真心。即万有皆为同一理性,真如平等,无有差别。观众生心、色等法,虽有差别,而同一体性。我们的心量周遍法界,无处不在。

  “事法界”,代表四圣六凡的境界,由心产生的万相。也就是宇宙间千差万别的现象界,属事法界。

  “理事无碍法界”,为什么叫无碍呢?理可以摄事,事归于理,理事互融无碍,平等即差别,差别即平等,一可摄多,多可归一,“一心摄万法,万法归一心”。从缘起中知性空,从性空中显缘起,这叫作“理事无碍法界”。

  “事事无碍法界”,事与事相都是缘起法,都是互相资助,互相平等,法法相资,法法平等,大中有小,小中有大,大小相容。这有个比喻,“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指大小是相容的,不能分开。大海中的波涛起伏,大小相容,波波相联,无法分开。

  这是《华严经》讲的法界观。与现在《法华经》讲的精神一致,万法归于一心,一心又摄万法。万法是互相容摄、互相融合、不可分割、彼此不相离的。因此,我们应该以慧眼观察一切现相皆是因缘生法,就可见到诸法性空,一切法当体即空。如实了知这些诸法实相和现象,就是般若,就是法身。

  

  禅观境界

  古德云:

  青青翠竹无非般若,

  郁郁黄花尽是法身。

  竹子不是孤立生长的,它是一种缘起法,黄花也是一种缘起法,从中由缘起知空性,知诸法实相,这就是法身。

  还有两句:

  一花一世界,…

《法华经要义 第二章 《法华经》综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