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教爲偏教,大乘教爲圓教。也指證果境界的區別。這個有所偏就是小乘,只證“人我空”、不能證“法我空”,只證阿羅漢果、無余依涅槃,不能證佛果、無住涅槃,因此說他有所偏失。到了菩薩大乘的境界,才比較全面,才是圓滿的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境界。
什麼是權實
“權實”,即權教與實教。實教,據實述出佛陀自內證之法,系爲究極根本的教理,能引導所有的衆生走上圓滿的解脫之路;權教,爲導人入于實教所設的方便教法,至實教境地後則當廢權教。什麼叫權實?權,是權智,是方便法門,方便權巧;實,是實智,就是真實,究竟徹底。方便權巧的法門是不徹底的、不了義的。而真實的法門,就是徹底的、了義的、究竟的。
以上都是經常看到的名詞,現在講的《法華經》,其主旨就是“開權顯實”。
(叁)法華宗趣
唯有一乘法
我們曉得佛是因機施教,就好象醫生對症下藥一樣的道理。在佛教五乘中有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佛乘。這五乘中,前面四種都屬于權巧方便之門,最終是引導衆生走入佛乘。根據你的根基說法,因機施教,應病與藥。譬如對人天乘說因果、五戒十善;對聲聞乘說“四谛”,從苦谛入手,修八正道;對緣覺乘(屬于中乘)說緣起、十二因緣;對菩薩乘就說四無量心、四攝六度。
不管說哪個乘,最終的目標是達到佛乘,目的都是要我們見性成佛,要最終走入佛乘。關于這點,《法華經》裏有很多寓言、譬喻來說明,如火宅喻、化城喻、四車喻、珠寶喻、鑿井喻等。
所以,《法華經》是開權顯實,以方便法門,引導衆生歸向佛乘。有些人學佛是爲了修來世,有些人是爲了給自己找清淨,有些人雖然哀憫衆生,但時冷時熱。這些都不究竟,最終需要走上佛道,證得佛果。否則那就很成問題,都是不究竟的。要究竟,那就是要發四宏誓願,證得無上佛乘。我們天天上殿,都要念誦四宏誓願,這不僅僅是要我們在口裏念,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落實的。
這四宏誓願是:
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我希望在座的菩薩們發心,天天也來念誦四宏誓願,並把它落實在行動中去。你的心中只要有四宏誓願的想法,就達到了因地菩薩的境界,能以自己的信念,在生活中實踐四宏誓願,那就是果地菩薩了。希望大家都做果地菩薩。
佛陀開權顯實的中心思想就是使你走入佛道,進入佛乘。《法華經》裏面有個偈頌: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叁,
除佛方便說。
十方國土中諸佛說法,不管在哪一方、哪一個國家、哪一個世界,不管是在過去、現在、未來,他說的法是究竟一乘法。“唯有一乘法”,目標就是一乘,沒有其它的,沒有二也沒有叁。至于說五乘、叁乘,都是一種方便說、權巧之說。這是《法華經》的一首偈子。明顯地指出了本經的要義。
是心是佛
在中國,智者(智顗)大師建立的天臺宗,主要是依據《法華經》,但也不能離開《華嚴經》,不能離開《般若經》,這些經典的根本思想都是相通的。淨土經典也都是相通的。《華嚴經》講“心、佛、衆生,叁無差別”,能夠恢複本性就是佛,本性被蒙蔽了就是衆生,都在于這個心。這個心就是真心,在凡不減,在聖不增。《華嚴經》又講:
心如工畫師,
能畫諸世間,
五蘊悉從生,
無法而不造。
我們這個心體發揮力量,就像那個繪畫師一樣,可以畫一切森羅萬象、各種形態的境界,所以能夠畫世間。畫世間就是叁界(欲、色、無色界)五趣(一地獄,二餓鬼,叁畜生,四人,五天),都由心識所生。“能畫諸世間”,指不單是世間萬法,出世間的境界——淨土,也是由心識而生。所謂心淨則國土淨,心染則國土染。
上面也講了,搞環保,治汙染,在我們佛家來講,就是要治根本,從心靈上下手。因爲你若是內心不幹淨啊,內心汙染不除,那麼環境汙染就去不掉。所以心裏頭有汙染,就是凡夫境界,去除汙染,就是聖者境界。心淨國土淨,心染國土染。《觀無量壽佛經》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怎樣作?就要修行,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要發菩提心、要念佛、要持戒,修行就可以作佛。“是心是佛”,是說我們這個心就是佛心,本來就有佛性,一切衆生佛性平等。
一心叁觀
天臺宗是中國的一個佛教宗派。天臺宗的教義,主要依據《法華經》,是以“一念叁千”和“叁谛圓融”爲中心思想的獨立學派。中國天臺宗一祖慧文、二祖慧思、叁祖智者,印度初祖是龍樹菩薩。
《中論》中有偈雲:
衆因緣生法,
我說即是無。
亦爲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
慧文讀《中論》時,由此偈就悟入“一心叁觀”。什麼是一心叁觀?即一切法、一切事物,都離不開“空、假、中”叁個範疇。
“空”,就是本體不實在,萬法無自性,是因緣生法,如幻如化。
“假”,就是在因緣生法、如幻如化的現象上,假名安立一切事物的名詞。假名,只有幻象,沒有實體。
“中”,就是那個法裏頭既有幻象的假有,又有無自性的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亦有”,就是它有幻象存在,有假名存在,“亦空”,就是自性空,沒有常恒不變的自體。“非有非空”呢,就說不是常有,不是實有,也不是斷滅,所以叫非有非空。“非有”,就是不落“常見”,“非空”,就是不落“斷見”。常見和斷見都是邊見,叫做邪見,都不符合中道(中觀)。
由“空、假、中”叁觀能消滅叁惑。叁惑就是指: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
由空觀消滅“見思惑”。見思惑又雲見愛、見修、四住、染汙無智、枝末無明、通惑、界內惑,皆概括叁界煩惱之通稱。見惑者諸種之妄見,邪分別計度道理而起之我見邊見等妄惑也;思惑者貪嗔癡等之迷情,思慮世間事物而起之妄惑也。
據小乘俱舍宗,見惑凡八十八種,稱爲見惑八十八使。即見道所滅的根本煩惱有五利使(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五鈍使(貪、嗔、癡、慢、疑)等十惑。于見道觀叁界之各四谛,其所斷的見惑各各不同,即于欲界苦谛所斷有十使;集、滅二谛所斷各有七使(除五利使中之身見、邊見、戒禁取見);道谛所斷有八使(除五利使中之身見、邊見),共斷叁十二使。于色界、無色界各四谛所斷皆如欲界,然各谛之下又除嗔使,故各斷二十八使。色界、無色界共計斷五十六使,故叁界共計斷八十八使。十惑中,小乘以貪、嗔、癡、慢四者通于見修二道所斷,疑與五見,則唯爲見所斷,說修惑有八十一種,稱爲修惑八十一品。即修道時所滅的根本煩惱計有十種,在欲界有貪、嗔、癡、慢,在色界、無色界各有貪、癡、慢。若以此十種配合九地,更依煩惱的強弱來分,則由上上品至下下品九種,共爲八十一品。見惑八十八使與十種修惑,合稱九十八隨眠。這些都是由“空觀”就能斷除的。
由假觀消滅“塵沙惑”。塵沙惑指能障礙俗谛的事智,令菩薩化道不得自在的無數染汙無知。“塵沙惑”就是對于一切宇宙森羅萬象,我們受它蒙蔽不能了解,就發生所知障。修“假觀”,觀一切現象幻有,假名安立,就可斷塵沙惑。
由中觀消滅“無明惑”。無明就是迷于中道,有偏見叫無明惑。迷于中道第一義谛的煩惱,即障覆中道的根本無明,爲一切生死煩惱之根本。因爲不了一法界的微細煩惱,遂成法性的障礙。此無明惑,聲聞、緣覺不知道,只有菩薩能了知、斷盡,故又稱別惑。修習中觀般若,能破除無明惑。
消滅“叁惑”就能證得“叁谛”。哪“叁谛”?即由“空觀”消滅“見思惑”證入“真谛”;由“假觀”消滅“塵沙惑”證入“俗谛”;由“中觀”消滅“無明惑”證入“中谛”。稱爲“叁谛,”即叁種真理。“真谛”是一切法空;“俗谛”是一切法有,妙有;“中谛”不偏于一邊,“亦有亦空,非有非空”。
再由“叁谛”而圓成“叁德”,即般若德、解脫德、法身德。般若德就是有智慧,包括屬于了解世間因緣生法的“盡所有行智”,和了解真如的“如所有行智”。由“假觀”消滅“塵沙惑”就證得解脫(解脫德),既不爲煩惱所擾,也不爲所知障所惑,不受理蔽,成就般若德。由“中觀”消滅“無明惑”就證得如來法身(法身德)。
般若德、解脫德、法身德,這叁德都是佛的境界。修“叁觀”,斷“叁惑”,證“叁谛”,最終圓成“叁德”,就是天臺宗主要的教義。但是具足叁觀不離一心,“空、假、中”不離一心。一心生萬法,這個萬法包括有情世間、器世間、聖者世間。這就是一心叁觀,又叫圓融叁觀、不可思議叁觀、不次第叁觀等,是天臺宗圓教的觀法。天臺宗說宇宙萬有,都具有空假中叁種谛理,而這叁種谛理又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如果我們在一心之中這樣作觀,即叫做一心叁觀。
百界千如
一個人起一個心念就通于十法界。十法界即包含聖者(聲聞、緣覺、菩薩、佛)四界和凡夫(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六界。“十法界”中每一法界又有十界,叫做“百界”。一心就有百界。仔細觀察“百界”呢,每一界又包括“十如”。哪“十如”?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爲“十如”。不管你心法、色法,精神現象、物質現象,都有這個“十如”,都從這個來分析。
如是相,這個法表現于外就有他的相狀。動物也是一樣、植物也是一樣、礦物也是一樣的,各有它的相狀。這是屬于現象界。
如是性,名種法它有本性。地以堅爲性,水以濕爲性,火以暖爲性,風以動爲性。
如是體,萬法有它的本體、有它的體質存在,身體相貌各方面是結合起來的。
如是力,即萬法可以發揮它各自的功能。“力”就是功能。不管精神還是物質都會發生功能。…
《法華經要義 第二章 《法華經》綜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