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經要義 第二章 《法華經》綜述▪P3

  ..續本文上一頁大地震動,曠古稀有,以及佛力不可思議之事的經文,名“未曾有經”。

  12.優波提舍,此譯論議,即佛所說諸經,若作論議問答辯理,分別廣說之經文,即名“論議經”。

  這十二部經其中就有譬喻,這個譬喻,有事實、有道理,可以教育人。在大藏經中關于譬喻的有《法喻經》、《百喻經》等。

  二、《法華經》的譯本與譯者

  (一)叁種翻譯版本

  《法華經》有叁種翻譯本。

  第一種版本是西晉惠帝永康年間,印度高僧竺法護在長安翻譯的,名爲《正法華經》。這個比較早一點。叁國以後就是西晉,它統一了叁國。那個時候佛教已經傳到華夏來了,且經典開始大量地翻譯和傳揚。

  第二種版本就是後秦弘始年間,龜茲沙門鸠摩羅什大師,在長安逍遙園翻譯的經文,名爲《妙法蓮華經》。西晉滅亡後,許多少數民族在北方先後建立了20多個政權,史稱“東晉十六國”。當時政權更疊頻繁,社會動蕩不安。其中的一個國家叫後秦,當朝的君主是羌族的姚氏,因此又叫“姚秦”。那時候姚興是一位最有能力的君主,很留心政事,任人唯賢,對百姓很好,重視文治,大力提倡佛教和儒學,滅了好幾個國家,站穩腳跟達到了大治。這期間就把鸠摩羅什接到了長安,翻譯了許多佛教大乘經典,現在的《妙法蓮華經》7卷28品就是其中之一。

  第叁次翻譯,是在隋朝仁壽年間,北天竺沙門奢那笈多,這個名字翻成漢文叫智德。他翻譯的經名叫《妙法經》。

  這叁個譯本中,從那時開始到現在,流行的都是鸠摩羅什的。因爲鸠摩羅什的翻譯,文辭簡潔華美,詞義與佛的意思相合。

  (二)譯者鸠摩羅什

  現在就簡單介紹一下鸠摩羅什大師。他被尊爲叁藏法師。叁藏就是指經、律、論叁藏。能夠通達這叁藏就叫做叁藏法師。法師,就是以經爲師,奉行經典,弘揚經典;同時又依佛法宣揚教育衆生,爲人之師,稱之爲法師。“鸠摩羅什”是梵語,翻成漢語叫“童壽”。“童”是孩童,“壽”就是長壽的壽。爲什麼叫“童壽”呢?因爲鸠摩羅什很有善根性,童年時就很有學問,而且爲人很厚重,象老年人一樣的,所以叫童壽。他的祖籍是印度,父親在印度當官,後來不當官了就出來留學。父親到了龜茲國(就是中國現在新疆的于阗),受到國王的賞識,娶了國王的女兒,做了驸馬爺,以後生下鸠摩羅什。由于鸠摩羅什天性具有慧根,他母親相當信仰佛教,所以他七歲就出家,遍學大小乘經典。後來他母親也出了家。

  這恰是前秦王符堅當朝的時候。有一天晚上,他的太史看見北方的天空出現智星(象征智慧的星宿叫智星),第二天就告訴了符堅。符堅聽說在西域龜茲國有一個智慧很高的僧人叫鸠摩羅什,就生起敬仰,但是你憑白無故地叫龜茲王把鸠摩羅什交出來不可能呵!所以當時他就派了一個叫呂光的大將率兵討伐龜茲。不是爲了其它的,就爲了高僧鸠摩羅什大師。

  呂光征伐龜茲,龜茲武力很微弱,無力抵抗,所以不得不把鸠摩羅什交出來。呂光得到鸠摩羅什以後,本來准備回長安,後來因爲在路上聽到長安發生了政變,羌族姚苌發動宮庭兵變,奪了帝位,符堅被姚苌捉到後缢死。

  中國曆史上都是這樣,搞政治離不開各種方式的鬥爭,帝王到了末代都很淒慘。這就是利害沖突,這就是世間法。莊子有個譬喻嘛,“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獵人又次之”。這個寓言,譬喻世界的這個爭鬥,以強淩弱,強者居上。就好象蟬在樹上叫,螳螂想吃蟬,黃雀又想啄螳螂,黃雀自己又沒預想到後面還有獵人要殺它,要射擊它。世間上爲了爭權奪利,都是用盡心機,你說你強,我還要比你強,采取各種手段,弱肉強食。這個是莊子的寓言。所以對這些世俗的東西呀,我們學佛人要超情出俗,要看清楚。

  根據正史記載,符堅被姚苌殺死以後不久,姚苌又在夢中與符堅開戰,他用刀,符堅用矛。夢到苻堅與神鬼兵數百人突入營中,姚苌害怕逃走,他的侍衛迎著姚苌刺鬼,誤中姚苌的下身。當時姚苌就痛,一直痛醒。痛醒之後就得了病(下身病),太醫也沒法治。這就是冤孽病。你殺他,他還不是要殺你呀!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所以這個殺業造不得呀!機緣成熟快就是現前報,機緣成熟慢呢,等到後來也要償報。因果嘛!姚苌後來因爲冤業病死了,由姚興即位。這一段公案在曆史上都有的。

  姚興登位後就想到,原來朝庭派兵去接鸠摩羅什,而鸠摩羅什怎麼還沒來?後來知道呂光在半途聽到兵變,就自據西涼(就是甘肅蘭州)爲王,鸠摩羅什就在呂光身邊。于是姚興又帶兵征伐西涼,把鸠摩羅什接到長安。因爲姚興信佛,鸠摩羅什到長安以後,他就請鸠摩羅什入住那個宮殿“逍遙園”(至今部分遺迹還在),住在逍遙園譯經、講經。當時長安聚集了800沙門,幫助鸠摩羅什譯經。所以我們現在讀這個經典,其來之不易呀!唐代玄奘法師譯經,幫助翻譯的是千人以上。有譯文的、有正音的、有潤文的、有重複校對的……很多,才把這個經典翻譯過來。

  鸠摩羅什在長安主要是弘揚“般若”,講授“空宗”。論方面主要就是般若叁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和《大智度論》,經典方面主要就是般若系統的。其門下有上千人,卓有成績的有僧肇、僧睿法師等十人,有“羅什門下十德”之稱。他一共翻譯了叁百八十余卷佛經,爲佛教的傳播事業貢獻很大。在秦弘始十五年,鸠摩羅什法師圓寂于長安。時晉熙甯五年,世壽七十。他臨終時說:“吾所傳無謬,則焚身之後,舌不焦爛。”在逍遙園依外國之法對他進行火化,曆史書上記載“薪滅形碎,唯舌不灰”。火化後舌根不化的事實,說明他的翻譯是沒有謬誤的。

  鸠摩羅什翻譯經典,文義簡潔,文辭很華麗,意思又不違背佛義。唐代有個道宣律師在終南山修行的時候,持戒很嚴,過午不食。他在終南山感得天人送供,每天中午按時送供,他就接受天人供養(現在那個西安終南山淨業寺還有天人送供臺,就是當時道宣律師在那裏靜坐的天人送供的地方)。有一次道宣律師經行,在經行過程中跌了跤,旁邊有人把他扶起來,就是天人。扶起來以後道宣律師就跟天人談話,問過去七佛的情況,天人就說鸠摩羅什在過去七佛的時候就很有智慧,就譯有佛的經典。所以鸠摩羅什是有大根性的,有這個緣起。後來道宣律師根據天人所說的內容寫了《感通錄》,在《大正藏》裏面有。

  以上簡單介紹了翻譯的情況,叁譯之中主要流行的是鸠摩羅什的譯本。

  叁、《法華經》的宗趣

  (一)大綱

  佛在《法華經》中說法,舉出若幹譬喻,開權顯實,使各種根機的人都能夠契入佛乘。

  開始是序品,佛放光現瑞以後說了佛出世因緣,使弟子們得到開解,是爲下根授記。接著是《譬喻品》、《信解品》、《藥草品》爲中根行者授記,這些中根的人聽聞後都開了悟,而且得了佛的授記。在《化城喻》等品,是爲上根授記。從《法師品》到《分別功德品》,就說明佛弟子們聽法後,不同程度得到功德、得到啓示,不管下根、中根、上根,乃至化身菩薩都受到大饒益,並蒙佛授記。這些品中同時也敘述了有關菩薩在過去生中和現在生中的事迹。以後從《隨喜功德品》到最後的《普賢菩薩勸發品》,也敘述了各種事實,其中心目的是贊揚實相之法,和宣揚信受實相之法的功德。所以,佛殷勤囑咐諸大弟子于佛滅度之後,對于這個妙法、實相要廣爲流通,目的就是要啓發衆生的知見。而諸大菩薩發願流通“法華”,令衆生熟習、讀誦、供養、修持、宣揚妙法,一個目的,無非要契證諸法實相,與妙法相應。

  這就是《法華經》的大綱。

  (二)名詞解釋

  關于《法華經》的宗旨和所指向的目標。簡單說一下,我們經常聽到的一些名詞:大小、半滿、漸頓、偏圓、權實等。我先把這些佛教的基本知識給大家介紹一下,以便于理解《法華經》“因病與藥、因機施教、開權顯實”的宗趣。

  什麼是大小

  “大小”,即佛教的大小乘。大乘,主要是以慈悲心廣度衆生爲主,根據悲心度衆生,自利利他,自覺覺他,也就是提倡佛教的傳教事業,不僅僅是自己學習佛教,還要更多的人來學習佛教,並從中得到受用;小乘,就是以自修、自解脫爲主,所謂自了漢,這是指小乘不求大衆的利益,只管自己修行了事。乘就是運載工具嘛。大小乘就像小車子坐一個人,大車子多坐些人,這就是大小乘的區別。我們學習佛法,要盡一切力量,使我們身邊的人也走入覺悟的大道。要引導所有與我有緣的人,讓他們信佛、學佛,最終成佛。這就是大乘境界,我們要努力學習。

  什麼是半滿

  “半滿”,即半字教與滿字教的統稱,半字教爲小乘聲聞的九部經(由叁藏十二部經中除去方廣、授記、無問自說,就是小乘的九部),滿字教爲大乘方廣等經典。半滿就是指小乘、大乘的叁藏經文。小乘叁藏不及大乘叁藏圓滿,境界不如大乘境界,只說到佛說的一半;圓滿就必須是大乘經典。以圓滿與否來判定佛教經典,就叫“半滿”。

  什麼是漸頓

  “漸頓”,指漸教與頓教,漸教是由淺入深逐漸成功的教法;頓教是立刻速成的教法。漸頓就是指鈍根和利根的修行。依據經典,菩薩修行要經曆五十叁個階位漸次修行才能成佛,時間很漫長,所以叫“漸”;頓就是頓悟,利根能夠頓悟,譬如禅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就靠頓悟。修行路上雖然有“漸”與“頓”,實際上“頓”由“漸”而來,不經過“漸”就不會有“頓”。作爲一個佛教行者,漸是基礎,不能光想著頓悟而忽視初級踏實的修行。那種利根的人,他能夠頓悟,是宿世因中修了行、積了智慧的,也是由漸而來的,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事情。

  什麼是偏圓

  “偏圓”,偏教和圓教的意思,判教理勝劣的稱謂。偏教,偏僻之理,偏于空乃至中,不能從統一協調的認識去觀察事理。圓教,圓滿一切,具足一切,不再是偏向一邊。小乘…

《法華經要義 第二章 《法華經》綜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